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来自普通的电视连续剧“儿童与女孩”,许多家庭都在谈论它_儿女情长论文

真爱来自普通的电视连续剧“儿童与女孩”,许多家庭都在谈论它_儿女情长论文

真情厚爱出平民 电视剧《儿女情长》众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女情长论文,厚爱论文,平民论文,真情论文,电视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视坛为之振作

《儿女情长》是继《孽债》以后又一部能使广大观众为之牵肠挂肚,为之动情流泪的热点作品,也是近期上海最有轰动效应,最能让全国观众认可和爱看的一部电视剧。

可持续发展,对于电视剧也是一个新课题。当文化艺术样式,人民的文化消费日趋多样的今天,什么样的电视剧才可能有更高的收视,它与同类电影、多媒体等,又有什么质与形的区别,如果我们无视或忽略这些问题,电视剧也可能会出现今天电影的市场困境。其实近年来电视剧越拍越多,产生轰动效应,观众特别爱看的,堪称精品的,并没有同步增长。这当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容置疑,我们相当一部分电视剧,还没抓住进入多媒体时期电视剧的质与形。而《儿女情长》的最大成就,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这方面作了一次成功的艺术探索。

与《孽债》相比,《儿女情长》的题材、内容更具宽泛度。它说的就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它给人看的就是“儿女情家务事”。这里当然涉及到道德、伦理、人性、亲情,以及社会的价值评判,但这并不是主要的。该剧更主要的是让观众投入到这个编导营造的特定又普通的家庭中,让你情不自禁的“参与”和“生活”。因此,只要人类还有家庭、还有亲情,这样的题材和内容无疑是“长青树”。而《孽债》更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因此,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会有“儿女情长”,但未必都会产生“孽债”。放眼看来,电视剧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长拍不衰的题材,也就是普通人的“儿女情家务事”。《儿女情长》给我们的启示是,娓娓道来,充分展示连续剧的叙事功能;不温不火,让每个剧中人都给观众有自己的注解和理解。而这些有缺点或有毛病的好人、普通人,不就是生活的我你他吗?普通、大众、平民的视角以及评判,大概就是这类电视剧最本体的东西吧。

还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本地演员,以前单个演出大多没出跳过,但这次终于出现了“群星辉眼”的集团效应,几乎没有一个特别差的。制作、场景、对白、服装、同期录音都比较到位,也显示了上海电视剧创作的整体水准,使上海视坛扬眉吐气。

原生形态的美感

在我看来,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似乎并不在于艺术上的过于精心和精致。相反,我们还经常看到,被称为“精品”得和电影一样的电视剧,投放到市场和观众面前,冷冷清清,无动于衷,收视率极低的狼狈不堪。而有一些电视剧虽然艺术上不乏某些急就章的仓促和粗率,却博得大众的一片喝彩。追根溯源,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总是包含着三方面最基本的要素,即令人惊讶欣喜的能极大满足观众收视期待心理的社会生活信息,一个出色连贯、以人物命运走向抓人的故事情节,以及有公众魅力或表演时十分投入富于激情爆发的演员。《儿女情长》算得上成功的电视连续剧。

首先,它完整细腻而又真实朴素地还原了低层市民的情感原生态的美感,将二层阁屋顶下这群人斑烂杂驳的生活图景,展示得淋漓尽致而又有条不紊。毫无疑问,编导真实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存窘境。因昨天物质不发展的历史造成的住房拥挤,引起的婆媳、公媳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们童家父母在生命弥留之际,对新房钥匙的期盼。但是,编导的视点显然超越了物质贫困、对物质期盼和焦灼。他们最终要在浑浑噩噩、家长里短、婆婆妈妈中凸现的亲人、亲属、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相濡以沫,和在彼此宽忍、理解之中升华出来的至爱深情。在亲情、人际关系日益淡化的现代城市中,这种来自底层大家庭艰苦物质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正是每一个现代人百般期待的精神甘霖。这种兄妹六人、血浓于水的情感传奇,随着三口之家、单亲家庭的出现,随着昨日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消逝,随着童家的迁入新居,将如西天边的一抹晚霞,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最后一道风景线,最后一个血缘亲情的寓言。我们曾经亲历过,但我们的子女和他们的后代,将会以陌生的眼光打量这些属于昨天的故事。但是我相信,其中积淀的感情力量,将具有满足世代观众恒久期待的功能。

其次《儿女情长》有一个相当出色的故事。这个故事利用了中国民间传统所谓“恶媳妇”的原型,作为矛盾的基本动力之一,充分调动大众收视必须一目了然、善恶分明的叙事构架。但是在胡巾娣的处理上又注意到其恶之所本在于对于金钱或物欲的挡不住的诱惑,是一个其实很单纯的“恶媳”。当然,编导最出色的是将童家姐妹的情感故事,童家父母的夫妻情深、舔犊之情的故事,编织得饱满有力委婉曲折。电视剧是艺术化的商品,观众看电视剧,是用时间的代价来消费故事的。一般来说,故事恶劣和故事淡化的电视剧不是好的电视剧。

最后是演员的出色表演。王玉梅的母亲,奇梦石的父亲,围绕着父亲,“子女们”的出演,他们都出色地还原了全剧的朴素,甚至补救了某些剧本的不足。他们使艺术的幻觉变成真实,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儿女情长》中找到一个属于你的“自我”,和他们一起“生活”一次。

天下同此情

就像上海人喜欢吃的檀香橄榄,越吃味越浓,电视连续剧《儿女情长》越到后面越精彩。它通过上海一家祖孙三代几个小家庭的平凡生活,刻划了兄弟姐妹间的情、儿女对父母的爱、以及更深的父母对儿女的爱——这种爱远远胜过爱自己。我觉得就像拍我周围的人和事,剧中那对和蔼、明理的老父母就像我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都重病缠身,但还是放心不下儿女们的事。老俩口间更是互相牵挂、难舍难分,那份浓缩了的爱,足以支撑他们坦然地面对一切。

在观看电视剧《儿女情长》的日子里,我始终被一股浓浓的情、深深的爱感动着,和剧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比如,有一场是身患绝症的母亲给睡在夏利车里的小儿子送毛巾被的戏,剧中他们母子泪眼相对,我这时也是泪水涟涟。当他们能摆脱胡巾娣的纠缠、当他们终于能搬进新房子的时候,我和他们一起高兴。

尽管这个家庭都是很普通的人,各具个性,但他们都有一颗爱心。戏中的男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时也不免有点小家子气、发发牢骚,可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对工作、对长辈、对妻儿都很负责,都能为自己的妻子分忧解难,懂得如何去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女人,必要时还要充当一下出气筒,这不能不说是上海女人的福气。剧中几位女演员更是演活了上海女性,她们有事业心,并且精明能干、善解人意,同时还把女人特有的娇、媚表演得恰到好处。在处理家庭、感情问题的时候也很理智,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潮流。

当然,该剧也有不足之处,其中几个人物的描写不太真实,像阿彩和建设,生活中这种关系确实也有,但不可能一直等到建设的儿子都那么大,还痴心地等着。毕竟爱情有它自身的规则。还有那对谈恋爱的男女青年,也不可能老是往医院跑而毫无功利目的。

同时,剧情也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得病的老父亲躺在医院的地上那么长时间,如果没有人以军人的名义去闯院长室、如果大姐不是院长当年的恋人,那将是怎样的后果。毕竟普通百姓是大多数,没有门路的人多的是。如果那对有病的父母没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子女,再如果像胡巾娣一家这样代表上海人丑陋一面的人再多一点,这个社会将会怎样。但愿生活中的无奈、尴尬少一点,再少一点。

出色的视觉空间

剧本固然是一剧之本。但作为荧屏艺术,如何对文字进行二度创作,将它完美地创造性地转化为可视听的声画语言,则不能不仰仗导演的功力了。一部讲述家务事儿女情的通俗平民剧要攀升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品位,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思想艺术品位及其“精品意识”。以《儿女情长》而言,我觉得石晓华导演是吸取了以往沪上一些市民剧的经验与教训,以自己较为生活化的风格和丰厚的艺术准备驾驭了这一通俗题材的,从而使全剧通俗而不俗气,精微而不雕琢,好看而不离奇,儿女情长而不小家子气,导演的镜头从不浪费在一些所谓能“出戏”的地方俚语、小市民陋习及噱头上,而是始终灌注着对普通百姓的深切理解与真诚的尊重,努力把镜头探向人物的心灵,如三姐妹谈心,童妈妈之死、大姐与院长的戏等。同是拍摄石库门,该剧除用鸟瞰式表现其全貌还常用仰拍,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空镜头,使那拥挤老旧的石库门既富于生活质感,又充溢着一种人文意蕴,使人对这一养育了几代上海人的典型建筑的即将趋于消亡,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从而赋予了镜头画面视觉形象以想象力与冲击力。我以为这捕捉到了腾飞中的当今上海人在辞旧迎新的世纪之交的一种典型心态。又如全剧的台词,全部采用同期录音,增强了真实感,和情绪感染力以及理性穿透力,从而提高了全剧的审美品位。

此外,导演又极具选择演员的眼光。奇梦石、王玉梅、奚美娟、吴冕的表演,都堪称一流,其余演员也基本称职,余娅演得既“出戏”又有分寸感。特别是感谢编导为我们提供了中学生高小如这一新人形象。她戏虽不多,却让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种开放的、平等民主与豁达大度的现代精神是如何有机地融于传统美德之中的。她使全剧兀然“出新”与“闪亮”。当然,全剧结尾有些拖拉松散,两位老人的辞世有雷同感,另外,大哥的表演还不够真实自然,这是它的美中不足。

标签:;  ;  ;  ;  ;  

真爱来自普通的电视连续剧“儿童与女孩”,许多家庭都在谈论它_儿女情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