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金融吸收能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成都市20个工业园区现状的观察_金融论文

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成都20个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的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园区论文,产业论文,投入产出论文,成都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2013)03-0026-09

产业园区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建设方式。世界上较早的园区主要有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中心和美国的斯坦福工业园,此后工业园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经过30余年的开发建设,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所在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贡献卓著。梳理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有关产业园区的文献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主要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各类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总结国内成功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及其借鉴意义,如陈澍[1]和钟德友。[2]第二类文献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比较不同城市的产业园区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如陶庆先[3]和颜芳芳。[4]总之,现有研究大多围绕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缺少对基本概念的界定,缺少对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追溯,更缺少园区经济发展与金融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本文对园区进行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成都产业园区的演进过程以及金融支持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DEA分析视角解析产业园区发展的金融吸纳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探索能够有效提升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政策。

一、成都产业园区演进历程的经济分析

园区经济有两个层次的经济内涵:一个是内部经济,即园区各要素投入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另一个是外部资源,即园区因素或产业的空间聚集而带来的额外经济价值。[5]

(一)成都产业园区的演进历程

2003年前,成都市各类工业发展区共116个,产业重叠,分布散乱,规模较小。2003年成都市开展了产业园区清理整顿工作,调整优化全市工业布局结构。此后数年虽然在园区规模、工业点上有局部调整,但产业园区和工业点数量保持不变,基本维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的格局。截至2010年末,成都市已经有国家级产业园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11个,市级产业园区9个。[6]

(二)产业园区要素集聚过程:通过企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1.通过“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实现企业向园区聚集。《成都市工业布局规划纲要(2003-2020)》出台后,成都市按照“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的原则,企业向园区集中,成都市规划布局20个产业园区和1个石化基地,同时为支持重点镇发展,设立10个小规模的工业点。2010年成都市产业园区入驻工业企业2085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55.9%,企业数较2009年净增160户,占比较2009年提高5.6个百分点,增长明显。

2.工业集中度逐年提高,产业集聚度稳步提高,九大产业集聚态势凸显。从近七年的数据看,成都市工业集中度逐年提高。2010年成都市工业集中度为74.7%,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工业集中度(50.5%)24.2个百分点。成都园区产业集聚度逐年攀升,2010年成都市产业聚集程度为54.34%,较上年环比提高2.64个百分点,高出四川省全省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度(36.8%)17.54个百分点。从成都市电子、医药、食品等九大产业集群情况看,2010年九大产业园区内企业产值占全市同类企业产值的比重均出现同比大幅上升。其中,汽车和家具产业集聚速度明显加快,分别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成都市已经形成以园区为地理中心的产业集聚态势。

(三)成都产业园区发展的金融支持

1.金融支持成都产业园区企业发展的创新做法。(1)政府搭建支持平台,创新金融中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成都产业园区大多由管委会设立助贷机构,帮助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出现了一些园区金融中介模式。一是“软件企业资金池融资模式”:成都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扶持资金为基础,成员企业分别出资10万-50万元不等,共同组成合作“资金池”作为融资担保基金;银行以园区内企业取得的外包服务合同(订单)为融资标的、以担保基金放大3-6倍对服务外包型企业进行融资。二是“紧急拆借”模式:成都市设立5000万元应急资金,供那些有订单、有信用、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在经营中紧急拆借。(2)创新担保机制,增强园区中小企业金融安全系数。一是互保金补偿机制贷款:如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在成都现代工业港园区推出针对各园区小企业客户的“互保金补偿机制贷款”机制;交行推出小企业“联贷联保”贷款、创业一站通信用贷款及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解决小企业融资担保短板问题。二是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模式:成都银行高新科技支行和建行高新科技支行向无担保、无抵押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如硅宝科技、光恒通信、亚联高科技、济生堂药业、芯通科技等发放信用贷款1000万元。三是供应链金融创新机制: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项下“1+N”的贸易融资业务,选择沿产业链展开的、围绕优质核心企业开展的贸易融资产品,选择流通性强、易保存、易鉴定、变现渠道广的大宗商品物资作为抵押品,大力开发和深度营销供应链核心企业和围绕其发展的中小企业客户群。

2.成都产业园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基本情况。通过2005-2010年间成都市产业园区内2085户工业企业的征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1)园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数量和增速高于全市企业平均水平。首先,银行贷款支持产业园区内企业的覆盖率逐年增加。2005-2010年间,银行发放贷款的企业数量在全部园区企业数量的占比从2005年的27.29%上升至2010年的53.62%,截至2010年年末共有1118户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共计666亿元。其次,贷款加速向园区企业倾斜。成都市产业园区内企业本外币一般贷款余额由2005年年初的147亿元扩大至2010年年末的666亿元,年均增长35.6%,增速高于同期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9.5个百分点。(2)园区小型企业受益于园区各项信贷创新产品,贷款增速明显。产业园区内企业大部分处于初创阶段,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承贷能力不足等是制约企业贷款的主要因素,传统信贷产品难以契合企业需求,为此各金融机构推出了大量新型贷款产品,将贷款抵押品范围延伸至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园区小型企业受益于信贷产品创新,贷款增速明显。与此同时,园区内得到银行贷款的小企业数量占园区小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23%增加至2010年的51%。(3)园区小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园区小型企业。2009-2010年全市小型企业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1013亿元和1217亿元,而园区内小型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分别为142亿元和196亿元,园区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占全市小型企业贷款余额的比例从2009年的13.98%上升至2010年的16.11%,这也反映出园区小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高于非园区小型企业。

二、成都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评价

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在热议经济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但仍未形成一致性的观点。上世纪70-80年代的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运动以来,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似乎正发生或将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过剩的劳动力,但是金融体系或金融制度落后,缺乏必要的融资渠道,资本形成困难,资金匮乏,形不成新的生产能力,经济增长必然受阻。因此,现代经济增长不仅要靠实物资源的开发和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是靠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7]成都产业园区演进中的金融支持情况,一定程度印证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那么产业园区的金融发展与园区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何在?有哪些经济指标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产业园区的金融繁荣?

(一)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一种线性规划技术,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8]它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相同类型的单位(部门或企业)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一种方法。[9]

(二)指标选取及测算结果分析

在使用DEA方法时,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直接决定能否准确测算出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10]一方面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组合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效率值和效率排名;另一方面投入产出指标个数的多少也会影响效率值测算结果,如果指标选取过多,技术无效的决策单元个数就会相应减少,即分析结果中大量效率值为1,从而不利于对决策单元进行区分。

本文综合考虑产业园区数据的可得性不高、地域特征差异较大、发展参差不齐等多种因素,最终选取如下投入产出指标:成都市20个产业园区工业投资()反映产业园区的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反映产业园区的产业密度,亩均增加值()反映园区企业的经济强度,我们选择这三个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投入指标,选取园区2010年企业贷款余额(Y)作为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产出指标。

从成都20个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测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DEA数值)差异较大,园区之间金融吸纳能力发展不均衡。园区金融吸纳能力(DEA数值)有效值高的园区如高新、青羊、金牛、温江和双流产业园区经济与金融实现了均衡,园区效率值高;而邛崃、大邑、都江堰、崇州市、蒲江县园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程度较为不均衡,园区效率值低。①

第二,金融吸纳能力值高的园区大多集中在成都市一、二圈层,尤其是集中在总部经济区域范围内。高新、青羊、金牛、温江和双流县雄厚的工业基础加上地缘优势,吸引了金融资本的集聚;与此同时金融资本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园区企业成长壮大,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实现良性互动。

第三,金融吸纳能力值低的园区大多位于成都市西部远郊。相比而言东部远郊尽管也存在工业基础薄弱和地缘劣势,但是在成都市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大部分原址在成华区、锦江区的企业转移到了铁路交通相对发达的成都东部远郊。在成都西部远郊的蒲江、大邑、邛崃、崇州等地,金融机构以及网点数量有限,银行贷款支持园区企业发展力度不够,金融资本没有有效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

(三)影响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原因分析

第一,经济强度对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影响大于产业密度和投资强度对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影响。在影响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三个输入指标工业投资、产业集聚度和亩均增加值中,代表园区经济强度的亩均增加值与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之间一致性较高,而分别代表园区产业密度和投资强度的产业集聚度和工业投资与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之间未呈现明显一致性。如青羊产业园区工业投资最少,但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很高;温江产业集聚度最低,但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值也很高。当然,在经济强度和产业集中度均很高的园区,其金融吸纳能力也非常高。

第二,园区金融吸纳能力主要取决于园区经济强度,可以从银行经营行为和政府金融配套意识以及能力两个角度进行解释。园区金融吸纳能力主要取决于园区经济强度,一方面可能源于当前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特点。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对园区进行信贷投放时,主要还是遵循银行经营价值最大化原则,从银行经营效益目标出发,着重考虑的依然是园区企业实际产出的经济强度及经济价值给银行经营带来的短期或者中期收益;较少倾向于支持园区产业的聚集发展以及工业整体情况等经济收益不太明显的园区建设项目。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园区管理部门的金融配套意识和配套能力。从成都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圈层分析,成都市一圈层产业园区的园区金融吸纳能力最高,二圈层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次之,三圈层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最低。而且一圈层产业园区的相对离异度最低,三圈层的相对离异度最高(见表2)。2005-2010年银行贷款投放的圈层分布也显示,一、二、三圈层的占比分别为43:39:18,一、二圈层的贷款投放占据全市金融机构园区贷款投放的绝大多数。三圈层中东部远郊较之西部远郊的金融吸纳能力相对更高,其主要原因是东部远郊产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交通优势,东部远郊地区有效地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巨大机会。圈层之间金融吸纳能力差异客观上与金融资源的历史分布和金融资源的现实可得性有关,也与园区发展阶段、园区产业属性是资本密集型抑或劳动密集型有关,但是导致园区金融吸纳能力差异的主观原因很大一部分源于金融配套意识和配套能力的差异。

第三,从制度层面分析,长期来讲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提高有待于银行与政府合作下的园区经济与金融渠道的畅通,具体包括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打造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为特征的金融服务平台,构建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高新、青羊、双流、金牛和温江这五个园区金融吸纳能力DEA效率值为1的产业园区的亩均贷款余额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新区亩均贷款8.6亿元,远远高于青羊、双流、金牛和温江产业园区的亩均贷款5.1亿元、4.7亿元、1.48亿元和1.25亿元。

成都市高新产业园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进了金融总部及大量金融机构入驻,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金融后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效果明显。成都高新区还打造“盈创动力”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等银行金融机构签署《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合作协议》,基本构建起为不同行业和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已累计为1300家中小企业提供40亿元的担保贷款。与深交所联合建立“西部路演中心”,2010年举行银河磁体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路演活动,为西部企业搭建了进入资本市场的便捷路径。建立了强大的企业和机构资源库,已聚集20余家专业机构入驻,注册资本超过4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与近百家投融资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收集2万余家企业基础信息。在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上,一是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债权融资再上台阶。截至2010年年底,已累计帮助1300多家企业获得担保贷款50多亿元,累计帮助690多家企业获得成都市和高新区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贴资金6750多万元;2010年规范管理并新确认融资性担保公司17家,累计注册资本13亿元,全年发生担保额37亿元,在保余额45亿元。二是加快风投和私募资本聚集,股权融资取得突破。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正式注册和设立办事处的投资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57家,注册资本规模共计140亿元,管理资金规模共计330亿元以上;近3年来共50余家企业累计获得各类风险投资资金30亿元以上。三是加快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制上市亮点迭出。截至2010年年底,高新区已上市22家,占成都市二分之一;创业板方面,已有上市企业4家,占四川省七分之四,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新三板”方面,已有28家企业与主办券商签约,11家企业已具备申办条件。

三、结论及建议

第一,在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时代,产业园区的发展演进是产业园区经济与金融资源互动的过程。成都的实践表明,产业园区的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吸纳空间,同时金融创新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园区的发展演进。

第二,成都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显示,影响成都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强度,产业密度和投资强度并未对园区的金融吸纳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这种情况表明,目前政府对园区的投资实际上并未有效增进金融投入,产业的集聚也并未产生显著的集合金融需求效应。基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不断显现的园区产业链优势,打造市场化机制,引导金融体系深入介入园区发展。

第三,各级政府,尤其是金融吸纳能力较弱的二、三圈层政府应该逐步增强园区管理部门的金融配套意识和配套能力,搭建银行与政府合作下的园区金融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打造市场化机制和专业化服务为特征的金融服务平台,构建针对不同类别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金融服务体系。对于成都西部远郊效率值较低的二、三圈层的区县,应该发掘园区金融后发优势,抓住机会吸引产业转移,不断提高园区企业经济效率,充分发挥园区管理部门公共服务资源的推介作用,优化金融生态体系,逐步提高产业园区金融吸纳能力。

第四,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适合产业园区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改变信贷业务限制条件过多、过死的现状,优化贷款流程,对产业园区中具有发展前景、管理规范的中小企业进行科学、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建立适合产业园区特点的金融产品,结合产业园区资源集中、产业集中、服务集中优势,在房产、地产抵押基础上探索联保贷款、动产质押、仓单、货单抵押等新型金融产品。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对弱势产业、弱势群体贷款支持的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产业园区“示范区”,促使园区金融从粗放向集约发展转变,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资本有机融合。

注释:

①理论上讲DEA公式计算结果在1以上为有效。本文为方便分析,假定DEA公式计算得出的有效值在1以上的为效率高;在0.8至1之间的为效率较高;在0.35至0.8之间的为效率一般;0.35以下的为效率低。

标签:;  ;  ;  ;  ;  ;  ;  ;  ;  ;  ;  

工业园区金融吸收能力的投入产出分析&基于成都市20个工业园区现状的观察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