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持续发展到转移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从可持续发展到转移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从可持续发展到转移式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发展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天,“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代发展观。但是,我认为,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其不足之处还缺乏认识,对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否在实际上能行得通也缺乏认识,更少去考虑“可持续发展”是否适合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法则。在本文中,我准备对“可持续发展”做一点反思,并尝试着提出一种“转移式发展”去补充“可持续发展”之不足。从根本上讲,我认为,人类走出今日困境的途径是迈向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新文明。今日的人类困境是挑战也是机遇,是新文明诞生前的阵痛。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含义及实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战略,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孕育时期。早在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就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并发出如果人类无节制扩张将会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瓦解的警告。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阐述了毒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告诫人们要正视由于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严重后果。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11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人类环境会议”。在会议之前,会议秘书处于1971年5 月委托经济学家B.沃德和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撰写了一份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报告,这份报告就是后来著名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到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创办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出版了《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可持续发展”一词正式公诸于世。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于1987年4 月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会议的主题。到此为止,“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被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社会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呢?《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笼统、含糊、抽象的。“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这句话,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然而,在这句话里,“目前需要和追求”与“未来的需要和追求”是具有一致性的,而且它们的实现是基于共同的条件的,否则,“目前需要和追求”的实现就不会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的实现造成危害了。那么,“目前”与“未来”的一致“需要和追求”是什么呢?它们的实现条件又是什么呢?“可持续发展”所要做的正是在这些实现条件下实行一种调节控制作用,以便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又不影响后代人需求的满足。要想知道这些具体内容并不难,因为“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前后的背景已向我们做出了再清楚不过的说明:关系和影响着“目前”与“未来”的条件就是“环境”,就是我们共有的地球。具体地说,就是地球的资源、能源以及生态环境。再进一步讲,就是与现代工业文明相对应的那些自然环境条件:石油、煤炭、水、森林及其他短缺稀有资源,还有生存环境状况。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是根本原因,能源枯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是其具体表现。“目前需要和追求”是什么?显然就是今天工业文明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于这些需求,“可持续发展”是不否定的:如果否定了这些需求,也就不会对环境造成什么问题了,更不会存在是否要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不仅如此,“可持续发展”还承认了“未来需要和追求”与“目前需要和追求”的一致性,否则,二者就不会存在共同的实现条件及其冲突了。“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想办法使当代人满足他们的工业文明性质的需求,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工业文明性质的需求。不同的可能是,未来的工业文明需求更高更新。当然,这都要排除那些不合理的有害的需要和追求。

在弄清了这些具体内容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含义:要在地球环境问题上做好调控工作,使能源、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要保护环境防止其遭受污染,以便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工业文明性质的需求,又能不危害后代人的工业文明性质的需求。我在这里特别地加上“工业文明”,似乎是多余,其实不然。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同性质的文明形态才面对着同样的环境因素。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都不会感到石油短缺、水资源短缺。倘若将来人类到太空中生存而形成太空文明,估计也不会再感受到地球资源的短缺。

弄清“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含义,我们也就弄清了它的本意:就是让人们在工业文明中舒舒服服地过下去,生息繁衍,而不要遭受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生存环境恶化之苦。

弄清“可持续发展”的确切含义和本意之后,它的实质也就不难找到了。“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调控战略,以合理的方法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有力的措施保护环境,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保持生态平衡,确保现代文明(工业文明)生活的持续发展。我在这里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性,意在指出它的这样一个本质特点:它力图保持的是工业文明的可持续,而不是试图开拓一种新文明。在下文中我将论及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目前的困境,最终不是靠“可持续发展”来解决的,而是应该中断这种发展,寻求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说,不是“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又不对未来的需要和追求造成危害”,而是逐渐改变人类目前的需要和追求,并在未来形成全新的需要和追求,把人类从目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脱离目前的环境问题,从而开拓一种新的文明。正是为了下文的论述,我们务必弄清“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含义和本质。

二、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不全面的

在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深入反思,并根据实践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但从全面解决目前人类的困境看,尤其是从推动人类文明获得更大飞跃看,它是很不足的,有时甚至是无力的。我们并不否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限度的必要性和作用,但必须同时指出: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不全面的。

第一,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不可能”,是指只凭“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的。人们之所以提出“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现代工业文明在环境问题上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引起了环境向人类的严峻挑战,如果人类不能够有力地应战,就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都是针对环境的挑战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内容能否成功地迎接挑战呢?这需要仔细分析。经过一番分析就可看到,自然的挑战是分为两种不同情况的。一种是由于对自然的作用失当而造成的,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问题,这种挑战不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通过对人类活动的改善与调控加以解决。这种挑战可以称之为“可避免性挑战”。另一种挑战是由于人类发展所形成的,如工业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能源危机、资源匮乏,这种挑战是难以避免的,因为相对于特定生产方式而言,对地球所需的特定资源必定是有限的,即使再节约也会用光的。这种挑战具有必然性,不是通过对人类活动加以调控就能解决的。这种挑战可称之为“不可避免性挑战”。对于这种不可避免性挑战,人类虽然不能通过调控活动加以解决,但却可以通过调控加以缓解,以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和有限度的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看,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调控战略:一方面通过调控解决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等可避免性挑战;另方面则通过调控缓解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不可避免性挑战。

然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将难以成功地完成应战,这主要是由于不可避免性挑战形成的巨大障碍,是不能仅凭“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克服的。历史告诉我们,不可避免性挑战是由于人类发展而导致的必然现象。面对这种挑战可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对这种挑战不予理会,满足于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最后难以避免灭亡的下场;另一种是调节控制人类活动,争取缓解这种挑战,但不根本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只能求得苟延残喘,长期停滞不前;最后一种选择是勇敢接受挑战,努力地因而也是艰难地甚至是痛苦地探索新的道路,包括从根本上开创出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最终将使人类实现一次新飞跃,进入一个更宽广的发展新境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质决定了它属于第二种选择方式,即调控方式。从它现在所倡导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来看,尽管也提到一些改革和转变,但本质上都是在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框架内的调整,远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所形成的挑战。到头来,若只凭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这些措施,将只能使人类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甚至是走向毁灭,而不可能“持续”地发展。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可以不断地充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甚至从基本点上改动和充实它。我想,这将肯定会发生的,然而,这还能叫或还属于原来的那个“可持续发展”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在北大百年校庆上的讲演中说:“世界各国为了在以高科技为后盾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都在努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希望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但是如果先进国家走过或是目前正在走的路,不是一条全世界能够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那么未开发或开发中国家紧跟先进国家后头努力追赶,就似乎毫无意义。因为这一段辛苦追赶的路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走向灭亡的路程。”“工业化国家走过的路似乎走过了头,的确不是整个人类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引自1999年2月26日《光明日报》)这段话表明:目前的工业文明,决不是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单纯提“可持续发展”是走不通的。

第二,单纯提“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不可取”,是指若只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会排斥其他发展方式,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对“可持续发展”一词做一些哲学梳理。“可持续发展”与之对应的哲学概念就是“连续”或“连续性发展”。在哲学上,“连续”又是与“间断”形成一对范畴的。事物的发展是“间断”与“连续”的统一:任何一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育、成熟、衰落的过程,这也就是一个事物自身范围内的“连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但事物的整个连续过程不可能无限延伸下去,到达一定限度后必然会走向灭亡,灭亡不是成为无,而是转变成新的事物,但从旧事物的连续过程看这则是一个“间断”,即旧事物的结束和新事物的开始;没有旧事物连续过程中的间断,新事物就不会出现,“间断”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和飞跃;旧事物通过间断而变为新事物后,新事物又进入新的一轮连续变化和发展过程;若从旧事物与新事物的相互联系上看,“间断”虽使新事物与旧事物区别开来,然而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连续”发展过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连续”有两个大小不同的阶段或层次,一个是指事物自身从发生到衰落的个体过程的“连续”,另一个是指事物之间形成的更大联系过程的“连续”。前者可叫事物自身的连续,后者可叫事物之间的连续。目前国际社会所认同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属于“事物自身的连续”,就是“目前工业文明形态”框架内的“持续发展”,而不是实行目前工业文明形态的“间断”并去开创新的文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可”字,道出了这种发展战略的奥妙:保持现代工业文明能够(可)持续下去的办法。然而又正是这个“可”字所体现出的实质,表明只提“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取的。

哲学上的发展观已经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连续与间断的统一,只有连续而无间断不可能形成事物的上升发展和不断飞跃。人类历史正是这样。如果古猿群一直在森林里“可持续”繁衍到今天,那只可能会有更多的猿类(也可能因群内生存斗争或环境压力的加剧而导致物种灭绝),而决不会有人类;实际上,正是古猿“间断”了森林生活才踏上了向人转变的艰难历程。如果原始人一直在采集渔猎方式中“可持续”发展到今天,那世界上仍然只会到处都是“土著人”,而决不限于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实际上,正是先人们放弃了采集渔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才从“间断”中走向了农业文明。如果农民们一直满足于男耕女织的生活并力图使它“可持续”到今天,火车、轮船、电动机、飞机、电子计算机、航天飞行器等等,都决不会出现,也不会出现今天的能源危机、资源匮乏;实际上,正是农民们痛苦地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当了工匠,又正是那些神父、传教士、封建官僚和绅士们组成的“原始”科学家们把原本属于他们个人爱好的科学成果付诸于生产,现代工业文明才得以诞生,才把人类推进到前所未有的辉煌,从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一部人类史,就是由不断发生的文明形态的间断与转移形成的,其中也缺少不了各种文明形态的持续变化,正是在这持续变化过程中,才酝酿成新的间断和新的文明。由此可见,一种文明形态的持续过程是不能没有的,但文明形态的间断与革命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讲“持续”而不讲“间断”,就不会有人类的不断进步。历史上是这样,今天仍是这样。

今天,工业文明已经获得了巨大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完全发育成熟而开始步入下坡路。同时,新文明的曙光已经开始显露。目前,我们还不可能突然实现新文明形态的革命,工业文明也不会马上间断(历史表明:即使产生了新文明,旧文明还会与之并存,只是不处于主导地位,并受到新文明的改造,如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农业生产)。然而,在今天若仍只是满足于工业文明,只想寻求它的“可持续发展”,那必定会形成人类文明新进步中的障碍。所以,只倡导“可持续发展”而不想放弃目前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直线的发展方向,不在现有文明的“间断”中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那就会成为历史进步的反动。因而,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可持续发展”只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未深入触及人类自身关系即社会关系,因而是十分片面的。

我们看到,目前的人类生态困境并不仅仅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困境,从其内在原因看,这是由人类内部贫富差异巨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和挥霍式消费需求所致,而这都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分不开的。但是,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上不涉及生产关系问题,不提与工业文明同时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问题,这显然是片面的,是不可能根本解决人类困境问题的。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与转移式发展的统一

在上文中我讲了“可持续发展”的许多不足,这是针对片面强调它或单纯倡导它的不足而言的。“可持续发展”的调控作用和缓解当代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作用,是不容忽视和低估的。但是,为了真正能够成功地迎接自然的挑战,并在这一应战中实现人类的新发展,只提“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全面、不充分的,我们还必须提出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我称它为“转移式发展战略”。

人类文明史已向我们昭示,人类的发展总历程是连续与间断的统一。连续是一种文明形态自身的演化过程,这个过程不能无限延伸。达到一定程度后,旧文明形态就将衰落下去,形成旧文明的间断,新文明将从旧文明中分化出来,形成社会中的主导文明。新的一轮连续与间断又展开了。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连续与间断的更替中不断推向新阶段,进入新形态。“连续”与“间断”缺一不可。新文明与旧文明之间以“间断”性相区分,使其表现为两种形态,二者之间虽有承继关系,但新文明决不是旧文明的简单推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式的演进不是文明实现飞跃的方式。文明实现飞跃和发展的方式是什么呢?简单地讲,就是“文明转移”(或曰文化转移)。文明转移指的是文明的性质、形态、方向上的转折式变化,它形成新文明与旧文明的间断和飞跃。我们如果沿着旧文明形态向前直线展望,那是决看不到新文明形态的,因为它不是旧文明的进一步前移,而是发生了大方向的转移。例如,从古猿的森林生活向前看,决看不到它们后来是转移到地面上生活从而迈向人的历程;从原始人的采集渔猎生活向前展望,也决看不到他们后来是转移到种植养殖的农业文明上来才实现了进一步发展的;从农业文明向前展望,同样也决不会看到只有实现新的转移才会到达的工业文明。同样,工业文明的直线“持续”发展,也决不会到达未来的新文明。人类的未来新文明,必须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实现性质、形态、方向上的新的更大转移才会到达。

由此可见,“转移式发展”是人类文明实现飞跃的基本方式,它指的是旧文明在性质、形态、方向上的根本转折和转变。具体地讲,它包括生产方式的转移、生活方式的转移、劳动对象的转移、社会组织方式的转移、人们需要与追求的转移、活动时空的转移、精神文化类型的转移、物质文化性质的转移、自然环境的侧重点的转移乃至自然环境的完全转移,等等。不同的文明形态,说到底是人们的不同世界:不同的自然世界、不同的器物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不同的人类组合。

在今天,我们讲“转移式发展”,就是要逐渐摒弃工业文明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无度聚敛和挥霍物质财富的需要内容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目标,开拓新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开拓新的自然世界,形成新的生活方向和价值目标。一句话,就是寻求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新文明。人们目前流行的“生态文明”、“信息文明”、“后工业文明”等等说法,尚只是一些新名词,而未能形成全新的内容,因而说来说去又回到了工业文明之中去,充其量只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直线式前瞻,而真正的新文明并不在工业文明的直线前方。历史告诉我们,新文明的胚芽就在旧文明中,但由于它稚嫩、弱小而不显眼,人们起初并不会看重它。人们的需要与追求往往是在旧文明的直线方向上,因而从旧文明向新文明的转移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试回想一下,古猿从一直居住的茂密大森林转移到毫无保障的空旷地面上生活,会是顺利的吗?原始人从采摘现成的果实和捕获野生动物转移到毫无把握的漫长的种植养殖生活,会是痛痛快快的吗?现代的都市生活令乡下人神往,然而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移初期,农民们哪一个自愿舍弃土地?只有那些失去土地的人们才无可奈何地流落到城市谋生。未来的新文明对于现代人来讲,也决不会是自然而然的目标。

文明的转移,在历史上是自发发生的,因为那时人类还缺乏对文明转移的自觉意识。今天的人类已不同了,自觉能动性大大加强,寻求和开拓新文明理应也完全可以成为自觉行为。

寻求和开拓新文明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转移式发展战略”,即谋求人类文明的新转移的发展战略。转移式发展战略,也就是一种开发战略,即开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活动时空、文化类型等等的发展战略。在历史上,每次新文明的诞生都是与自然的挑战和人类的应战直接相关的:森林的减少与地面生活的艰难,迫使古猿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从而转变成人;冰河时期结束后,亚非地带的持久干旱,迫使那里的人们最早“通过驯化动物和从事农业来把他们自己从变幻莫测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而走向农业化道路;欧洲中世纪作为主要能源的木材的枯竭是导致煤成为主要能源的动力和契机,并由于煤炭的大规模使用推动了蒸汽机的出现和近代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工业革命。我们今天面临的自然新挑战,实际上也面对一种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境界不是现有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的简单扩展和延续,而是文明革命。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范围之内寻找出路,那么,“转移式发展战略”则是把人类发展的希望转向寻求新文明。可以说,“转移式发展”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单就迎接自然挑战而言,也只有通过开发或转移式发展战略获得新的生存方式方可最终解决。应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回事。放弃开发和发展的应战,到头来还是要在强大的自然挑战面前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发战略或转移式发展战略也是最根本的应战战略,唯有它才能使人类迈出环境挑战形成的困境,而最终把人类引入更高级文明。

从当代人类的进步上讲,“转移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应该有机地结合。就目前现实的社会运作上讲,“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战略更为紧迫,也就是说保护自然、尽力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突出。但从长远说,“转移式发展”的开发战略更为重要,人类迟早应进入新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初级发展战略或基础战略,要求我们必须立即付诸实践,形成社会化、全球化规模的活动。“转移式发展战略”是一种高级发展战略,也要求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但它不可能马上形成社会化规模,而是需要人们艰难地探索,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艺术等诸多人类智慧部门的通力合作,以求在思想上对现代文明的缺陷有一个足够认识,并对适应自然挑战而创造出新形态的文明有一个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把“转移式发展战略”郑重地提到科学认识的议程。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革命,人类正处于新的发展转折点,人类必须对旧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明形态实行一场革命。

四、新文明的特征与转移式发展

人类要开拓的新文明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文明呢?它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区别是什么呢?它是怎样引导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的呢?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在这里,我们只能略去详细的论证而径直去做一些简单、粗糙的必要遐想。

不同的人类文明,具有自身的根本特征。一种文明形态的根本特征,可以从两个侧面来考察,一个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外部关系上来考察,另一个是从人类自身的内部关系上来考察。人类与自然的外部关系,主要就是生产方式。从本质上讲,以往的人类文明在生产方式上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主要是对环境的利用与改造,以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能力;第二,主要是物质性的利用与改造,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生活需要。工业文明把对自然环境的物质改造水平与人类的物质消费生活水平都提到了空前高度发达的水平,但这也是一个全球人类发展极不平衡的水平。新文明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必然要实现人类对自然更深入、更广泛的作用,形成更密切的关系。在人类自身的内部关系中,文明形态的进步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组合不断扩大并日益紧密的过程。工业文明时代,是建立国际社会并向全球一体化转变的时代,但由于工业文明的不平衡发展及终归的欠发达状态,致使全球人类还不可能完全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而真正实现一体化。尤其是与工业文明相伴生的国际资本主义秩序,使人类贫富差距悬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极其不平等,这形成了尖锐的人类内部矛盾与冲突。促使人类形成有机统一的全球社会的是比工业文明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文明在人类内部关系上的根本特征就是完全实现全球人类平等化、一体化。

新文明在人类与自然的外部关系上以及人类自身的内部关系上的根本特征,具体地表现在新文明的基本内容上。通过对新文明基本内容的考察,我们可以更深入更具体地把握这种新文明的本质及与工业文明的区别所在。对新文明基本内容的考察,可以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新文明的活动方式,指的是人类在新文明形态中的主要活动方式,主要侧重于活动的形式方面。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都是物质、能量活动方式为主的时代,尤其是工业文明,把自然资源、能源的采掘与利用发展到了顶点,创造了供人类生活消费的巨量物质财富。在工业文明后期,信息活动方式发展起来,但信息活动在工业文明中始终处在服务于物质、能量活动的地位上。在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文明中,人类活动将高度信息化,信息活动方式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因此,从活动方式上讲,新文明可以称之为“信息时代”。不少人认为今日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其实不然。首先,今日人类的活动仍是以物质、能量活动为主的时代,否则不会面临资源、能源枯竭的困境。其次,今日人类的信息活动仍未成为独立的活动方式,而主要是为物质、能量性活动服务的附属活动。因此,今日人类仍处于工业文明之中,并未进入真正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文明作为一种新文明,它必须成为人类的主导性活动方式,并且具有自身的独立活动内容。显然,这种把物质和能量的采掘、加工与消费的活动置于次要地位而把信息活动主导化的新文明时代还没有到来。

新文明的活动内容,指的是人类在新文明形态中的主要活动类型,它与活动方式相对而言是活动内容。新文明的主导活动方式是信息活动,而信息活动的内容也主要不是物质、能量性活动即经济活动。它的活动内容主要是文化活动,包括科学技术活动、艺术审美活动等。在工业时代,科学技术活动作为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而存在,不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而在新文明中,科学技术活动成为具有自身目标的活动,即把从深层次上认识、改造自然与人类作为目的,而不是服务于物质生产和人的物质消费。相反,物质生产则成为科学技术活动的要素,即为认识、改造自然和人类服务。实际上,工业时代的物质生产已逐渐成为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物质生产的这种科学化趋势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物质生产活动自身的科学化转变,使科学技术活动本身成为具有自身目的的独立活动和主导活动。此外,在工业文明中,尽管生产、生活审美化已见端倪,但仍主要把艺术审美活动作为物质活动的点缀或闲暇活动来对待,而新文明终将把艺术创造的审美活动转化为社会的主导活动内容。所以,从新文明的活动内容上看,可把它称之为“科(学)艺(术)时代”。科艺时代与信息时代是统一的,没有活动内容上的科艺化,活动方式(形式)上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反之亦然。

新文明的活动空间,指的是这种文明中的人类活动范围。任何文明都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展是分不开的。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从根本上讲都属于地球文明,人类基本上都是在地球上创造这些文明的。新文明则迈出地球走向了太空,所以,这种活动空间可称之为“太空文明”。新文明作为太空文明,它拓展和改变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太空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球的活动场所。从更深层次上讲,从地球迈向太空不仅是活动空间的扩展与改变,也是活动内容的重大改变。如果说地球主要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与消费的家园,那么,太空将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场所。

新文明的活动方向,指的是这种文明中的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追求的都是对环境的改造,以便为人类自身的生活创造更好的场所和条件。工业文明把人类的这个追求推至极点,从而造成了人类与地球自然的严重对抗。实际上,人类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仅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类自身的变化上,只是这种变化一直未能触及人的肉体而限于工具的发展上。人类向信息时代、科艺时代、太空时代的迈进,一方面日益暴露了人体自然的落后性,另方面也获得了改造人体自然的前提条件,于是对人体自然进行改造的时代终于来临了。所以,从活动的方向上讲,新文明将实现一场由环(境)改(造)为主的时代转向以人(体)改(造)为主的时代,也可以把新文明称之为“人改时代”。人改时代的到来有其深刻的意蕴,它表明:人类的改造活动将指向人类自身,人类面临着传统存在方式的改变,面临着人类传统本性的改变。这将是人类的巨大升华,是迄今为止的一切文明所未能实现的大飞跃,它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

新文明的社会关系,指的是这种文明所形成的人类内部关系。从人类组合空间上看,到工业文明为止,人类经历了氏族部落社会、国家社会和国际社会。在新文明时代,人类将从民族与国家的藩篱中走出,真正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统一社会。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讲,由于新文明是信息文明、科艺文明、太空文明和人改文明,人类具有了超越狭隘单一的物质利益的更高价值目标,这将要求并促使人们之间实现真正的平等合作关系,共产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占有、共同劳作的社会关系将真正得以实现。新文明将是人类的“统一与平等时代”。

新文明将在所有领域刷新人类文明,但上述五个方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所以,新文明是信息文明、科艺文明、太空文明、人改文明、统一与平等文明的统一,这五个方面是有机结合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了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新文明。

表面上看,上文阐述的新文明似乎离我们今日的生活太遥远,难以纳入我们的发展战略去考察。其实,新文明距离我们并不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文明的开拓已经悄然开始。从活动方式上讲,信息活动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日益重要的活动方式,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式,那么我们就应该致力于生活的信息化而不是物质能量化。从活动内容上讲,现代社会生活的科学化、艺术化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特征,如果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和艺术审美活动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的独立的内容,那么我们今天就不要只把科技与艺术作为社会生活的手段来对待,而应看到它们高于物质生产与消费活动的历史地位,积极推进社会生活的科艺化。从活动空间上讲,太空活动已成为人类日益重要的活动场所,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并且是新文明的标志性场所,我们就应在空间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千万不要在新文明的来临中落伍。从活动方向上讲,目前的生物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太空技术等正日益发达起来,对人体自然的改造已提到议程,如果我们认识到对人类自身的改造终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导方向,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应该拒绝把生物工程技术、智能技术用于对人体的认识与改造之中,而应积极开拓对人体的改造活动。从活动的社会关系上讲,人类的统一化、平等化既然肯定是人类新文明不可避免的历史大趋势,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应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挫折而动摇我们的政治方向,不应被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暂时强大所吓倒,而应坚持追求人类统一与平等的社会主义大方向,并努力探索人类走向统一与平等的具体路径与方式。总之,如果从全球人类的角度看,工业文明已开始转向新文明,问题只在于我们能否自觉认识到这一点,能否减少错误与不必要的挫折。

由此可见,信息化、科艺化、太空化、人改化、统一与平等化的新文明决不是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秩序的简单推进,而是一场文明大转折、大变革。这种新文明决不是依赖于工业文明的“持续发展”就能到达的,而必须实行“转移式发展”,必须从工业文明中的人类活动方式、内容、空间、方向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来一场大转移,才能真正走向新文明的彼岸。

我们决不否认工业文明框架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作用,只是要指明它的局限性,并且要加以补充,要提出走向更高级新文明的“转移式发展战略”。历史表明,只有在文明转移中形成的新文明,才能真正解决在旧文明中形成的自然挑战。工业文明中形成的人类困境,只依赖工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不了的,而只有依赖于“转移式发展”导致的新文明,人类才能走出工业文明造成的困境并进入更新的发展天地。

标签:;  ;  ;  ;  ;  ;  ;  

从可持续发展到转移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