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浅析论文_周亮, 陈伟

1洪江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湖南怀化 4181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 湖南长沙 410008

【摘 要】目的:研究并对比CT、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这30例患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对比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符合率为80%,MRI诊断符合率为96.67%,与CT诊断符合率相比,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CT影像图中,在患者突入的椎间孔外和椎间孔内可见软组织的块状阴影,阴影形状多为不规则形。MRI影像图中,可见同节段的脊神经受到压迫,T1加权像呈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结论: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MRI,其诊断准确性较高。

【关键词】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诊断价值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向椎间孔内或孔外突出,导致同节段的脊神经根受到直接的机械性的压迫,并发生炎性反应,受脊神经支配的下肢出现放射性的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1]。因此,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尽早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特选取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以对比CT、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3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被证实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跛行、下肢疼痛且肌力减弱、腰痛、膝关节反射减弱。30例患者中,有17例患者为男性,13例患者为女性,患者的年龄分布于4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67±8.37)岁。30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20例患者病变位于右侧,10例患者病变位于左侧。

1.2方法

对这30例患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CT仪器为日本东芝株式会社生产的东芝320螺旋CT机,层厚设置为3mm,层距设置为1.5mm。患者采取仰卧体位,对患者可能发生病变的椎间盘和上、下椎体间进行反复的螺旋扫描和横断面扫描。

MRI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线圈为脊柱腰椎专用,层厚设置为3mm,层距设置为3mm,对患者进行T1、T2加权扫描,对椎管进行1mm厚度的矢状位薄层扫描。

对比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由2名影像学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对影像图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诊断结果对比

CT诊断符合率为80%,MRI诊断符合率为96.67%,与CT相比,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详情见表1。

2.2 CT影像学表现

CT影像图中,在患者的椎间孔外和突入的椎间孔内可见软组织的块状阴影,阴影形状多为不规则形或丘形,形成组织密度影,密度较为均匀。椎间孔腔隙明显变窄,突入的深度为3~11mm。

2.3 MRI影像学表现

MRI影像图中,突入的脊髓核多为不规则形状,可见同节段的脊神经受到压迫,出现移位,并增粗。T1加权像呈高信号,其脊髓核信号高于脑脊液信号,低于硬膜外脂肪信号,界限较为清晰;T2加权像呈低信号,其脊髓核信号低于脑脊液信号,高于脊髓信号。

3讨论

由于椎间盘组织的血供严重不足,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椎间盘容易受到损伤[2];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磨损增大,脊髓核中的含水量降低,纤维环逐渐失去弹性,脊髓核发生变性,最终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脊椎类疾病,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发病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所占的比例约为1%~11.7%,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可能和男性劳动强度高于女性有关[4]。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定位取决于CT或MRI影像学结果,在极外侧型之外,还有中央型、椎间孔型以及后外侧型。

CT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椎间盘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形状不规则;椎间孔腔隙明显变窄;脊神经受到压迫,且发生移位。在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CT或MRI检查的过程中,应对椎间孔区进行大范围的扫描,避免漏诊的发生[5]。本次研究中,选取3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进行CT、MRI检查。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结果中,有24例患者被确诊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诊断符合率为80%;MRI诊断结果中,有29例患者被诊断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符合率为96.67%。与CT诊断符合率相比,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更高(P<0.05)。这说明,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CT或MRI检查,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但MRI的诊断价值更高,其诊断准确性更高。这主要是因为CT扫描的范围主要为可能发生病变的椎间盘以及上、下椎体,容易遗漏其他发生病变的椎间孔;而MRI扫描过程中,通过加权扫描,能够通过矢状位图像对椎管内的病变情况予以显示[6]。

综上所述,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MRI,其诊断准确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解耀锃,霍晓恺,赵静等.CT与MRI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比较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2):1791-1792.

[2]姚剑,石逸杰,彭如臣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5):29-31,51.

[3]张勇,陈晓荣.CT与MRI应用于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对比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3):4378-4380.

[4]江时忠,王士维,夏花等.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CT与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对照探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16-818.

[5]刘永久.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5):118-119.

[6]宋志勇.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82-83.

论文作者:周亮, 陈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  ;  ;  ;  ;  ;  ;  ;  

CT、MRI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对比浅析论文_周亮, 陈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