积极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较少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人口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东北地区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等4个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集中居住于三乡两村。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在全国4640名赫哲族人口中,黑龙江省为3910人,占全国赫哲族人口的84.3%,其中,农村人口1847人,占47.2%。全国赫哲族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5.13%。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伊春市、大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自治旗,少数分布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鄂伦春族总人口为8196人,其中,乡村人口4076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22%。鄂温克族人口为30505人,主要分布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市等地。鄂温克族农村人口16556人,占人口总数的54.27%,非农业人口占55.21%。全国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 609人。其中,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口为5499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265人)、内蒙古自治区(5020人)。俄罗斯族的非农业人口为81.41%。[1]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是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变。在建国以前,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部分鄂温克族过着迁徙无常、居无定所的生活,渔猎、采集经济是其衣食的主要来源。生产方式原始,经济结构单一,严重制约着其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建立起以农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从事三大产业的人口比例分别为 39.35:14.06:46.59;40.00:11.80:48.20; 57.34:6.76:35.90;21.19:19.87:58.74。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国 (19.31)和少数民族(13.58)的平均水平。[2]二是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率先完成了“普九”,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三是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干部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分别为358人、516人、168人、158人。[3]四是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事业有所发展。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乡村,建立了一批学校、卫生院、医疗站、文化站、博物馆。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从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分别为158人、126人、432人和211人,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的分别为147人、231人、958人和537人。[4]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水平低、地处偏远等原因,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总体上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落后,人均收入低。建国以前,攫取性的渔猎、采集经济在赫哲族和鄂伦春族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生产方式单一,商品经济不发达。建国以后,赫哲族、鄂伦春族虽然几经转产,逐步确立起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人均收入仍然偏低。2005年,黑龙江省赫哲族村、鄂伦春族村、鄂温克族村和俄罗斯族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03元、2199元、2731元和2123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221元分别低34.71、31.73、15.21和34.09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5年,在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乡的24个行政村中,尚有4个村不通公路、19个村不通自来水、3个村不通电和电话,有2个村不通邮和有线电视;在赫哲族乡的14个行政村中,有2个村不通自来水、3个村不通邮;在鄂温克族乡的12个行政村中,有8个村不通自来水、10个村不通有线电视。
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进程中,我们要从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科学合理地制定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促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
(一)为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创造条件
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5]“两个共同”思想是对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才具有坚实基础。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拓民族工作的新局面。”[6]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于团结各民族人民同心同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人口较少民族的政治、发展等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导致内部发展结构的失衡和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两个共同”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就是要每一个民族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共同繁荣发展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更离不开人口较少民族。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支援,更要靠本民族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身努力;既要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又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因此,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过程,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过程。努力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就要不断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让人口较少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有利于解决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战略中的难点问题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边疆稳才有国家兴,边民富才有国防固。因此,边疆地区的治乱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自1998年,国家民委提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倡议以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强调指出,要大力加强边境地区的民族工作,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为富民、兴边、强国、睦邻作出贡献。从此,“兴边富民行动”在边疆地区全面展开。
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地区,社会结构方面存在诸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推动其全面发展的难度很大,是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战略中的难点问题。因此,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在2.2万公里的陆路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边境县(旗、市、市辖区)中,民族自治地方有107个;在2100万的边境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8%。东北地区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大都分布在沿边地带,分别与俄罗斯境内的那乃人、埃文基人和俄罗斯人跨境而居。这些人口较少民族与俄罗斯一衣带水,隔江相望,地处边疆最前沿。
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不仅符合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利于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振兴,有利于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国家安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为实现睦邻友好合作、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构建理想的平台。
(三)推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凡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凡民不聊生,则社会动荡。人口较少民族人口虽少,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限,但是涉及的民族数量较多,解决不好发展问题,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会损害中国的国际人权形象。因此,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给予了东南沿海地区特殊照顾和倾斜,不仅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全国的发展。但是,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也进一步显现出来,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差距更为明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普遍分享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同样要求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和民族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扶持,实现全社会的均衡发展,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然而,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滞后问题,如果长期不能改变,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减少民族矛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四)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西汉经学家戴圣在《礼记·礼运》一书中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今大道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是为‘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在21世纪头20年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初步达到小康。据2002年调查,黑龙江省有5个鄂伦春族乡和2个赫哲族乡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全省唯一的鄂温克族乡和1个赫哲族乡仍处于解决温饱阶段。从总体上看,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的。所谓低水平,是指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偏低,要想达到2020年人均 GDP超过3000美元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所谓不全面,是指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偏高。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存在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之间,也存在于同一民族内部。2002年,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的小康实现值为98.4%,同全省平均水平持平;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的小康实现值为90%,落后于街津口乡5-7年。由此可见,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只有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大力发展其经济社会事业,努力提高其发展速度才能实现。
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其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不让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掉队,这必然要求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民族发展差距。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五)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为世界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树立典范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始终是我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我国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总数的40%。如果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相反,如果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起来,达到或者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解决了近半数民族的发展问题。这有助于实现全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目标,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因此,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差距明显增加,甚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为此,新世纪靳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在执行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同时;对人口较少民族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照顾。200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并召开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这标志着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既是本民族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各项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各民族不分大小,无论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都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都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这种平等,不仅包含政治上的平等,也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平等。而西方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不是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就是采取民族隔离和同化政策。 1803年英国殖民者入侵大洋洲以前,塔斯马尼亚人约为6000人,经过殖民者的种族灭绝政策,1876年,最后一位名叫特鲁加尼娜的塔斯马尼亚妇女死去。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在1788年英国殖民者侵入以前约有30万人,经过几十年的种族灭绝政策,1944年仅剩7万多人。而更多的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采取的是强制同化政策或不承认政策。比如,前苏联一直未承认人口较少的落后民族的民族共同体地位。日本对待仅有数万人口的阿伊努人也是如此。从我国乃至于全世界的角度而言,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由于人口绝对数量小、居住分散、地处偏远等原因和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常常面临着其他民族无法想像的问题和困难,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常常被忽视。加拿大虽属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印第安人、因纽特人和麦提斯人同主体民族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人均收入和教育水平低、生活条件差,形成了酗酒、家庭暴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也由此造成了土著民族群众健康状况较差的局面。据统计,土著民族的人均寿命比非土著民族低6.4岁,结核发病率比非土著民族高6倍,心脏病高1.5倍,糖尿病高4倍,艾滋病发病率也明显高于主体民族。两相对比,更能体现出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因此,中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是对世界民族关系理论的贡献,是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真实性的深刻体现。
二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 2010)》指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以上水平。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人口较少民族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为了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困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 2010)》提出了“四通五有三达标”的具体目标: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行政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的改善,除条件极端困难的地区以外,实现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做到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和草场。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三项指标达到国家《扶贫开发纲要》和“两基”攻坚计划的要求。《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内容丰富,涉及到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从人口较少民族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的制定,为“十一五”期间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核心问题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邓小平同志将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运用到民族工作的实践,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8]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还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9]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关系到全国发展的全局,也是人口较少民族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加快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实际上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等多重关系,构成了一个新型的综合发展理念。这与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弱势群体的传统发展观有着本质的不同。解决人口较少民族问题,说到底就是发展问题,而且要全面发展。
(二)加快发展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内涵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扩大了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普遍受到了冲击。在全球化浪潮中,发达国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渗透,西方文化通过各种传播载体涌入发展中国家,其文化产品不断挤占发展中国家的大众文化市场,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特别是相对脆弱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受到了致命冲击。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互联网的出现使西方强势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轻而易举地突破国家疆域的界限,迅速挤占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在国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加速了各种文化的趋同,各种弱势民族文化被同化、异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经济欠发达等原因,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特别是赫哲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其传统文化继承和保护所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正在弱化以至于消失,本民族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渐淡漠,民族文化时刻面临着国内外强势文化的冲击。人口较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步消失对民族发展是致命的打击,一个不具有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民族将面临严峻的族体生存危机,假以时日,将会丧失民族共同体认同意识。如何继承、保护和开发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传统文化,弘扬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其中也涵盖了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在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提到重要位置,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保护和发展的关系,积极推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我发展能力,是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阶段。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处于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国家而言,知识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知识已经超过资源、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等经济增长要素而成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但是,知识并不能对经济增长直接发挥作用,必须经过知识素质化,也就是被人所掌握和使用后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现代素质,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使其全面成为现代民族。民族素质的提高,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这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结合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实际情况,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还要搞好各种科学普及工作,积极培养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自建国以来,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和社会的支援,但是,自我发展能力低以及“等靠要”等思想严重制约着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人民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增长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进一步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发展之路。要把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是在底子薄、基础差、差距明显拉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严峻的现实也在提醒我们,必须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施综合治理的发展战略,使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尽快赶上全国发展的平均水平,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繁荣。
(一)加强政府指导,营造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国务院制定了“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工作方针,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这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需要出发,充分认识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加强政府领导,采取妥善措施,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抓出成效。
努力营造有利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既要增加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又要大力优化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和教育、人才等方面实行更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一项涉及到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长期历史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奠定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对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建国以前,赫哲族以渔业生产为主,过着“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维持生计”的生活;鄂伦春族则是“一人一马一杆枪,终年游猎在山冈”,狩猎生产是其衣食之源;鄂温克族以牧业为主,农业和渔猎业为辅。随着经济开发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攫取性的渔猎经济已经难以为继,这三个民族相继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对于这三个民族来说,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例如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自然条件的局限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决定着这三个民族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将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
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实际出发,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重点,注重特色。第一,要进一步巩固转产成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第二,以丰富的农牧渔林产品资源为依托,适度发展乡镇企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农牧渔林产品的精深加工业,构建农牧渔林产品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直接将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转变为高级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客观反映。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快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缩小与发达地区和其他民族的发展差距,而且有利于提高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因族制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而竞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特色上。因族制宜,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措施,也是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培育经济发展后劲的根本需要。第一,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种植业方面,要发展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绿色农作物和优势经济作物,提高附加值,以特色去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在养殖业方面,要发展水产养殖和野生动物养殖业。第二,发展特色旅游业。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有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逊克县新鄂乡的库尔滨河、刺尔滨河、沾河漂流线路的开启,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赫哲族风情园和赫哲民族文化村的建立,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要在进一步发掘特色,加快开发方面下工夫,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区,努力开发一批特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同时,要进一步搞好策划,将自然风光游与民族风情游、生态旅游与经济开发、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做足旅游经济这篇大文章,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开辟新的财源。
三是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大多分布于沿边地带,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均属于跨境民族,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亲缘优势;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旅游产品在周边国家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发展外向型经济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这既是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还可以广泛地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文工团多次赴国外演出,宣传了中国,宣传了中国的少数民族,不仅获得了一致好评,也为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影响。
四是实施资金倾斜战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2亿元用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建设项目;从2005年开始,每年增加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0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贫困面较大等原因,仍然有一定的资金缺口。因此,要想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必须实施资金倾斜战略,加大资金的投放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一,确保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的投放力度,完善各级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二,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发达地区和周边富裕地区,加大对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资金支持力度。第三,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严格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和发展资金的申报、审批、分配、管理、使用、评估等环节。要将资金直接落实到村,落实到项目,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建构人口较少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
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发展中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需求;既要达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古人所说的“燕翼贻谋”,指的是为子孙后代作打算,已经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内在要求,也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全面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经济数量增长向经济质量增长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增长向资源节约型增长转变。其次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贫困的直接原因。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投资项目,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实施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扎扎实实地解决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第一,要加强交通建设,继续实施通乡道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以提高公路等级、延伸通达里数、提高路网整体服务水平为重点,努力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第二,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进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三,加大能源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灶。第四,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重点是信息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设,为发展经济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创造条件。第五,大力普及电信和邮政服务,抓好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的村村通工程。
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激发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社会进步的活力。科教兴国战略是新世纪富民强国的基础战略。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进步,必须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一,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努力增加大学生的数量和比重,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进步。第二,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加强科学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前提,也是民族强盛的前提。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准,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让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科学决策服务。要在东北人口较少民族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气。
四是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提供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智力支撑。在知识经济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力量是人才资源。人才强国战略成为新世纪新阶段许多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快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才能提高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素质,造就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只有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才能为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要提高对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培养和使用作为加速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社会进步的关键措施来抓。第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开发规划。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率,改革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制,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第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只有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才能积极有效地推进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在新世纪新阶段,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收稿日期]2006-08-10
标签:赫哲族论文; 鄂伦春族论文; 鄂温克族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东北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汉族人口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经济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边疆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