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论文_张玉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论文_张玉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城镇化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多种问题。要实现顺利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需要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一、概念界定

1、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城镇化是指随着非农产业和要素资源不断向城镇聚集,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实现非农职业转换,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个历史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以缓解农业领域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为最初动因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界定

农村是相对于城镇而言的地理概念,即除城市辖区和城关镇所在地以外的其它地区。农村劳动力主要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与非农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以及转移到城市地区的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农村劳动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从地域概念定义的劳动力在广义农业的生产资料充分利用和配置之后,富余出来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能是城镇化发展快慢的成因;而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也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1、城镇化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首先,城镇化具有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优势。相较于大中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过程中中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成本较低。这主要在于“小城镇产业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远低于大中城市,其容纳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也比大中城市低得多。其次,城镇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变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激发农民消费,扩大市场需求,需求的增加带来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人口进入城镇,促使国家和地方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的投资,从而带动建筑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城镇化的发展能使人口聚集程度提高,加大了对农产品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最后,城镇化发展可以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农村剩余动力转移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客观上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给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城镇招商引资,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客观上要求城市改善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最后,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安家落户,增大了城镇规模,有益于中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滞后,缺乏中介组织机构

市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价格机制这一“无形之手”来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弥补政府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方面的缺失。当前我国由于缺乏成熟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使得劳动力在城市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供需脱节、信息不灵等问题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或一些行业,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存在。劳动力市场,尤其是对农村劳动力而言,还不是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不得不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城乡二元结构和长期遗留下来的制度性障碍严重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参与并平等地获取城镇的就业机会。

2、非农就业领域的限制

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工业化的过程。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并不完全在于城镇优越的生存环境,更多的还是城镇非农产业的发展及其丰厚的物质回报吸引着农民。因此,城镇能否提供更多、更适合的就业岗位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第一,我国不少城市(包括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忽视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城市新兴的产业部门大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同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显然也就很难充实其中。第三,农村劳动力能否有效地转移到城镇相关部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镇的就业状况。一般来说,城镇就业空间的萎缩会大大减少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机会。

3、制度与政策的制约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制度制约不仅来自户籍和人口流动方面的政策,农村本身的土地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劳动力的转移。

户籍制度的障碍。城乡分隔的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与乡村居民的身份壁垒,对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构成了一个强大的阻碍壁垒,使得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城市市民身份,不能与城市劳动者进行平等的就业竞争。同时户籍还承载着许多经济和社会功能,与社会福利、权益紧密相连,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和明显的界限。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还有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等。苛刻的限制条件,使许多在城镇经营或就业的农民不能转移成为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所有这些都会严重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中,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基本是按人头(或劳动力)平均分配的。在城乡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这也就使得许多农民面临既想外出打工又不愿失去土地的两难困境。加之城市在一段时期内并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使得很多有着“恋土情结”的农民宁可边务农边打工,也不愿进城落户。

参考文献

[1]惠宁, 霍丽.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李志强, 董晓波.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 农业与技术, 2004, 24(4):14-17.

[3]吴亚军, 董入芳, 苏建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 农村经济, 2004(2):87-88.

[4]辛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因与对策[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5):23-26.

[5]王九红.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 2013(14):45-47.

论文作者:张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  ;  ;  ;  ;  ;  ;  ;  

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研究论文_张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