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荆轲刺秦必然失败?论文_朱典锴

为什么说荆轲刺秦必然失败?论文_朱典锴

摘要:《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本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易水送别和血染秦廷的悲壮场面,塑造了一个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本篇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了刺秦失败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刺客列传 刺秦 伏笔

阅读《荆轲刺秦王》,绕不开的是对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和评价。荆轲刺秦的失败更是引得千古以来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并留下很多评论诗文。司马迁也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刺客,全文一共6900字,荆轲独占3900字,可见对荆轲的推崇。

当然,历史上并非所有人都对荆轲完全肯定,晋陶渊明就指出,“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唐柳宗元也说他“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今天,我们在高度评价荆轲的有勇有谋,重义轻命的可贵品质的同时,也应看到荆轲在刺秦这一事件中暴露出的缺点和不足,如此,才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在《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五个著名刺客中,行动成功的有三人,分别是劫持齐桓公的曹沫、刺杀吴王僚的专诸、刺杀侠累的聂政;失败的有两人,一个是刺杀赵襄子的豫让,另一个就是刺杀嬴政的荆轲。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失败后自尽使得“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荆轲刺杀嬴政的失败则不但给主谋太子丹带来杀身之祸,更使燕国覆亡的时间被大大提前。所以,我们说,荆轲刺秦王是最失败的一次刺杀行动。

很多人认为,荆轲刺秦的失败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结果,或者说是运气没有站在荆轲这一边的结果。其实细读文本,结合《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我们会发现,荆轲刺秦的失败是一种必然,一种宿命。

首先看《史记·刺客列传》。在对荆轲的记载文字里有这么一段: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於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喜欢击剑,是一名剑客不假,但是他的剑术的确一般,所以盖聂、鲁句践都看不起他,这也是陶渊明说他“剑术疏”的原因。和他构成对比的是刺客专诸。在吴王僚严密的防护之下,“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荆轲刺嬴政的方法和专诸一样,就是隐藏兵器,进至刺杀对象身边再突然出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吴王僚戒备森严,“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公子)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秦王嬴政则麻痹大意:“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然而专诸一击成功,荆轲却大费周折,最后居然失败。

还有聂政刺侠累更是如此。请看《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卫。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聂政刺侠累的技术难度不下于荆轲刺嬴政,甚至更难。因为聂政没有采用任何谋略,就是硬碰硬,然而居然也同样一击成功,还击杀数十人,还有时间“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自我毁容以消灭证据,何等从容不迫!反观荆轲,对毫无防备的行刺对象一击不中之后,在秦王大殿之上与之追逐搏击,反而被“断其左股”“被八创”!这就是剑术平庸的结果。

《战国策》中其实也已经多次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伏笔。

首先是在挑选副手这件事上。燕太子丹为荆轲指定了一个副手:秦舞阳。这就是第一个漏洞。我们看《史记·刺客列传》里,其他刺客都是独自行动,唯独荆轲是要配副手的。按理说,刺杀这件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参与行动的人越少越好,所以刺客一般都是单独行动。而太子丹要为荆轲配一名副手,这名副手又和荆轲互不熟悉,这实际上是增大了任务的难度。

那么,荆轲是什么态度呢?荆轲并没有拒绝,而是“有所待,欲与俱”,说明他也觉得自己一个人不保险,加上秦舞阳还是不保险,所以要等自己的朋友(大约是另一名剑客)。这就很荒诞——这不像是去刺杀,倒更像是打群架。一群人出现在秦王的大殿上,难道不是更容易引起秦王的警觉吗?唯一的解释是:荆轲对自己的剑术缺乏信心。

第三,荆轲等的这个人在哪里呢?文中说:“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这是荆轲缺乏深谋远虑的表现。事实上,荆轲被太子丹选中担负刺秦使命这件事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预谋。至少在田光以死荐荆轲之时,荆轲就已经明白自己的使命。可是当樊於期的首级和徐夫人的匕首已经到手,一切准备就绪之时,荆轲需要的这个帮手还没有来,这就说明荆轲的准备工作仍然是仓促的,或者说是混乱的。

第四,这次刺秦行动如此重大,但燕太子丹和荆轲并没有做到上下一心,而是相互猜忌。虽然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并“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但是这种礼遇并不是真正尊崇荆轲,而是一种拉拢和利用。所以,当荆轲因等待朋友而迟迟未动身之时,就有了“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的事。荆轲呢,当然也不相信太子丹提供的帮手秦舞阳,试想,如此相互不信任,则能完成如此重任!

第五,荆轲在冲动之下仓促出发,心理状态不好。荆轲在盛怒之下说了一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就出发了。这是很不理智的行为。我们可以对比其他几个刺客在行动前的心理状态。比如豫让。他在刺赵襄子之前“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刑人”是什么?就是太监。为了行刺赵襄子,豫让甚至自施宫刑成为太监。第一次行刺失败后,他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形貌甚至于“其妻不识也”!这是何等的冷静与执着!而荆轲因为太子丹的一句话就放弃继续等待自己信任的帮手,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负气出发,这样的行动胜算能有多大?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当荆轲赌气说出“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之时,就已经预示了行动的失败。

综上所述,荆轲刺秦从一开始就是一次失败的行动。我们只有细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暗示。

论文作者:朱典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为什么说荆轲刺秦必然失败?论文_朱典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