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灌区灌溉系统性能评价

大型灌区灌溉系统性能评价

白美健[1]2000年在《大型灌区灌溉系统性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中型灌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骨干基地,也是农业用水大户。由于工程老化和管理不善,这些灌区的灌溉效率低,节水潜力大。目前,大中型灌区的改造和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都旨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本文以簸箕李灌区为背景对大型灌区灌溉性能现状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节水潜力,改进评价方法和技术,为灌区改造提出合理建议。。 全文分三部分对灌区灌溉性能进行评价:一,干渠部分,主要探讨配水渠道流量损失的计算方法。在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干渠实际运行情况,提出平均流量法和积分法。以簸箕李灌区为例,将平均流量法和积分法应用于灌区干渠利用系数的求算;二,支、斗和农渠部分,主要以簸箕李灌区为例,介绍支、斗、农各级渠道利用系数的评价方法。主要思路是由点到面,将实验方法与理论公式相结合。首先选取典型渠道,采用多种实验方法观测渠道渗漏损失,根据实验观测结果,分析渠道具体渗漏过程,选择相应的理论公式;然后将各种实验方法与理论公式相结合,综合分析得出典型渠道的稳定入渗率和地下水顶托修正系数;最后,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根据土壤质地,渠道断面尺寸对各级渠道进行概化分类,再结合考斯加可夫公式和水力计算公式,得出各级渠道利用系数与过流量的关系;三,田间部分,根据田间灌溉实验的实际观测值,利用灌溉模拟软件SRFR模型对灌溉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反求法确定各土壤参数值。针对灌区实际情况,以影响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各参数为依据,对灌区田块进行概化分类,模拟得出各类田块的田间水利用系数。然后进一步分析各类田块的入畦单宽流量与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关系,最后为各类田块确定最适宜的入畦单宽流量和灌水时间。

王书吉[2]2009年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关中九大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际,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为:(1)针对目前灌区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中常用的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各自存在的缺陷,将综合主、客观影响因素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引入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评价,并对三种主要的、不同原理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这三种综合集成赋权法分别为:基于单位化约束条件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基于博弈论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综合集成赋权法;应用结果表明,由于3种综合集成赋权法的数学原理不同,根据3种综合集成赋权法得到的权重结果以及多个灌区综合评价值大小排序结果并不一致,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综合权重确定方法。(2)在分析目前已有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方法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2种思路,静态评价方法选用“拉开档次的递阶综合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选用“纵向拉开档次法”、“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和“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方法。(3)在静态评价方面,针对目前常见的静态评价方法在对多个灌区进行评价时容易出现评价结果接近或一致而难以区分的缺陷,应用“拉开档次的递阶综合评价方法”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行静态评价。该方法在计算过程中通过两次不同原理的赋权既保证了指标权重取值的科学合理性,还保证了评价结果的易于区分性;不仅可以对多个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总体优劣情况进行区分评价,也可以对不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各分层目标的优劣情况进行区分评价,从而可以对多个灌区的节水改造项目进行全面、系统、详细的评价。(4)为了对某一个灌区在多年的节水改造情况进行动态评价,运用“纵向拉开档次法”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2002年~2005年各年的节水改造项目综合评价为例进行了动态评价研究,应用结果表明,“纵向拉开档次法”可以对单个灌区连续多年各年的节水改造项目进行有效的动态区分评价,且计算量较少,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5)为了对多个灌区在多年内的节水改造项目进行纵向(时间维)和横向(灌区之间)的动态区分评价,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关中九大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价。应用结果表明,“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可以同时对多个灌区在不同年份的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且在不影响大小排序的情况下,可以使评价结果充分拉开档次,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动态评价的计算量,而且使得各评价对象在各时刻的评价值具有直接的可比性。(6)为了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后连续多年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采用“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方法进行动态评价。该方法引入了“时间权向量熵”和“时间度”理论,借助“时间权向量熵”I使得尽可能兼顾各年的重要性,而借助“时间度”λ来体现对时序的重视情况;在以上理论基础上建立优化模型,求解该优化模型从而确定出各年时间权向量,根据时间权向量值及各年的综合评价值可以计算得连续多年的动态综合评价值。通过对关中九大灌区2002-2005年连续4年进行动态综合评价计算,发现“时序加权平均算子”方法计算所得结果考虑了时间动态因素影响,比静态的计算结果更全面、科学、合理。(7)针对灌区的非线性特征,采用生态足迹方法通过计算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前后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的变化对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对灌区生态变化的影响。

朱秀珍[3]2005年在《大型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参考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推荐的关于灌区综合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灌区评价的指标体系根据灌区评估的含义对湖北省大型灌区的指标性能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及对某个灌区性能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从灌区单个性能的比较,可知灌区在单方面的状况,然而却很难了解灌区的整体水平,这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灌区进行综合评价,以了解灌区的整体性能状况,通过对灌区的综合评价可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资金的分配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为国家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改造的先后顺序提供一定的依据。 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大型灌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大型灌区存在老化失修管理手段落后,水费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对我国大型灌区进行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对国内外关于灌区评价工作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推荐的灌区综合评价指南中综合评价概念评价的构架以及综合评价的6大步骤。 进行灌区评价,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合理与否将影响评价的结果。本文在阐述指标选取原则(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其它国家关于灌区评价所使用的评价指标,以及我国从政府角度、灌区管理局角度及用水者协会角度考虑他们所关心及感兴趣的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数据可靠性及指标计算的难易性,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我国灌区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章,根据FAO推荐的评价指标,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所收集的资料,对湖北省水库蓄水灌区及引水灌区现状年各指标性能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可知各指标性能在灌区间存在差异,并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提出了一些适宜的改进措施,从水库蓄水灌区及引水灌区各指标的平均值可知,在所研究的灌区中,引水灌区平均整体性能优于水库蓄水灌区。通过对湖北漳河灌区及河南柳圆口灌区1993至2002年各指标性能“纵向”比较分析,即通过“自己”与“自己”的比较,以了解灌区性能指标的运行轨迹。“纵向”比较表明,灌区整体性能是不断改进的。 根据专家经验,初步界定性能指标各评价等级的标准值,这可为灌区进行灰色聚类分析服务。当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行灌区综合评价时,可了解灌区的运行状况以及整体所处水平。 第四章,指标的权重是多个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不同重要程度的反映,权重确定合理与

齐青青[4]2009年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方法研究及评估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效果,需要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和泾惠渠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为例,对大型抽水灌区和井渠双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为:(1)针对节水改造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对前人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完善,特别是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适合大型抽水灌区和井渠双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的指标体系。在对评估指标的定量计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适用于大型抽水灌区和井渠双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评估标准。研究分析了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定性指标采用集值统计原理确定其量化值,定量指标采用对数型功效系数法确定其量化值。(2)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研究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将两组权重进行集化、融合,从而得到一组均衡合理的综合权重,克服了两种方法确定权重的不足。(3)探索了集对分析法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集对分析法进行改进,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法对交口抽渭灌区和井渠双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综合后评估。(4)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法对陕西关中抽水灌区和井渠双灌灌区节水改造项目进行了综合评估,其过程较为复杂,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合三类典型灌区(自流灌区、抽水灌区、井渠双灌灌区)的节水改造综合后评估软件,该软件应用方便快捷,运用该软件对交口抽渭灌区和泾惠渠灌区评估结果进行验证,该软件用于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评估中是正确的。(5)通过综合评估,对交口抽渭灌区和泾惠渠灌区进行对策分析。交口抽渭灌区要在项目受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增长率、农民节水意识、对社会风气促进、项目受益区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率、已改造渠段渠道水利用系数提高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率、节水灌溉面积的增长率、地下水改善程度、灌区信息化发展程度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并且泾惠渠灌区改造效果要好于交口抽渭灌区改造效果,该灌区需在灌溉利用系数提高率、涝、渍、盐碱地改良程度、地下水环境改善程度、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和开发促进程度、水价与水费管理的合理性等方面改善提高。通过对策研究,将该对策应用于项目实际,达到灌区项目节水改造后的可持续发展。

白美健, 章少辉, 刘群昌, 李益农[5]2013年在《灌区末级渠道及田间布局模式优化系统研发》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田经营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合理规划布局田问灌溉系统具有较大的节水、节地和省工潜力。本文以构建的末级渠系—畦田土壤连续系统水流运动耦合模型为核心,利用RS和GPS技术获取灌区内水利工程空间信息、属性信息,构建灌区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以模型库和数据库为基础,基于WebGIS平台研发了灌区术级渠系及田问布局模式优化设计系统。应用该系统可实现区域基本信息统计分析和实时查询;输配水田问灌溉土壤水流运动过程模拟仿真及灌溉性能评价;渠系和田问布局模式优化等功能。

李铁光[6]2004年在《灌区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费用的动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有大中型灌区5800多处,灌溉面积约3.7亿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国灌区普遍存在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严重和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上世纪末期国家开始了对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这一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要真正发挥灌溉设施的作用,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加强管理。 当前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岁修资金严重不足,与水利工程形成的固定资产不成比例。虽然工程越建越多,但相应的维修及更新费用水平未能有相应的提高。其次是建设与管理不统一。有些工程建设项目与管理脱节,建设单位不考虑管理单位的自身财务收益,甚至为了节省投资降低工程造价,该做的工程项目不做,转嫁给管理单位,造成工程先天不足。从宏观看效益可观,但工程内部却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这是当前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很多工程虽然投入大,但由于管理不善,只发挥了很低的效益,这与当初的建设目的相去甚远。同时,由于管理上的原因,很多灌区的建筑物老化现象严重,效益衰减的问题经常见诸于报刊、杂志以及人们的学术交流之中,甚至由此酿成不可挽救的祸害,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水利工程老化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但由于其自身病害的隐蔽性、复杂性以及管理环节的薄弱等特点,使得管理者和使用者对其带病的轻重不易判断,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过去人们常常认为,工程老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不少工程往往会发生过早的破坏,所以人们对工程老化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我国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十分严重。水利行业尤其如此。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们主观上对管理的轻视等等。有些原因是深层次的,但有些问题则是可以从技术上加以解决的。灌区工程管理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工程维护与维修以及更新改造所需要的资金严重不足。而更新改造和维修所需要的费用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工程设施从投入使用的时候开始,便进入一个逐步自然老化的过程,到一定的时期便需要进行维修,到了一定的使用寿命,就需要更新改造。一个灌区往往由成百上千座建筑物构成,尽管兴建的时间有差异,但一般都是集中在一段时间,而经过若干年的运行后,灌区建筑物也都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会先后达到使用寿命,更新改造的时间相对也会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如果平常没有资金的积累,那么更新改造将会是一笔很大的投资。灌区工程维修与改造缺乏资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不清,对灌区建筑物的状况把握不准,对灌区工程维修与改造资金的投资机制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本文将引入资产管理的方法,探讨灌区工程维修与改造费用的形成机制及其合理的分摊方法,并以资产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对灌区运行管理费、工程折旧费等年费用进行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湖北省漳河灌区为背景开展应用研究,为灌区灌溉水费的科学分析提供工具。

黄韬幸[7]2018年在《灌溉水利用系数在不同年型的变化特征》文中提出灌溉水利用系数是一项评价和衡量灌溉效率和节水潜力的重要参考指标,该综合性指标反映了灌区工程质量、灌溉技术水平和农业灌溉用水管理水平。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剧,研究旱涝条件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对指导灌区用水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制定节水发展规划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北省钟祥市温峡口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数据研究了湖北省及钟祥市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通过田间试验探究了受旱受涝条件对根系生长及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影响;采用考斯加科夫公式,基于.Net开发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测算软件,分析了不同旱涝年型下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湖北省气象旱涝灾害频发,交替出现,整体有干旱加重趋势。夏季是湖北省旱涝灾害高频发生季节,湖北省春旱、夏旱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春涝、秋旱、秋涝、冬涝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夏季是钟祥市旱涝灾害最频繁季节,该地区春旱、秋涝发生也较为频繁。(2)微根管法是一种适合动态观测根系生长的方法。旱涝胁迫条件对棉花根系扎根深度产生影响。花铃期对棉花施加旱涝胁迫后,正常组根系最大埋深约为55~60cm,受旱组根系最大埋深为60~65cm,受涝组根系最大埋深为45~55cm。(3)分析比选了常用的几类经验公式方法,基于考斯加科夫经验公式,开发了渠系水利用系数测算软件。(4)通过软件计算出温峡口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932,与实测数据基本相符。随着年型由重涝转为重旱,田间水利用系数由0.8600增至0.9120,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160增至0.5840,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437增至0.5327。(5)正常年型下,渠道通过衬砌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最大值为0.8146,目前可提升潜力为0.3214。渠道通过衬砌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系数最大值为0.9194,可提升潜力为0.3567。正常年和旱涝年型下对应系数做比较,旱涝年型对灌溉水利用系数增长潜力无影响,对渠系水利用系数增长影响方面,涝渍年>正常年>干旱年。(6)渠道衬砌时应优先考虑衬砌干支级渠道。本灌区应优先考虑北干渠的干渠段衬砌,南干渠支渠、农渠、北干渠支渠、农渠也应优先考虑衬砌。

姚怡[8]2009年在《应用于精准灌溉的无线传感网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持续深入研究,利用无线传感网实施农田精准灌溉已被证明是可行的且拥有广阔前景。在传感器网络中,位置信息对传感器网络的监测活动至关重要,没有位置信息的监测消息往往是毫无意义的。专门针对精准灌溉设计的定位技术目前尚不多见,本文在对几种常见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算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分析基础上,选用了测距无关的、仅靠网络连通信息就可实现定位的DV-Hop算法实现灌区定位。传统的DV-Hop算法采用随机方式分布节点,一定程度上造成定位误差大精度低。本文从提高节点能量的利用率出发,针对灌区特点,实行有计划地人工干预部分网络节点的排布。将整个灌区划分为若干基本灌溉区域,每个基本灌溉区域由一个灌溉执行机构实行灌溉,一个基本灌区就是一个簇,每个簇部署一个簇头节点和若干普通节点。经仿真实验证明改进后的灌区布局有效改善了DV-Hop算法定位效果。本文的另一项工作是对DV- Hop算法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改进。研究表明,在DV- Hop定位算法中,相对于内部锚节点,当参与未知节点定位过程的是外部锚节点时,定位精度更高。因为外部节点的平均每跳距离更接近于实际每跳距离。改进算法在第一阶段仅选择边界锚节点进行消息广播,参与转播的节点通过收到的RSSI信号的强弱程度计算带小数位的跳数。在第三阶段,由于平均跳段距离只是估计值,存在一定的误差,甚至会造成计算出的节点坐标超出自身所在簇的覆盖范围,这会给以簇为单位的精准灌溉造成识别障碍,为减少误差,本文提出伸缩修正法,将界外的节点沿簇头方向往回拉到簇边界,修正超出簇覆盖范围的节点坐标。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较为理想的定位效果。

董斌, 张学会, 张笑天[9]2009年在《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灌区快速评估方法RAP(Rapid Appraisal Process)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灌溉培训和研究中心(ITRC-CalPoly)研究开发完成的一整套灌溉系统评价方法。该评估方法不是仅对单个建筑物的检查,而是对整个运行过程进行综合检查。在短短1~2周时间内,就能为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而应采取的行动提供足够的信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灌区评价工具,在世界很多国家推广应用。详细介绍了灌溉系统快速评估方法的内容、指标体系和标准工作表格,并在湖北漳河灌区和山西夹马口灌区进行了运用。评估结果能较好地反映两个灌区在工程管理、运行管理、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灌区的现代化规划和具体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陈向昕[10]2010年在《灌区终端农田水利设施投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水利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兴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特殊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之路。中国的灌溉农业发展历史长达5000多年,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中国食物供给的基本保障,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支柱。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灌溉农田面积已由1949年的0.160亿hm2增加到目前的0.5230亿hm2,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每年全国3/4的粮食以及90%以上的经济作物的生产集中在灌区。灌区建设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量,解决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可能,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5600多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2000万处,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0.5667亿hm2,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型灌区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在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灌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村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粮食生产、巩固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限制,农业灌溉的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灌溉的效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规模、灌溉技术水平、灌溉管理制度三大因素。由于现阶段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灌溉技术比较落后、灌区水资源管理制度陈旧,使得农业灌溉的效率低下,农业用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小开河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纵贯滨州市中部,是重要的农田灌溉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灌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要求,严重的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因此,改革灌区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展多元化的供给主体、选择合理的投入及治理模式,已成为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研究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模式是本文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列举了四种投入模式:集体模式、协会模式、联户模式以及管理承包模式。通过分析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探索投入的来源,衡量水利设施投入的绩效,以此来确定投入模式的选择。研究表明:灌区终端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模式可选为:民办公助模式。管理体制可选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组织的承包模式。本文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实例,将现场考察和调研相结合,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目前小开河引黄生态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的现状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欠发达地区平原灌区终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和投入模式;最后提出适宜灌区终端水利设施投入的模式选择,并大力推进之,对于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型灌区灌溉系统性能评价[D]. 白美健.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00

[2].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综合后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研究[D]. 王书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3]. 大型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研究[D]. 朱秀珍. 武汉大学. 2005

[4].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后评估方法研究及评估软件开发[D]. 齐青青. 西安理工大学. 2009

[5]. 灌区末级渠道及田间布局模式优化系统研发[C]. 白美健, 章少辉, 刘群昌, 李益农. 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4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2013

[6]. 灌区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费用的动态分析[D]. 李铁光. 武汉大学. 2004

[7]. 灌溉水利用系数在不同年型的变化特征[D]. 黄韬幸. 武汉大学. 2018

[8]. 应用于精准灌溉的无线传感网定位技术研究[D]. 姚怡. 湖南大学. 2009

[9]. 灌区快速评估方法及其应用[J]. 董斌, 张学会, 张笑天.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9

[10]. 灌区终端农田水利设施投入问题研究[D]. 陈向昕.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大型灌区灌溉系统性能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