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潘日萍

新课改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潘日萍

潘日萍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拟从教学观念、教材、氛围、情景等方面论述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切实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环境;问题情景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精神,强调学生主体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才。那么,英语课堂教学如何践行课改新理念,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呢?在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端正“五观”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

1.教学观(Theconceptofteaching)

新课改强调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师生共进、共识、共享,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解。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师观(Theconceptofteachers)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者。教师必须放下传统教育那中种“师道尊严”,做学生学习上的朋友和向导。

3.学生观(Theconceptofstudents)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独立人格,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都有进步的愿望,都可以获得成功。

4.课程观(Theconceptofcourse)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而是教学内容的代表与示范,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指导者,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5.评价观(Theconceptofevaluation)

评价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要重视综合评价,要突出能力考评,评价的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选拔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

二、活用教材,活动激趣,“学”主“教”辅

教师拿到教材后,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再加以发展。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课堂活动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使“教”让位给“学”,学生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学习。教师应根据学习材料,组织丰富的活动和布置一定的任务,来帮助学生发展学习能力,而不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

三、营造语言氛围,强化应用训练,重视人文熏陶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显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像汉语等其他语言一样,人们通过它来传播或吸纳人类精神文化,实现情感交流和获得教育熏陶。英语教学只有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利用它的人文性,做到知情合一,通过强化训练,情感熏陶,才能更好的实现新课改的要求。

英语是语言,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缺少运用的环境,学生就难以形成语言的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也重视学生运用能力的训练,但却把教学单调成教师的独角“弹唱”或学生的重复背诵和默写,又或者变成题海作战,缺乏真正的语言应用氛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改的训练应成为一种有目标、有内容、有趣味的活动,应回归英语本来生动多采的面目,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贴近生活,贴近自身。为了强化英语训练,除了必需的传统精练外,教学中笔者善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景对话、编著故事、表演短剧、抢答竞赛、做小报、写小诗、制贺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英语应用环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而又“似教非教”的情景中得到学习。

著名教育家契可夫说过:“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良好的情感因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材中承载着人类宝贵精神文化,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蕴涵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达到对学生智能培养和人格熏陶的目的。

四、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本方式,它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疏通思考的渠道,提供思考的空间。通过教师的设悬置疑,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启迪他们去认识问题,使其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之中。

五、加强互动探究,增进合作交流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是关键,在目标性强、组织性强的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

1.教师启动是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作适当引导,或介绍有关背景知识,或点拔提示,或设置悬念,或问题激兴等。如Book1,Unit5,课文是大家都熟悉的足球“Soccer”,在学课文之前,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Whenyouhearorseetheword“soccer/football”,what’sthefirstwordorexpressionappearinginyourmind问题很简单,主题也熟悉,因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颇有畅所欲言的冲动。

2.学生自主学习是基础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关、层层深入的问题,再由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为此,笔者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自学要求:(1)Learnusefulexpressionsandmakesentenceswiththem.(2)Haveadeepunderstandingofthetext.(3)Putupsomequestionsbyoneself.(4)Beabletorecitethetext.

3.小组讨论是发展发展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是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机会,各小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然后各小组长再将各自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如教授SectionB时,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讨论内容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文内容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使小组成员互相交流,集思广益。

4.组际交流是关键

各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可以先让在讨论过程中表现比较成熟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其它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各组再提出各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所授知识,突出关键问题,不偏离主题,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交流互动使学生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相互联系,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木苏中学525400)

论文作者:潘日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新课改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论文_潘日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