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VP”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论结构的语法化_陈述句论文

“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句式论文,语法论文,来源论文,两个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语

1.1 偶从报上看到一个标题——“这样的‘哲学家’还是少些的好”。由此想起平时常说的“还是不去的好”,“你让我怎么说你的好”等类似的句子。在这类句式中,VP可以是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后面要加“些”或“点”),也可以是谓词性短语或小句,“VP的”就相当于“VP” ,在一般情况下,加不加“的”意思没有不同,只是加“的”在语气上显得较为和缓、委婉。“VP的”作主语对谓语限制很严,只能是单音节形容词“好”,显示出相当的格式化、固定化。“VP的好”句式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前面常用副词“还是、倒是、宁可”等修饰。此类句子不管是表示祈使还是陈述,其语义都含有斟酌取舍的意思,因此有人称之为“取舍句”(李立成,1999)。在众多研究“的”字结构的文章中,涉及这类用法的不多;(注:杉村博文(1999)注20称“还是不说的好”为选择句中单用的表示自指意义的“的”字结构(65页);袁毓林(2003)指出这种自指的“VP的”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独立做主语和宾语(9页);李立成(1999)称“VP的好”句式为取舍句;刘敏芝(2004)考察了自指的“的”从五代至清代的发展演变,也讨论了它的来源。)就是专门描写、讲解现代汉语虚词、常用词用法的词典目前也未见提及。因此,有必要对其句式、语义进行共时和历时的考察研究。

1.2 自指和转指

朱德熙(1983)把谓词性成分的名词化分为自指和转指两种:是单纯的词类转化,语义保持不变,即“VP的”与VP所指相同的是自指;除词类转化以外,词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的,即“VP的”与VP所指不同的是转指。朱先生把转指的“的、者”记作“的t、者t”,把自指的“的、者”记作“的s、者s”。按照这种分别,本文所论“VP的好”句式中的“VP的”显然都是自指的,应记作“VP的s好”;由于本文是专谈自指的,为了简便,除了正文小标题外,一般不标作“的s”,文中“VP的好”及其早期的各种形式如“VP底是”、“VP的是”等,均代表这种自指义的句式。

1.3 甲式和乙式

现代汉语“VP的好”句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没有疑问代词的,如“还是少些的好”,“还是不去的好”等;另一类是句中有疑问代词“怎么、哪儿、什么、谁”等的,VP一般是小句,疑问代词在小句中作状语或宾语。如“你让我怎么说你的好”,“咱们往哪儿逃的好”,“不知对他说什么的好”,“遇到难处,让我求谁的好”等。为了称引方便,本文把不带疑问代词的非特指问句形式称作甲式,把带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形式称作乙式。其实只有甲式的语义表示取舍,乙式表示不知如何是好,不表示取舍。此前还没有人根据有无疑问代词来给“VP的好”句式分类,本文区分甲乙两式,是因为这两式最初的来源不同,语义功能也不尽相同。

二 甲式的来源

2.1 “VP者s”

要探求“VP的好”句式的来源,自指的“VP的”是个关键。在古汉语中,与“的”相当的“者”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已出现表示自指的用法,它既可以用在NP后面,也可用在VP后面。“NP者s”的例子如: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中庸》)

“仁、义”在这里指古代的道德观念,“仁者”、“义者”与“仁”、“义”所指相同,加上了自指的“者”,增强了“仁”和“义”的指示性,指示“仁”和“义”这种概念本身。

再看“VP者s”的例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注:此例取自朱德熙(1983)。)

“舍鱼而取熊掌者”与“舍鱼而取熊掌”同指。正如朱德熙(1983)所分析,加上了自指的“者”,“舍鱼而取熊掌”从陈述转化为指称,“者s”有一种指示作用。

2.2 “VP底s”

结构助词“底”最早见于唐代,与结构助词“者”渐被“底”替代一致,表示自指的“者”也因词汇的替代变为“底”。唐代白话文献中助词“底”的用例很少见,晚唐五代渐多。在晚唐五代的白话文献里“VP底s”很少见,但在宋代禅宗语录和《朱子语类》中就比较多了。下面转引刘敏芝(2004)的5例:

时有人便问:“承师有言:大家识取混崘,莫识取劈破。如何是混崘?”师良久。问:“如何是劈破底?”师云:“只这个是。”(《祖堂集》卷十三福先招庆和尚)

“穷神知化”,化,是逐些子挨将去底。(《朱子语类》卷七十六)

闻左右迩来亦忙,只这著忙底,便是腊月三十日消息也。(《大慧普觉禅师书》)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朱子语类》卷十)

以琮观之,不如观己底稳贴。(同上,卷二十六)

前两例“VP底”作宾语,后3例“VP底”作主语。“VP底s”作主语句的存在为甲式的出现准备了必要条件,当然,并不是所有以“VP底s”作主语的句子都能够句法化、格式化,只有当谓语恰好为“是”一类单音节形容词时才具备了充分条件。

2.3 “VP者s是”与“VP底s是”

2.3.1 “VP底s是”

按说,“VP者s是”应该出现在“VP底s是”前,但是,在五代禅宗语录《祖堂集》中只见“VP底是”却未见“VP者是”,倒是在后出的宋代白话文献中见到少数“VP者s是”的用例(见2.3.2),这可能跟说话者和语录编纂者的语言倾向有关。

据刘敏芝(2004)考察,“VP底s是”句最早见于《祖堂集》,她举了如下3例:

(1)师曰:“默底是,说底是?”对曰:“默底是。”(《祖堂集》卷五云岩和尚)

(2)因道吾卧次,师曰:“作什摩?”吾云:“盖覆。”师云:“卧底是,不卧底是?”吾云:“不在两处。”(同上,卷五椑树和尚)

(3)悟底是,不悟底是?若便悟去,亦不分外;若便不悟去,亦不分外。(同上,卷十一保福和尚)

很显然,《祖堂集》这3例中的“VP底s是”都跟选择问有关,或者用作正反并列的选择问小句(正反两项:“默”与“说”,“卧”与“不卧”,“悟”与“不悟”),或者是陈述句——对选择问的承前回答(“默底是”)。选择问句要求对选项做出或取或舍的抉择,在选项后加上自指助词“底”,就可以使选项所指更加明确,增强了VP的指称性。《祖堂集》里的3例“VP底是”都是独立的主谓句(选择问小句也是主谓结构),其语义是对事物的是非对错加以判断。

宋代白话文献中“者”与“底”并用,“底”的数量大增。“VP底s是”的用例也明显增多,主要见于宋代禅宗语录和宋儒朱熹的语录。例如:

(4)且道遍身是底是,通身是底是?(《碧岩录》)

(5)遂宁府西禅文琏禅师,郡之张氏子,上堂:“一向恁么去,直得凡圣路绝,水泄不通,铁蛇钻不入,铁锤打不破,至于千里万里,鸟飞不度。一向恁么来,未免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敢问大众,且道恁么去底是?恁么来底是?”(《五灯会元》卷二十)

(6)且如一个人坐亡立化,有一个人仗节死义,毕竟还仗节死义底是。坐亡立化,济得甚事!(《朱子语类》468页“仗节死义底”跟下文“坐亡立化”对说,指仗节死义这种行为,为自指)

(7)问:“昨与刘公度看南轩为先生作韦斋记,其间说‘观过知人’一段,以所观在己。及洙泗言仁论,又以所观在人。不知二说先生孰取。”曰:“观人底是。……”(同上,659页)

(4)、(5)两例用在选择问句中,跟《祖堂集》相同。(6)、(7)两例用在陈述句中,虽不是对选择问句的直接回答,但都是对上文提到的两种情况的对错优劣表示意见。其中例(6)是对“坐亡立化”和“仗节死义”两种行为的是非优劣作出判断,例(7)是对“所观在己”和“所观在人”两种说法的优劣作出判断,跟《祖堂集》对选择问的承前回答句相似。因此,可以认为五代和两宋时期的“VP底s是”句用法语义基本相同。这时期“VP底是”是个主谓句,“是”的意义很实。

2.3.2 “VP者s是”

“VP者s是”句式较少见,如前所说,《祖堂集》中未见,目前只在宋代语录体文献中找到3例:

(8)师在筠州九峰,辞众晚参,遂举拂子云:“昔日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今夜归宗举拂,大众寂然。为复寂然者是?微笑者是?”(《古尊宿语录》)

(9)祖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山于言下契悟,便礼拜。(《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10)又有一说,“怀刑”作恤刑,“怀德”作施德。要之,不如好善而恶不仁者是。(《朱子语类》665页)

例(8)是选择问句,例(9)为并列的陈述句。这两例都是主谓句。值得注意的是例(10)。例(10)虽也是陈述句,但句中有动词“不如”,陈述对事物加以比较斟酌后的取舍意见,即比较优劣,在语义上跟前此各句主要判断是非优劣不同。在句子结构上,“不如VP者是”是兼语式,(“VP者”为兼语),“VP者是”从独立的主谓句降为句子成分。兼语“VP者”跟它前面的动词“不如”结合得紧密,使“VP者是”原来双重心(重+重)的主谓结构受到冲击,发生了语义重心前倾(重+轻)现象。即在“不如好善而恶不仁者是”句中,“不如”跟“好善而恶不仁”相邻,二者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紧密,兼语小句中的谓语“是”被边缘化,语义分量大为减轻,甚至去掉它在语义上也并无大碍。从独立成句到作句子成分,句法地位的变化,引起了语义和结构的细微变化,结构的语法化由此开始。宋代以后“VP的是/好”主要作谓语(主语时常隐而不现,例见2.3.4),跟最初独立成句不同。

2.3.3 促使“VP底是”结构句法化的还有韵律的因素。并不是以“VP底s”作主语的句子都能够凝聚成一个结构紧密、格式固定的句式(如“以琮观之,不如观己底稳贴”),只有当谓语是单音节的“是”类形容词时,这种句子结构才有进一步凝聚的内需。自指助词“底”的存在,使主语“VP底”跟谓语“是”之间界限分明。汉语的韵律规则是两个音节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以单音节词作谓语,在韵律上不稳定,句子的韵律规则促使“是”打破句法界限向前依附,跟“底”结合成一个双音节跨层音步,即:“VP底-是”→“VP-底是”。此外,这个结构得以固定化,还在于“是/好”这种单音节形容词的语义涵盖面宽,凡是正面的、积极的词义都可以用“是/好”来代表。比如前举“不如观己底稳贴”一例,说成“不如观己底是/好”也可以。正是由于句法与语义功能、韵律规则以及“是/好”的词义特点等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这一结构在长期大量使用的过程中最终得以固定化。(注:清代以后文献偶见“VP的为是”的用例,如:可是这话,竟是我们这里应了起来的为是。(《红楼梦》61回)还有省去“的”作“VP为是”的:克君还是小心为是(《孽海花》17回)|还宜觅一乡导,遣兵直穷其穴为是(《八洞天》卷一)。以双音节的“为是”结句,或以“为是”替代“的是”,都是韵律规则所致。)

2.3.4 从“是”到“好”,元明清时期甲式语义功能的发展变化

元代白话资料如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始见自指助词“底”作“的”。元代甲式用“VP的是”;明代仍用“VP的是”,但已出现少量“VP的好”;到了清代绝大多数为“VP的好”,只遗存少量“VP的是”。从表达功能来看,元明清三代的甲式除沿用宋以前用于选择问句和陈述句外,又发展出新的功能——用于祈使句。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充当选择问句的两个分句。选择分句不限于正反项,而且比早期复杂得多(如例13);有时只有一个分句用“的”(如例14)。

(11)他问我要休书,我问师傅咱:“与的是?不与的是?”(元刊杂剧《任风子》三折)

(12)我等分兵前去征讨的是?只打城池的是?(《水浒传》120回本83回)

(13)还是坐着同老爷打躬作揖的好?还是捧茶给老爷吃,走错路,惹老爷笑的好?(《儒林外史》22回)

(14)“是在洛阳好,还是投唐的好?”罗成道:“何用商量,自是投唐好。”(《说唐》50回;此例或作“VP好”,或作“VP的好”,表明语义无区别)

这些选择问句的语义跟早期的最大区别是:不是问孰是孰非,而是问应该如何做,增加了表情态的成分。如例(11)“与的是?不与的是?”是问该不该“与”,跟《祖堂集》“悟底是,不悟底是”询问是非不同。

(二)用于陈述句,多陈述经斟酌、比较后的取舍意见或决断。

(15)罢罢罢,我知道了也,师父则是教我休了的是。(《元曲选·任风子》三折)

(16)我前日该听他们劝,置些货物来的是。(《拍案惊奇》卷一;(我该)置些货物来的是)

(17)刘姥姥道:“庄家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没的在这里打嘴。我带他去的好。”(《红楼梦》113回)

(18)想了想,还是当强盗的好。(《儿女英雄传》11回)

(三)用于祈使句,表示劝诱或劝诫。句中多用副词“还是”,使劝导的语气更显委婉。

(19)(白士中云)则怕反落他彀中。夫人,还是不去的是。(《元曲选·望江亭》二折)

(20)陛下还是进宫去的是,不要因了妾们拂了娘娘的兴。(《隋唐演义》30回)

(21)只劝官人莫惹事的好。(《拍案惊奇》卷三)

(22)何、张二人道:“生冷非病人所宜,还是喝点茶的好。”(《儿女英雄传》65回)

从地域上看,“VP的好”南北通用。上面的文献已经表明,不仅北方地区广泛使用,南方地区也用。下面是见于吴语区作家笔下的用例:

(23)心想两雄不并立,还是不叫他们见面的好。(《孽海花》31回)

(24)还是换个地方秘密些儿的好。(《九尾龟》123回)

祈使句的语义核心是劝导取舍,它的产生是“VP底是”陈述句句义引申的必然结果。因为陈述句无论是陈述对是非的判断、对优劣的比较,还是对利害的权衡,都隐含着“应当VP”的意思。比如“默底是”就意味着应当“默”;“仗节死义底是”就意味着应当“仗节死义”;“还是当强盗的好”就意味着应当“当强盗”。当句子的主体是第二人称时,陈述句就转为祈使句了。比如:

事已如此,我还是当强盗的好。(陈述句) 事已如此,你还是当强盗的好。(祈使句)

祈使句是依据个人的利害关系提出取舍的建议,其判断的标准主观性强,具有相对性,不像陈述句中判断是非和比较优劣的那一类较有客观性。因而可以认为,用于祈使句的甲式语法化的程度较深。

2.4 甲式的语法化

综上所述,甲式的语法化可以从三方面来观察:

(ⅰ)句法功能的降位

五代时“VP底是”是主谓结构的独立句,但自宋代开始降为句子成分,通常在句中充当谓语(或兼语小句),而不是独立成句。这种现象随着时代推移而更加普遍化、固定化了。从独立的主谓句到句子成分是句法功能的语法化。

(ⅱ)句法结构的紧密化

由于句法地位的下降,引起原来双重心的主谓结构(重+重)发生语义重心前移(重+轻)的变化,由此引起位于句末的“是/好”词义一定程度的虚化;又由于句法韵律规则的作用,促使“是/好”前附于“VP底”之后,并与“底”构成一个跨层音步,使得“VP底是/好”结构紧密化。从另一方面来看,结构的紧密化、格式化也制约了“好”进一步虚化。在唐宋祈使句“VP好”中,由于VP后面没有自指助词“底”,其结构不如“VP底是”紧密,致使在一定语境中,位于祈使句句尾的“好”虚化为语气词(详见第4节),而“VP的好”结构中的“好”至今仍是实词。(注:唐宋时期普遍使用句尾带语气词“著、者”的祈使句,如:愿闻法者合掌着,都讲经题唱将来。(《敦煌变文集·八相押座文》)须差行营都指挥使赴寿州西面备御,讨逐黄巢党徒者。(《桂苑笔耕集》卷十四)前辈(吕叔湘1955、向熹1993等)已有详论,可参看。)

(ⅲ)语义的主观化——祈使句的出现

从五代到元代以后,“VP底是/好”结构的语义有如下变化:

判断是非—→比较优劣—→权衡利弊—→劝导取舍

在《祖堂集》时代,“VP底是”句表示对是非的判断(如“默底是”;一律用“是”字),可看作判断性的陈述句;宋代陈述句中新增了对优劣的比较(如“不如好善而恶不仁者是”、“毕竟还仗节死义底是”);元代以后主要表示对利害的权衡(如“与的是,不与的是?”、“还是当强盗的好”;逐渐用“好”替代“是”),同时还新出现了劝导他人取舍的祈使句(“夫人,还是不去的是”)。事物的是非对错一般有公认的客观标准,判断者一般也须参照客观标准,因而相对较有客观性;比较优劣时会带有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客观性不如前者;权衡利弊、劝导取舍主要从个人立场出发,主观性较强——基于主观立场做出的取舍判断跟事物客观的是非属性可以没有关系(如“还是当强盗的好”)。因此,从判断是非—→比较优劣—→权衡利弊—→劝导取舍,“VP底是”结构表现出语义客观性递相减弱、主观性和表情功能渐次加强的趋势。与此相应,随着句子语义上主观性的加强,“是”的本义(正确,对)日渐虚化,最终被词义具有相对性的“好”字替代。“是”与“好”词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其区别就在于“好”既是个非常主观化的概念,又是意义具有相对性的概念。再者,随着结构语义的主观化,结构的指称功能变弱,表情功能增强,“底/的”作为自指助词的指示性也不断削弱,变得越来越可有可无,到了现代似乎只起使语气委婉的作用。以上各种变化都说明“VP的好”结构离其原发点渐行渐远,其语法化程度在不断加深。

三 乙式的来源

乙式是指“VP的好”句式中带疑问代词的一类,如1.3所举“你让我怎么说你的好”一类。乙式句中的“的”是否与甲式一样同为自指助词呢?自指助词“的”具有指示性,具有把陈述转为指称的功能,而疑问代词的所指不明,只有指代性没有指示性,在有疑问代词的小句后加上自指助词“的”从逻辑上说不通,有违义理。因此,我们怀疑乙式的原始来源与甲式不同。乙式最早见于元代的白话文献,根据我们对《元典章》和古本《老乞大》等可靠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它的产生跟话题为特指问小句(句尾有标记)、述题为单音节形容词“是/好”的话题句有关,下面试加论述。

3.1 “VP呵是”与“VP的是”

《元典章》、古本《老乞大》等元代可靠白话文献中有一种“VP呵是”句是乙式的前身,“ VP” 是特指问小句,“呵”为语气词(可以表示疑问、假设、停顿等多种语气)。例如:

(25)窝藏作贼的,俺一百个来人得了也。一半拿着,分付管民官了也。俺如今怎生般理会呵是?(《元典章·刑部卷三·禁断贼人作耗》;我抓到一百来个作贼的,其中一半交给管民官了。我如今该怎么处理才好?)

(26)这底每根底不要罪过呵,更后头怠慢呵,怎生治呵是?(又,《草贼生发罪例》;如果不处罚他们,草贼以后更加骄横,可怎么治理才好)

以下两例是《老乞大》元明清各代版本相对照的情况,(注:《老乞大》是旧时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有不同时代的多种版本,其中主要有四种:(ⅰ)2000年发现的古本《老乞大》,学界推定是元代编写的,具体年代不详,本文简称“古本”;(ⅱ)《老乞大谚解》,为明代修改本,与1507-1517年的《翻译老乞大》内容相同,只有少数几处用字不同,多存元本之旧,反映了元末明初的语言,简称“谚解”;(ⅲ)《老乞大新释》,刊行于1761年,简称“新释”;(ⅳ)《重刊老乞大》,刊行于1795年,简称“重刊”。后两本为清代乾隆年间的修改本,二本相差34年。)可以看出元代的“VP呵是”与明清的“VP的是”的对应关系:

(27)《古本》:二两半钞,与恁多少呵是?由你,但与的是。(15b)

《谚解》:一百个钱,与你多少的是?随你与的是。(48b)

《新释》:这一百钱,与你多少米呢?随你馈我多少就是了。(17b)

《重刊》:这一百钱,与你多少的是?随你多少就是了。(49a)

此例《古本》作“VP呵是”,《谚解》、《重刊》作“VP的是”,《新释》是活译(“但与的是”、“随你与的是”意思是“随便你给多少钱都行”,其中“与的”指“给的钱”,为转指)。

(28)《古本》:不争你这般胡索价钱,怎生还呵是?(23a;不争:如果)

《谚解》:不要你这般胡讨价钱,怎么还你的是?(9b7)

《新释》:不要这样混胡讨谎价,教我怎么还你是?(26a)

《重刊》:不要这样胡讨虚价,教我怎么还你是?(10b)

此例也是《古本》作“VP呵是”,《谚解》作“VP的是”。联系到《元典章》只见“VP呵是”,说明这两种形式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注:甲式偶有元刊本作“VP的是”,明代本作“VP呵好”用例,如:元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三折白,元刊本作“有任嫂儿问徒弟要休书,与的是?不与的是?”《元曲选》本作“俺浑家问你徒弟要休书,我休呵好?不休呵好?”,应该是明代甲式受元代乙式影响所致。)清代两本都作“VP是”,显示出“的”并非必要成分。

3.2 “VP呵是”源于“VP呵,是”

我们认为,这类特指问形式的“VP呵是”句式是由带标记的话题句紧缩而成的。话题后面有语气词的主谓句,即“VP呵,是”,要比甲式的前身“VP底-是”结构更为松散,当这种结构松散的话题句的述题部分为单音节形容词“是”时,缺乏韵律上的稳定性,当话题与述题间的语气停顿缩短、边界不分明时,在韵律规则作用下,就很容易紧缩为一个粘聚性强的简单句。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说明(S指主语,Z指助词):

(S)VP[,1]+Z,VP[,2]——→(S)VP[,1]ZVP[,2]

下面用文本中假设复句变为紧缩句的实例加以说明:(注:假设条件小句其实就是话题句(见徐烈炯 刘丹青,1998),因而假设语气助词与话题标记有通用性。如“者、时、的话”等都兼作话题标记与假设助词。)

(29)那般呵,更好。(《古本》3a)

(30)到那里便早时,也好。咱每歇息头口,明日早行。(《古本》3b)

这两例中主句分别为双音节的“更好”、“也好”,如果是单音节的“好”,就容易紧缩为“那般呵好”,“到那里便早时好”(“时”为语气助词)。恰好文献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31)咱们买些什么回货去时好?(《谚解》59a)

再看下面两例:

(32)我与你四定钞,肯时卖;你不肯时,赶将去。(26a7)

(33)添不得。肯时肯,不肯时罢!(26a10)

这两例中“肯时卖”、“肯时肯”、“不肯时罢”3句为紧缩式假设句,“你不肯时,赶将去”为假设复句。把“不肯时罢”与“你不肯时,赶将去”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假设复句变为紧缩句的原因和条件。这三个紧缩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VP[,2]“肯、卖、罢”为单音节动词。这说明引发假设复句自然紧缩的原因主要在于VP[,2]的音节数,当VP[,2]为单音节时,受句子韵律结构的制约,就引发了复句向粘聚性强的紧缩句变化。

下面两例是《古本》与《谚解》相对应的一段话,其中假设复句与紧缩句同现:

(34)似这等布宽呵好,……宽呵,做出衣裳余剩,又容易卖;窄呵,做衣裳不勾。(《古本》36b)

(35)似这等布宽时好,……宽时,做衣裳有余剩,又容易卖;窄时,做衣裳不勾。(《谚解》56a)

试将左右两句加以比较:

“宽呵好”~“宽呵,做出衣裳余剩,又容易卖”

“宽时好”~“宽时,做衣裳有余剩,又容易卖”

可以看出左边的“VP呵好”、“VP时好”确实是右边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紧缩的诱因与句子的韵律有关。在“VP呵,是/好”这种松散的句子中,“是/好”是一个不入音步的单音节,韵律规则拉动它贴附于相邻的音节“呵”,重组为一个独立的跨层音步,致使从句与主句粘聚在一起,形成紧缩句。

从分析型的句子结构变为粘聚型的句子结构,从双小句复句变为紧缩句,都是一种语法化现象。“VP呵是”句子结构由松散变紧凑,语气词“呵”由原先位于话题或话题小句尾部,变为位于紧缩结构的中间,其原先的疑问语气功能必然被削弱以至完全消失,它不像甲式的“的”表示自指,它只起韵律上的衬音作用。另一方面,“呵”原先是紧附在话题或话题小句后面的,其语调上扬,甚至带着拖腔;而在紧缩形式里,“的”念轻声,与“好”结合为一个跨层音步,不是念“让我怎么跟你说的-好”,而是念“让我怎么跟你说-的好”,这是韵律规则的作用所致。跨层音步的形成增强了句式的粘聚性,这一点跟甲式的情况相同。

3.3 乙式与甲式功能的互补

元代以后,乙式使用非常普遍,跟甲式不同,其表达功能主要表特指疑问,少数情况下不表疑问而是表陈述或祈使,跟甲式有互补性。

(一)用于特指问句,表示疑问。

(36)我待要问人,问谁的是?(《元曲选·罗李郎大闹相国寺》一折白)

(37)嫂嫂问呵,着我说什么的是?(又,《神奴儿大闹开封府》二折白)

(38)风又大,雪又紧,身上无衣,肚里无食,可着我往那里去的是?(又,《冻苏秦衣锦还乡》二折白)

《元曲选》各剧中的宾白应是明代演出本的反映,一般应看作明人的口语。

(二)“不知+VP的是/好”,不表疑问,只陈述不知所措。

(39)都是好的,你不知叫我夸那一个的是。(《红楼梦》71回)

(40)我回去同他们商量,又不知往哪里追寻的好。(《九命奇冤》30回)

(三)句中的疑问代词是虚指,不表疑问,表示的是祈使语气。

(41)怎么想个法子预先布置布置的好。(《官场现形记》17回,此例“的”字不可少,少了有歧义)

乙式出现频率不如甲式,在清代白话小说中还不时可见,但是在我们调查的16位现当代作家如茅盾、老舍、浩然、王朔等的小说戏剧作品中,竟然一例未见。其兴也晚,其衰也早,或许正说明它跟甲式不同,其中的“的”一开始就不是必须的。不过,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乙式有时还会用到,并没有到完全绝迹的程度。这说明文献资料哪怕是白话资料还是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反映口语的实际情况,这也再次印证了“说无难”这句至理名言。(注:这些作家的小说中甲式也并不多见,据杨永龙调查,老舍的长篇小说中,只有《四世同堂》中有3例,短篇小说集3部中仅1例,剧本9部中仅2例;16位作家作品中共有甲式25例,其中“还是VP的好”共17例,“不如VP的好”有6例,占了绝大多数。)

3.4 乙式与甲式的合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乙式的来源不同于甲式,这从二式的语义功能和“底”的句法功能明显不同也可以看出。但是,当甲式大量使用之后,由于以下因素的推动,类推作用也可能产生出乙式,致使甲乙二式殊途同归,合为一式。即:乙式在表层形式上与甲式相似,都是“VP[,1]+Z+VP[,2]”(Z表示句中助词),而且VP[,2]都是单音节形容词“是/好”,所以很容易受类推心理的作用,使甲式功能扩大到特指问句。也就是说,乙式后来的大量使用是类推作用下甲式功能的扩展。比如:

(42)设有人唤上座,应他好,不应他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

(43)你道破家散宅好,解作活计好?(《古尊宿语录》卷二十四)

(44)师曰:“道者前时,谢汝请我,将什么与汝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

例(42)是正反选择问句,例(43)是一般选择问句,这两例都可以在选择问小句句中加上自指的助词“底”,意思不变。例(44)是特指问句,其谓语小句也是单音节的“好”,跟选择问小句有相似处,因此有可能出于类推心理在特指问句句中也加上助词“底”。

元代以后,随着语气词“呵”的退出,乙式也相应地变为“VP的是/好”,例(27)(28)《古本》中的“VP呵是”被明代《谚解》本的“VP的是”替代,就是这种变化和类推心理的反映。

在汉语的发展历程中,最初来路不同而后归为一体的语言现象并不鲜见,只不过合一的原因、方式、程度等各异罢了。拙文(1999)说明“似的”和“是的”是来源不同的比拟助词,由于二者语法意义相同,读音相近,于是功能相互渗透,最终在北方话中,“似的”被“是的”归并。梁银峰(2004)指出事态助词“来”是由连动式“V(+NP)+来”中的趋向动词“来”虚化而来的,由于其中的“V(+NP)”和“来”存在着两种语义关系(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目的关系),“来”便循着两种途径渐进演变,最终都变为事态助词。这种经由两种途径形成的事态助词“来”,由于句法位置和语法意义相同,最终合而为一。再比如,据钱曾怡(1993)记录,山东博山方言中来源不同的五六个语法成分如相当于“子”的名词后缀、用在名词和指代词后面相当于“里”的方位词、相当于“了”的完成体助词、相当于“的、地、得”的结构助词、相当于“个”的量词等,其语音形式都是央元音[]。这些是异源同形现象。此外也有来源相同,后来语义、功能、读音发生分化,变成形式不同的两个成分,这是同源异形现象,如拙文(1995)论证疑问代词“什么”的“么”跟复数词尾“们”同源于名词“物”就属于此类。这些研究的结论是否正确,尚待后人检验,但是我们相信,无论是对这类现象的揭示,还是对内质的探索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在语言史的研究中,里清最初的来源与后来的合流,以及大量由语法化引起的异源同形或同源异形等现象,对于认识语言变异的本质、深入探索语言演变的内在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四 唐宋祈使句“VP好”

唐宋禅宗语录中有一种祈使句“VP好”,跟本文所讨论的“VP的好”在形式和语义上有相似之处,有必要一并考察讨论。向熹(1993)、刁晏斌(2001)等曾讨论过这种祈使句,认为句末的“好”大都已虚化为语气词。这里对“VP好”句式加以分类,分别说明“好”的虚化原因及程度差别。

A、“不如+VP好”

(45)不如子细体取古人意好。(《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46)若更不会,不如且依古语好。(又,卷二十八)

动词“不如”与VP紧邻,二者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更紧密,引起“VP好”语义重心前移,“好”义有所虚化,去掉“好”句义仍能成立;但“不如”表示比较,在有比较义的句子里,“好”的实义不容易完全消失。

B、“ VP” 前无副词、助动词

(47)师曰:“长老房内有客,归去好。”(《景德传灯录》卷六)

(48)“秀才还曾题否?”云:“未曾题。”沙云:“得闲题一篇好。”(《圆悟禅师语录》,《大正藏》卷四十七)

根据句义,这两句表示劝请,没有比较义,应该理解为“归去吧”,“得闲题一篇吧”,这说明“好”已虚化为语气词了。

C、“ VP” 前有祈请动词或表示应该义的情态助动词、副词等

(49)请和尚合取口好!(《五灯会元》卷十九端裕禅师;请和尚闭上嘴)

(50)亦须著精神好!(《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要用心理解)

(51)大不容易受,大须恐惧好。(《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要心怀怵惕)

(52)何妨进前,著些功夫体取佛意好。(又,卷十五;应该努力用些功夫体会佛意)

(53)何不觅取个管带路好!(又,卷十八;何不求个地方官当当)

“请”是祈请义动词,它出现在句首,表示希望或命令,并不是比较好坏。“须、大须”为应该义;“何妨”、“何不”都是用反问语气表示应该。“应该VP”表示祈请而不表示比较好坏。有祈请义动词或情态助动词的祈使句“请VP”、“应该VP”在语义和句法上都是自足的,可以独立表达祈使义,加上“好”反而多余,这就促使位于祈使句句尾的“好”由句子成分演变为情态成分——语气词。

D、“ VP” 前有否定副词“莫”

(54)莫见与摩道,便道非悟非不悟,莫错好!(《祖堂集》卷十一;别理解错了)

(55)仰山云:“莫道无人会禅好!”(《景德传灯录》卷九;别以为没人懂得禅)

(56)师曰:“莫把那不净涂污人好。”(又,卷十九)

“莫”是禁止词,表示希望、命令,毫无比较好坏之义。“莫VP”表示希望、命令在句法和语义上也是自足的,位于句末的羡余成分“好”就被重新分析为语气词。“好”在此类祈使句中虚化程度最深。

在以上四类祈使句中,“好”的虚化程度依次加深。在A类祈使句中,“好”正处于由句法成分向情态成分演变的过程中;而在B、C、D三类祈使句中,可以认为“好”已经演变为祈使语气词了,由于B类没有形式标记,其虚化程度不如C、D。决定“好”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是祈使句的语义,凡祈使句中含有比较义者(比较优劣、权衡利弊),就跟“好”有意义上的联系,“好”就很难完全虚化;凡祈使句中不含比较义的(有的有祈请动词、情态助动词或禁止词),“好”就容易虚化为句末语气词。如上文2.4所说,甲式“VP的好”都含着比较优劣、权衡利弊的语义,因而迄今“好”的实义仍然保存着。

蒋冀骋(1991)指出,湖南祁东方言用“好”作语气助词,可表祈使、劝诫。如:

慢点走好!|在我屋里吃饭好!|莫打野眼好!|莫听别个的闲言闲语好!(86页)

可以看出祁东方言的用法跟唐宋“VP好”祈使句一脉相承,现代汉语方言中至今仍保留的近代汉语情态成分,对前面的分析是很好的佐证。根据上文的分析,祁东方言有禁止词“莫”的两句中“好”为语气词没问题;“慢点走好”、“在我屋里吃饭好”两句虽无祈请动词和情态助动词,但是这两句句义是祈请,不表示比较,因此“好”也虚化为语气词了。

五 结语:“VP的好”结构的语法化

“VP的好”甲乙二式的来源恰好反映了语法化的两种主要现象:形态化和句法化。形态化是指结构式或实义词变成语法词或形态标记的过程,被饰代词“者”虚化为表示自指的助词,成为自指标记,是词义较实的词形态化的例子;自指助词“底/的”在甲式中功能的退化、在乙式中变为衬音助词,是虚词进一步形态化的例子。句法化指松散的篇章或话语模式变成相对紧密的句法结构,或者从分析型的句法结构变成粘聚型的句法结构的过程,甲式是由双重心的结构演变成前重后轻型的句法结构的;乙式是由分析型的话题主谓句“VP[,1]+Z,VP[,2]”紧缩为粘聚型的句法结构“VP[,1]ZVP[,2]”的。

在“VP底是”结构语法化的过程中,语义、句法、韵律、语用等因素交互作用,交相促动,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诱发形态化和句法化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上文主要是从句法功能降位、语义主观化和结构紧密化等方面去观察的。首先是句法功能的变化(由独立成句到做句子成分);句法功能的变化,引起语义功能的扩大(“VP底是”由判断是非到比较优劣);与此同时,句法地位的降级,引起结构语义重心的前移;语义重心的前移,引起位于句尾的成分“是”的虚化;位于句尾的“是”既不是语义重心,又是单音节,很难占据一个音步的位置,这促使它前附于“底”,跟“底”构成一个跨层音步;跨层音步的形成,使“VP底是”结构凝聚得更加紧密。语用实践推动“VP底是”结构语义功能不断扩大(判断是非→比较优劣→权衡利弊→劝导取舍),而语义功能的不断扩大,是推动该结构语法化的主要动力。从主要用于判断是非到主要表示劝导取舍,其语义呈现出客观性越来越弱、主观性越来越强的趋势(至于乙式的普遍使用,是由语用类推心理而产生的功能扩大,与甲式性质不同)。主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正表明该格式语法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过去研究汉语语法化现象,关注较多的是实词是怎样虚化的,短语是怎样词汇化的,较少涉及语篇或分析性强的话语模式是如何句法化的,其实这两种现象同样都应该加以关注。我们注意到洪波等先生(2003)在这方面已经作了一些颇有启发的专题探索。从语法化的角度解释一些紧缩的句法格式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新的视角,其中还有许多新的有趣的现象和规律等待我们去进一步发掘。

标签:;  ;  ;  ;  ;  ;  

“好VP”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论结构的语法化_陈述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