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曾 丹

(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兼顾宏观和微观,体现本学校本专业特色,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心,顺利融入大学学习。授课形式可采用一人主讲或多人合作,教学方法可采用研讨法、参与法,教学考核也可进行相应调整。

关键词: 教学内容;优化;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考核

专业导论课是本科生入校后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扣好大学生活的第一粒扣子。谢炜等(2016)指出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1]胡继飞(2017)认为专业导论课是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进入系统专业学习的前导和铺垫,是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入门课程。[2]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大多安排了1学分(16学时)的专业导论课。目前关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还比较薄弱。笔者拟以自身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创新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开始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在经济发展中开始注重环境保护(1978—2002);二是在社会全面进步中建设生态文明(2003—2012);三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至今)。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专业导论课的内容常常需要与所在学校的专业发展定位、现状和特色等相符合,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指导性。因此,每个学校的导论课内容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很难像其他课程一样采用正式出版的统一教材。教师需要自行收集资料,编写课程讲义,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由此可见,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而言,教学内容的恰当选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条件。

笔者任教的江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开设在第一学期,旨在让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坚定专业信念,确立未来发展方向,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成志向高远、知识扎实、技能熟练的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高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笔者在撰写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板块时设计了四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概述;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学分制及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介绍。课时分配分别为第一章4学时、第二章2学时、第三章4学时、第四章6学时。重点介绍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正确认识,树立专业信心,明晰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第一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概述”既包括对专业的宏观介绍,如专业性质、特点、发展历程、培养要求和就业去向等,也包括对本校本专业发展状况和学生培养情况的微观介绍。从我们对新生的摸底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认识其实是模糊的。或是觉得“国际”二字高大上,认为读了这个专业就可以出国教汉语;或是觉得专业与“教育”相关,将来可以多跨几个门类找工作;或是仅仅因为有亲戚、朋友、熟人在读这个专业;或是对外语类专业感兴趣,以此作为平行志愿中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此可见,在专业导论中,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所在学校的专业发展状况,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后续课程的推进和人才培养的效度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强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对专业的宏观和微观介绍。

据笔者了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在师资安排方面存在校际差异。有些学校是由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建设骨干主讲,有些学校则安排多位资深专业课教师分别讲授。从教师人数看,则有1人和多人之分。笔者认为,两种安排都有其可取之处。专业负责人或专业建设骨干对专业发展过程和现状的了解较为清楚,在引导学生形成专业自信心方面,具有优势。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了解比较透彻,多位老师联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师资形成初步认知,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对未来的课程学习有个大致了解。但是,两种安排也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前一种方式需要专业负责人对课程体系及授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需要与专任教师进行座谈,收集一些具体信息和资料。后一种方式需要多位任课老师集中讨论,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确保教学安排连贯性的前提下,分工合作,以避免出现专业导论课沦为不同课程概述的简单拼凑的情况。

专业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科患者的生理、病理、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分享患者的想法和处境,启发学生从患者的角度看待问题,了解患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使医生与患者有更多沟通[6]。

1.提前发布资料收集任务,让学生上网了解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老师对正确观点予以表扬,对有失偏颇的观点进行纠正,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笔者一般会挑选有争议的话题,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学生就业定位等作为调查任务。因为网上众说纷纭,学生们在不具备专业常识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如果只是一味讲授,不让学生参与表达,教师就很难了解到学生认知的真实情况,那么专业导论课的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实践的创新

第二章“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其中“学习资源”包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论文电子资源、专业网站及数据库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中学时代围着教材打转的学习模式,初步了解“到哪儿找资料”、“找哪些资料”、“怎么用资料”等问题,为各门理论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学习方法”则包括宏观理念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具体方法。对江汉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而言,应用性、创新性和国际性是我们主导的培养理念。因此,在导论课程中,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坚持以下原则和方法:一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处理好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二是踏实学习与主动思考相结合,做到“两个不要”:不要只做老师的“记录员”,要学习思维方式,把书读薄、读透;不要做老师观点的“复述者”,要有自己的理解,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三是知识储备、能力提升与人格培养相结合。学会“先做人,后做事”,拒绝“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冷漠的自我主义”。

教学方法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研讨环节,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有所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更加到位。具体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的互动教学可涉及以下方面:

第三、四章则主要介绍本校学分制实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的类别、内容及课程间的衔接关系。这部分的内容因学校而异,个性特征明显,是帮助学生对专业学习形成清晰整体认知的关键。因此,课时分配应多于前两章。同时在安排具体内容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逻辑,注意梳理理论课程内部及其与集中性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对课程体系形成清晰认识,推进后续学习的顺利展开。

治疗前,2组患者肘关节的AROM、握力和捏力,日常生活能力(MBI、FIM、家务能力)、上肢功能障碍问卷(DASH)、生活质量(QO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智能手机,进行课堂实操。比如在讲授学习资源时,让学生使用手机进入图书馆系统,掌握查找纸质书刊文献和电子数据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3.邀请优秀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有些道理,老师讲再多,效果有时候还不及学生的短暂现身说法。要想真正实现专业导论课的目标,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信心、有兴趣、有动力,就很有必要让大一新生看到学长们的进步和成绩。经验分享可以采用提前录制视频或现场分享等多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分享,都应该提供学生之间进一步交流的渠道,比如网络联系、现场互动等,真正实现“老带新”、“老帮新”。

1)大樱桃秋季施肥有利于树体养分储备,对树体抗寒、抗旱、抗病、抗衰老、抑制冒条等有明显效果。应重视秋季施肥,把握好施肥时间,为来年开花、结果、丰产打下基础。一般在8—9月进行早秋施基肥,施肥后当年就能发挥肥效,增加树体营养积累,有利于来年开花结果。施肥量应占到全年施肥总量的70%以上。

教学方法调整后,教学考核方式也需要有所改变。一方面,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之间的比重可以从常规的三七开,变为五五开,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另一方面,平时成绩的构成板块也要细化,包含出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实操、作业等方面。

三、小结

基于教学效果和相关反馈,笔者越来越感受到上好专业导论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专业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才能安心学习、主动学习。这在学生转专业意愿的转变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入学之初,一部分因“服从专业调剂”被录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存在转专业想法。在学习了导论课程后,他们大多对专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不少学生在后续培养阶段表现突出,在科研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后我们可进一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做更多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谢炜,龙春光,华熳煜.高等学校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35-137.

[2]胡继飞.专业导论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J].高教论坛,2017,(6):33-36.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ZENG Dan
(Wuhan 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Jianghan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56,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Introduction to the Majo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take macro and micro into account,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the major,and help students build up professional confidence and integrate smoothly into university study.One or more teachers may give the lessons,adopting the method of discussion and participation.The teaching assessment can also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Key words: teaching content;optimization;teaching form;teaching method;teaching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19)42-0156-02

收稿日期: 2019-08-09

基金项目: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研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三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16276)

作者简介: 曾丹(1978-),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标签:;  ;  ;  ;  ;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