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

肖辉赞[1]2003年在《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趋利性资本之所以不配合政府经济增长点培育政策,一方面可能是投资创业的风险很高,超过了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资运营风险的社会疏导、分散机制不健全。文中提出要从规避超过投资主体承担能力的投资风险的角度去培育经济增长点,确立风险投资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指出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是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和经济增长点培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尝试运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来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这种方法对资源型城市测算科技进步作用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最后,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去完善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文化环境,规避文化风险,阐述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资源枯竭地区文化经济行为,指出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复兴的文化选择——加强经济增长点生成的示范导向,提出培育创新文化措施。 本论文的研究从风险规避角度丰富了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过程中的投资环境建设问题,对于资源枯竭地区政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方万斌[2]2003年在《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以来,衰落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反差越来越大,理论界对技术创新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改造衰落地区已迫在眉睫等方面讨论得较多,但对如何利用制度资源促进衰落地区技术创新的讨论还较少。本文正是试图从知识经济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培育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研究探讨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对促进技术创新环境的作用机制,并结合文化创新,提出通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解决衰落地区经济问题。

王广利[3]2002年在《阜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阜新经济发展历程、经济改革和现有经济状况入手,提出阜新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就培育经济增长点从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实践角度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点的内涵和特性,提出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途径和原则,着重指出资源枯竭地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取向、培育策略、政策以及分析建立政府的风险分担机制的作用和方式。其次就阜新的实际情况,提出阜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的标准,并提出了具体的选择方式、实施战略,如政府启动战略、区域产业结构协调战略等。最后,就经济增长点的示范效应,针对阜新地区就经济增长点如何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了阐述,并得出结论。

李海超[4]2013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演变规律以及缺乏统筹规划,面临资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吸引力差、接续替代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国近些年的实践探索和国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验,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起步较晚,转型资金也是在近年才开始投入且明显不足,资金瓶颈已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阻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完善与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的、历史的、制度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的融资体制对融资的作用,尝试建立研究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及其效应的框架和模型,检测和评价我国现行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机制的状况,从引入市场竞争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思路,提出如何提高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机制运行效率,改善运行效果,拓宽渠道,促进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议和措施。本文从结构上分为七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引言,概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并对资源型城市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第二章:基础理论,重点分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金融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我国资源型城市概况及转型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重点论述了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需求和供给分析,以阜新为例,采用计量的方法对其“十二五”时期的转型资金需求、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股票、债券、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各个渠道资金供给情况,尤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资金供需缺口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五章: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发展现状及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历史演进,并以阜新为例重点研究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运行效应,融资体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现行融资体制对资金筹措的阻碍作用;第六章:国外资源型城市融资政策借鉴,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德、法、日、美四个国家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的转型融资典型,提出了一些共同的政策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七章: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体制的思路及建议,通过前述定量及定性分析的结果,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模式进行设计,设计市场化的融资路径,探讨满足转型资金需求的融资模式问题,并依据阜新市转型过程中融资的特点和问题,从政府、投资主体角度提出完善我国资源型城市融资体制的政策建议。

张梅[5]2011年在《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在改革开放以来叁十年的长足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等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自身也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资源丰富而依赖资源型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然而,西部资源多为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因此随着时间流逝,相关地区资源走向枯竭,以及地方政府在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合理,导致了地区经济滑坡。同时,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呈现多元化特点,单一的经济支撑必然加剧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和局限性。所以,资源型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在资源充裕之时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也可能在资源枯竭或者资源采用不合理之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而招致经济长期停滞。因此,资源型经济地区亟需经济转型,走经济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方可避免已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就业问题等。本文将基于中国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区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上,并以国内(如辽宁阜新市)和国外(如德国鲁尔区)资源型经济规避相对成功的实例,取长补短,获取经验,从而改变资源型经济地区表现出的单一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而且要认识到,此规避过程并非单一的涉及产业层面的局部转变,而是涉及到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变动,是一个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及社会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大批劳动力的逐步安置的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故而,本论文基于以上资源型经济的诸多弊端,希冀着探索出一条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经济发展道路而实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腾飞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贡献!

关睿[6]2010年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我国向生态经济转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之所以选择其作为研究方向,展开对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中国政府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作了履行《21世纪议程》的庄严承诺,在未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并于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提出《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二是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保障能源资源供给、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叁是面对资源枯竭的威胁,这些城市如何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客观描述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探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演变规律;合理定位资源型城市与所在区域、城市群、城市带中的位置以及资源型城市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对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的崛起,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是在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下,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进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意在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DEA模型测算了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规模效率,探讨了城市规模效率与城市规模、区域等因素的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测定,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资源型城市与其依托的资源相关的结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做了回顾,并进行了案例分析,采用综合指数评价了大庆市的转型成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分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第二章作为导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历史,现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界定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包括第叁章,第四章,是概念界定部分,重点介绍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及划分。对于有关“城市”概念的理论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分别对于煤炭资源城市,石油资源城市,钢铁城市,有色金属城市,黄金型城市,非金属型城市,化工型城市及复合城市进行了界定。对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布局,地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概括性的介绍。第叁部分是实证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五章重点运用DEA模型,对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效率和规模效益分析。第六章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及生命周期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资源型城市核心企业生命周期的诸如资源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经营管理因素和全球化因素等。通过分析资源开发的阶段性与有无依托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性的关系,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道路的可能选择。第七章探讨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指出了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第八章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践,以大庆为例,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其转型成果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即第九章,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本文的基本结论:一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基础上。叁是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实行差异性战略。四是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结合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力量。五是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可以有效地为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服务。

李咏梅[7]2005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大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力求在中国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基本制度框架内来探讨在当前条件下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与理论指导。全文共分七章。首先,在分析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分类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各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中存在的障碍。其次,建立了资源型城市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型;然后,就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转型成本、转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并相应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最后,就资源型城市的再城市化问题以及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为了使研究具有典型性、研究成果更具现实可行性,本文还以新疆典型资源型区域巴音郭楞和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最后,文章简明扼要地总结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与设想。

曹丽[8]2016年在《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探索阶段,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镇化的速度与城镇的数量,更加注重城镇化的质量。资源型地区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整体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在城镇化率上表现出了“虚高”,但城镇化建设质量低下,远远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资源型地区的发展尤其独特的特点:首先,资源型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发,而资源赋存的可耗竭性是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其次,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失衡严重,第一产业不受重视,第叁产业发展缓慢,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其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此外,长期以来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国有大型资源型企业,受传统机制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地区。资源型地区的上述特点使其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资源的耗竭、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等,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更加应该如履薄冰。本文以资源型地区理论、城镇化理论、风险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为对象,以风险管理的思想为主线,按照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防范的流程,对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及资源型地区等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这叁个问题目前的研究进展,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据此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2)对本研究涉及到的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与资源型地区、城镇化、风险等相关的理论研究,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系统讲解了本研究所用到的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方法,包括博弈论、粗糙集理论、未确知测度、Borda序值法等理论。(3)分别从系统耦合、利益相关者博弈、动力机制等叁个角度分析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风险发生机制: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首先对该系统进行耦合分析,建立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模型,分析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演化过程,进行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风险分析,模拟出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耦合系统是一个风险不断爆发与规避的过程;其次进行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分别进行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博弈、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博弈、地方政府与资源型企业基础设施改造融资分担博弈、政府-资源企业-民众叁者之间的生态利益博弈,研究发现在各种利益相关者博弈过程中存在着执行力风险、资金风险、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环境保护风险等;对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因子、动力源、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动力机制存在着各种潜在功能障碍。通过风险分析,可以得到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上存在四类风险,分别为管理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4)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现有文献中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以基于目标导向的风险识别为方法,获取与识别风险影响因素与风险指标,初步建立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对体系中的指标进行风险假设,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风险假设进行实证性分析,通过探索性检验与验证性检验对指标进行筛选,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最终的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指标。(5)选择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风险评价方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分级标准及风险等级划分依据,利用粗糙集理论确定风险影响因素及风险指标的权重,并建立未确知测度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利用borda序值法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排序,确定风险管控重点。以大同市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大同市矿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风险管控重点分别为: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状况、政策法律。(6)根据本文风险分析、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防范的思路与基本原则。建立了包括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生态资源保护机制、专项政策规划机制、风险全面防控机制等在内的风险防范机制。指出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风险防范路径,提出了在防范经济风险方面,应大力发展接替产业,保证经济发展规模;优化升级经济结构,避免结构性经济衰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防止资源过快耗竭。对于社会风险的防范,应做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防止城市棚户区蔓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实现文化娱乐活动多样化,提高居民满意度;从防范生态风险的角度出发,要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防止资源过快耗竭;树立集约环保的生产与生活理念,预防生态进一步恶化。在管理方面,应树立政策风险意识,科学编制系统规划;改进政府城镇管理,对城镇化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加强城镇化的舆论宣传,扩大城镇化效应。本论文的主要研究贡献有以下几点:(1)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对该系统进行耦合分析,建立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模型,分析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演化过程,最终进行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风险分析;其次进行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分别进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与事权博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政策执行力博弈、地方政府与资源型企业基础设施改造融资分担博弈以及政府-资源企业-民众叁者之间的生态利益博弈;对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动力因子、动力源、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了动力功能的潜在障碍。(2)以基于目标导向的风险识别方法,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的基础上,识别出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生态、管理四个方面共10个风险影响因素,40个风险指标,初步建立了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了风险假设,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风险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探索性检验与验证性检验,结合专家建议,最终留下36个风险指标。(3)在本文建立的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专家意见法结合粗糙集理论计算风险影响因素与风险指标的权重,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分级标准及风险等级划分依据,构造了各个风险指标的未确知测度函数,建立了风险指标未确知测度矩阵,并计算出风险因素未确知测度向量,从而得到各个风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等级,最后利用Borda序值法对风险影响因素管控重要度进行排序。以山西省大同市矿区为例,对前文所建立的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验证,得到了大同市矿区各风险影响因素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管控的重点。

韦结余[9]2013年在《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被认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但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许多资源富集的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的局面,特别是资源诅咒理论假说的提出,大量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就我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以及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来验证资源诅咒在我国的存在性,结果显示在西部大开发以前,资源诅咒效应在我国省级层面上明显的存在,自然资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在西部大开发以后,随着国家对西部投资力度的加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资源诅咒效应表面上看来不存在了。但是长期来看,这种经济增长是以减少制造业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提升和技术进步为代价的,同时引起了制度弱化效应,必然会造成长期经济增长的乏力,形成更大的“资源诅咒”。随后本文通过对资源诅咒系数的构建,利用西部地区1991-2010年西部10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来分析资源诅咒在我国西部的传导机制,结果证实资源诅咒主要通过挤出效应和制度弱化效应来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地区的资源诅咒效应,投资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提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诅咒的效果,但是这种效应还是显着的存在,特别是对科技投入的挤出效应有了明显的加剧趋势,同时,这种以投资为主导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基于上述理论,本文提出了破解资源诅咒的对策建议,以便为西部地区实现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基础,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郑洋[10]2016年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政府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本文建立了多种情境下的节能减排委托-代理模型,在充分考虑信息不对称性、政府风险规避和节能减排环境收益等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化理论和学习曲线理论等,结合模型分析、图表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企业节能减排的政府激励机制问题。首先,本文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节能减排激励机制的影响,通过分别建立信息对称与不对称情况下的企业节能减排委托-代理模型,讨论了信息不对称性等环境参数对激励机制的影响,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其次,在兼顾企业节能减排活动产生的政府收益和环境收益双重目标的约束下,研究得出政府的激励机制应顺应企业节能减排学习曲线的发展趋势进行不断优化调整。最后,通过对我国2006年以来多项节能减排统计数据进行拟合、对比,从理论与实际双重角度应证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以及我国节能减排战略方向的正确性,从而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D]. 肖辉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

[2]. 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 方万斌.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3

[3]. 阜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研究[D]. 王广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融资问题研究[D]. 李海超.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 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6].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关睿. 青岛大学. 2010

[7].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咏梅. 新疆大学. 2005

[8]. 我国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管理研究[D]. 曹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9]. 中国西部地区“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研究[D]. 韦结余. 北京邮电大学. 2013

[10].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企业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研究[D]. 郑洋. 燕山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与风险规避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