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

韩金博,史佳林,孙国兴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300192)

摘 要: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提高服务产业能力为目标,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依托现有优势科技资源组建创新团队。本文经过调研,在总结体系建设运行效果基础上,发现在创新团队建设、交流合作、信息化手段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健全产业体系内部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精准监管长效机制、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等方面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实现更好服务于天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效;对策

1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果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支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科技支撑,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进行技术攻关和推广,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撑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发展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 水产体系

已培育和引进新品种26个,解决节能型循环水系统脱气装置开发、灿烂弧菌检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4项,开发高效生态饲料1种,开发免疫增强剂2种,微生态制剂2个,研发适宜天津地区的养殖环境调控技术2项,研发循环水节能降耗设备及技术2项,制定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要点)15个,推广示范新技术31项。项目的实施将繁育优质种苗19.36亿尾,示范设施化养殖面积 12.5万 m2,辐射带动 10.85万 m2;池塘养殖方式示范4 465.16 hm2,辐射带动0.462万hm2。开发加工产品4个,申请专利25项,培训养殖户和技术人员3 294人次。

1.2 蔬菜体系

已研究确定了各区蔬菜产业重点发展品种,即宁河重点发展番茄和露地辣椒,宝坻重点发展“三辣”,武清重点发展菠菜,蓟州重点发展旱黄瓜、西瓜、食用菌,通过特色品种的集中连片发展,推动专用品种的推广和配套技术的升级。已重点示范推广新品种7个,蔬菜病虫害、水肥一体化、农机具应用新技术5项,建立蔬菜高效栽培模式10个,创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和示范点5个,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高效栽培模式面积0.35万hm2,培育蔬菜品牌2~3个,辐射带动 0.7万 hm2

1.3 生猪体系

已研发新技术9项,培育和引进新品种12个,开发新产品1种,示范推广新技术38项;制定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要点)8个,申请专利18项,授权专利14项;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6项,培训技术人员1 537人,培训农民1 404人,示范推广126.67万头,辐射带动规模192万头,新增经济效益2 239万元。

1.4 奶牛体系

已培育和引进新品种12个,开发新产品1种,研发新技术7项,示范推广新技术24项;制定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要点)4个,申请专利4项,授权专利10项;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7项,培训技术人员1 865人;奶牛产业示范规模50 640头,辐射带动28 371头,直接挽回损失或新增效益30万元。

1.5 水稻体系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项目经费按时划拨,确保体系科研活动有序进行。二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力度。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团队与依托单位财务部门紧密对接,及时向财务部门上报经费使用进度,定期聘请审计部门对产业体系经费进行审核。三要提高科研人员使用项目经费的自主权[12]。在合规合纪的前提下,每位科研人员根据实际科研活动需要支配项目经费,并实现财政资金直接拨付综合试验站,以提高项目经费使用效率[13]

1.6 林果体系

天津市农委、财政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监督作用,协调各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体系平稳有序发展。不同创新团队之间和团队内部成员之间要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各产业体系要逐步创建自身的“体系文化”,凝心聚力,保障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重视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的重要作用,赋予他们一定的监督权力[10]

1.7 应急处理

从技术组成角度而言,组学分析技术包括转录组学分析技术和蛋白组学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转录组学分析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基因片段的检测,获得其在转基因生物体中的转录表达情况。转录组学分析技术常应用于转基因生物体分析检测中,为非期望效应分析评价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蛋白组学分析技术手段,能够掌握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和某些环境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情况,适用于定性检测分析或者定量检测分析。除此之外,蛋白组学分析技术还能够分析生物体生理状态下的所有蛋白以及病理状态下的所有蛋白,进而掌握生物体所具有的生命活动特征。

2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创新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果的决策机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科技研发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促使各创新团队的科研成果效益更好、转化率更高、实用性更强。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成果的考评制度,严格监测创新团队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度、研究质量和研究发展实际效果[11],健全考评的定量指标体系,完善考评办法,形成激励导向更加明确的考评体系。

2.2 交流合作需进一步强化

目前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体系规模的不断壮大,亟需信息化手段辅助管理。一是目前体系已进入天津三农大数据信息采集平台管理,各团队定期上传月报和简报,只是用于管理部门掌握创新团队工作进度,体系自身没有浏览权限,直接影响平台信息化效果[4]。二是各体系内部基本都设立了信息化岗位,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用于岗位专家、试验站、示范基地信息传递与反馈,已取得初步效果,但因时间较短,其信息采集、处理分析、远程诊断、决策反馈的作用还发挥不够,亟需发挥生产、服务、监管成果[5]

2.3 信息化手段仍需提升

建设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其创新点之一便是集聚了天津农业领域科研骨干力量,排除部门之间的隔阂,革新传统的研究方式,打造新颖的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研究,然而期待中的跨部门研究氛围并未真正形成[2]。一是部分岗位依然是独立的个体,各自埋头苦干,与同体系内的其他科研人员缺乏交流;二是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的交流有待增强,综合试验站平台作用需进一步挖掘与利用;三是创新团队与国内外专家的沟通交流有待加强,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偏少,对外展现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新面貌力度还需增强[3]

2.4 经费管理仍需优化

一是经费使用自主权受限,预算科目调整比较繁琐[6];二是没有设立项目间接费用科目,科技人员无法提取绩效支出,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受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限制,项目经费无法直接拨付给各综合试验站,一些体系非专户项目经费由项目依托单位统一管理[7],一方面加大了项目依托单位财务工作量,另一方面给综合试验站日常及时报账带来一定困难。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非常自然地英语语言环境,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英语学习的氛围,也能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反应能力。在教授新单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新旧单词造句,既学习了新单词,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分散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3 优化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议

3.1 处理好产业体系多方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产业体系内项目与天津市其他科技计划项目之间的关系,实现相互支撑、相互补充[8]。其次,要处理好产业体系与依托单位之间的关系,把依托单位看作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再次,要处理好岗位专家的本职工作与产业体系研究之间的关系,让岗位专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业体系科研创新中。此外,还要处理好天津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与国家及兄弟省市产业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多方面借鉴成功经验,实现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持续健康发展[9]

(4)做好教学评价。通过作业、实验报告、课堂教学反应、课后调查等途径,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分析教学不足,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着力提高教学效果。

2018年10月,天津市蓟州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编写《关于现阶段加强非洲猪瘟应急防控的建议》和《非洲猪瘟防控技术手册》,并迅速转发。采取现场指导、视频讲解、微信解答等多种方式开展非洲猪瘟防控知识宣传和服务,有效增强了养殖户疫病防控意识。及时召开岗位专家非洲猪瘟防控研讨会,针对天津市非洲猪瘟防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相关意见与建议已采取专报方式上报天津市农委、市畜牧兽医局,供天津市防控非洲猪瘟决策参考。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应急能力得到市农委相关领导的肯定,并指导其他体系学习借鉴。

3.2 健全产业体系内部各主体之间沟通交流机制

已培育和引进新品种206个,开发新产品11种,研发新技术30个;制定行业技术规范(规程、要点)8个,申请专利6项。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7项,示范推广新技术53项,林果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635.25 hm2,辐射带动12 152 hm2;培训农民3 063人,培训技术人员697人,新增经济效益20万元。

3.3 完善产业体系创新成果的决策与考评制度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年度制定的任务,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但是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一些工作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传统的科研工作方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1],同时缺少创新型人才,也制约了体系健康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亟需增强。

3.4 健全产业体系内部资金管理制度

已育成参试新品种(系)28个,参加天津市一季春稻和麦茬稻区试新品种(系)16个。完成10个优质小站稻品种在23个试验点8.05 hm2品种示范展示试验播种插秧工作,完成4个试验点肥效比较试验和4个试验点有机肥替代试验播种插秧工作,安排新技术、新品种等展示示范2 450 hm2,落实制繁种面积1 050 hm2,示范推广水稻品种19.6万hm2,培训技术人员230人次,培训稻农560人次,组织小站稻食味品尝试验12次。制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规程、要点)5项。

为满足可视化集装箱多式联运建设需要,各联运节点应积极探索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新一代技术在各联运节点的应用。可以考虑从更新现有节点设施提高自动化程度,搭建综合联运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程度,建设联运节点内信息化安全监控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促进联运节点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节点专业化水平。同时,抓大放小,建设区域性中转站,形成“一张网”,优化空间布局,提高集装箱运输运送规模,降低物流成本。

多元化发展也使得国企积累了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央企发现进入的领域并不赚钱,同时也出现了“国进民退”的争论。2012年开始,国企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部分央企产能过剩,负债率高,亏损严重。

3.5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体系考核指标应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性。为了保证科研人员创新的动力,明确体系目标任务,体系考核指标应具有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科研人员的自身价值与创新团队的社会价值相结合,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考核指标应具有一定容错性,要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勇于攻坚,将工作精力集中在体系任务中。

3.6 构建精准监管长效机制

从监管主体角度来看,应建立多元化机制。对产业体系建设的监督责任不应只由政府部门负责,而是要分阶段由不同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从监管方式来看,应建立全过程监管机制[14]。将事前的策划、事中的监管、事后的考评有机结合,通过全过程监管保障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助推天津现代农业发展。

3.7 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打造“互联网+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模式,提高天津现代农业科研技术供给水平。借鉴兄弟省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信息管理平台运行的成功经验,整合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各团队信息平台资源,建立一个开放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产业体系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天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15-17]

参考文献:

[1]马佳,俞菊生.关于加快上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建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8):3-4.

[2]齐城.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研究现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10-12.

[3]张想平.甘肃农垦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构想[J].中国农垦,2014(10):55-56.

[4]张鸿,张熙,龚万灼,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与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22-23.

[5]刘小怡.马克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8.

[6]祁春节,苏小姗.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于新制度经济角度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

[7]赖琰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3(4):40-41.

[8]郭振维,李瑾.天津市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1):61-63.

[9]倪守明,贾宝红,宋治文.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02,8(2):37-40.

[10]涂立超,霍建华,伍新玲,等.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5(12):12-14.

[11]张娟.政制创新:功能、价值与理论框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09(4):24-26.

[12]陈文新.从“现代化”到“制度变迁”——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语境转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4(6):32-35.

[13]王福军,吴志刚,于少新.加强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28-32.

[14]李淑侠,胡晓琳,孙秀俊,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 [J].农业与技术,2016,32(7):123-127.

[15]邱昌颖,黄曦,唐应秋.海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6(1):61-64.

[16]姚建民,杨瑞平,樊军亮,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山西农业科学,2011(3):284-286.

[17]刘志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对我国麻类作物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4(6):610-613.

Achieve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ianjin

HAN Jinbo,SHI Jialin,SUN Guoxing
(Tianjin Rural Economic and Zoning Research Institute,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ianjin 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ystem aimed for solving the key technologie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service industries,tak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the unit and taking the industry as the main line,relying on the existing superior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to form the innovation team.With investigation,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effect of the system,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problems in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apital management system of industrial system,establishing long-term effec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constructing long-term accurate supervision mechanism,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with a view to better serv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ianjin.

Key words: Tianjin;moder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ffec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3969/j.issn.1006-6500.2019.02.013

收稿日期: 2018-04-29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17ZLZXZF00840);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产业经济岗位项目(ITTPRS2017010)

作者简介: 韩金博(1987—),男,吉林吉林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区划方面研究。

标签:;  ;  ;  ;  ;  

天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