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部编教材为例谈文本解读新路径论文_周雅梅

陕西汉中市佛坪县教研室 陕西 汉中 723400;唐必芬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 723600

摘 要:采用比较还原法,对其使用方法及作用进行图表式归类梳理,结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就如何在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比较 还原 语文

比较还原法是厦门大学孙绍振教授的研究理论,不是凭借现存的资料进行分析,而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状态想象出来,补充还原出作者省略的部分、淡化的部分。通过比较和还原,不再局限于表面意义,关注引申义和象征意,让文本解读有深度和广度,丰富课堂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语言拓展性训练,做到多层次化的巩固提升,提升语言的敏感度和精准度;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促使思维活跃,不再是线性发展,而是立体化、网状思维模式。

一、比较还原法运用归类分析表

二、比较还原法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

1.发挥想象,补充省略内容。

“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表达情感方面,或故弄玄虚,或制造留白,或渲染需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语句写半句、语句不连贯、语句有歧义等情况。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他们联系上下语境补充相关内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个性化阅读。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抓住未说完的话,情感体验就会丰富,人物形象的理解就会深入。文中写着: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以及该句话出现的语境思考问题:补全母亲的对话,想象母亲的心理活动。在母亲生命终结之际,她依然想的是“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没有人照顾,体现出无私、伟大的母爱。补全的话和第一段我发脾气的话进行正向对比,儿子生病后的自私,母亲的无奈和包容,“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八下《回延安》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省略号。比如第一章节:“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一头扑在亲人怀……”可引导学生挖掘省略号后面的内容,体会作者回延安的那种激荡心情,仿照句式,想象画面,进行补写。

2.语言比较,探究表达精妙。

(1)关键词语品析。如:“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引导学生找出全文所有动词,追问:“为何该文的动词使用频率相当高?”“搓捻”换成“揉弄”好吗?结合海伦·凯勒的身份,作为盲人,她失去了视觉,只能凭借触觉,大量的动作描写符合她的人物特点。“搓捻”一词,是一种动作细腻化的表现,从细节方面刻画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2)标点符号品析。可从标点符号的差异上,比较表达效果。《走一步,再走一步》三个叹号,引导学生探索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进行文本解读。投影:“我不行!我会掉下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三个叹号”,强调了“我”的情感是一次比一次强烈,“我缺乏自信,往下走会造成的后果”,分析出“我”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为解读下一句我的“怒吼”做出了铺垫。“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悬崖劝解过程,父亲的劝说全用的是句号,“我”的回答语则用叹号。标点的差异性,突出了二者角色,语言运用的精妙及艺术性由此彰显。

(3)字词推敲法。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对个别地方的语句有所忽略,给阅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出个性化解读。研读《社戏》最后一段话:“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再”“那夜”“似的”“好”等词语重复再现,其实结合前面看戏和吃豆的情节,肯定、强化了情感词语充满矛盾性。看戏要睡着了,吃豆是白水煮豆,与鲁镇的小朋友在一起,最后一段和开篇首段前后紧密地衔接着,构成了《社戏》 表达的主题。“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推敲和揣摩字词,把零散情节相串联,构成了美妙的情感图谱。

3.创设情境,深入文本内部。

(1)体验情境。有些具体的场面描写,尤其是动作描写,可通过亲自的经历去感受,强化认知。笔者观摩了一位省级学科带头人执教的示范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师让学生做“举——戳——蹲——放——盖”的连续性动作, PPT出示: “每天一百颗橡子,牧羊人得举起铁棍一百次,用力戳向荒漠一百次,下蹲一百次,半跪着一百次。一年就是36500次举起,36500次用力戳,36500次下蹲,36500次半跪着,而牧羊人坚持了三十五年,这些动作每个会做1277500次,总计6387500次。”亲自体验和观看数字的双重作用下,让学生体会牧羊人种植过程的艰辛和不易,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对文中一些重点强调的句式彻底掌握了:“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情。”“他创造了奇迹。”

(2)想象情境。《文心雕龙》:“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章某些描写,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八上《藤野先生》的第32段:我去向藤野先生告别,告诉他我将不学医。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教师及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何不说?他到底想要说什么话?挽留我继续学医,还是追问我弃医的原因?”在最后的一个段落:“每当夜间疲惫,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组织学生练笔,结合整个文章藤野先生的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还有我当时的处境,想一想,藤野先生会给鲁迅说什么话语?进一步提示:“说的话语要符合抑扬顿挫的特点,符合藤野先生的人格特征。”

论文作者:周雅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6月总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以部编教材为例谈文本解读新路径论文_周雅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