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基本范式的转变_哲学论文

论哲学基本范式的转变_哲学论文

略论哲学基本范式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到底应该如何摆脱目前的“贫困”?是以新的“宇宙观”取而代之,还是依据新的科学成果补充、修改、完善和发展原有的哲学世界观”?我们主张后一种办法。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1

首先需要对国内外学术界提出的“新宇宙观”作以分析。一是自组织宇宙观(美国的埃里克·詹奇的一本书,名字就叫《自组织的宇宙观》);二是熵宇宙观(如里夫金等人的著作:《熵:一种新世界观》);三是系统论宇宙观(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系统论已突破生物学范围,进入世界观的领域,获得了本体论的地位);四是全息论宇宙观(见王存臻、严春友合著的《宇宙统一科学》和台震林主编的《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现代科学》);五是场宇宙观(见张小军所著《社会场论》和潘德冰《社会场论导论》),等等。我们感到,这些著述和观点作为对自然观或科学哲学问题的探索未尝不可,但若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宇宙观,恐怕还需要研究。一方面,这些研究本身就属于科学(及横断学科)或作者自认为属于科学范畴的内容,科学和哲学当然不能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上述宇宙现象或属性也还可以而且能够被哲学所概括。比如,我们可以说自组织性、熵属性、系统性、全息性、场属性是辩证的,但却不能反过来说辩证性就是自组织性,或就是熵属性、系统性、全息性或场属性等等。正定理成立而逆定理不成立。这就是说,“辩证性”可以概括上述各种属性,却不属于或限于上述某一种或某几种属性。这说明上述所谓“宇宙观”均没达到哲学最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另外,上述属性或现象也确实都存在着对应的属性和现象,自组织性有对应的组织性存在,熵作为一种无序度量有信息作为致序负熵存在,系统性有对应的非系统性,全息性不仅不排除全息不全现象的存在,而且其本身就是指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全息关系,至于场中则有奇点的存在,虽不是对应关系,却也是勿庸置疑的物理事实。既然上述属性或现象大都有自己对应的属性和现象,那么如果宣布其为宇宙普遍属性,则其对应属性也就被排除在外了。因而这种概括不全也就同时使其失去了作为哲学普遍性概念或范畴的依据。这就是说,上述宇宙观还无法取代辩证宇宙观,还仍然能够被辩证宇宙观所概括和吸纳。当然,这并不是说辩证宇宙观就不再需要丰富和完善乃至补充和发展。如果那样的话,也就不存在哲学的“贫困”了。相反,上述种种宇宙观恰恰为辩证宇宙观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宇宙观的有益探索是对辩证宇宙观发展的有力推动。正是这些研究启发我们提出哲学基本范式转换的问题。

2

我们把“物质与意识”(或精神)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确认为辩证宇宙观的基本范式。我们知道,哲学宇宙观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一种最抽象层次的概括观,它的一些命题往往都是全称肯定判断,如“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是对立统一”,等等。因而最具普遍性或普适性。但这里包含着一个悖论,即本来不能把一切都拿来证明命题却又要宣布和肯定“一切都是×××”。哲学命题的这种有点独断性的非实证性或非完全实证性,既使它最不容易反驳又使它最容易反驳。因为它只要遇到一个反例就会被证伪。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和意识范畴也是如此,它把宇宙的一切现象概括为两类,分别归属物质和意识范畴。但是它现在遇到了一个反例,这就是信息。信息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意识。于是这个基本范式就不再普遍不再普适。面对这种被证伪的“危机”,是继续坚持原有的范式而剪裁甚至否定新的事实,还是承认新的事实并修改或转换原有的范式?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因此,我们赞成使用“实物与虚物”(见张小军著《社会场论》第122页)这对范畴来代替“物质与意识”范畴, 以实现哲学基本范式的转换。由于信息属于共振虚物,理所当然地属于虚物范畴,而不再无所归属。同时我们认为,实物与虚物范畴不仅适用于历史观而可表述为“社会实物与社会虚物”范畴,而首先应该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新范畴新范式来确认。它首先要回答宇宙的本原或本原关系问题,尔后才是这种回答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从而成为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哲学宇宙观的新的基本范式。

显然,哲学基本范式的转换绝不会简单到像上面那样只是提出两个新概念或者换个词儿,而是涉及到对本体论(或本原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再回答,并且还要破除或更新原有的本体论观念(如实物本体论观念)。根据现代宇宙学的观点,宇宙起源于一种能量真空的自发对称破缺。最初,宇宙暴涨,温度高达10的32次方K°,这时候没有任何粒子、 元素、辐射和星球的发生,只有能量不为零且处在膨胀中的完全对称均匀的真空。张小军同志把这种宇宙真空场称之为“宇宙原生场”,这种宇宙原生场即均匀的能量真空,后来由于真空自发对称破缺产生相变,先后形成各种场,简示即:宇宙原生场(即同源统一场)—物质基本场(即强作用场、电磁作用场、弱作用场、引力作用场)—自然派生场(如温度场、辐射场、拓扑场、散度场、梯度场、涡度场、信息场等)—次级派生场(包括人体生物场、社会场)。爱因斯坦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作为实物来感受的东西,事实上只不过是大量的能集中比较小的空间而已。我们可以把实物看作是空间中场特别强的一些区域。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不容许场和实物两种实在,因而场是唯一的实在。但场在演化运动中却具有二重态,即无形体的弥漫态和有形体的凝聚态(也就是场与奇点)。 用张小军的话说就叫“粒聚波散”(《社会场论》第121页)。万物归场,场聚则生显态(粒性、实物性);场散则呈隐态(波性、虚物性)。显则有形,隐则无形。那么在哲学上,我们是否可以把场的这样两种状态(而不是场)概括为实物与虚物范畴呢?我们认为是可以而且必需的,否则哲学的基本范式中也就不存在什么何为本原何为第一性的问题了。依据前述现代宇宙学和统一场论,不难看出作为物理学唯一实在的场,其虚物态(即能量真空状的均匀弥漫态宇宙原生场)在先,而其实物态(即凝聚态场,也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集中大量能和场特别强的实物)是在后的。这样我们在实物与虚物这一本体论关系上(由于场唯一实在,所以说场的虚实态和虚实物没有本质不同),就可以得出虚物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实物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虚物派生和决定实物,实物依赖并反作用于虚物。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辩证虚物论”的本体论。至于全息论研究者所提出的宇宙全息元、全息“胚”、真息元是否指宇宙的原初、本初信息,是否由“宇宙原生场”携带我们姑且不论,但只要它是一种信息,那么也就可以划归虚物范畴,而不会成为实物与虚物范畴的反例。我们认为,实物与虚物范畴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对宇宙现象的概括是完全的,电磁波、声波、生物波、引力波等波生物,以及物息等信息均属自然虚物。至于自然实物则包括了小到粒子大到天体的一切有形物。那么各种场算实物还是虚物呢?我们说场(包括宇宙原生场)的虚物态和实物态已经作为依据被概括进实物和虚物范畴,两态即场,场在范畴之内,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既是实物又是虚物,它们是场生的两种态;同时它又既不是实物又不是虚物,因为它唯一实在不可分割并派生实物和虚物,因此它又在范畴之外。还不是概念的矛盾和无能,恰恰是宇宙场本原的唯一实在性及其二重态即“一场二态”的辩证本质。

“辩证虚物论”的自然观当然应该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并应相应地提出“辩证虚物论”的历史观,否则它就不成其为普遍性普适性的哲学宇宙观。如同本体论的物质和意识(或精神)范畴不能包括信息一样,社会(物质)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也不能包括信息,因此它们应该由“社会实物与社会虚物”范畴来替代。张小军认为,社会实物以自然实物为寄存方式,主要通过人与自然实物在社会场下的运作结合表现出来,生成了社会人和社会实物的各种聚合形态以及两者的结合形态。社会虚物则以自然虚物和上述的电磁波、声波等波性物为寄存方式,主要表现为物息(即物质源息)、社会信息符号(包括形声的、思维的、文化的、语言的)、意识(包括低级意识的心理活动结果)以及知识等形式存在(同上书,参见第122页)。 这里我们看到思维或意识只是社会虚物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社会实物(及原范畴中的社会存在)即基础物与社会虚物(包括社会意识)即主导物同为社会场生或场态,二者不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分,则社会场才是第一性的(实际上第一性仅指宇宙本原即“宇宙原生场”,这里主要是主次关系,而本原关系的划分已无大意义)。比如人,其机体(身体器官和组织等)是“实物”,而意识是“虚物”,二者从母体脱胎时是同生的,本无所谓先后。但是人的思想和意识(如每个想法和念头)却是支配身体行动或行为的,这便是意识“虚物”对身体“实物”的支配、主导作用。这可谓“辩证虚物论”的重点论的知行观。至此,我们看到基于实物与虚物基本范式的“辩证虚物论”的自然观与历史观、认识论及其重点论是有机统一的、普适的,既有外在的证实(宇宙学、统一场论、信息论等),又有内在的完备。这便是转换基本范式后的辩证宇宙观的基本概貌。

3

虚物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及其重点论的确认,不仅对摆脱哲学“贫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巨大的还在于它的现实而长远的实践意义。张小军等同志的研究表明,实物由于本身的性质,要克服比虚物更多的力而做功才能实现,因而是高能耗的;虚物则由于本身的寄存波性,实现外延转换比实物省功省能。而高聚能、低能耗即虚物化主导则是生物世界和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的共同的进化方向,这就决定了虚物的极重要的意义。舍此便既不会有从单细胞到人的生命的演变,也不会有从原始文明到信息文明的社会进化。今天的高级信息社会恰是人类运用低能耗信息(包括语言、思维、文化、知识等虚物)进行虚物进化的明证。人类不仅创造着社会中的实物形态,而且还创造着虚物形态,恰是这后一种创造,使人类有着更强的进化力。社会实物与虚物虽是同根(场)生,绝对不可分,但相比之下在人类社会中,虚物创造较之实物创造则越来越显得重要,虚物的省能能聚较之实物的耗能能聚显然更加具有进化意义。概括起来讲,虚物的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化作用;二是媒介作用;三是放大作用;四是控制作用;五是致序作用。这些分析和研究表明了一种哲学的正本清源。同时它也展示了科学研究战略重点的未来走向。科学与哲学、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都在呼唤着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哲学范式、一种丰富和发展了的“辩证虚物论”的宇宙观,即自然观、历史观、知行观以及经济观、政治观、文化观相统一的“辩证虚实观”。

这个问题如果回到现实社会实践中来,就会看得更清楚。人们经常说,今天的时代是信息时代、高科技时代、智能时代、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又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就是力量,这些内容又有哪一个不首先属于“虚物”范畴呢?在这个哲学宇宙观、历史观意义上说,我们今天的时代以及未来的世纪就是或就将是“虚物主导化”的时代。没有这样的时代观,不仅在科学和哲学上没有根据,不能把握时代的主导特征和真正的大趋势,而且在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战略上也会缺乏高瞻远瞩,这也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即哲学的迷失和缺位。

依据“辩证虚物论”的宇宙观而观照当今的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全球范围的久暂不等、轻重不同的通货膨胀,原来是作为对应商品等“经济实物”的“经济虚物”即货币在作怪。纸币这种符号货币本身虽然一“钱”不值,但却有能使“鬼推磨”的神通。我们的政府今年还不得不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巴林银行倒闭,从美元贬值到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这个“虚物货币”简直搅得全世界不得安宁。这还不足以表明研究“经济虚物”的现实迫切性和必要性吗?不建立一门“虚物经济学”,恐怕通货膨胀、金融危机、股票市场动荡等问题就很难在理论上说清。

不仅如此,权力腐败的浪潮同样度卷全球,东西方的政治丑闻不绝于耳。从外国的总统、总理到中国的个别高级领导人,好不令人瞠目结舌。与军队、警察、监狱等“政治实物”相对应,作为权能信息的政治权力,无疑地属于“政治虚物”。一个政府、一个政党,要掌好权,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有效地防止权力腐败现象,不研究“政治虚物”行吗?没有“虚物政治学”行吗?

与上述经济政治领域相比,对应于人的机体“实物”的思想道德观念,“虚物”这个领域的状况,也不是没有问题需要研究。君不见什么“理想幻灭”、“信仰危机”、“价值扭曲”、“知识贬值”、“终极关怀”迷失,“道德沦丧”、“文化失范”、“文明倒退”之类吓人的字眼儿,不也常见诸报端和媒体吗?这种“观念虚物”的研究恐怕更加复杂和艰巨。

还有,人们一方面感受着知识和信息给我们带来的文明和享受,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对知识爆炸所造成的压力和烦恼,又不得不忍受信息垃圾、信息污染的干扰和折磨。据说现在世界每天都有上百个新学科在诞生,天下到底有多少书籍、报纸和期刊,即“文化实物”恐怕难数清,更不要说读得完。而其中的“文化(知识信息)虚物”也值得研究。

仅就这有限的列举,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系链”和线索,从哲学理论“贫困”到经济领域的通货膨胀再到政治领域的权力腐败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谬行和知识信息领域的“大爆炸”,没有一个领域是不需要虚物研究的。这绝不是说实物不重要不需要,而是说要更好地研究和发展实物,就必须承认和开展虚物研究。我们认为,虚物研究必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和大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战略重点已经由“辩证虚物论”的宇宙观所理性地给出,同时它也是宇宙乃至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进化的客观规律所规定了的。社会虚物领域必须和必然成为一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标签:;  ;  ;  ;  ;  ;  ;  

论哲学基本范式的转变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