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穴的临床意义论文_冯永增

奇经八脉穴的临床意义论文_冯永增

冯永增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226号中医针灸诊疗所

摘要:奇经八脉穴以8首《西江月》词的形式,囊括了这8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并可直接用于临床。奇经八脉是别行奇道的经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中的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之为“一源三岐”。其中,后溪通督脉,列缺通任脉,公孙通冲脉,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申脉通阳跷脉,照海通阴跷脉。这就是奇经八脉的大概。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奇经八脉交会穴的奇特疗效是今天《西江月》词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奇经八脉穴《西江月》词临床意义

1.《西江月》

一.二.

手足拘挛颤掉,中风不语痫癫。痔疾便频泄痢,唾红溺血咳痰。

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牙疼喉肿小便难,心背腹凉噎咽。

项急伤寒不解,牙痈腮肿难眠。产后发强不语,腰中血疾脐寒。

手麻足木痛连肩,盗汗后溪先砭。死胎不下腹身难,列缺乳痈多散。

(后溪穴)(列缺穴)

三.四.

九种心疼延闷,三聊翻胃难停。手足中风不举,全身发热拘挛。

酒酣积聚大肠鸣,水入胸中膈病。头风肿痛项腮连,泪眼睛红多厌。

脐痛腹疼胁胀,肠风疟疾心疼。齿痛耳聋咽肿,心愁搔痒筋牵。

胎衣不下血迷心,泄泻公孙立应。腿疼胁胀肋肢偏,临泣针时有验。

(公孙穴)(临泣穴)

五.六.

背脊常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

腰胯内外骨筋中,头项眉棱皆痛。食难下肚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凉。

手足麻木盗汗,破伤眼肿睛红。妇女胁疼心痛,男人胸结难当。

伤寒自汗表烘烘,唯独外关为重。伤寒不解扰胸膛,疟疾内关独挡。

(外关穴)(内关穴)

七.八.

腰背屈强腿肿,苍颜自汗头疼。喉口小便淋涩,膀胱气痛肠鸣。

雷风赤眼痛眉棱,手足麻挛臂冷。清愁酒积腹脐并,呕泻胃翻便紧。

吹乳耳聋鼻衄,痫癫肢节烦憎。难产昏迷积块,肠风下血常惊。

遍身肿满汗淋淋,申脉先针有应。膈中胀气腹前横,照海有功必定。

(申脉穴)(照海穴)

【注】:这8首《西江月》文采不足,却便于记忆。这8首《西江月》的蓝本来自于明代针灸医家杨继洲先生的《针灸大成》,笔者采用了他的韵脚,同时,平仄声作了适当调整,成为自己的印痕。因为这涉及到笔者专业知识和一生奋斗的核心理念,并为之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努力,就这一点最高贵的文化记忆,留在了词文里,便于自赏,或赠同行好友雅正,并用于临床,仅此而已。

2.讨论

奇经八脉是纵横交叉地遵循于十二经脉之间。其主要作用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的经脉联系起来,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人体的阴阳;对十二经脉的气血有着蓄积和灌渗的调节作用。十二经脉的气血犹如滔滔的江水,而奇经八脉的气血犹如湖泊水库。

奇经八脉穴,又称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的8个脉腧穴,均分布于腕踝部上下,它们是列缺、后溪、公孙、足临泣、照海、申脉、内关、外关。

根据《针灸大成》杨继洲先生,取《节要》*一文所载。

2.1“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杨氏这段文字,取自《节要》*甚为详细。督脉,循行于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为“阳脉”之海。后溪通督脉,其为病也,脊强而厥,凡二十七穴。故后溪穴的主治功能就扩大到,中风不语,头项不适,及腰背手足。

2.2任脉。《节要》*曰:“任脉与冲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之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交脉,不营于唇口,故髭须此生。”

任脉分布于腹、胸、颊下正中,其主治功能,总任六条阴经,调全身阴经之气,为“阴脉之海”。所以列缺,通任脉,又为手太阴之络,别走阳明,其能治,胸腔、胃肠道,口腔、牙病。因为是“阴经之海”,故而又具有降肝火,潜肝阳的作用,临床上具有主治中风不语,下死胎的特殊功效。其为病也,苦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凡二十四穴。

2.3冲脉。《节要》*曰:“冲脉任脉者,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为病也,令人逆气里急。《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足阳明侠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阴侠脐左右各一寸而上行。据《针经》所载,冲任与督脉,同起会阴,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肓俞、中柱、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公孙穴乃足太阴之络,别走阳明胃经,所以公孙穴通冲脉。其能主治,心胸及肠胃道疾病。这是公孙穴的临床效应。

2.4带脉。《节曰》*:“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脉气所发,正名带脉,以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与带脉、五枢、维道,此乃带脉所发。凡六穴。”

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中的输木穴。《灵柩·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所以足临泣临床所涉,主治:手足中风不举,头风肿痛项思连,筋牵胁胀腿疼,等疾病。

2.5阳跷脉。《节要》*曰:“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本太阳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本于仆参,郄于附阳,与足少阳会于居髎骨,又与手阳明会于肩髃及巨骨,又与手太阳、阳维会于臑俞,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及巨髎,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凡二十六穴。”

从阳跷脉于诸多经脉相交会于诸穴,从中即可知晓其主治范围,经脉所达主治所及。所以其临床意义就表现为,足少阳的腰腿痛,耳、目、头、咽喉及阳明经的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6阴跷脉。《节要》*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其为病也,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阴,循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鼻,属目内眦,会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两阴跷之郄在交信,阴跷病者取此。凡四穴。”照海、交信是也。

须知,照海属足少阴肾经,阴跷脉的起点,其临床意义自然涉及到足少阴肾经的范围,其循行部位的疾病就包括,小便淋湿,膀胱气痛,呕泻胃翻,产后昏迷,肠风下血,膈中胀气等。

2.7阳维脉。《节要》*曰:“阳维脉者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脉皆维络于身。若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郄于阳交,与手太阳及阳跷脉会于臑俞,又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又与手足少阳会于天髎,又与手足少阳、足阳明会于肩井。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于本神及临泣,目窗、上至正营,承灵,循于脑空,下至风池、日月;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哑门。其为病也,苦寒热。凡三十二穴。”

事情很明白,其一,阳维脉起于外关穴,又与诸多阳经相交会,产生三十二个交会穴,可谓纵横交错,网络于所有的阳经。其临床意义就不可小觑。针刺外关穴可治疗“伤寒自汗表烘烘,”“头项眉棱皆痛。”背为阳,当阳虚时,“背脊常疼膝冷,四肢不遂头风。”这些临床功能都是因为阳维脉网络于全身阳经之间,所以“唯独外关为重”。其二,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别走手心主。

2.8阴维脉。《节要》*曰:“阴维脉者,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若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其脉气所发,阴维之郄,名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其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阴维脉网络于胸腹,与足太阴、厥阴、任脉相交,所以其临床病痛基本确定在胸腹。内关是阴维脉的重要穴位,是手心包之络,别走少阴,通阴维脉。所以,临床上内关可治疗“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男人结胸,妇人心痛,”食难下肚酒来伤,积块坚横胁凉,”“疟疾内关独挡。”

2.9临床上,有上下配对的治疗方法。即将这8个穴位分成四组,一上一下配合治疗两脉相合部位的病证。如列缺,(通任脉)配照海(通阴跷脉)可有效地治疗,肺、咽喉,胸膈的病证;后溪(通督脉)配申脉(通阳跷脉),可有效地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胛、腰背的病证;公孙(通冲脉)配内关(通阴维脉),可治疗心、胸、胃肠道疾病,如治疗胃病,笔者屡试屡验、真的效如桴鼓。足临泣(通带脉)配外关(通阳维),可治疗目外眦、耳后、侧头、颈、颊、颈肩、胸胁的病证。

这些都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供我们后世学者,医师们临床应用,为华夏民族繁衍、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谓“前人种树,后人纳凉,”我们这些临床医生算是有福之人,有了前辈的经验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的百姓。

中医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有人在说“中医是伪科学”。实践证明他们是错了!他们是拿别人的眼光,说我们的祖祖辈辈活错了,殊不知,华夏民族是现今世上最大的族群,这又有何种解释呢?

*参考文献:明·杨继洲主编·针灸大成·节要·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73·279

论文作者:冯永增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  ;  ;  ;  ;  ;  ;  ;  

奇经八脉穴的临床意义论文_冯永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