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及其防范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及其防范_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危机及其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如果其波及蔓延他国,使其它国家和地区陷入严重困境,被称之为地区性金融危机、世界金融危机。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固有组成部分,与经济危机关系密切,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并发。另一类是在经济危机没有爆发的条件下,由于国际资本的冲击,国内经济泡沫化,金融体系脆弱等原因爆发的金融危机。还有一类可能起因于某些特殊事件,如战争、政变、灾荒等,被称之为特殊的金融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股票等有价证券暴跌、资本外逃、资金匮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银行支付体系混乱、银行破产倒闭、储备剧烈下降、货币大幅度贬值等等。

可以说,这三类金融危机的表现形式基本上相同,只是有的并非由周期性经济危机引起,然而在危机爆发的原因上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因此这三类危机有区别,但也有联系。特别是第二类,金融危机的发展很可能引发经济危机。本文扼要阐述某些有关前两类危机的情况、原因及对其防范。

一、资本主义1929-1933年金融危机

1929-1933年世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的组成部分。1929年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破产拉开了金融危机的帷幕,危机迅速蔓延,导致全球股市的暴跌,从而引起借贷市场的混乱。1931年5月, 奥地利信贷银行破产成为触发各国银行信用危机的导火线,而信用危机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程度,首当其冲的是德国。当时德国本身存在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每年要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和利息,不得不向英美等国筹借短期银行信贷,奥地利信贷银行宣布破产后,美英等西方担心资金安全,纷纷从德国提取短期资金。由于外资大量抽走,从5月到7月,德国黄金储备减少42%,德国政府于1931年7月宣布停业两天,德国四大银行中的两家随即破产,同年9月宣布停止支付外债,禁止黄金自由输出;德国中止对外支付后,英国在德国的资金不能够调回,加之大量资金从英国抽走,同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由于英国放弃金本位,与英镑关系密切的国家也纷纷放弃了各种类型的金本位。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银行大批破产倒闭。1931-1932年,美国银行倒闭达5096家。1933年春,美国又爆发了信用危机的新浪潮,存款大量提取,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发生挤兑风潮,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它国家也纷纷贬值,截至1936年,欧、美、亚、非、拉几大洲就有44个国家货币先后贬值,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得以幸免。截至1933年底全世界有25个国家停止偿付国债,一系列政府宣布破产,这也是世界经济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30年代这场金融危机,在银行信用领域里的情况相当严重。其严重性有以下四点:

一是出现了大批银行倒闭风潮,而且引起了国际性的连锁反应和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严重混乱;

二是中止了国内和国际的支付关系,危害和动摇了整个国际信用体系;

三是造成西方金本位货币制度的崩溃,各国货币纷纷贬值;

四是进一步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

二、二次大战后与周期经济

危机相伴随的金融危机

二次战后,由于西方国家受战争破坏的影响,经济恢复和发展各不相同,加之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虽然各国经济危机也频繁发生,但发生时间参差不齐,情况也不尽相同。总的说来,西方各国经济状况到50年代后期才有所恢复,直到70年代才基本恢复。截止80年代,真正称得上世界经济危机只有1957-1958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三次。下面我们就后两次金融危机的情况分别阐述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二次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其核心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外汇交易波动不超过平价上下1%的固定汇率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规定, 实际上让其它国家货币钉住美元,美元等同黄金,成为世界货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美国外贸和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虽然美国竭力想保持汇率波动的幅度和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官价, 但是西方外汇市场不断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其它硬币的风潮,以法国为首的中央银行带头用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从1960 年到1973年西方外汇市场上一共出现十次冲击美元的大风潮,人们称为美元危机。由于美元危机造成金融领域的动荡,也有人称为国际货币体制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

1971年8月,美国宣布停止按官价兑换黄金,同年11月和1973年2月,美元先后两次贬值,美元与黄金切断联系,多国货币纷纷实行浮动汇率,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彻底瓦解。

由于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的瓦解,1973年以来,国际货币制度可称之为多元化的信用本位制,这就为资本跨国流动和信用扩张以及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还需提出的是,二次大战后,每到经济危机时,各国政府在货币金融领域,奉行了扩张政策,即向流通中注入大量货币以刺激经济回升,以及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有效需求,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危机对信用的抑制作用,这是战后经济危机中没有爆发大规模银行信用危机,造成整个信用支付中止的主要原因。当然严重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对经济的危害和潜在的祸害不能低估。

(一)1974-1975年西方金融危机

1973年底,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二次大战以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危机前夕的1973年10月,美国已发生圣地亚哥国民银行因贷款无法收回而倒闭的事件。在各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后,银行倒闭、停业接连发生。震动较大的是1974年5、6月西德最大的私人银行之一的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第20大银行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因经营远期外汇投机蒙受损失,被迫倒闭。在这次事件冲击下,西方外汇市场收缩,国际资金紧张。由于受影响而倒闭的还有以(色列)英银行、开曼群岛的几家银行以及意大利的几家银行,突出的是意大利辛杜那集团的破产,从而导致意大利股票,特别是安布鲁西亚银行股票猛跌。这次银行风潮,因牵连而受损失的还有美国摩根银行等十几家欧美银行。此后,除法国、日本外,在美国、西德、瑞士、英国、意大利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发生许多银行破产或严重亏损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这场金融危机波及大大小小银行、金融公司有一百多家。美国不少有名的大银行,如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都被列入美国“问题银行”名单,引起国际金融界的震惊。

引起这次金融动荡的主要原因是:1.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在1972年经济高涨后膨胀最快的那些行业,如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油轮业、航运业、航空业等,而这些行业又是银行放款和投资的重要对象。这类放款和投资因不景气而不易收回,损失也很大。值得指出的是,这次危机通货膨胀严重发展,物价猛涨,利率、股票证券暴跌,使银行直接或间接受到严重打击。2.银行业本身的脆弱性。由于资本主义各国战后长期实行信用膨胀政策,银行的信贷投放增加很快,造成银行业财务上日益脆弱,表现在自有资金比重减少,放款对存款比例增大,存款准备金不足。如从1960年到1974年,美国全部商业银行资本额占资产额的比重从8.1%,降为6.9%;放款占存款比例由56.2%升至82%;存款准备金的比例结构失调;3.外汇投机遭受损失。在浮动汇率下,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本来就有相当风险。但有些银行为追求暴利,利用汇率变动频繁进行投机,结果遭受损失而破产,西德的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就是例子。4.各国银行间国际业务的连带影响。

这次银行风潮中,各国金融当局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有:1.对小银行,凡损失超过资本者,令其清理停业。2.对影响较大的银行,则组织力量尽力抢救,如无法挽救,由政府出面与大银行洽商收购,昼量缩小影响。如英格兰银行和英国几家大清算银行组织营救委员会,对30家“边缘银行”提供13亿英镑贷款解决资金困难。西德联邦银行和西德银行界筹资10亿马克,支持流动资金不足的银行。美国富兰克林银行倒闭前,联邦储备银行出资17亿美元给予支持,破产后由金融当局安排,让欧洲银行集团的欧美银行出资予以收购。3.对一般银行则加强管理和监督。英格兰银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银行监管,美国联储加强对大银行的监控,对银行外汇业务规定了申报制度,扩大存款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加强对银行放款额度的控制。西德政府进一步拟定了管理信贷机构的法案,规定联邦信贷监督局可以随时检查银行账务等等。

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从1973年底开始的这场严重的银行风潮,虽然对金融领域造成了较严重的混乱,但还没有形成类似30年代的金融危机,特别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危机,但是这些倒闭的和受牵连的银行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大银行,而且波及影响整个国际金融领域,是二战以来震动最大的银行倒闭风潮,因此,西方和国内的一些学者把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称之为与金融危机并发的危机。把经济危机中,经济停滞,而物价仍然上涨,称之为“滞胀”。

(二)1982年西方金融危机

1982年西方银行倒闭最多的要数美国,全年倒闭近50家,平均每周一家。由于美国银行属于分散性的银行体制,全国有1万多家, 因此倒闭一些小银行是常有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银行的倒闭导致一些大银行严重损失,如宾尼亚广场银行的倒闭,使排名第6 位的伊利诺斯大陆银行吃了2.2亿美元的倒账,震惊了美国金融界。 这些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除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还与美国政府采取的经济金融政策有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高利率的影响。由于美国实行持续的高利率政策,造成借贷成本昂贵,但利率越高,贷款风险也越大,不少银行和企业因利率前景估计错误导致亏损和倒闭。2.能源贷款的影响。自1973年后石油价格成倍上涨,能源开发成为热门。银行增大了能源贷款,像宾尼亚广场银行这样的小银行竟放了20亿美元的能源贷款。但在80年代初期,油价下跌,石油公司倒闭增加,这就使一批银行受到冲击。3.经济危机的影响。由于这次经济危机的持续时间长,企业倒闭空前激增,特别是1982年出现创记录的倒闭数字,许多债务人陷入了困境,这就大大增加了银行的呆账,仅1981年美洲银行的呆账就高达16亿美元。4.银行资本与资产比例进一步下降。1974年资本与资产比例为6.9 %,1981年已下降到3.6%,这表明美国银行风险增大。5.债务过分集中,截止1982年年底,拉丁美洲国家欠债有一半是欠美国银行的。美国银行向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共提供了1129亿美元的贷款,仅花旗和汉华银行对上述地区的贷款分别达182亿和86亿美元。

除美国银行外,还有加拿大、西班牙、西德、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导致银行出现亏损和倒闭以外,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出现金融风波。

值得提出的是,1982年的银行风潮虽然不如1974年大,但是当年国际金融领域里,许多发展中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而这些债务危机与西方各国银行关系密切。比如,波兰欠西方的250亿美元外债中,就有 50亿美元是欠西德大银行的。另外,除美国外,日本在拉美地区贷款也相当大,一旦拉美国家偿债困难,也将影响美国和日本银行,加之许多贷款是通过国际银团多边借贷的。由于上述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的利害关系,迫使这些国家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以及各国大银行结合在一起进行挽救措施,不得不继续向债务国提供贷款或重新安排偿还期限。这是这次国际银行风潮的一个新特点。

三、二次大战后在周期性经济危机没有爆发条件下的金融危机

90年代以来,影响比较大的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7 月从泰国爆发的东南亚、东亚、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是一场经常项目长期失衡引发的货币金融危机。

1988年墨西哥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实行“爬行汇率制”,即把比索盯住美元,波动范围在一个很小的幅度内。这项政策的初衷是通过稳定的汇率来促使墨、美之间的贸易,并藉此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这项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墨西哥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不仅洗刷了80年代债务危机的耻辱,而且成为拉美国家中的明星, 通货膨胀率也从80年代末期的100%以上降至1993年的10%左右。但这项政策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两国通货膨胀率差异依然很大(美国该时期通胀率一直在3%左右), 比索对美元的汇率很长时间没有调整过,致使币值高估,从而打击了出口,墨西哥便出现了长期性的经常项目逆差,例如在1994年其逆差额达280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为平衡经常项目逆差,墨西哥大举借债。 一方面以政府名义发行了大量债券,尤其是以美元计值的短期债券,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股票,吸引外国投资者。据统计,在1994年底,墨政府发行的以美元计值的短期债券余额达280亿美元。外国投资者主要是美国投资基金,其投放在墨西哥股票市场的资金总额达750亿美元。 墨西哥利用外资流入平衡经常项目逆差的做法并不可取,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国家不可长期利用外资来解决国内经济结构的失衡。墨西哥新政府上台后,于12月20日宣布比索贬值,以此来解决经常项目逆差问题,不料由此引发了投资者信心危机,外国资金闻风而逃,其势不可挡,墨西哥比索不得不自由浮动,贬值达50%以上,股票价格掉下一半多,外汇储备频于枯竭,银行出现严重亏损和破产,墨西哥对外支付出现严重问题,不得不救助于美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在美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提供总计5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下, 墨西哥的这场货币金融危机才逐步平息下来。

墨西哥金融危机教训是深刻的,仅就国际收支管理方面有几点可资借鉴:1.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长期依赖外国资本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失衡往往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调造成的,要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来纠正这种失衡,不要错过时机。墨西哥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一直拒绝货币贬值,以致到无法维持的地步。2.外国资金、国际资本的流入有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这不仅指短期资金,而且指那些随时可以兑现逃走的证券投资。一旦有风吹草动,这些证券投资在瞬时内便会逃之夭夭,从而对一国的对外支付造成严重压力。鉴此,发展中国家把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国内证券市场作为引进外资的主渠道,是很值得商榷的。至少这样做的时候要慎重,步骤要稳妥,包括对金融业的全面开放。3.对外汇率不宜盯住某一国家的货币,应该采取多种货币加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4.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准备实施资本项目下的货币自由兑换,要选择一个理想时机,即在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较为宽松、经济结构十分合谐,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目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实现并保持平衡时,切不可在条件时机不成熟时仓促为之。否则,在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时,就会遭到外国投资者(主要在证券市场)抛售本币的压力,造成国际资本投机的冲击。

(二)1997年7月至今的金融危机

1997年下半年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几乎所有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给这一地区带来了数千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其危机还蔓延到其它国家和地区。这场危机程度之严重,影响范围之广和持续时间之长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其主要表现为:1.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其中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元、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之比)。2.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位的企业集团中已有4 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3.国际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 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4.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日元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两度跌至146.75和147.25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5.危机扩散蔓延到区外,1998年5月俄罗斯爆发了股市、债市剧跌的风潮,卢布大幅度贬值,资本大量外逃。造成美国、欧洲、日本乃至拉美的股市动荡。6.1998年9月,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这场危机中兴风作良,出现巨额亏损,后由美联储出面组织大商业银行出资相救,才免于倒闭。7.1999年1月巴西雷亚尔大幅度贬值, 资本大量外逃,股市和债市都大幅度下跌,经济金融陷入困境对拉美和美国经济容易造成很大冲击。8.危机除了直接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一些国家出现负增长外,还使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9.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境,不得不向国际金融机构求助。目前,泰、韩、菲、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协议总额已接近2000亿美元。

总的来看,这是一场在没有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条件下爆发的金融危机,但其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及波及面是二次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亚洲某些股市行情下跌甚至超过1929年大危机,特别对整个国民经济打击惨重,东盟国家财富的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事实上,日本在危机前经济一直处在衰退之中,这场危机使不少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慢和出现负增长,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深渊。为此,不少学者认为,亚洲的这场金融危机也导致加深了亚洲的经济危机。

四、1997年7月以来的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当前这场危机是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25年后,在90年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金融、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化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我们应该把握这样一个大背景,对危机产生的原因作深层次的观察分析。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对金融的连带作用

1997年全球贸易总额为6.7万亿美元,1998年为6.5万亿美元,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分别高达4000亿和4400亿美元,国际大型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合并、扩张表明全球经济相互溶合的程度加深。

区域性集团化也在加强。 欧洲中央银行和统一货币欧元, 分别于1998年5月和1999年元月启动,美、加、 墨自由贸易区以及其它区域性经济金融集团的关系也有较大的发展。

上述情况充分表明,当今任何国家不可能脱离国际分工和依存关系保持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就要求各国之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知识信息交流。这种合作不仅要发展双边合作或多边合作,而且要发展全球的、无歧视性的、平等互利的合作,共同构筑经济安全网。当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依存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相反,现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金融贸易、技术上开展日趋剧烈的竞争。竞争是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社会制度国家都无法避开它。竞争剧烈从某个局布看,甚至你死我活,但总体看,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正是由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合作、竞争和发展,使得各国间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相互影响也愈深。一国经济金融出问题,也必然直接间接影响连带他国,造成地区和全球的动荡。

东亚地区地缘接近、经济关系密切、信息传播快捷,日本一直是亚洲最大的资金供应国,日本对亚洲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40%。在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危机相继发生后,必然严重影响日本,使日本银行不良债权问题扩大化、国际化、反过来由于日本对东南亚、韩国的资金抽逃,又加深了该地区的危机。美国和拉美经济金融有种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巴西和墨西哥,他们是美国获得外贸顺差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美国在海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因此,巴西、墨西哥经济金融出问题必然影响拉美,同时影响美国,进而对全球产生影响。俄罗斯和欧盟,特别是与德国经济金融关系密切,德国银行对俄罗斯的信贷就高达500亿马克,美国在俄也有大量投资,因此,当俄罗斯出现危机,直接影响欧美的股市和经济。

(二)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资本跨国性转移愈加频繁,规模日益扩大,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主要表现在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金融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国际金融交易的基础原本是国际贸易,但以投机牟利的货币资本可以不依附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同样可获得增殖机会,有时所获利润比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要高得多,成为一种特殊牟利资本。这些数以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活跃在股票、债券、外汇和黄金市场上投机,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发展,把某些矛盾和问题转移到金融领域,暂时出现经济金融领域的虚假繁荣,有的称之为经济金融泡沫。然而,金融商品价格、国际资本移动,除受经济因素外,还受非经济因素、短期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交易和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投机性和破坏性。货币资本运动严重脱离商品生产的基础,虚拟(泡沫)经济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迟早要出问题,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特别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其破坏性极其严重,被称之为“用金融杠杆掠夺财富的战争”。1997年7 月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虽有其自身的内因,但与国际资本的快速、频繁大进大出,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三)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经济泡沫

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过分依赖外资。例如,韩国外债从1995年底的784亿美元猛增到1997年11月的近2000亿美元,其中60%是短期外债,外债占GDP的135-140%,泰国外债从1992年的280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底的857亿美元,仅1998年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亿美元。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扩张。据统计,目前东南亚地区银行业呆账达1万亿美元。 这些资金主要投在非生产性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利用率很低,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经济的泡沫成份。

利用外资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结构性生产过剩及经济泡沫是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自日本泡沫经济以来,东南亚非旦没有吸取教训,仍然依赖外资,追求高速度,使得结构失调严重,特别是以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又进一步造成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调。

1996年以来,东亚国家出口增长普遍下降,外贸赤字增加,产品必然过剩积压。以韩国为例,1997年头10个月的半导体、汽车等十大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减少5%,第四季度钢铁、汽车、 半导体的库存增长率分别高达84.9%、43.1%和35.7%。又例如,东亚出口的1/3以上为电子产品,其中新加坡电子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70%,马来西亚占65%,韩国占30%,台湾占25%左右,容易导致恶生竞争。由于电子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投资风险大,这样的结构必然存在风险,此外,东南亚和港台大量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马来西亚此类贸易出口值就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结构明显不尽合理。虽然,韩国70年代就开始了以重工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但至今出口还集中在钢铁、汽车、电子、加工贸易几个部门,因而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很大。截止1996年底,东南亚地区电子产业和房地产普遍过剩,曼谷的空房率高达40%以上。

在经济处于这种状况下,东南亚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普遍采取保护本国金融市场的政策,使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他们相信,在其经营陷入危机时,政府不会袖手旁观。这就促使这些金融机构特别是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把大量资金(共中包括从国外借入的大量短期资金)投入到风险极高的房地产及股票市场牟取高利。从1986-1994年,泰国股指从150点升到3200点,印尼由不到100点升至600点,香港恒生指数1990-1995年从7000年升至16000点,造成持续虚假的泡沫现象。当房地产及股票价格上涨到基本因素难以支撑水平而逐步跌落时,国外短期融资无法继续取得时,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和资产也随之迅速膨胀时,只要在某个经济环节上发生问题,都会引发信用危机和金融动荡。

(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严重不适应

自从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瓦解后,黄金与货币切断了联系。目前实行的是多元化的信用本位制,多数国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中仍起主导作用,不少国家货币仍依附于美元。这种制度本身就助长信用膨胀和资金流动。为此,20多年来,每当国际金融领域出现动荡和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就在协调各国金融货币政策、疏通国际资本流动、解决流通手段、储备资产、信贷资金、汇率以及债权、债务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需要提出的是,当前国际货币制度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已不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味强调鼓吹自由、开放、不干预以及开出一些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陈旧药方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不满和质疑。改革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国际银行业监管方面也不适应金融自由化的发展。虽然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委员会早在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后,制定了一系列对银行监管的条例,例如资本充足率(即银行的自有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8%),1997年9月,该委员会把监管重点从控制银行内部活动转向与外部金融市场的关系,提出《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将风险管理领域扩大到银行业务各个方面,全方位对银行实行持续的监管,对跨国银行业务也要实施统一的监管。但是这些规定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如何对付非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过度行为,如何就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监管,对危害性的过度交易作出界定,制定有效游戏规则,这是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考验。

除了国际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不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东亚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本身脆弱,没有严密的监管体系和内控制度,腐败现象严重。就日本金融体系来看,存在许多弊端和腐败,业务交易缺少透明度。此外,东南亚外汇制度也不完善、不健全,由于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和过于放松的资本流出入制度,造成各国对短期外资的大量依赖。80年代由于美元疲软,促使东南亚盯住美元国家的出口大增,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但是1995年后美元汇价普遍上场,通货膨胀率降至3%以下,而东南亚各国通货膨胀率仍然较高,加之本币随美元对其它货币的升值以及工资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出口商品竞争力明显下降。在此情况下,维持相对高估的汇率水平更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以致在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投放等方面不能做到很好的协调,特别在国内金融市场和银行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风险就更大。

(五)政治因素与危机的关系

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典型模式,即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与本国的劳动力与资源相结合,以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增长,实现经济赶超。

以亚洲“四小龙”为例,50年代后期,他们是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由于不成功,于60年代,当美欧经济增长导致劳动成本的上升,过去密集型产业逐步丧失优势,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之际,亚洲“四小龙”抓住机遇,推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指出政府的干预作用。东南亚各国政府均采取过度的干预行为,这是东亚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普遍特征,这在一定条件下对东亚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的成功起到保证作用,但过度的保护必然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东亚国家国内自然资源相对缺乏,亚洲“四小龙”更为缺乏,东盟国家除了石油、锡、橡胶等少数资源外,其余也依靠进口,加之国内市场狭小,普遍采用出口导向,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出口增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金融市场,吸引外资,鼓励银行信贷的措施,此外,对一些大企业和银行集团也采取扶植的倾斜政策。这往往造成政府的过多干预,容易导致政企不分,滋生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引起决策失误和腐败滋生,韩国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由于政府政治干预下的过多保护,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日本金融机构问题成堆,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经营上存在侥幸心理,经营者不负责任。据1998年1月的统计, 日本银行不良资产高达76万亿日元。

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社会动荡进而导致政局的变更,印尼、韩国都更换了总统,日本证券公司舞弊行为引起政府要员特别是财政金融领导人的更换,俄罗斯的风暴又引起总理等一些高层人员的更迭;巴西金融危机后,银行行长也再度更换等等,使得金融危机增添了政治色彩造成危机的复杂性。与此同时,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大国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大背景的牵制和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使政治问题和各种矛盾更为突出,甚至造成某些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对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实行经济援助时,也会在条件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特别是牵涉到要求该国政府对经济金融政策作出苛刻调整的许诺。一般来说,对这些国家摆脱困境会有一定帮助,但也可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出现被动,对此产生更多的依赖。

五、金融危机的防范

(一)要创造一个安全的国际经济环境

从当前到下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基本特征仍然是“依存、合作、竞争和发展”这八个字。这也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论是世界各国的双边关系还是多边关系,最主要的是经济关系。经济工作,国际经济关系已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地区集团以及各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因为,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交际、开放、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富裕的源泉。“和平、自由、安全和富裕”被人们所共识。为此,国际组织、各国首脑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关系,如何协调各国经济货币政策,疏通世界资金流向,即在投资、贸易、劳务、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市场准入诸方面制定和确认普遍承认并遵守的游戏规则,处理好政府、经济界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新型关系乃至在文化思想,信息交流的正常对话都应提到议事日程进行双边多边的讨论,反对对抗,提倡对话,共同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重视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和金融安全,采取措施缓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1997年7 月以来的世界经济金融风波和危机中,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包括我国政府为缓和危机进行了积极努力。这表明,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协调关系在加强和发展。

(二)必须加快国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监管的改革

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机构已刻不容缓,打击投机活动,规范金融监管势在必行。从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七国财长提出的就建立预警系统、紧急援助基金、强调业务的透明度到1999年2月 20日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决定建立金融市场稳定论坛,对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研究制定行动纲领并监督实施的状况来看,估计今年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改革方面,虽然会出现种种矛盾和争论,但在某些方面会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如何去适应和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和协调各国利益冲突和矛盾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效还有相当的过程,特别是这场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蔓延,潜伏的危机还未真正过去。

欧元启动后,从长期看有助于欧盟经济发展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超国家的欧洲中央银行在当前欧盟各国分别掌握政权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和运行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将会产生难度,因为1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仍存在着差异,各国的财政政策和欧洲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加之欧盟普遍面临高失业,这必然影响欧元币值的稳定,对欧元进程带来挫折和不稳定因素。

(三)加强区域性合作

东盟国家在克服金融危机过程深深认识到,要摆脱危机,促进经济恢复,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团结、齐心协力,不断推进经济改革,重振经济。

东盟首脑会议为克服金融危机,对付新的挑战,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

1.加快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1993年宣布,在15年内即在2008年建成自由贸易区,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决定,提前至2003年建成。这次危机后,准备提前至2002年建成。到1998年底,东盟国家约有4.6 万种商品已纳入自由贸易区范畴之中,占全部商品的82.2%,这将推动和促进东盟经济和贸易的迅速发展。

2.成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东盟财长于1998年10月举行会议,并签订了一项关于成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协议,以防范东盟地区再次出现金融动荡。根据协议,东盟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财政收支、利率、汇率、经济增长率、资金流向等重要财经数据和资料的机构。东盟各国财长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与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一起共同分析研究这些资料,预测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就各成员国重大经济发展政策提出建议。东盟各国经济部长表示,坚决支持该系统,并签订补充协议,规定各成员国在改变重大财经政策时必须提前向其它成员国通报,且新政策不能违背东盟已签署的各项协议。

3.建立东盟投资区。东盟经济部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规定将在2010年建成,届时东盟各国投资者将在区内享受同等国民待遇,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外,各国所有行业都向投资者开放。这将进一步加强区内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东盟国家认为政治上的团结是经济合作的重要保证。为此,各国将进一步加强政治和外交上的协调合作,同时强调,以不干涉内政为原则,同时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给经济带来的危害。

(四)加强各国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国际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加强地区间的经济金融合作,这都是防范金融危机所必须努力去实现的。但就每个国家来说,其关键还是要加强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

——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要运用适当

——财政、金融政策要协调,财政、金融体系要健全

——利用外资要注意引导方向,特别是注意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平衡

——汇率制度要有弹性,本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要慎重

——加强科技、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只有认真研究分析把握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发展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对内、对外经济发展战界,增强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才是抵御防范金融危机和风险的关键所在。

六、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一)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潮流,它会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关系活动与交流。在加强国际贸易、投资劳务、技术合作时,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当前世界政治处于多极化的格局。世界货币美元、欧元、日元等多元化不可逆转,美元、欧元和日元有相互抗衡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因此需认真分析它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国际资本流动的投机性和破坏性。因此,如何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完善和调整我国对外经济金融关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二)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目标及规划

处理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协调、均衡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做好国内经济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增强承受、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利用引导好虚拟资本,学会驾驭虚拟资本的能力

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虚拟资本。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股票、债券上市的规模必然增大,就会引起巨额资金的频繁流动,及时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为此要对股票发行进行规范,加强管理和监督,把资金引入国家急需的投资渠道。借鉴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加强对外资流入的监测和管理。具体可采取征收交易税、存款准备金和规定存取最低限额等,防止巨大的频繁的短期资金流出、流入可能对国内货币政策乃至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干扰。利用外资的重点仍然是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把资金引导到生产性、基础性的行业上去。注意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平衡。

(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的转换

迅速提高我国金融体系中作为主体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理顺商业银行内部及外部各方面的关系,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办法,提高资产质量,特别是信贷资产质量。尽快妥善地完成对不良资产的处理保持人民币对内、对外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

(五)认真细致地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必须逐步有序地开放国内市场,特别要谨慎处理好开放资本市场与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的关系

对我国现行浮动汇率制度与外经贸的关系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利弊作全面的总结。千方百计扩大出口,提高商品质量,调整商品结构,增强竞争能力。包括整个服务业的人员素质。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人民币不急于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积极稳妥开拓国际金融市场,在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和增设机构,促进对外金融贸易往来和发展。

(六)对国际经济金融动态和信息要进行跟踪

深入研究国际重大事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如这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巴西、拉美的金融动荡以及欧元启动对我国贸易、金融、清算、外汇储备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及时制定应采取的对策。应从理论上对周期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银行业危机、国际跨国公司的发展兼并的新特点和规律以及对世界经济金融、尤其是对我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  ;  

金融危机及其防范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