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主题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钟雯霞

论教学主题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钟雯霞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课程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模块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教材的有效处理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课程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好的改革趋势,可以有效地支持教师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本文以《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课程改革;资源整合;有效性教学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史部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大模块二十五个专题形式,重点介绍中外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以专题为线索,中外历史混编。每一模块和专题独立成体系,但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有着相近的学习目标和内在逻辑联系。模块专题式编写体例是建立在中外编年体例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的再整合,模块专题式学习也要建立在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并对其中的重大问题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在高中模块专题式的学习中,要注意联想历史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思考历史问题。在学习政治史专题时要注意联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从经济根源和思想文化基础方面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从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思想潮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政治事件的历史意义影响等。不难想象,如果对以时间为序的人类历史知识没有基本的感知了解,我们要对其中某一事件和专题问题进行全面多角度的认识和理解就很难做到。因此,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架构起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衔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

二、教学主题整合的有效性教学案例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必修二经济史模块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课程。在教学的知识上横跨了政治经济文化,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对考点却很难掌握。我备这节课时就采用了教学主题的整合,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也更加感兴趣了。

1.对教材同一单元有关内容的整合

要以“主题”为中心,迁移、调动教材中不同章节及不同模块的相关知识内容。对教材中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不同单元、节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人们习惯上将物质生活的变化归结为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北师大版的教材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个专题分为三课进行叙述,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但在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只从人们的“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了介绍,没有涉及到“行”(交通、通讯等)的变化,而是将“行”的变化情况归到第1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中进行介绍,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似乎有些不够完整。因此,我以“物质生活” 为主题,开展主题知识的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同一版本不同模块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在学习该课时,如果不联系必修一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中国成立这几个事件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对社会习俗的改革措施、必修三中西方思想的传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等“中国近现代社会剧变”的内容,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必然性和“其所反映出的社会进步”了。在教材的处理时还可以将选修课中有关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戊戌变法、孙中山等等内容有选择性地移植过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就可以从横向上理解近代以后每个历史阶段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变化的“成因”和“影响”了,可以避免专题体系编排历史的局限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但对教材中不同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时一定要围绕“主题”进行。

3.以“课标”为中心,统领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根据“课标”在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这里也应该包括“现代”,即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现在的内容。北师大版对于中国“现代”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的叙述比较充分。但在人民版教材中对于“食”“住”方面变化的介绍仅局限在中国“近代”,丝毫没有涉及到“现代”的变化,在“衣”和“行”两个方面,也重点介绍了“近代”的变化,对于“现代”的变化介绍的得很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变化几乎没有涉及。有的教师图省事,便干脆置“课程标准”的要求于不顾,简单地截取人民版和北师大版的交叉内容(即“近代时期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情况”)进行教学,根本不涉及有关“现代”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过程了。

正确做法应该是:按照“课标”的要求,整合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将北师大版中有关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的人们新生活、新风尚的内容保留。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掌握从近代到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变迁的过程和发展脉络了,否则,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近代”的层面上,没有看到“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会在认识上产生歧义的。就以人们服饰的变化为例,如果不介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着装从单一、单调到五彩缤纷和多样化的变化,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完整的。

总之,教学主题的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便于对历史有宏观性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程对历史教师和历史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构思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与框架,做到取舍有据,整合有度。

参考文献:

[1]王亚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朱汉国.历史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朱 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齐 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西梧州市苍海高级中学 543199)

论文作者:钟雯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7

标签:;  ;  ;  ;  ;  ;  ;  ;  

论教学主题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钟雯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