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国际旅游市场_国际旅游论文

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源论文,国际旅游论文,近代中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和长期趋势

长期趋势是指经济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表现出的一种稳定增长或下降的倾向,它反映了在一定的时间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持续稳定性。旅游客源市场的长期趋势是由旅游需求的规模及其变动规律所决定的。近代中国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形成及其变化是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在中国的种种特权,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活动为基因的。因此,近代中国的国际旅游需求主要体现经商贸易的特征,与现代意义上的娱乐休闲性旅游需求有所不同。从19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各国在中国的经济入侵活动规模扩大以及国际交往的频繁,逐步建立了一套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新型自由贸易和经营体制。出入境和在国内流动的外国人次数不断增加。就此,一个以东南沿海、内陆沿江和北方边境地区各通商口岸为主体、辐射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欧美各国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格局也随之形成。当时,外国人主要出入往来于上海、广州、天津、牛庄、安东、大连、哈尔滨、青岛、烟台、汕头、厦门、福州、汉口、重庆、长沙、梧州、三水、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朝鲜、俄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尼、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城市、国家和地区。据海关存藏的旧中国历年各通商口岸贸易报告和统计中的记载,出入境的外国人主要有以下类型:在中国从事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商人;投资开办各类工商企业、学校、医院、教会的人员;世界各国的来华游历团、考察团和传教士;往返探亲的外国侨民和领事馆人员;在各地观光游览、去避暑胜地消遣的外国侨民和上层社会的外国人以及驻防换防的外国军事人员。由于统计史料所限,对上述客源结构的各种特征无法从数量和所占比例上加以区分研究,在此仅用经过分类、重组、汇总和重新计算后的历年海关统计中的外国人出入境人次数对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长期趋势进行分析。

表中的数字表明,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50年间,中国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规模并不大,但却呈现出不断上升的长期趋势。1879年,出境和入境的外国人各自不足3000人次,到1928年,出境外国人增加到56134人次,总共增长了18.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6.25%;入境外国人增加到62797人次,总共增长2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6.42%。

二、各阶段的发展变动情况

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50年间,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持续发展并不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运动,而是在曲折波动中不断增长,并呈现出某种周期波动的迹象。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增长变动情况不尽相同(见下图)。

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外国人出入境人次数变动趋势图

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外国人人次数变动表

(1879~1928)

年代出境人数指数入境人数指数

1879 2884 100.00 2984 100.00

1880 2489 86.30 2469 82.74

1881 2505 86.86 2566 85.99

1882 2708 93.90 2720 91.15

1883 2589 89.77 2793 93.60

1884 3020 104.72 2754 92.29

1885 2775 96.22 2907 97.42

1886 3352 116.23 3339 113.57

1887 3310 114.77 3251 108.95

1888 3368 116.78 3616 121.18

1889 3629 125.83 3792 127.08

1890 3601 124.86 3784 126.81

1891 3882 134.60 4171 139.78

1892 3781 131.10 3910 131.03

1893 3646 126.42 3808 127.61

1894 3372 116.92 3395 113.77

1895 3225 111.82 3448 115.55

1896 3113 107.94 3477 116.52

1897 3793 131.52 4079 136.70

1898 4332 150.21 4728 158.45

1899 5498 190.64 5783 193.80

1900 5254 182.18 6324 211.93

1901 5804 201.25 6454 216.29

1902 6591 228.54 6622 221.92

1903 7948 275.59 9006 301.81

1904 8713 302.1210539 353.18

1905 11577 401.4216781 562.37

1906 9652 334.6711167 374.23

1907 9372 324.9710521 352.58

1908 327251134.71376351261.23

1909 301781046.39312471047.15

1910 370901286.06325071089.38

1911 409931421.39352281180.56

1912 331621149.86358921202.82

1913 383721330.51317791064.98

1914 26617 922.92349751172.08

1915 20752 719.56336101126.34

1916 28787 998.16448231502.11

1917 337441170.04543631821.82

1918 308811070.77592631986.03

1919 544171886.86703042356.03

1920 634682200.69808522709.52

1921 485401683.08623392089.11

1922 533321849.24553231853.99

1923 552851916.96577511935.36

1924 496571721.81550391844.47

1925 498841729.68556731865.72

1926 502141741.12527221766.82

1927 519091799.90538421804.36

1928 561341946.39627972104.46

资料来源:海关历年关册。

第一阶段从1879年到1896年,出境和入境人次数的阶段划分基本一致。入境年均接待3291人次,17年间总共增长了19.06%,年均增长1.03%。出境年均3181人次,总共增长了9.11%,年均增长0.51%。与后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增幅也十分有限,属于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刚起步后的低速徘徊时期。第二阶段出境和入境人次数变动的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在阶段划分上不同。入境人次数是从1896年到1913年,年均接待16654人次,17年间总共增长了815.38%,年均增长13.91%。出境人次数的阶段划分是从1896年到1916年,年均17635人次,20年间增长了833.81%,年均增长11.82%。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加大,属于低速徘徊期后的飞速发展阶段,也是50年中发展最快最好的阶段。第三阶段入境人次数是从1913年到1928年,出境人次数是从1916年到1928年。入境的年均接待人次数为55578,15年增长了96.54%,年均增长4.61%,出境的年均人次数为49789,12年间增长了94.87%,年均增长5.72%。在第二阶段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第三阶段的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人数增长的绝对值有增无减,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们称之为高速发展后的稳定增长时期。

趋势图中还显示出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具有周期波动的迹象。如果将第一阶段的低速徘徊期排除后,出境和入境的人次数增长情况均分布于两个中长周期之中。出境人次数波动的情况是,第一个周期以1897年为上升期的起点,到1910 年达到最高点, 然后开始下降, 到1916年跌到低谷。其后从1917年开始第二个周期的上升期,到1920年达到最高点,而后从1921年开始下降。入境人次数的波动情况是,同样以1897年为第一个周期上升期的起点,到1909年达到高点,从1910年开始有所下降,经历了1911、1912、1913三年的低落之后,从1914年开始上升,到1920年上升为最高点,从1921年又开始下降。由于海关统计截止到1928年,所以对1929年以后的波动情况无法作出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国家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他们在中国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权。这些特权形成了近代中国以自由贸易和投资为中心的中外经济关系,为外国人出入中国大开了方便之门。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从此香港成为英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据海关统计,1879~1883年期间,从香港出入境的外国人占出入境外国人总数90%以上,1884~1907年期间,仍占70%~80%左右,20世纪10年代之后,由于其他通商口岸的繁荣发展,虽然从香港出入境的外国人次数的比例逐年降低,但香港一直是外国人出入中国的主要口岸之一。其后的各类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被迫在东南沿海、内陆沿江和边境地区先后开辟商埠近50余处。外国人在这些商埠可以自由进行贸易和投资,并可以前往内地各处游历经商。《天津条约》第九款规定:“英国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1860年之后,整个中国变成外国人任意出入、通商、游历、居住的场所,外国人的各种活动均受到法律保护。这种政治和经济制度无疑对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和增长在客观上起到了有利的促进作用。

2.近代经济发展和周期波动的影响

中国作为入境外国人旅游的目的地,其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和经济周期波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外国人出入境人次数产生影响。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5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经济总的来说呈现出长期增长的趋势,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均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这与外国人出入境人数的持续增长是一致的。然而50年间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并不平衡。可将其分为两个完整的中长商业周期,即1887~1914年为第一个周期,1914~1936年为第二个周期。如前所述,国际旅游出入境人次数在50年中的周期波动,与近代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相比,虽然持续的时间长短有所不同,某些高点和低点的年代有所提前或滞后,但基本上显示了比较一致的趋势。出境人次数第一周期的高点是1910年,低点是1916年,入境人次数的高点是1909年,低点是1913年,而近代中国第一个经济周期的高点是1905年,低点是1914年。出入境人次数的第二个周期的高点都出现在1920年,1921年之后有所回落,从1927年又开始上升,这与中国近代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个中长周期中那一次短周期波动是基本一致的。

3.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

旅游的本质就是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间进行空间移位的运动。交通运输业就是向旅游者提供空间移位工具和手段的重要行业。离开了交通运输,旅游目的无法实现,因此,交通是旅游的命脉和基础,从古到今,旅行和旅游向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产物和结果。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交通运输,出现了火车、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开创了世界近代旅游的新纪元。而中国近代国际旅游的产生发展也同样与交通运输业结构变化、新式交通快速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航运和铁路构成了旧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本文所涉及的出入境外国人绝大多数来往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以轮船为主,因此,这里仅对近代中国航运交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1877年时,来往各通商口岸的轮船数共有13708艘,到1933年,轮船数增加到135206艘〔1〕,57年间增长了8.7 倍,年均增长速度为4.41%。如果我们将其按照国际旅游外国人出入境人次数时间序列划分阶段的大体年代,将航运发展也划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情况是:1877~1897年的21年间,轮船数增长了1.52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73%。1897~1916年的19年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速度为6.04%。1916~1930年的14年间,只增长0.28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80%。通过各阶段的数据可能看出,其长期发展趋势和各阶段的发展速度与国际旅游的市场规模的变动基本一致。

4.汇率变动的影响

汇率的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国际旅游中,外国人入境实际上是目的国旅游产品的无形出口贸易。通常情况下,目的国货币贬值,会使汇率上升,入境游客带来的等量外汇在目的国可换取相对多数量的旅游产品,从而刺激入境旅游人次数的增加。相反,如果目的国货币坚挺,会使汇率下降,同时也降低了入境游客带入目的国外汇的购买能力,加之旅游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汇率下降会造成旅游入境人次数减少。19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相继放弃银本位制度,实行金本位制。只有中国一直实行银本位制。直到1935年旧中国币制改革时,才最终放弃银本位制,改行各国通用的货币制度。因此,金本位国和银本位国之间的比率随世界金银比价变动而变动。就当时的中国而言,汇率实际上就是金银之间的比价。1836~1873年之间,中国的金银比价十分稳定,一直维持在1:1.5左右,从1874年起,银价开始逞现出长期快速下跌的趋势,1929年跌到1:38,1933年之后甚至跌到1:74〔2〕。银价的下跌,金价的上涨,使外币在中国的各类购买力提高,有利于外国资本流入中国,而贸易和投资的增加,本身就会刺激商务旅游人数增加。金银比价的反方向运动还作用于外国人在中国的各项直接旅游消费的提高,如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使外国人在中国旅游和停留期间获得更大的实惠。这也是近代中国入境游客数量逐年上升并高于出境游客人数的原因之一。

5.客源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分析了中国做为目的国对国际旅游所产生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影响一国旅游发展的因素还来自于客源国方面。近代中国的出入境外国人绝大多数是以投资、贸易、经商为目的,主要来自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做为国际市场的主导力量对国际经济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并不是传统经济自发成长的产物,而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因此中国在其近代化的过程中也不自主地被溶入世界市场,国际旅游市场也易于受到主要客源国及世界市场变化的影响。影响客源国出游率的因素一般有下述几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余暇时间的增加,总体社会经济水平的发达,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局的安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等。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逞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当时中国的主要客源国都是工业发达国家,自身具备了上述条件。另一方面,经过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过程,急于到国外寻找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地及原料产地。近代中国成为满足他们需求最理想的王国。国际旅游客源在长期增长中,也产生过几次波动,例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渡过了1882年的危机后,从80年代中期进入兴盛时期,而出入中国的外国人是从1886年开始超过了3000人次,有了快速的增加。从1897年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但到了1906年、1907年时突然有所下降,原因是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的1914年、1915年、1916年,由于战事的影响以及航运价格的飞速上涨,入境外国人人次数明显减少。大战后期的1917年、1918年由于世界市场对中国商品大量需求,入境人次数开始增加,到1919年、1920年战争结束后,入境人数又有大幅度增长。1920年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经济危机,1921年后出入境的外国人次数又有所减少。这里我们虽然没有1929年世界大经济危机发生的出入境人次数,但根据上述的规律判定,一定会产生一个较大的波动。这些波动的产生并非偶然,与客源国和世界经济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近代中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动规律再次证实了旅游业的敏感性、脆弱性、易波动性。

注释

〔1〕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第221~222 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

〔2〕王玉茹,《近代中国价格结构研究》,第45~4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标签:;  

浅析中国近代国际旅游市场_国际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