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注入的基本理念_道德教育论文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注入的基本理念_道德教育论文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宜注入的基本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观念论文,思想道德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共识。要想青少年担负起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重任,则思想和道德教育是第一位任务。思想道德教育搞得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自身对责任和使命的体认,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担负起完成新的伟大任务的历史使命。只有在青少年教育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几个基本观念贯彻到青少年教育中去,并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其他的有关的教育,才是是具体可行、能够操作的方法。

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植入和普及“感恩”的观念,是帮助其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

生命是大自然在无限的时空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和创造的奇迹,是自然的骄傲。作为自然之子,生命自身的存在和繁衍直到人类的诞生,也同样是生命自身的奇迹和骄傲。而人类从动物中分化,又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体系和环境,同样也是人类几十万年来经过无数生命残毁,经过自然和社会血与火的洗礼后所留存下来的奇迹和骄傲。每个个体生命的诞生又往往是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生命的“涅槃”并在多少人的保全之下,才得以成长壮大的。

与此同时,人类作为“类存物”的存在,决定着每个个体的存在都以其他个体的存在为前提,都以其他个体的发展为前提。因此,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对父母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感恩”应当而且也必须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内容。

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会快乐而坚强地生活而不是抱怨和愤懑生活的不公平;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会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恪守我们文化和精神的血脉承传;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会尊老爱幼、谦忍礼让,而不是恃强凌弱、冷漠无情;只有懂得感恩,我们才会爱护和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不是轻贱和践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精神中,关于“感恩”的思想和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生教育的始终。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羊羔跪乳、义鸦反哺,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不得随意割舍,点滴之思当涌泉相报等等俯拾皆是。

在我国,感恩教育在建国以后也曾经一直持续着。对于党和毛泽东主席个人的感恩教育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虽然从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不妥之处,可是它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和物质本位观念的泛滥,加之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一段时期内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使得感恩教育被完全抛弃,感恩的观念和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人们似乎把感恩戴德视为不识时务和不谙世事,因此感恩的思想和观念已成为“城南旧事”,远远地留在过去的记忆中了。

二、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观念,是帮助他们确立正确价值观的根本

人生的第一要义是生存,生存的目的就是维持和延续生命。失去了生命的存在,一切都无从谈起。生命的完整历程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辉煌赞歌。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才可能热爱生活,从而热爱生育养育他(她)的父母和亲人,热爱他(她)的民族和国家,成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益的人;才可能胸怀仁心仁术,进而对人类和社会有所贡献。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一)尊重和热爱自身的生命

也许很多有识之士会认为,现在的人已经很自私了,为什么还要把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摆在这个大题目下的首要位置?我们认为一个不懂得尊重和热爱自己生命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去尊重和热爱其他的生命的。同时反过来讲,一个人只有首先自己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生命,才能使别人尊重和热爱你的生命。而你的生命也只有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热爱,才能是真正意义上被尊重和热爱的生命。因此,我们这里所讲的尊重和热爱生命,更注重的是教育青少年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去热爱和尊重自己的生命,其真谛在于使自己的生命成为对自身和家国与社会有意义的生命,使自己的生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尊重并热爱自己的生命,他就不会使自己的生命历程暗淡无光,他就必然要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发射出尽量夺目的光彩,而这样的光彩只有在为家国和社会的奉献中才可能迸发出来,因此,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并热爱生命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就一定是一个对家国、民族和社会有益的人。

此外,现在社会上许多年轻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者吸毒自残,重者轻生自杀,更有甚者视生命如儿戏,直至以身试法,成为亡命之徒。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首先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就是希望教育广大青少年要爱护和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可游戏人生,视生命如草芥。

(二)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人类的历史从今体的角度看,可以说是每个个体生命长度的集合。一个个体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人类无数的个体生命的长度的集合,就谱写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汇集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讲“修齐治平”,其实质就是说,一个尊重和热爱他人生命的人,就必须首先是一个对家庭和社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而对家庭和社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基本动力,就是来自于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生命,不是一句云淡风轻的空话,而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对他人关心与爱护的过程中的。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家庭、他人、集体、民族和国家的点滴关爱,还包括对家庭、他人、集体、民族和国家的所应承担的各种义务和责任,更包括为家庭、集体、民族和个体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但同时我们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过去在这方面的教育往往是一边倒,就是过多地强调个体为他人、集体和国家的付出,褒扬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宣传的是公而忘私和无私奉献,而把个体生命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肯定抛在九霄云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个体为社会、为国家、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这样的奉献和付出缺少现实的根基,也使得这样的榜样可望而不可即。实质上,对于大多数的个体而言,能够做到在利他的同时也能够利己,在利己的时候也能够不损他,在个别的情况下做到完全的利他,就已经是比较现实而可行的选择了。

(三)尊重和热爱所有的生命乃至整个自然界

这是个大而化之的命题。我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纯粹的宗教狂热式的普适性的“爱”,而是在前两个命题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我们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界的保护与关爱。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极其低下的人口大国来讲,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在思想意识中深深根植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必须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强烈的环境忧患意识,养成高度自觉的资源、能源的勤俭节约意识。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课堂的教育内容上出现了很大的失误。这个问题并没有在教材的编写者中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才会出现我们一方面大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以惊人的浪费和巨大的物质资源消耗来换取我们的粗放式的所谓高速度的发展。这个问题也许不能完全归责于教育内容的失语和缺位,但是不能说这和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实质上,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决策者也把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内容加以考核与评估的话,那我们培养出来的青少年何愁没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那么他们在日常的行为和未来的工作中就一定会时时刻刻贯彻这样的意识和观念。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一方面我们大讲资源和能源的危机,另一方面,校园里水、电以至于粮食和各种学生用品等等的浪费令人震惊和痛心。而他们以目前这样的思想意识进入社会的话,我们还能指望他们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点什么呢?

质言之,尊重和热爱所有的生命乃至整个自然界,首先就是要保证它的存在和延续,失去了这个根本的前提,一切的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在广大青少年中牢固树立尊重和热爱所有的生命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意识,才是我们最应该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牢固树立“习得关爱、学会包容”的观念,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世界观的前提

(一)习得关爱

现代社会物质主义甚嚣尘上,金钱和商品拜物主义盛行。科技至上和技术第一的观念使社会中物的法则悄然替换了人的法则,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法则让位于物质对等交换的法则。人越来越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离成为一种必然,加之互联网在整个社会的普及,更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疏离。与此同时,我国现在的一代青少年,尤其是生活在城镇中的青少年,多是在20世纪的80至90年代出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享有了太多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不对称的关爱,而少有习得对他人的关爱。因此,自私、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为自己的快乐而生活已成为他们潜意识中不可消弭的信念。同时,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被边缘化,失去了他为主人翁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所以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观念已经淡出他们的头脑。所有与之伴生的道义、使命、责任等等的观念被颠覆,所有类似的话语在他们那里处于缺失的状态。他们既不大习惯为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的快乐,更少懂得为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幸福。于是,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一个词语——我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法则衍化为一种浪漫而实用的享乐主义。所以今天是“小资”,明天是“左岸”;“今天是卡布基诺,明天是蓝色忧郁”;于是他们中流行的口号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意一朝拥有”。只要是可以叫他们快乐的事情,他们都不遗余力地去狂热追求。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宗教情结,但热心于过“圣诞节”和西方的一些洋节,因为这就有了欢乐的借口和理由,这样的节日比起拘谨祥和的中国传统节日来,更适合他们狂欢的和温馨的“小资”口味。在这样的狂欢与温馨中,他们就是主体和主人翁,他们就没有了被边缘化的弱势感,他们就确立了自我的价值和存在地位。

然而社会、民族和国家却又对于他们寄予深厚而殷切的期望。因为振兴家国,复兴民族的伟业要靠他们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要靠他们去建设。所以,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懂得和学会合作,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因为对于他们这样比较自我的个性来说,学会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才能确保建立一个公平、公正与和谐的社会;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发扬去实现振兴家国,复兴民族的伟业。

而要懂得和学会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就必须首先习得关爱。只有在首先习得了关爱之后,在学会了互相体谅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到协作与合作。

为什么我们说习得关爱,而不说懂得关爱?我们认为,关爱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为,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实践行为。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关爱的行为并看见了关爱的结果。所以对于施与关爱的实践者来说,重要的是他要学习并掌握以怎样的方式去关爱别人,以怎样的方式可以使受关爱者如沐春风,如被甘霖。而这样的实践行为仅靠个人的自觉是不能完全把握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并掌握,才能运用得体,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向度,成为发自内心的道德追求。

(二)学会包容

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个性化是一种独立和成功的标志。商品需要有独特的“个性”以使消费者记住它;人也需要个性,以使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存在,使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和受到肯定。由于有了太多的个性化,商品经济的社会也就成了汇纳百川的多元化的社会。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社会中,不单是人的个性的多元化,更有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政治利益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要想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既保持独立的自我,使自身的存在不被众多的“个性”所湮没;又要使自己不断地吸纳快速变化和更新知识,以使自己可以与社会和谐相处、得到全面和完善的发展,就必须学会包容。

在现代社会中,包容和关爱一样是缺一不可的孪生兄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按我们理解,包容和关爱的向度不同。包容在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我们要接受的关系和信息来讲的,例如我们要包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不同意见,要包容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甚或是厌恶的东西……而关爱则在更多的时候是指我们施与或给予对方的。关爱中有更多的情感色彩,而包容则更浓些理性的成分。从人一物关系上讲,对于对等关系、下属关系和比较亲近的关系,我们给予关爱;而对于异己关系和相左的关系,我们施与包容。关爱需要我们付出仁心仁术,而包容则要求我们胸怀博大、虚怀若谷。

只有学会了包容,我们才能理智而不是偏执地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我们才能审时度势地对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做出冷静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也只有学会了包容,我们才能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各异的情况下,求同存异、团结一致、携手同行,寻求对话与合作,并共同面对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对于这一代在“四二一”家庭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习得关爱是困难的;而要学会包容,则是更为困难的事情。但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现代高科技技术的迅猛飞跃,使得分工在不断精细化的同时,合作与联合也更加广泛和普遍。无论是产品的生产加工,还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无可避免地要求我们谋求协作和联合。在这样的情势下,必须也只有学会包容,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也才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与任何人的愉快合作。笔者曾看过这样一个报告,现在在澳大利亚,很多的大公司不大愿意录用中国员工。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不大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也就是说不能很好地发扬协作和团队精神。这恰恰说明我们青少年日常教育中的重要缺失,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以保证我们的青少年在未来的事业和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诚然,我们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认为,从做人的角度来讲,知道感恩、尊重生命、学会关爱、善于包容是所有各种教育内容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只有掌握了以上的内容,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才夯实了基础,把握了本质。

标签:;  ;  ;  ;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注入的基本理念_道德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