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发区优化结构--苏州开发区周边区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苏州古城论文

打造开发区优化结构--苏州开发区周边区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苏州古城论文

创造最优化的开发群体区结构——环苏州开发区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论文,最优化论文,群体论文,结构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抱古城苏州,一个充满生机、颇具规模、层次较高的开发区群体正在崛起:

城东是规划面积为70平方公里、首期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这个由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推动、共同开发的国际级合作项目,现已拉开建设序幕,第一期工程2平方公里中的微型示范区已经启动。

城西是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的苏州新区暨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这里,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经落户,一个现代化新城市的雏形已初见端倪。

城南是规划面积为7.81平方公里的吴县经济开发区。这里,投资环境日臻完善,已逐步成为投资者的热土。

城西北是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这是迄今全省最大的全独资开发区,全省最大的独资企业“维德建材集团”落户于此。

一个建成区目前不过59平方公里的城市周围,集结了大于建成区面积数倍的开发区群落,这在苏州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当我们在惊讶、欣喜之余,又不能不陷入沉思:未来苏州的建设目标是什么?如此规模的现代化新区与千年古城苏州有什么内在联系?如此众多的开发区之间应当如何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认识这些问题,对于把城市和开发区建设纳入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不无补益。

(一)

一支优良的军队,必定以训练有素的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连队为基础。同样,开发区群体水平的优化,也是以较高水准的单个开发区为基础、为支撑点的。如今,围绕苏州的4个开发区,就其个体水准而言,堪称一流。它们都有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建设目标,都有一个较具活力与生机的运行机制,都有一批优秀人才,都保持了快速、高效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战略构想初步体现。按照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各级各类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办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大开放的“示范区”,优化结构和推进经济上水平的“启动区”,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先导区”,深化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试验区”。而开发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构想正在变为现实。以苏州新区为例,这个昔日大片田野的空旷之地,经过近年来的高效开发,现在一个高楼耸立、道路畅通、外商云集的现代化都市的轮郭已初步形成,展示了古城苏州90年代的崭新形象。这里集中了苏州市区40%左右的新兴工程项目、6个全市重点骨干项目,其中有11个是国家和省级火炬项目,还引来了荷兰飞利浦、美国普强等国外大批著名的高技术企业,成为苏州二次产业更新换代的摇篮。现已进区的企业,到1997年,可形成300亿元产值的生产能力。苏州新区将成为苏州经济领域中引人注目的新的生长点。

其二,创造了“苏州效率”。苏州开发区的诞生和发展几乎是很难分清的。许多开发区在创建初期实行的是“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招商”的立体战术。各道环节、工序的衔接十分紧密;批办项目普遍“特事特办”,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因而,无论在国内同类型的开发区中,或者在外商投资者的心目中,苏州开发区的效率都属一流。

浒墅关经济开发区是起步较晚的省级开发区。迄今,却在全省48个省级开发区中创造了“进区项目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外资到位率最高的”的3项纪录。新近批准的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的微型启动区已实施“六通到边”,连接园区与苏州城区的主干道苏斜路一半已通车,如此进度被有关领导喻为“苏州效率”。

其三,形成了“区域特色”。“项目是生命,特色是灵魂”。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自觉从实际出发,依据本地的经济结构、地理交通、人文史迹、劳力素质、政策环境等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建设,使各种潜在的、分散的、低效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整体的综合优势,从而使开发区在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个性和特色也日益明显。苏州新区的开发,考虑到古城的传统产业较多,而市区又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因此,把开发和研制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光电、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的区域特色。吴县经济开发区则利用紧邻苏州市区和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旅游、商业等第三产业,已建成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7万平方米商住两用楼,1.5万平方米打工楼,吴中商城、东吴商场、华诚国际商厦、加利大厦、碧波花园别墅等一批商业、金融设施和综合大厦正在建设之中,它将以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前厅”和苏州新区的“南花园”作为自己的区域特色。

其四,显示了不同的“驱动机制”。从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的情况看,具有权威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驱动机制”,是其迅速发展的动力源。各级党、政组织利用经济的、行政和的、政策的多种手段,调动开发区内在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加快建设进程。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战略性选择,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从吴县看,其目标是要把开发区办成吴县的新城区,成为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看,其动因之一,是在郊区地盘不断减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浒墅关这块宝地,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苏州新区则更多的是从保护古城、发展城市的角度出发,目标是实现高新技术区、经济区和新城区的“三位一体”。

(二)

系统科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一个具有优异水准的开发区个体,固然为创造优化的开发区群体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拥有一流的开发区个体,未必就能构成一流的开发区群体。从苏州的实践看,当务之急是要形成优化的开发区群体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出现“1+1>2”的最佳效果。但这里,至少应符合这样几个基本要求:

明确的总体目标。苏州城周围的4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客观上已连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着眼整体,对发展目标作出战略构想,包括确定开发区群体外围面积、总人口、经济总量,设计贯通各个开发区的交通体系,规划配套的公用、公益等基础设施,以及确立各个开发区特色及其主体功能等。目前,各开发区在建设目标、区内布局、产业结构、区域功能、配套设施等方面,往往从本区域出发,自成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局限性。实践证明,只有形成合理的、优化的开发区群体,发挥开发区群体的综合效益,才会进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一个开发区群体,各个开发区应从优化整体功能出发,依据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优热、政策权限、市场趋势等因素,明确本区域内产业的主攻方向。同时,又兼顾开发区群体内各个产业之间的配套、协调、互补等因素,在确立主体产业的同时,尽量避免和减少产业布局上的重复。只有具备了合理、健全的产业布局,才有利于迅速提高单个开发区内产业的技术档次,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为完善、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互补的联动效应。作为一个完整的开发区群体,各个开发区之间应该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互补的、促进的经济关系。当然,由于各个开发区的层次、性质、功能和规模不同。因此,联动形式可以是单向拉动式的,通过较高层次的开发区来带动其它开发区,如通过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来带动苏州新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和吴县经济开发区;也可以是双向渗透式的,各个开发区之间,都有个相互学习、相互辐射、补短取长的问题。开发区之间能否联动,这是衡量一个开发区群体是否健康运行的重要标志。

合理的生存空间。开发区群体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现代市民的衣、食、住、行、玩,充分体现高效、节约、方便的原则,同时兼顾各个开发区不同的发展规划,最终形成布局科学合理、功能相互配套、区间错落有致的城市网络。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就相当科学,中间为金融商业区,两边为生活居住区,外围是工厂生产区,无论购物还是上班,都极其方便,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生产方式。因此,作为一个优化的开发区群体,在突出主体产业的同时,还应搞好交通、绿化、通讯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大力兴办配套的商业、金融业、娱乐业等第三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吸引人流,逐步发展成现代化的城市区域。

(三)

从总体而言,苏州古城四周的开发区群体目前尚处于一种单体快速发展而整体较为松散的状态。如何不断加强开发区区际的有机联系,逐步提高开发区群体的组织程度,充分发挥开发区群体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我们认为应在以下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充分认识环苏州开发区群体的性质、地位和功能。首先,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性质不会变。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众多的古吴遗址和江南园林。如今,随着市区及所辖六县(市)经济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高度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将极大地丰富苏州的游览景观,使苏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施游城市更富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其次,苏州作为区域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日益显示。随着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的开发建设,苏州市区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加强,对6县(市)的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诸方面的辐射影响都将日趋强大。届时,苏州市区将不仅成为苏州地区范围内的中心城市,而且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也将成为仅次于上海的次中心城市。其三,苏州将逐步成为高度外向化的国际性城市。伴随着苏州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不断开发和形成,国际上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大财团将纷纷投入,苏州在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地位也将不断扩大,苏州将成为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开放城市。其四,苏州的金融、商业、房地产、信息等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将获得空前发展。充分认识苏州城市的性质、地位和功能,对于正确把握环苏州开发区群体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按照城市的特点、要求,优化开发区群体结构,这不仅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项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因此,在实施开发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本着科学、严谨、向人民负责的态度,坚持以规划为先导,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开发建设。具体来讲,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1)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把各开发区放到大苏州范围内考虑,尽快拿出一份符合未来发展要求、有利于优化整体功能的环苏州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形成个体快速健康发展、整体优化协调的新局面。(2)产业分工和优势互补的关系。各开发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上做文章,以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同时将自己的强项产业、技术、产品不断向区外扩散,使区际产业能相互协作,互取所需。(3)古城区与新区的关系。苏州的开发区大都 是依托古城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初创阶段,开发区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都得益于古城区的原有设施。但是,随着开发进程的加快,各开发区自身经济实力的加强,以及各种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健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其与旧城的“脐带”逐渐被剪断,两者关系日趋松散。因此,在建设开发区的过程中,不能“喜新厌旧”。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将古城大量人流疏散到城外去;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旧城改造,并根据古城区实施全面保护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旅游、商贸、信息等“无烟产业”、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使这与开发区群的高新技术产业遥相呼应,相得益彰。(4)长远与当前的关系。现在各个开发区都在抢时间、争速度,这种拼搏精神是值得发扬的。但是,开发区是一项为子孙造福的复杂工程,来不点半点马虎,如果因争功近利盲目布点,不讲究科学性、配套性,不在投资环境上下功夫,到头来必将影响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环境趋紧的时候,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办好现有的进区企业和优化投资环境上来,搞好软服务,为开发区今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发挥优势、保证重点中实现开发区的群体联动。在发挥开发区各自优势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确保重点。市委、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其工作的重点宜放在协调东区与西区的关系上。在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明确苏州新区“三位一体”的发展策略,继续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确保新区加快发展,早成气候。事实上,许多来苏考察的国外大财团和大企业,普遍看好初具规模的苏州新区以及吴县经济开发区和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随着各个开发区的先后崛起,相互竞争、优势互补的联动效应将日益明显。

为开发区群体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创造良好环境。开发区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环境,这种环境是广义的,体现在开发区群体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特别是软环境:一是体制环境,包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发区在体制的设置上,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管理体制,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式的管理模式,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政府管规划、管服务、管政策、管执法,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自主权都归企业自己所有;在开发区内,真正实现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二是政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开发区政府应当力求协调、配套,相互衔接,防止各行其是。三是人文环境。开发区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区内的人员的素质以及文化氛围。区内企业多数是技术层次较高的现代化企业,要求有着现代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与之配套;随着外籍人员的增多,社会习俗和文化生活也将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区内人员能安居乐业,亦是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

标签:;  ;  ;  

打造开发区优化结构--苏州开发区周边区域关系的调查与思考_苏州古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