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略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发展观上的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胡锦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955(2007)01-0013-04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文着重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发展观上的主要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时俱进与一脉相承的特点作一动态的考察。
一、毛泽东同志的发展观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坚实基础
毛泽东同志是中共最早思考中国发展问题的领袖之一。他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与发展有过明确的目标,从而也就构成了毛泽东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响亮地提出了“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的目标。他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仅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1] 从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对未来中国的发展是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
当然,在夺取全国胜利之后,如何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毛泽东同志出现了一些认识与实践上的失误,或者说在他的发展观中出现了曲折。他开始很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由于中国在国内外的一系列重大胜利,使得他头脑开始有些发热,急于求成的“左”的思想有所抬头,在发展问题上,强调了或突出了“高指标”,之后又在政治上突出搞“政治第一”,干脆在后来又发动“文化大革命”,酿成了十年动乱,不仅发展成了问题,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不过从毛泽东同志的主观愿望上看,他是主张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发展的。只是在其发展的思路和方法上有错误和“左”的做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后来邓小平同志对此作了这样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领袖,中国革命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但是他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不是说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社会规律办事。”[2]
二、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打开了科学发展观崭新的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对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动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回答;另一方面,在借鉴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和反思列宁“新经济政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独具特色的发展观,其内容十分丰富深刻:
1.关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坚定地认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绝不能动摇。
2.关于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最基本的国情。这是发展的基础、基点,也是我们制定基本路线和所有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出发点。
3.关于发展的体制。邓小平强调,体制的选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保证,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最大思想解放成果。
4.关于发展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目标指导下的现代化战略工程,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整体现代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5.关于发展的步骤。就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二十世纪分两步走,实现小康,在21世纪再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3千到4千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构想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
6.关于发展的重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最为重视讲得最多的问题,在他的发展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邓小平反复讲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7.关于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而且还要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改革。
8.关于发展的途径。在邓小平看来,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9.关于发展的环境。邓小平认为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要培育四有新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0.关于发展的条件,就是稳定和开放。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发展前提是稳定,开放既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动力。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开放的关系。
11.关于发展的政治保障。邓小平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立国之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保障,也是发展的基本前提。
12.关于发展的检验标准。那就是“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发展既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概念,发展与改革又是其中的基本范畴。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又促进发展,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旨,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发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考虑一切问题都主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出发,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不是目的,是促进发展的手段。邓小平理论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之后,接着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换言之,就是怎样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邓小平理论的概念、范畴,都是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基础的,离开社会主义发展,这些概念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市场与计划,公平与效率等,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
第三,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与民族都在谋求发展。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握住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规律,把握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才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呈现出了生机与活力。
第四,发展是邓小平阐述最多、最全面、最深刻的理论。关于发展问题,他曾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概括:“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等。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最贴近主题内容和实质,因而也成为邓小平理论和发展观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辐射分支,成为全党全国人民谋发展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
三、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开辟了科学发展观全新境界
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的核心是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这一发展观为确立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全新的境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发展。江泽民的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包括邓小平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并达到了新的境界和创新,具体表现在:
1.发展,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我国近代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只有经济大大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
2.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抓住机遇,就能赢得主动,赢得发展的空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十分紧要。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我党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敏锐地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6] 一定要有主动精神和忧患意识,抓住机遇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7]
3.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三大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
4.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入的全面发展。
因此,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始终不动摇,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要靠发展;解决人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江泽民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可见,江泽民同志不仅继承和丰富了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三大文明的宏伟事业。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入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飞跃,这一发展现的精神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红线,离开发展就没有科学发展观。
1.发展首先是要抓好经济建设,抓好经济发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本世纪头20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多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目标,发展就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力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会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好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经验的新升华,同时也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个全新的飞跃!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毛泽东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