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专家的迫切创建_图书馆论文

中国信息专家的迫切创建_图书馆论文

紧急打造中国的信息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紧急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奢谈信息(知识经济)社会、网络化图书馆,举国上下“似乎沉浸于数字化、网络化的进军中,在技术改造的大规模实现里欢呼资源共享时代的即将来临”时,[1]有没有想过:达到全民信息化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我们又为此做过些什么?

1 信息化的前提

信息化社会(即知识经济社会)的先决条件,据世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所说,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包括信息生产者和信息用户双方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极大提高,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2 我国人力资源信息素质水平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的建设上。近十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信息技术设施的利用——即人力资源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又如何呢?

我们知道: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商品价值、社会价值与信息增益的信息是高档信息,是信息化社会主要追求的目标,是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源泉。拥有商品价值、社会价值的信息是中档信息。仅能获取商品价值的信息是低值信息。毫无价值的信息是垃圾。科技情报网站、政府网站主要提供高、中档信息。公众网站提供的信息高∶中∶低∶垃圾≈2:4:3:1;而网民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访问密度)则约为1:2:3:4;即大约70%的网民(或70%的时间)是在利用低值信息和信息垃圾或制造信息垃圾。

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是由于网民信息素质整体低下所造成。其根本原因就是:全民缺乏信息教育。[2][3][9]

2.1 信息教育缺失

2.1.1 中小学基础教育无此内容

教育方针只有德、智、体、美,信息不在此列:课程有文、理、化、生,没有信息课程。素质教育被曲解为加强体、美(与德、智对应),很少有人想过最重要的素质与信息有关。中小学开外语当知识来教学,属智育范畴,而不是为了通过实际交际与检索获取信息。开电脑课只不过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技巧。从来没有想过开设英语、电脑这两门课是为了信息化。

2.1.2 大学信息教育迷失

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教高44号文件》,要求各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课。这本是中国信息教育唯一的机会,可实际情况又怎么样呢?

(1)文献检索课的课程设置。经过笔者调查:本科院校开设文检课的学校不超过87%;其中所有的系科都开设此课的不到一半(理工类超过80%,社科类不足20%);开设课时在20学时以上的又不足一半。专科学校开设此课的不到20%;所有系科都开此课的不到5%;开设课时一般在12学时左右。90年代中期全国高校开文检课达到高潮;一般普通高校近4年反趋萎缩,只有重点本科院校进展较快。

(2)文检课教师。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担任的约占60%,另外由各系专业教师担任。图书馆教师缺乏各特定专业的知识,而各科专业教师却又缺乏信息理论及应用的知识。文检课教师的整体信息素质依然偏低。从总体上看,自然科学文检课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外语水平要远远高出社会科学文检课教师。

(3)教材。95%以上高校自编的文检教材出版于1998年以前,计算机检索部分还停留在联机脱机批检索阶段,不涉及Internet网络检索。介绍网上检索的书,从2000年到现在,还只出版几种。

(4)学生检索能力。由于信息检索课从教师、教材、教法、教学手段到教学时间安排等等方面都严重不足,加上学生没有太大兴趣,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5)我国的信息管理学专业。80年代以前,我国的信息专业人才教育偏重图书馆学。90年代初,我国的图书馆学专业完成了向信息管理专业的名称改变,目前正在加紧进行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实用技术及教材、教法、培养方向等全方位的研究和改革。他们是中国信息化人才培育的摇篮,唯一的希望之所在。[4][5]

笔者在研究所有论述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论文时,一方面为他们的进展欢呼,一面内心深处仍然隐约感到一丝不安:信息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艺(与方法)。我们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奉行经院学派的教义,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步伐。

2.2 图书馆、情报所人员素质

除了开放城市,全国各地的图、情单位人事制度大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人事制度。具有正规高等学校学历的,在高校图书馆大约占30%,在情报所约占32%,在公共图书馆则平均不到10%。如果不能通过切实的培训提高素质,又不能够打破旧的人事制度将工作岗位推向市场,那么将会严重阻碍事业的发展。

我们陷入了一个实用型信息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严重匮乏的时代!

3 信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

一个人的信息素质,照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1974年提出的概念,具体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觉悟和信息心理素质;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加工和利用能力以及信息传播能力。而这一切,都是靠信息教育来完成的。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一项重点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6][7][8]

3.1 世界各国密切关注信息技术教育

3.1.1 美国

从1956年到70年代初期,美国公布了《高等教育法》、《初级与中级教育法》、《图书馆服务法》等一系列法规,在各级各类学校完成了教育改革与图书馆改革,以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从50年代的5.2万所发展到70年代的12.4万所,其中6万余所就是新增加的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馆事业获得了联邦政府历史上最高额拨款,加上州政府拨款和社会慈善捐助,图书馆的馆舍、藏书、视听资料及设备既新且足。

图书馆“media specialist信息媒介专家”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所需一切图书、声像资料、参考咨询、声像设备操作技术演示等服务的崭新职业岗位,一般都有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硕士学位。巨大的职业需求刺激美国图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美国以图书馆学教育为主的黄金时代。由于需要的紧迫,这种教育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职业培训色彩,在理论研究方面稍显欠缺。70至80年代中期,美国图书馆学教育渐渐趋向经院学派,以纯理论为研究重点。图书馆高级工作人员分为librarian(图书馆学专家)和information scientist(情报学家)。后者管理图书馆的科技文献资料,并负有研究、鉴定、传播及加工处理科技情报的职能。[9][10]

1976年,洛克菲勒向福特总统提交了一个报告,这就是有名的The Rockefeller Report,要求制订国家信息政策以对新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作出明确反应。为此,美国内务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National Informaiton Policy Act(国家信息政策)》。从1977年到1990年,美国政府制订了300余项有关信息政策的公共法律,如1981年颁布了最有影响的“三大法”:《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信息科技法)》、《Telecomunication Competition and Deregulation Act(电信竞争与放松管制法)》、《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Reorganization Act(国际通讯重组法)》。此外,许多授权或拨款议案中也有大量的信息政策条款,以及政府行政部门执行信息政策的许多行政规定和条例。同期成立了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Policy and Research(信息政策与信息研究院)和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ommunication(国际通讯委员会)。国家大力扶植和发展信息产业、信息教育,同时大幅度削减对图书馆及图书馆学教育的拨款,促使它们向信息教育转化融合。并非如我国有些研究者所理解的那样是“由于理论性不足”;恰好相反,是由于实用性不足。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信息人才成了社会第一急需,却无法从图书情报学院得到满足。以兰卡斯特、布鲁克斯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信息学派在美国崛起。整个的Information specialists(信息专家)职业群体,由来自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的大学毕业生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取得过图情专业的双学位。由他们为主承担了八、九十年代美国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教育的重任,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步入信息社会。正是这第二次“职业培训”,带来了美国图书馆事业的飞跃——进入信息教育的范畴,一大批图情学院更名为信息(管理)学院。[11][12][13][14]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教育大多由本校的information specialists进行。他们教学生除了声像资料、缩微资料、电子出版物的利用,最主要的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利用技巧。

3.1.2 英国

英国1950年起就建立了《British National Bibliography(英国国家书目)》和《LISA(图书馆科学文摘)》。1959年,National Subject Specialization Scheme(国家主题标引体系)开始启动。为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tists信息科学家协会成立。从1944年颁布《Education Act(教育法)》,1972年《British Library Act(英国图书馆法)》直到1974年,颁布了几十个国家和地方法规,完成了教育和图书馆的改造,打造了紧密结合的双驾马车。6个大城市分成36个区级教图中心;39个小城镇分成296个区级教图中心。威尔士8个郡分成37个教图共同体。各郡、区的教育局按该管辖区内在校学生人数向公共图书馆拨款。教师和学生享有该馆的优质服务。librarian specialist(图书馆馆员)和technical and computer(information)specialist(技术与计算机信息专家)直接受聘于教育局,给中小学生上课,解答咨询,提供各种服务。有些仍属图书馆职工,有些则直接进入学校职工队伍。70年代后许多中小学建立起图书馆,图书、非书资料、计算机及各种现代化设备配置得很充分。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15][16]

3.1.3 德国

德国的信息教育划分为三大块:图书、档案、情报。三大块各分为三大层次:低为职业教育(2-3年),授予助理员学位证书;中为大学本科教育(3-4年),授予图书馆员、档案馆员、信息专家证书;高为学术计划教育,其中又分三个小层次:本科学术计划(4年),授予馆员或信息科学家证书加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学术计划(2年),授予专业图书馆学术学位或信息专家学位;博士计划,授予博士学位。

各块毕业生各入各行。情报块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则广阔得多,可以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机构、信息媒体部门(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公共管理部门信息中心、企业界的信息管理、信息营销部门。因此,进入情报块的人越来越多。

对各大块的现职工作人员,由各学会、专业组织、大学提供各种继续教育计划,重点是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课,如:微机、数据库、联机检索、网络技术的应用、规范化与标准化、国际合作。[17]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举日本、俄罗斯等国的信息教育,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从20世纪90年代初(或更早),发达国家就特别关注各级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学生最重要、最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国家、地方、社会都倾注了大量的投资。而且各国都有自己独具的途径、特色与长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4 信息师的范畴和培训的途径

4.1 概念

时代呼唤一种崭新的高素质人才——“信息专家"Information Specialist,我们简称“信息师”。作为信息管理的通才,信息师精通信息的鉴定、收集、标引、加工、整序、检索、处理、利用、传播、服务的整套理论、方法和实际运用的能力;熟练掌握多种信息技术的原理、使用及其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同时具有信息机构、信息商品、信息市场的运作、经营、管理的才能。简而言之,信息师是精通信息获取与分析、标引与存贮、检索与利用、服务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4.2 培训信息师的途径

(1)开放内地人才市场

我国图书馆学信息学教育现有学士点40余个、硕士点20余个、博士点4个,每年毕业生不足万人。即使这1万人,也因为各馆、所人满为患而分不下去,其中近一半流入信息机构之外的行业就业。信息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封闭的人事制度。只有开放信息产业、行业的每一个岗位,信息事业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笔者把这一点作为前提来讨论。

(2)改革信息教育体制

①改变教育观念。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职业取向不够正确: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理论型、而非实用型的;而现在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却是实用型信息人才。我们首先要把观念转变过来,采用德国模式:少量培养信息科学家,而尽一切力量培养信息专家;采用严格的分科证书制度。

②改变课程设置。理论课程科目以实用理论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训的时间比例,以实践为主。

③改变教师队伍,开放教学过程。①采用美国模式大量吸收信息技术工程师、技师为信息学校教师,由他们培训原有理论教师,提高信息技术素质。②由信息理论教师培训新引进的信息技术技师。③互教互学的原则与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普通大学、中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用5年时间,将现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理论化,同时完成大学文检课教师技术化。④学校信息教育与社会信息教育互相渗透,打破行业、单位界限,信息学校教师可到企业任教,企业技术工程师到图情单位任教。

④开放式培训学生。①采用英国模式,由区、县公共图书馆派遣信息专家到本区中、小学担任信息教师,培训各校助理信息师。②信息教育学校(或专业)在5年内将全国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从业人员分先后按等级进行一轮信息技术培训。③各大学学科专业系举办信息师培训。④大力开展网上信息技术教育。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已从1997年起陆续开始开设大专、本科信息远程教育。信息教育由图情专业教育点垄断的局面已经打破。

⑤改革信息教育教材。应抓紧编写用于各等级信息人才培训的教材,做到理论精辟,偏重实用,可操作性强,新颖度高,及时改版,能紧跟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

⑥加大外语培训力度。我们的信息教育要尽早使用英语原版教材,用英语教学。同时要鼓励多语种教学。

(3)专业期刊的实用性

图书馆学信息学期刊一般重理论而轻实践,多叙述原理而少介绍实际操作方法,以为前者是水平高的标志而后者是水平低的表现。

笔者跟一些图书馆馆长、文检课教师交流过,都希望多刊登些从实用理论、实用技术到实际操作方法的文章。理论与实践,实践是第一位的;它不仅是理论的源泉,而且还是理论的归属。

标签:;  ;  ;  ;  

中国信息专家的迫切创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