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论文_姚庆根,储俊才,夏震,张艳,王慧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论文_姚庆根,储俊才,夏震,张艳,王慧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收集近年来于我院就诊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52耳),药物治疗无效,分泌物粘稠,或多次鼓膜穿刺术,中耳腔药物冲洗仍反复发作者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以评价术耳症状、听力及咽鼓管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显示30耳(57.7%)治愈,有效17耳(32.7%),5耳(9.6%)复发,总有效率达90.4%。结论: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显著、方法安全。

【关键词 】耳内窥镜;鼓膜置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4-0231-02

1.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间因出现耳聋以及耳闷等问题后进入本院耳鼻咽喉科的30例(52耳)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7~72岁。病程1~15个月,平均病程(4.6±2.1)个月。患者均主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明显。纯音测听言语频率气导损失25~45dB,平均下降30dB,声导抗均为B型鼓室导抗图,鼓膜穿刺伴有鼓室积液或胶冻样渗出物。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药物治疗、2次以上鼓膜穿刺抽液或行咽鼓管吹张无效,CT或鼻内镜检查检查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

1.2 手术方法

给予患者外耳道部位常规消毒,对冷光源、耳内窥镜(直径为2.7mm)以及转换器等进行准确连接,并于内窥镜直视下对患者中耳积液量、积液程度、鼓膜健康状况等进行观察。局麻者行鼓膜表面麻醉10~15min,5号长针头注射器经耳内镜下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先行穿刺积液后,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冲洗中耳腔,尽可能吸除中耳粘稠分泌物,用放射状鼓膜切开刀沿着穿刺点切开鼓膜,深度不损伤鼓室黏膜,专用鼓膜置管器将哑铃状硅胶管准确放入鼓膜切口内,稍旋转调节好硅胶管尾端与外耳道壁平行(方便后期取管)并固定好硅胶管,手术完成后,需以消毒棉球对患者的外耳道进行封堵,防止出现感染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根据患者病情状况,予以服用舍雷肽酶、抗生素以及强的松等药物,并定期用药1%呋麻液进行滴鼻,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以观察其通气管的方位与恢复质量,有分泌物时及时清理,定期复查鼓膜及听阅改善质量。手术半年后,若患者通气管良好,未出现脱落问题,还需对其鼓膜组织的外观进行观察,同时判断其听力状况,如果中耳积液已经被充分清除,即可将其通气管缓慢拔除。

1.3 疗效标准

治疗半年后,如果患者病情症状已经消失,不仅鼓膜的愈合质量较好,而且咽鼓管的通气状况良好,予以电测听诊断后,发现气骨导差不足10.0dB,即痊愈;如果患者病情症状显著改善,鼓膜呈现出混浊状,基本能够活动,鼓室导抗图以A型或者是C型为主,同时听力水平明显提升,即好转;如果患者病情症状并无改善,不仅鼓室中的积液出现复发问题,而且鼓室导抗图以C型或者是B型为主,即无效[1]。

2.结果

接受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长0.2年至2年不等,其中32耳治愈,15耳好转,5耳复发,总有效率为90.3%(47/52),其中2耳于复发后不再接受治疗,余3耳重复置管治疗,其中1耳治愈,2耳1~2月后脱管,再次复发后拒绝治疗。

3.讨论

作为耳鼻喉科临床疾病类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患耳不仅会有阻塞感出现,而且中耳腔中还会有非化脓性的积液出现,同时伴随着听力水平降低以及耳鸣等问题发生,且该疾病发病机制还未能得到官方证实,因此治疗难度大。一般而言,如果患者咽鼓管器官的功能偏差,外界的空气无法顺利进入其中耳内,同时中耳内气体也无法排出,就可能会被粘膜组织迅速吸收,并形成负压环境,以至于患者鼓膜组织出现内陷问题,不仅会使中耳粘膜中的静脉组织迅速扩张,并且出现大量淤血,而且血管壁的整体通透性也会明显增加,导致鼓室中有渗出液存在。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常见手术方式主要多种,即鼓膜穿刺、鼓膜切开及鼓膜置管术。对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宜先行腺样体切除解除咽鼓管口机械性堵塞,再予以鼓膜切开,并进行置管即可。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中,重点是要对其中耳积液进行有效清除,通过对患者鼓室通气质量充分改善,在促使分泌物顺利引流的基础上,确保鼓室中的粘膜上皮组织、纤毛组织能够恢复正常运动状态。近年来,耳内镜开始在耳科及耳神经外科开始推广应用,并把视野清晰、手术准确、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传统术式的时间及并发症的微创观念引入耳科。鼓膜置管方案不仅管径相对偏大,而且可以直接将地塞米松直接注射至患者鼓室中,在发挥a-糜蛋白酶作用的基础上,使鼓室腔中的粘液物质被充分稀释,从而实现对分泌物的成功引流。

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仍有部分并发症,(1)导管脱管 本组病例有10耳,占23.8%,大多脱管可能为鼓膜对导管的排斥反应,或者患者用力擤鼻、鼓气、运动剧烈,还有部分可能与术者操作未能完整固定好导管有关,因此选用与组织兼容性好的导管,术中调整旋转、固定好导管可以降低导管脱管率[3](2)耳漏 本组病例有4耳,占9.5%,可能与患者术耳不注意浸污水,术中导管等消毒不严密等有关,因此需注意术后的护理,尽量避免术耳浸水,抗生素等适当应用,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在置管同时多主张积极治疗病因,以防再次复发,因此,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采用综合疗法是必要的。

综上观察,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确切,方法简单,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区永康,陈穗俊,等.耳内镜在门诊诊治耳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 8(4):239-240.

[2]陶正德.耳鼻咽喉科理论和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汪吉宝对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工作的几点看法[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601,15(10):435-436.

论文作者:姚庆根,储俊才,夏震,张艳,王慧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论文_姚庆根,储俊才,夏震,张艳,王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