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膜法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

液膜法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

李昕[1]2002年在《液膜法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硝基苯酚是一类重要的受控污染物,它存在于许多生产过程中,如在硝基苯酚、硝基氯苯及染料、农药生产过程中都排出含硝基苯酚的污水,其组成和浓度不尽相同。对于浓度较高的含硝基苯酚废水,一般要经过回收利用或处理净化达标后,才允许排入环境。目前,对于这类废水的处理已有萃取法、吸附法、化学氧化法及生物氧化法等多种方法,但效果不一,普遍存在成本较高,难于操作的问题。本文采用了液膜法这一新的单元操作工艺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本文首先对配制的含硝基苯酚废水使用液膜法进行处理,寻找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选择了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废水经过处理后硝基苯酚含量可从1000毫克/升降至小于1毫克/升。但是由于配制的废水水质相对较为单一、干扰较少,处理相对容易,因此为了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又对生产中产生的含硝基苯酚的实际废水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研究。同时,对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破乳以及破乳后的油相回用条件也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液膜分离技术是一项快速、高效、节能的分离技术,能使萃取与反萃取同时进行,一步完成,废水处理后硝基苯酚含量可从1000毫克/升降至小于1毫克/升。因此液膜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单元操作,值得推广用于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处理。

陈静[2]2005年在《含酚废水的支撑液膜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中苯酚、硝基苯酚的污染主要来自一些特殊化工厂的废水排放,是一类在工业废水中常见的控制污染物,因而对苯酚、硝基苯酚类污染物进行有效地处理及回收,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论文旨在研究水体环境中含酚废水的支撑体液膜分离。在溶剂萃取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料液相pH值、载体N-503(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浓度、实验温度、起始浓度以及解析相NaOH浓度等条件对苯酚、邻硝基苯酚传输的影响,进一步确定了膜相的最佳组成和液膜分离苯酚、邻硝基苯酚的最佳条件;从界面化学和扩散传质角度提出了苯酚、邻硝基苯酚的传输动力学方程,对苯酚、邻硝基苯酚在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中的扩散层厚度和膜内扩散系数进行了测定;最后用实验所建立的支撑液膜体系对含苯酚模拟废水进行了处理。实验得到以下结论: (1)用双对数斜率法测得N-503萃取苯酚的萃合物组成为C_6H_5OH·N503。 (2)苯酚支撑液膜体系传输的最佳传质条件为:料液相中苯酚初始浓度为c_0=1.06×10~(-3)mol/L,酸度为pH=3.6膜相中载体N-503浓度为0.50mol/L,解析相中NaOH浓度为0.4mol/L,水相离子强度为I=0.4,反应温度在281K~300K,苯酚传递率可达95%以上;邻硝基苯酚支撑液膜体系传输的最佳传质条件为:料液相中邻硝基苯酚初始浓度为7.19×10~(-4)mol/L,酸度为pH=2.7,膜相中载体N-503浓度为0.36mol/L,解析相中氢氧化钠浓度为0.2mol/L,水相离子强度用NaCl调节为I=0.6,反应温度在281K~300K,邻硝基苯酚传递率最高可达93.8%。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苯酚的扩散层厚度为几二3.49x10’6m和膜内扩散系数do二2.74x10-10mzls,邻硝基苯酚的扩散层厚度为氏=3 .22x10、和膜内扩散系数d0二6.42x10’10mz/s,提出了苯酚和邻硝基苯酚在本液膜体系中的迁移动力学方程,并且理论曲线与实验数据能很好地吻合,取得满意结果。(4)本实验采用支撑液膜体系处理了含苯酚模拟废水,少量(loomg/L苯酚)实验效果较好._一次处理反应120min后,苯酚的传输率可达94.85%.重复实验4次,苯酚的传输率都达90%以上。 本文较系统的研究了苯酚及邻硝基苯酚的支撑液膜分离体系,并建立模型,确定模型参数,为实际含酚废水处理操作参数的选择、设计提供依据,以期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关键词:苯酚,硝基苯酚,支撑液膜,N·503,分离,废水处理

曲余玲[3]2007年在《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低温湿化学法,制备了粒径较小且形貌均一的Cu_2O纳米晶。结合XRD、SEM、TEM、HRTEM、XPS等现代物理手段对样品进行结构和表面特性分析。SEM图像表明:在没有PEG存在的情况下,生成的是大小不均的纳米八面体结构;当加入适量的PEG,生成的是大小均一、性能稳定的氧化亚铜晶须。XRD结果分析表明:制备的样品均为立方晶Cu_2O,八面体结构的平均粒径为21 nm,晶须结构的平均粒径为17nm。UV-vis分析结果表明:八面体和晶须结构的纳米Cu_2O均在400 nm~600 nm有一个较大的吸收峰,对应禁带宽度为2.5 eV,说明制备的样品在可见光下具有很好的活性。以对硝基苯酚模拟废水为目标污染物,探讨Cu_2O纳米晶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实验表明,晶须状Cu_2O的光催化活性高于八面体结构的光催化活性。在100 mL对硝基苯酚溶液,初始浓度20 mg/L,Cu_2O晶须催化剂用量0.1 g,H_2O_2(30%)加入量0.4 mL,溶液的pH 3,可见光下催化降解对硝基苯酚3 h,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3%,5次重复使用光催化降解效率仍能达到79%以上。通过对降解速率的考察,证明Cu_2O降解对硝基苯酚反应呈现明显的一级动力学特征。尝试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Cu_2O纳米膜,通过XRD、SEM、TEM、HRTEM表征探讨了采用不同前躯体对合成Cu_2O纳米膜的影响。并在可见光条件下,比较了Cu_2O纳米膜和纳米晶降解对硝基苯酚的效果。实验表明,Cu_2O纳米晶的光催化性能好于膜的光催化性能,并且不同前躯体制备的膜的光催化性能不同。CuO为前躯体制备的Cu_2O纳米膜在可见光下降解对硝基苯酚,降解效率可以达到87%,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重复使用4次仍然具有很好的光催化性能。

王爽[4]2010年在《叁种酚在支撑离子液体膜中的传输分离研究》文中指出酚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然而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原型质毒物,对一切生物个体都有毒害作用,可使细胞失活,神经系统发生病变,毒性很大。因此含酚废水的处理是有机废水处理中的重要课题。离子液体(ILs)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具有热稳定性好,几乎不挥发,无毒不易燃等特性。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咪唑类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乙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EIM]+PF6-),确立了最佳合成条件。并以此代替传统的有机溶剂作为支撑液膜中的膜溶剂,研究了苯酚、对硝基苯酚、2,4-硝基苯酚在支撑离子液体膜(SILMs)中的传输分离规律,考察了料液相pH、水相离子强度、无机盐种类、酚类初始浓度、解析剂种类及其浓度对酚类传输的影响。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 [BEIM]+PF6'离子液体的合成以溴代正丁烷、N-乙基咪唑和六氟磷酸铵为原料,采用微波合成法合成了疏水性离子液体[BEIM]+PF6-。最佳合成条件为:原料N-乙基咪唑、溴代正丁烷、六氟磷酸铵的摩尔比为1:1.2:1,T=95℃,t=4min。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与标准图谱进行了对比,证明本实验合成的产品即是离子液体[BEIM]+PF6-。2叁种酚在支撑离子液体膜中的传输分离以聚偏氟乙烯膜(PVDF)为支撑体,疏水性离子液体[BEIM]+PF6-为膜溶剂,分别研究了苯酚、对硝基苯酚、2,4-二硝基苯酚在支撑离子液体膜中的传输分离规律。苯酚的传输分离实验:适当降低料液相pH、提高水相离子强度可以提高传输率。最优的传输分离条件为:料液相pH 3.5、使用K28O4控制离子强度为0.2mol/L、解析相NaOH溶液浓度为0.2mol/L,当苯酚初始浓度为1.3×10-3mol/L时,传输120min传输率可达79.4%。对硝基苯酚(p-NP)的传输分离实验:适当提高料液相pH、水相离子强度及解析剂浓度可以提高传输率。最优的传输分离条件为:料液相pH 5.5、使用K2SO4控制离子强度为0.25mol/L、解析相NaOH溶液浓度为0.15mol/L,当p-NP的初始浓度为5.0×10-4mol/L时,传输120min传输率为64.2%。2,4-二硝基苯酚(DNP)的传输分离实验:适当提高料液相pH、水相离子强度及解析剂浓度可以提高传输率。最优的传输分离条件为:料液相pH 2.8、使用K2SO4控制离子强度为0.2mo1/L、解析相NaOH溶液浓度为0.15mo1/L,当DNP的初始浓度为1.0×10-3mol/L时,传输120min传输率为71.6%。3叁种酚在SILMs的传质过程研究实验分别建立了叁种酚在SILMs传输分离与渗透系数P相关的关系方程。苯酚在SILMs传输的传质过程分析:苯酚在SILMs传输的P与料液相[H+]、P与离子强度I、P与解析剂浓度之间的关系方程:PPh-OH=1.791×10-5(-1g[H+])-0.350,PPh-OH=1.262×10-5(I)-0.2037,PPh-OH=2.277×10-5(?);苯酚传输速率与初始浓度关系方程:νPh-OH=-1.3587(?)+4.3603c0+0.0536。对硝基苯酚在SILMs传输的传质过程分析:p-NP在SILMs传输的P与料液相[H+]、P与水相离子强度I的关系方程:Pp-NP=2.783×10-6(-1g[H+])0.115,Pp-NP=5.004×10-9(I)-4.647,传输速率与初始浓度关系方程:νp-NP=-0.0112c2+0.1121c+1.6805。2,4-二硝基苯酚在SILMs传输的传质过程分析:DNP在SILMs传输的P与料液相[H+]、P与离子强度I、P与解析剂浓度之间的关系方程:PDNP=-0.0306(-lg[H+])2+0.191(-lg[H+])+4.6055,PDNP=3.4911(I)-0.1593 PDNP=3.2631cNaOH-0.2018。

毕强[5]2014年在《电化学处理有机废水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化学氧化技术以无二次污染、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处理生物难降解有机废水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电极材料是电化学氧化过程的核心,电极效率是制约电化学氧化处理废水技术实现工业应用的关键。本研究针对目前电极材料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改性技术对电极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主要包括钛基锡系形稳阳极、石墨基气体扩散阴极和壳聚糖基有机高聚物粒子电极;并通过酚类物质的降解历程分析了不同电化学过程对有机物的降解机制;为高性能电化学处理废水电极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通过铈组稀土元素掺杂对钛基锡系电极(Ti/Sb-SnO2)进行了改性,比较分析了掺杂改性前后电极电解处理模拟对硝基苯酚(p-NP)废水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以掺杂稀土La改性后的钛基锡系电极效果最好。相同电解条件下,掺杂稀土比例摩尔比为Sn︰Sb︰La=100︰10︰2的改性电极处理模拟对硝基苯酚废水的降解率为92.8%,远高于未改性电极的降解率(72%)。对掺杂改性后电极涂层的形貌进行了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并利用电化学线性伏安扫描(LSV)测定了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深入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电极的机理。检测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掺杂使电极涂层更加均匀致密且晶粒细化,电极比表面积增大,反应活性点增加;掺杂引起元素在电极表面富集,以及电极析氧过电位升高是电极性能改善的主要原因。另外稀土元素掺杂引起涂层内部氧空位缺陷以及吸附氧的增多,也是电极催化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通过在钛基锡系电极涂层中分别添加含Mn、Ni、Co及Cr元素的中间层,开展了延长电极使用寿命的研究,强化电极寿命测试表明:添加Mn中间层的电极使用寿命是未添加中间层电极的4倍。经SEM分析,掺杂Mn中间层的电极涂层裂缝明显减少,表面突起较多,说明Mn中间层的加入使涂层中的元素相互固溶,增加了与基体的结合力,较好的阻止了电解过程中电解液及氧对钛基体的腐蚀和氧化,较大的比表面积保证了电极的电催化性能不受影响。利用石墨和聚四氟乙烯(PTFE)制备了高性能气体扩散阴极,并考察了电极材料配比、制备条件等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石墨与PTFE的质量比为2︰1,电极膏体碾压压力为10MPa,焙烧温度330℃的较佳条件下,造孔剂是影响石墨气体扩散电极性能的主要因素。以NH4HCO3为造孔剂时效果最好,体系中H2O2的产量比没有造孔剂时提高了232%。SEM和孔隙率测定显示NH4HCO3造孔剂使电极气、液相孔道增多是提高电极催化性能的根本。另外,通过在阴极掺杂稀土元素证明,适量稀土元素Tm和Ce的掺杂对气体扩散阴极的催化还原性能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利用交联壳聚糖及其接枝四氨基钴酞菁产物,制备了壳聚糖基有机高聚物粒子电极,并将粒子电极与钛基锡系电极构成叁维电极体系氧化降解酚类物质。叁维电极增大了电解槽的面体比,电解效率好于平板(二维)电极,达到与平板电极相同降解效率时所用电解时间仅为平板电极的一半。其中接枝四氨基钴酞菁的交联壳聚糖做粒子电极时效果最好,酚类物质最终降解率比活性炭粒子电极高出7%左右。通过对不同酚类物质在阳极氧化及电芬顿氧化作用下降解过程的紫外光谱测定,推断了酚类物质的降解历程,并探讨了不同电化学氧化过程对酚类物质的氧化机制。实验表明:在阳极氧化作用下降解的p-NP废水体系中,明显有中间产物累积,说明阳极氧化过程中除了产生羟基自由基的间接氧化作用外,对有机污染物逐步氧化的直接氧化作用也占重要比重;在电芬顿氧化作用下降解的苯酚废水体系中,并没有明显的中间产物积累,说明电芬顿体系的氧化作用完全由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完成,反应过程快速彻底。利用实验自制高性能气体扩散电极与不锈钢板构成的电芬顿体系处理兰炭生产废水,考察了电芬顿技术处理实际生产废水的效果,并对电解工艺进行了优化。在空气流速为2.5L/min,电流密度为5.2mA/cm2,极板间距为2cm,pH值为3的较佳件下,兰炭废水最终COD去除率为78.62%;通过该技术实现了对兰炭废水的预处理,为兰炭废水的处理提出了新的途径。

杨建涛[6]2010年在《电—Fenton法处理苯酚废水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Fenton法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采用自制电—Fenton处理装置,设计正交实验,对苯酚废水进行处理。以BOD_5、COD、TOC等水质指标综合评价废水的处理效果,并分析处理后废水的可生化性。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了苯酚电—Fenton氧化的中间产物,推测苯酚的降解途径。结合电—Fenton氧化机理和有机分子的结构特点,对苯酚的电—Fenton氧化降解机理做了初步地研究。在探讨处理废水的可生化性时,采用BOD_5/COD比值法(B/C)进行分析。在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苯酚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时,用保留时间作为定性依据,并用标准加入法对样品进行确认,从而确定苯酚电—Fenton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推测苯酚的氧化降解途径。在一定条件下,苯酚废水经过电—Fenton处理后,BOD_5值升高了45.1%,COD去除率达到了87.2%,TOC值降低了80.3%。同时苯酚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可生化性不断增强,BOD_5/COD比值达到0.68,比最初提高了11.3倍,因此,电—Fenton法处理苯酚废水作为生化处理前预处理具有可行性。实验发现,苯酚电—Fenton氧化降解的中间产物(按高效液相色谱图中保留时间的先后顺序)为:顺丁烯二酸(t_R=1.316min)、对苯二酚(t_R=1.702min)、对苯醌(t_R=2.196min)。推断出苯酚电—Fenton氧化降解途径为:苯酚→对苯二酚→对苯醌→顺丁烯二酸→二氧化碳+水。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认为在适当条件下电—Fenton法处理苯酚废水作为生化处理前预处理具有可行性。苯酚废水电—Fenton氧化降解途径和机理的探讨,预期可以对电—Fenton法处理含酚类废水和其它难降解废水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朱荣[7]2007年在《微电解—锰矿物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硝基酚废水》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对硝基酚为研究对象,首次系统地研究了铁碳微电解-软锰矿氧化工艺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最佳工艺参数及处理效果;并初步探讨了该技术氧化降解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通过分析污染物降解的中间产物,提出了污染物降解的可能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微电解-软锰矿氧化工艺降解硝基酚(1.0g/L)废水的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是铁屑用量2.0g/100mL,铁碳比值2:1,反应pH 2.0,振荡速度200rpm,反应温度不低于20℃,反应时间3h,反应后上清液投加1.0g/L软锰矿,矿物粒径小于180μm,pH 3.0,常温下振荡速度150r/min,反应时间2h,经处理的废水COD_(Cr)的去除率达到97%,TOC去除率89%。对硝基酚的降解途径主要是微电解将对硝基酚还原为对氨基酚,对氨基酚在酸性条件下被软锰矿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该工艺在处理实际高浓度硝基酚废水的可行性以及处理的工艺条件。实验表明:COD_(Cr)去除率达到85%左右,BOD_5/COD_(Cr)值由0.01提高到0.22。

杨耀彬, 周喜旺, 魏娜[8]2018年在《含DNBP工业废水的处理研究概况》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含DNBP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萃取法、精馏法、微生物降解法、吸附法、氧化法(高级氧化法和传统氧化法)等;阐述了不同处理方法的实验条件和处理效果,并对今后DNBP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赵笛[9]2015年在《工业废水中高效降酚菌株的筛选》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酚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含酚废水,危害性大、污染范围广,在各国水污染控制中均被列为重点治理的有害废水之一,含酚废水具有不仅含有酚类物质,还含有许多重金属和高盐、强碱或强酸性物质等特点,这些给含酚废水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从现场的实际污染情况出发,从自然界中筛选分离出能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高效菌种,有针对性地投加到已有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生物强化技术,是含酚废水的污染物治理的重要途径。本文的实验原料来源于实际生产,以工业废水为原料,通过废水前期检测、菌株逐步驯化、菌株初筛、菌株复筛、菌株降解性能鉴定等实验得到了五株高效降解酚类物质的菌株分别为:JF-1:副氧化微杆菌;JF-2:解淀粉芽胞杆菌植物亚种;JF-3:韩国假单胞菌;JF-4:地衣芽孢杆菌;JF-5:约氏不动杆菌。并对所筛选的五株菌种单株降解酚类物质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如下:五株降酚菌种均能对酚类物质实现高效降解,并且降解能力均在90%以上,其中以JF-5、JF-3、JF-1对酚类物质的降解程度较高降,在24h时降解率分别能达到99.57%、98.45%和98.31%;其余菌株的降解率略低分别为:JF-4:97.96%、JF-2:94.49%。

张树芹[10]2007年在《蒙脱土、高岭土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Pb~(2+)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量日趋增多,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中重金属污染就是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废水的处理已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重金属在固-液界面的吸附-脱附行为是决定重金属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环境生态效应的根本问题,对这一基本现象的科学认识,是了解重金属污染物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和归宿、开发污染土壤修复及废水处理技术的基础。前期虽然已对重金属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且对其吸附规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但对吸附机理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楚,这主要是由吸附体系的复杂性所致。另外,所研究的吸附剂多是带负电荷的,带正电荷的吸附剂涉及很少。本文选择带结构负电荷的蒙脱土、基本不带结构电荷(或带微量结构负电荷)的高岭土和带结构正电荷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简称LDHs)为模型吸附剂,研究了对重金属铅的吸附行为,考察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以期探讨结构电荷(或由此引起的界面相微环境酸碱性)对重金属吸附的影响规律,加深对吸附机理的认识。同时,考察了煅烧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CLDHs)、LDHs-EDTA纳米杂化物等对铅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以期为高效吸附剂的开发提供信息。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如下。一、蒙脱土和高岭土对Pb~(2+)的吸附作用及机理研究主要研究了Pb~(2+)在蒙脱土和高岭土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温度、pH值、离子强度和吸附剂含量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RD和比表面积等实验结果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蒙脱土和高岭土吸附Pb~(2+)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以mg/g为单位时,蒙脱土的饱和吸附量明显高于高岭土,而以mg/m~2为单位时,二者相近。吸附量主要由黏土的比表面积决定,而吸附力由黏土的结构电荷密度决定。Pb~(2+)在蒙脱土和高岭土上的吸附机理可分为化学键合吸附(或内络合层吸附)和静电键合吸附(或外络合层吸附),其中静电键合吸附主要为结构负电荷位吸附。化学键合吸附具有强的选择性和不可逆性,不受离子强度的影响;静电键合吸附没有选择性,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大。化学键合吸附和静电键合吸附的相对量与pH有关;在pH小于4和大于8的范围内,化学键合吸附为主,而在pH4~8范围内静电键合吸附比例增大。pH增高,吸附量增高;温度、离子强度和吸附剂含量增大,吸附量下降。Pb~(2+)能进入蒙脱土的层间,而不能进入高岭土的层间;部分Pb~(2+)可进入黏土颗粒的微孔中被固定。EDTA可明显降低Pb~(2+)在蒙脱土上的吸附,而基本不影响在高岭土上的吸附。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煅烧产物对Pb~(2+)的吸附作用合成了Mg/Al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Mg-Al-LDHs样品(MgAl-LDH和Mg_2Al-LDH)及其煅烧产物(MgAl-CLDH和Mg_2Al-CLDH),同时还合成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LDH纳米杂化物,考察了它们对Pb~(2+)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Mg-Al-LDHs和Mg-Al-CLDHs对Pb~(2+)均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有望成为一类新型高效吸附剂;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量在pH=3~10的范围内变化不大。电解质可抑制Pb~(2+)在Mg-Al-LDHs上的吸附,但基本不影响在Mg-Al-CLDHs上的吸附。吸附机理为表面络合吸附,在Mg-Al-LDHs上的吸附同时存在化学键合(内层络合)吸附和静电键合(外层络合)吸附,而在Mg-Al-CLDHs的吸附主要为化学键合吸附。Mg-Al-CLDHs对Pb~(2+)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相应的Mg-Al-LDHs;EDTA-LDH纳米杂化物也明显高于相应的Mg-Al-LDHs,表明EDTA的插入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叁、对硝基苯酚在Mg_2Al-LDH及其煅烧产物上的吸附研究了对硝基苯酚在Mg_2Al-LDH和Mg_2Al-CLDH上的吸附,考察了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硝基苯酚在Mg_2Al-LDH和Mg_2Al-CLDH上均有明显吸附,其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在Mg_2Al-LDH上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双常数方程,而在Mg_2Al-CLDH上符合准一级动力学速率方程和Elovich方程;在Mg_2Al-CLDH上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明显高于Mg_2Al-LDH。初始pH在3~10范围内变化对吸附量的影响不大。温度升高,吸附量增大。CLDHs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酚类有机污染物处理剂。

参考文献:

[1]. 液膜法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D]. 李昕. 北京化工大学. 2002

[2]. 含酚废水的支撑液膜分离研究[D]. 陈静. 西安理工大学. 2005

[3]. 纳米氧化亚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曲余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4]. 叁种酚在支撑离子液体膜中的传输分离研究[D]. 王爽. 西安理工大学. 2010

[5]. 电化学处理有机废水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毕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6]. 电—Fenton法处理苯酚废水实验研究[D]. 杨建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7]. 微电解—锰矿物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硝基酚废水[D]. 朱荣. 合肥工业大学. 2007

[8]. 含DNBP工业废水的处理研究概况[J]. 杨耀彬, 周喜旺, 魏娜. 现代化工. 2018

[9]. 工业废水中高效降酚菌株的筛选[D]. 赵笛. 北京理工大学. 2015

[10]. 蒙脱土、高岭土和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Pb~(2+)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研究[D]. 张树芹. 山东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液膜法处理含硝基苯酚废水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