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水肿的观察与应用论文_刘丽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水肿的观察与应用论文_刘丽

刘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五大连池 164100

【摘 要】痔疮是肛门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肛门红肿,疼痛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反复牵引手术过程中,和太多的刺激紧张,肛周血,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回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了。随着医药行业的开展,中国医药在痔疮的治疗起到术后并发症中的特殊作用,而手术后的伤口浴中药熏洗治疗具有消炎,消肿,止痛,减少渗出,促进血液循环,以减轻病人优势的痛苦。

【关键词】痔疮;水肿;中药熏洗坐浴【中图分类号】R76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46-01

痔术后肛缘皮瓣水肿的情况并不少见,主要是局部血液,淋巴循环障碍,术后局部炎症反应,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造成的空隙留在组织中。通常开始手术后出现的第二天,示出大水泡形成,存在外科手术部位为中心,位于肛门周围的感觉,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是对伤口愈合局部肿胀,我们在临床治疗局部水肿中草药熏洗坐浴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科于2011——2013 年对40 例痔疮术后肛缘皮瓣水肿进行了临床观察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40 例患者中,男35 例,女5 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5 岁;病程最短3 周,最长2 个月。。

1.2 方法 选择中药材苦参、黄柏、红花、银花、槐花、地榆、败酱、荆芥、芒硝等进行煮沸后,利用煮沸的中药蒸发出的水蒸气熏伤口,待水温适宜时坐浴10—20 分钟,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每日可多次。

1.3 疗效断定: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规范·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规范》 痔术后疗效规范,拟定规范如下:治愈:水肿、疼痛完整消逝,便后无渗血,创口愈合;好转:仍见水肿,疼痛缓解,便后时有出血;未愈:病状无改善,水肿、疼痛未衰退。

1.4 治疗结果 本组40 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17 例,显效14 例,有效9 例,总有效率达100%。评价:按上述中药熏洗坐浴治疗,40例全部治愈及症状改善均较常规治疗提前1 周时间,局部疼痛消除时间最短10 分钟,红肿消退时间最短6 小时,最长3 天,有效率98%。

2.讨论痔是肛门四周疾病中较常见的病种之一,手术操作中扩肛对肛门皮肤和内括约肌损伤,处置痔疮的创口都会惹起肛门疼痛。同时手术时重复牵拉、刺激及术后填塞物过多过紧,肛周血液、淋巴回流障碍等缘由易惹起肛门水肿,也是各种痔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肛管、直肠的功能和解剖关系,痔疮术后常有明显的伤口疼痛、肛缘水肿以及手术创面愈合时间长等弊端,因此,减轻痔疮术后患者的痛苦,促进创面愈合,是我们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重点。患者排便后切口容易被粪便污染以及因扩张而出血,会导致术后反复感染,易出现疼痛,创缘水肿,分泌物肉芽生长不良等并发症临床,由于这些原因存在,增加患者痛苦,使结缔组织增生,伤口延期愈合,使治疗增加了困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术后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创面的愈合。中药熏洗疗法在我国有两千年的应用历史。中药熏洗疗法是治疗疼痛的共同办法,可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痛苦。《内经》 中有“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 渍形” 即热汤洗浴之法。《伤寒论》 和《外科正宗》皆提出中药外洗的理论。详细而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辨证选用一定的中药,经过配兑热水停止部分熏蒸和坐浴,以到达疏浚经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法。

熏洗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的一个重要办法,依托药力和热力的作用,直接接触病变部位,使药力直达病处,清洗纯净毒邪,使气、血脉通畅,气机调和,腠理疏浚而诸症自愈。另外,温热刺激能降低痛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水肿,解除部分神经末梢的压力,使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组织松弛,从而收到明显的消肿止痛效果。在熏洗过程中,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分,药液中的局部有效成分可透过皮肤或疮面的肉芽组织吸收,而发挥药理作用。中药熏洗疗法不但适用于痔疮的急性发作、部分肿痛以及手术后促进 疮面修复愈合,而且在痔疮的预防保健和激进治疗方面效果尤为突出。温热蒸汽和药液的熏洗使部分气血经络得到温通,促进部分血运,加强部分组织的抗病才能,使部分功用得到改善和恢复。再者可坚持部分清洁,控制病变,减少不良刺激,促进疮面修复愈合,初次便后坐浴止痛效果最好,1 个疗程后坐浴最佳时间 2 0 分钟有利于进步治疗效果。痔疮术后肛缘皮瓣水肿,多由于手术处理不当,如混合痔仅对内痔部分结扎处理,而外痔未做处理或外痔切除时遗留残端过多,或手术中对正常组织牵拉,挫伤严重,对切除后的组织缝合张力过大,另外,局部注射麻醉时,部位过浅使药液潴留于皮下组织间隙而致水肿及注射硬化剂时,过于靠近齿状线或越过齿状线或内痔脱出嵌顿造成局部炎症所致(1)在正常人体中,血管内液体不断地从毛细血管小动脉端滤出至组织间隙成为组织液,另一方面组织液又不断从毛细血管小静脉端回吸收入血管中,两者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因而组织间隙无过多液体积聚。保持这种平衡的的主要因素有:(1)毛细血管内静水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组织间隙机械压力(组织压);(4)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当维持液体平衡因素发生障碍从而导致组织间液的生成大于回吸收时,则可产生水肿。(4)中药槐花、红花有收缩血管,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脆性增加而出血的毛细血管恢复正常弹性。(3)从而可以改善损伤血管的通透性,维持毛细血管小动脉与组织间隙的动态平衡。另外,从生化方面认为槐花有阻断多种酶的巯基,并与酶中的主要金属离子复合而表现抗炎作用。关于其抗水肿作用,则认为是由于增加了透明质酸的粘度,及抑制了不胞膜三磷酸腺甘酶。(3)苦参有抗病原体及杀菌作用,地榆、黄柏等杀菌止血生肌消肿,(3)诸药合用,共起杀菌止血,消肿生肌的作用,而以消肿作用最为明显。另外,熏洗时的温热刺激,使局部微小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炎性水肿消散,加大药物的渗透力,(2)进而能能缓解伤口疼痛引起的肛门括约肌痉挛,从而能减轻由痉挛引起的水肿。经临床运用,疗效显著,起效快,患者依从性高,使用方法简单,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1]盛传亮、任毅.肛门直肠病[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年94—95[2]吴存亮.现代肛门直肠病学[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149-150.[3]陈德发.中药熏洗在肛肠科的应用[N].中医药学报,1984-04.

论文作者:刘丽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3

标签:;  ;  ;  ;  ;  ;  ;  ;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水肿的观察与应用论文_刘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