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再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经济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1年,笔者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发表了一篇短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吗?》,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着社会主义经济因素,论文发表后反响不同,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似乎反对者较多。多年来,一直试图对此问题再作较详细的阐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现在看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对于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必要再次论述。

正本清源

长期以来,在许多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或教科书中,甚至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中,都有这样的论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才能逐步成长起来。而且把这种论断当作天经地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实这一论断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必须正本清源。

这一论断最早出自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该书是这样写的“无产阶级革命遇不到任何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成份,不能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成长起来。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于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成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1 〕而这一论断实际上又来自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论述。斯大林在论述苏维埃政权的特殊作用时说:“由于国内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苏维埃政权必须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2〕

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斯大林的观点,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多次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是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马克思说过:“庸俗经济学家不能设想各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起来的形式,能够离开并且摆脱它们的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性质。”〔3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合作工厂时指出:“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出旧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被扬弃,…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4 〕马克思还说过:“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5〕

马克思的观点是很清楚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有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有的同志说,如果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内部已经产生,那么,社会主义革命还有必要吗?我们认为,马克思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或者说,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而不是完整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完整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实要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有的同志认为,新社会的经济因素可以在旧社会内部产生,是指的资本主义以前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中才可能,以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不可能在仍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的。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马克思讲的很清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能消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来的。”〔6〕总之, 没有孕育着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资本主义社会,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解放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运动。

理论依据

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进行正本清源,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是很重要的。当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这个论断,不是仅靠引证马克思的话所能解决问题的。这个论断,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那么,资本主义内部为什么会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有一个重要原理,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只有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才能逐步产生的论断,实际上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不是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而是上层建筑的变革引起的,这岂不是上层建筑决定论?如果不是生产力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了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怎么可能有冲破束缚和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成长的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要求?怎么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当然,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才能确立、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但是,不能由此而否认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

第二、事物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产生、发展及灭亡是个连续的过程,它总是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新生事物的产生首先要有量的积累,这种积累是在旧事物中进行的,不然它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社会主义的产生同样如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当13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出现于亚平宁半岛时,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只有当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时,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国家才宣告成立,但这时资产阶级的势力还相对弱小,所以,英国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共享权力,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花了三四百年的时间才真正成熟,它是在各个领域不断扩张,逐步积累而成的。社会主义同样如此,当资本主义确立其世界统治地位后,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也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增强。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社会化的表现,是对私人资本的消极扬弃,是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合作工厂的出现更是对私人资本的积极扬弃,同样是通向新社会的过渡点。资本的社会化、生产的计划化、国家干预的增强、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增长。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愈来愈多,有一个从少到多的逐步积累过程,只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才会发生质变的要求。至于何时才能发生质变,采取何种形式实行质变,还要看其他条件。

第三、现在,大家都看到也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政党存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这表明,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在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存在,怎么可能出现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因素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中说道:“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7〕所以, 如果只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因素而否认其经济因素,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应该而且必然有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有充分理论根据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

当代现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个论断能否成立,不仅要看论据可靠、论证充分,而且要看它是否符合现实。当代资本主义现实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已在资本主义母体内产生。列宁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每前进一步的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而实际地显现出来了。”〔8〕

一、合作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扬弃”。资本主义国家的合作经济历史久远范围广大,就业人数多。若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出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公平先锋社算起,合作经济已有150 多年的历史,至今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 合作社总数多达64万个。从参加合作社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看,日本为17.4%,意大利8.1%,法国则达到总人口的一半。合作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例如:丹麦合作社在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为24%,法国和荷兰都超过10%左右。美国1983年的供应和销售合作社供应的农用物资达159.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农用物资供应额的20%, 销售的农产品净额为493.4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1%。 1982年意大利增加值最大的1045家企业,有92家是合作社,占9%; 在赢利最多的657家企业中,63家是合作社,占9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合作经济不能不受到垄断资本的支配和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9 〕但它是“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从诞生之日起便具有明确的对抗资本主义的性质。在所有制、经营宗旨、管理方式和分配原则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积极扬弃”,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重要准备。“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式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10〕合作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尽管合作企业内部消除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但它只是对资本所有权的潜在扬弃。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仍然处于资本主义条件之下,必然受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支配。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程度,国有经济的发展使生产资料的国家占有得到空前的发展。从1984年到1993年的10年内,国家在国内总固定资本形成中所占的比重,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6国分别平均达到15.6%、23.8%、11.6%、17.2%、16.2 %和16.7%。 这种生产资料与资本的国家占有的发展,是生产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资本占有高度社会化的具体表现。从国家对国民财富的直接支配--财政收支规模来看,据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到1992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都很高,法国为47.9%, 德国为46.6%,英国为370%,日本为32.9%,意大利为43.7%, 加拿大为43.7%,即使是采取自由资本主义的美国,其财政收入占GNP 的比重也为30.6%,七国合计为36.3%。从其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看, 法国为51.8%,德国为49.0%,英国为43.2%,日本为32.2%,意大利为53.2%,加拿大为49.9%,即使是采取自由资本主义的美国, 其财政支出占GNP的比重也为35.1%,七国合计为39.9%。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财富1/3以上由国家直接支配。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也成了普遍现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愈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愈是剥削更多的公民。”〔11〕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部分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不仅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做好了物质准备,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具有共有的某些属性,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国家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12〕

三、股份经济是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形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壮大,特别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时期后,更是飞速发展。到了20世纪,股份制已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主要表现在:(1)股份制更加普遍。目前,股份制几乎已扩展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并成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并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占企业总数15%的股份公司的总资产已占企业总资产的80%以上,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90%左右。股份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2 )股权分散化趋势加强。股权分散化首先表现在当今资本主义大公司中,每个股东所拥有的股权比重在降低,一个股东掌握一个公司4%或5%的股本权已非常少见。而且公司的规模越大,股权就越分散和多元化。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00股以下的小股东占41%。美国电报电话公司1992 年股票发行量达13.4亿美元,股东总数达250万个,其中最大的股东只拥有不超过5%的股权。股权分散化还表现在各国持股人数普遍增加。目前美国直接或间接持股人数已大约占总人口的70%。(3)持股法人化。 当今股份公司中,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已成为普遍现象。日本1949年法人持股率为28.1%,个人持股率为69.1%。1990年个人持股率下降到23.1%,而金融机构等法人持股率上升到72.1%。据统计,美国1990年机构法人股东的持股额占美国上市交易股票总额的53%,退休基金在所有机构投资中持有的股票额占45%,居第一位。股份制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发展表明, 股份制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1)股份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股份制一经产生就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一方面,它使集合起来的社会资本与单个的私人资本相对立,使资本的私人性向社会性方向发展,这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的扬弃”〔13〕,另一方面,股份制作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财产组织形式,是随着海外贸易和手工业工场的出现而产生的,对生产社会化的适应使它席卷了它力所能及的一切工商业部门,而“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14〕。(2 )股份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部分质变。在股份公司内,“职能已经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因而劳动也已经完全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剩余劳动相分离”〔15〕它已经使资本的所有权相对削弱,拥有资本的股东已丧失了对他们的股份资本转化的实物资本的任意支配权。行使实物资本支配权的是公司法人,而公司法人所有权的主体是股东集体而不是某一股东个人,因而已经带有公有的属性。“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6〕(3 )从所有制关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极度发展的这个结果,是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需的过渡点,不过这种财产不再是各个互相分离的生产者的私有财产,而是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财产,即直接的社会财产。”〔17〕从职能上看,“这是所有那些直到今天还和资本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再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转化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单纯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点。”〔18〕从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发展趋势看,股份制已具有某些公有的属性,股份公司的发展正在使资本主义内部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

四、经济计划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马克思恩格斯曾把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把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视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而且由此设想在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19〕。他们都把整个社会的计划性看作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渐渐走出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早在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利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干预。如国家军事采购,加速折旧,发行公债,控制信贷和利率,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缓和劳资关系的措施;国家干预已涉及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仅靠完全竞争市场就能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充分就业的传统经济理论彻底破产,随之出现了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以英国凯恩斯《通论》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经济计划化,通过制定短期计划或中长期计划,对市场经济进行综合性调节。法国于1948年实行了第一个5年计划,到1992年已制定了10 个中长期计划,“力图建立一个包括远期规划在内的中期协调框架”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指导和调节。50~60年代,日本、荷兰、英国、联邦德国等也相继推进了经济计划化。这对于战后经济恢复和经济振兴、推动公共部门投资,尤其是消除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缓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从“无政府状态”到“有政府状态”,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20〕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也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因素。

五、社会福利制度的社会化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局部调整。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就有过如英国的“济贫法”之类零星的社会福利措施。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福利发展快,涉及面广。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不断增长,进入60年代,更向“多而全”的方向发展,社会福利已从零星的措施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具有了全社会的规模,社会福利已从单纯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公民的一种社会权利。瑞典更是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制度,有人称其为“生产中的资本主义,分配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重增长较快。1970年,英国、丹麦、比利时、法国、爱尔兰、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9 国平均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18.1%, 到1981年,9 国平均社会福利开支已占GDP的27.1%。近年来, 社会福利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承受的地步,但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取消社会福利,只是在调整“福利国家”的政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虽没有改变分配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具有明显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在“收入公平化”方面带有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以上几方面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母体内产生,并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当然,由于整个社会形态还处于资本主义统治之下,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的因素不仅不能改变整个社会的性质,而且它还处在资本主义统治之下,但它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重大意义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分析,通过分析这些经济因素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并已经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可以使我们树立社会主义信心。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已使社会主义的地域范围大大缩小,似乎资本主义就一统天下了。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并非是一条没有波浪的直线,暂时、局部偏离上升的总趋势,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也不足为奇,“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21〕。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虽然从地域上看,“纯粹”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减少,但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且,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产生和增长,资本主义社会正在为向新社会的过渡准备好一切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前途光明,悲观的论调,无所作为的观点是不必要的。

2.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仍然具有一定生命力,生产仍然在发展,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我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内在源泉,另一方面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不断变革。“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22〕。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增加,虽然它仍然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框,但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生产和管理的社会化,已初步克服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已使资本主义生产从“无政府状态”向“有政府状态”或经济计划化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既为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所要求的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现成的借鉴模式。所有这些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的制度性原因。

3.可以使我们全面理解无产阶级的革命道路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理解。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3〕很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来源于对欧洲大陆革命经验的总结,问题是不要把本来是特殊性的东西当作一般性来看待。马克思后来通过对英国经济史和英国经济状况的研究得出另一结论,“至少在欧洲,英国是唯一可以完全通过和平的和合法的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24〕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暴力革命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和平过渡并不是不可能的。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看,一方面资本主义母体内的社会主义因素在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暴力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具备。我们认为,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已很多),当代资本主义以何种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取决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向前发展,但是必须通过各国人民自愿选择的适合本国特点的道路逐步探索取得胜利。

注释:

〔1〕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4 年版,人民出版社1955年译本,第342页。

〔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2 年版第4页。

〔3〕〔4〕《马克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5页,第498页。

〔5〕《马克思格斯全集》第34卷,第358页。

〔6〕〔7〕《马克思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页;第23卷, 第22页。

〔8〕《列宁选集》第25卷,第349页。

〔9〕〔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8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第164页。

〔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6页

〔15〕〔17〕〔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8页

〔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84页;第19卷,第239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第5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34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因素_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