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问题:名利与死亡的存在--论高考复习中列举问题的可操作性_高考答案论文

列举题:名亡而实存——试论列举题在高考复习中的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操作性论文,试论论文,高考复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全国性高考历史试题的显著变化之一,传统题型列举题于1990年被取消,成为继填图和名词解释后,第三类告别高考试卷的题型。但经过对5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阅读和探讨,有些列举题看似“名亡”而又颇有“实存”之感,其缘在于每年的试题(无论新高考和老高考)及答案中,都有按列举题的组合形式和独特要求而出现的试题和答案要点,并在全卷中占1/4-1/3的比例。这一规律性的信号提醒我们,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对列举题应予以重新审视和足够的训练。

列举题在80年代高考试题中的可塑性

198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新增了总计为24分共6个小题的列举题,虽当年许多考生无法适从,可通过评卷和试题答案的面世,明示了此种题型的两个大类,即横向列举和纵向列举,前者如“列举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控制中国经济的情况”,后者有“举出我国下列四项科技成就早于欧洲若干年”等,同时也交待了列举题答题应简明扼要、各知识点(线)前后须排数列码这两个最基本的定法和模式。1983至1989年的高考题中,列举题成了一固定题型,此后而岁岁相因,卷面分数7年里依次为10、12、16、11、18、9、4分。除以横列题考查一定深度,纵列题测试一定的跨度外,命题角度的变换、发问形式的翻新使列举题在几大题型中独树一格。首先,无论纵列题或横列题,由于答案均要求凝炼、简洁,从而使此题型具备了较强的共通性和可塑性:部分列举人、地和其他名称的正确的答案,本身就是填空和多选一的直接书写和正确字母(数码)牵引的内容,如“列举西汉、曹魏、唐三个朝代改革农具和水利工具的重要成就”(1983年),“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和明朝三司的名称”(1984年),“列举1920年我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出版的四种刊物”(1987年)等;另有部分列举题的答案经浓缩(提炼)后亦可直接为填空和选择所答,如“列出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1987年)答案中的“十三批”、“遣唐使”、“典章制度”、“鉴真”、“佛教经典、雕刻、建筑艺术和医学知识”,再如“举出阿拉伯统一过程中穆罕默德的三次重大活动”(1988年)中的“麦加”、“伊斯兰教”、“622年”、“麦地那”、“政教合一”等核心点;反之,也有相当数量的列举题答案经稀释(补充史实材料)后即成为问答题所要求答出的知识线面,如“列举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四大事件及发生年代”(1984年)若依序加上关东、柳条湖、北大营、海军陆战队、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借口兵士失踪、中国守军奋起还击等,“列出我国古代三次著名的、并取得成功的改革变法”(1988年)若添之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设置常备军、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建立县制、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等,再化为畅达的文句,便可变通为“简述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四大事件之经过”和“我国古代三次著名的并取得成功的改革变法其概况如何?”两道问答题。其次是问项有较强的排他性、选择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从1984年的“列举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六件大事”和1987年的“列出二十世纪上半期我国颁布的六部宪法和宪法性的文件”之要求中可悟出,前题意在将繁杂的史实弃掉枝节毫末后进行筛选,再按时序排列,包含着对考生判断、组合能力的测试,后题除针对“我国”、“宪法和宪法性”外,还暗示了由世纪转化为具体的时限,即1900至1950年,若答作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则成大错。第三表现在单位采分点内,纵列题的跨度较之其他题型更大,如1988年的我国古代三次著名且成功的改革变法一题仅占3分,却要求列出时期、改革家和历史意义共9个知识(采分)点,跨课文近80页,跨年代约1200年,每单位分值所承载的知识含量和时空容量乃其他题型所不可比。第四为横列题根据所摄取课文的范围只可分为跳跃型和密集型两类,横向跳跃型列举题指举出的知识点皆发生于同一年(朝、期),但仍散布于不同的页码或段落,彼此间被其他内容隔断,如“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四次重大国际会议和各次会议参加的国家”(1987年),虽同属“二战”这一横向范围,却也涉及到5页课文;横向密集型列举题则相反,所答内容全部在一段落且前后相连,但答题时须用数码作序号将各句断开以对应得分点,如“举出1787年美国宪法中有关种族歧视的规定”(1987年),“列出1947年12月中共宣布的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1988年)等。总之,以上四大特点尤以可塑性强是为列举题有别于其他题型的显著之处。勿可否认:作为一种答题导向,在80年代曾吸引不少考生为此训练不疲且感受良多。

列举题在90年代高考试题中的隐含性

有专家认为,1990年高考历史试题取消列举题后,其考查功能被多项选择题替代,意即若某多项选择题有四个或三个正确答案,它实际上就是一道不用书写汉字的“列举”题目和答案,如1991年试题中《九章算术》讲到的方法、《共产党宣言》的观点、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除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外的其他派别和团体,1992年试题中的19世纪美国通过购买或战争取得的领土,1923年法、比出兵鲁尔的影响和后果,1993年新高考试题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形式,1993年老高考试题中的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的事件等题,所附的四个备选答案均无懈可击。但以此认为仅是多项选择题替代了列举题的功能未免失之片面,事实上,在90年代前5年高考历史试题固定的5个大题中,或有列举的内容隐含其间,或须借助平时对列举题的训练方能快速明辨答案的真伪。前者主要指Ⅱ卷各大题,后者指选择题(包括多选一的单选题),它们都是“列举型”内容的不同存在形式,试列表统计如下:

1991-1994年高考历史“列举型”内容分数分配表

(注:①表中汉语数字代表该年试题中大题题号,依次为单一选择、多项选择、填空、材料解析和问答;②新、老高考总分分别为150分和100分。)

通过上表可知:“列举型”内容在卷面总分的比例大体维系在1/4至1/3之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而各年各大题中代表性的试题,更是复习中不能回避的范例——

1.单选题中的“列举型”内容主要隐含在数码编组题和逆向选择题中,如1993年新高考试题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发生的顺序是:①议会组建‘新模范军’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④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正确答案为②①④③,从属字母A;“下列各项中,与汪精卫无关的是:A.曾任广东国民政府主席 B.制造“七·一五”政变 C.策划皖南事变 D.在日本诱降下公开叛国”,正确答案(无关字母)为C,而非正确答案的ABD三项则是列举题正确答案的原型。

2.除前所举的四选一例题外,多项选择题中相当部分的四选三试题,亦由列举题演变而来,如1991年试题中的“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除创办企业外,还:A.创办新式学校 B.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C.创建近代海军 D.在各省设商务局”,正确序号为ABC;1994年新高考试题中的“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突出表现有:A.不结盟运动形成 B.南北对话开始 C.亚非会议召开 D.七十七国集团形成”,正确序号为ACD,可谓“此题非举实有举”。

3.填空题中隐含的主要是纵向列举内容,答好此类填空题一般应以系统归类的方式然后再以作列举题的形式复习为前提,如1991年试题中的“三国时魏国的_____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时______进一步使楷书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钟繇、王羲之),1993年新高考试题中的“中国共产党____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____全会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十一届六中),1994年老高考试题中的“抗日大反攻前夕,跨山西省的敌后根据地有晋冀鲁豫、______和____”(晋绥、晋察冀),实为复习中“列举我国古代字体发展的五个过程”、“列举建国后中共的重要会议及决策、意义”和“列举抗战时期跨山西省境内的三块根据地名称”之局部或和盘反馈。

4.自1991年以来,材料解析题已不受文句翻译的局限,在以课文外的史料还原课文中史实的基础上前引后牵、叙论交叠,从而给此种题型注入了全新的涵义。“列举型”内容主要隐含在该大题的某些子题中,如1991年第47题第④问“从1936年7月18日到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又有哪些不利于抗日的行动?”,1994年新高考中第38题第②问“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老高考中第41题第①问“材料一(据《明太祖实录》、《明史》)反映了什么现象?”,第②问“从材料二(摘自《明史·食货志》)和材料三(摘自《明会典》)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等须借助于纵向列举和横向跳跃型和密集型列举的答法来完成答案。

5.多年来在卷面占分最多的问答题,相当程度上是列举题的翻版,尤其是1992年以来,历史问答题出现子题化倾向的同时,也表现为答案的“列举化”。如果说,在前述几种题型中,列举内容若隐若现,在问答题中却显而易见,最突出地要数1992年和1993年的老高考试题,两年的问答题中列举型内容分别为18和19分,占该大题总分的60%和52.78%,占全卷列举型总分的51.43%和52.78%。在1992年试题第49题11分中,可列举化的就有7分,即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共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两个子题;第50题则可视为对印度历次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特点和结局三道列举题的穿插叠合;1993年老高考试题第44题所问,明显可肢解成以下三道列举题:(1)列举工业革命的三大后果。(2)列举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后19世纪70年代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3)列举19世纪70年代前因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后而形成的三股进步潮流中的各五个重大历史事件。或者说,是以上三道列举题的组装。

列举题在高考复习中的可操作性

由于列举题由前述可见本身具有的可塑性、隐含性和共通性、系统性、提纲性等特点,对此题型应“旧业重操”,在备考复习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其理由至少有三:1.高考复习是一场艰苦的同时也是带有功利性的教学活动,依过去的经验或教训看,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不分西瓜芝麻一概兼收并蓄与猜题押宝两种相迥异的方式皆已落伍,在既要有牢固基础的记忆又要提高理解能力和答题技巧的重大课题前,必须考虑到一定的保险系数,将“无用功”降至最低限度。不能因为选择题在各年高考试题中总占40%至50%的分数而用一半或接近一半的时间叫学生如何选择ABCD,或为什么填B而不填ACD,也不能因为问答题的分数比例较高且知识容量最大而将复习课上变成解答问答题的专题课。在各种题型的训练效果不能几全的困惑中,必须寻找一种能缩能伸、时省效佳的“中介题型”,而此“中介题型”的首推者,笔者以为:应是列举题。2.历史科高考理应向标准化迈进,标准化考试除命题标准化外,当还包括答题和评卷的标准化,而后两者对于以问答题为代表的主观题而言历来是个难题。自1992年以来,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命题采用了一题多问和子题化的方式,使问答题的答题范围得以框定,评卷的伸缩性大为减小而趋向同一,不仅叙述题,而且评价题也都摒弃了过去那种“糠堆中拣米粒”的评分方法而使考试信度增大,过多的说明和拖泥带水现象成了问答题评卷最忌讳的作题法,而简洁、凝炼、条理和时序、段列设计工整等基础知识和技能,无一不是当年列举题的定法和模式所在。3.相当数量的纵向列举题和横向列举题分别以其长距离的跨度和较深的力度对课文进行同类拈取和同期切割,当今问答题的两类即大跨度、深切口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谓受启发于此题型;另外其选择、归纳、组合、排序、设计等技能和惜墨如金等严格要求,对考生的潜移默化远非一次高考,甚至对他们的素质和日后工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直接的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看,叫学生作好列举题,欲金榜题名之外,尚有“授人与渔”之功用。

基于前述感知和范例,笔者在毕业班的教学中时常以自制的列举题作为主要的训练题,以下,拈来临堂中的数例——

横向列举题:1.列举阿保机和元昊的汉化措施。2.列举考古发掘中有关南宋经济发展的实物(迹)及所反映的内容。3.列举1929-1932年,湖南境内的几个根据地名称。4.列举日本明治维新措施的三大方面。5.按时序列举1949年世界历史上的五件大事。答案依次为:1.①阿保机:a.用汉人制定典章制度;b.参照汉文创制契丹文。②元昊:a.仿北宋建立官制兵制;b.任用汉人作官;c.参照汉文创制西夏文。2.①南宋墓中的棉毯,说明棉纺织业达到相当高的水平;②泉州湾出土的远洋货船,标志着造船业技术较高且船只能经受较大风浪;③泉州港口、船坞遗址、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墓碑石,反映了泉州对外交通贸易发达的盛况。3.①井冈山(湘赣),②湘鄂边,③湘鄂赣。4.①行政;②工商交教邮;③土地制度。5.①西文12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原德国的美英法占领区成立联邦德国;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④原德国的苏占区成立民主德国;⑤《圆桌会议协定》签订,印度尼西亚成立联邦共和国。

纵向列举题:1.列举至南宋时北京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名称。2.列举中国古代治黄大事。3.列举中国史上对今天陕西境内的三次大规模开发。4.列举日本沦朝鲜为殖民地的“四步曲”。5.列举季米特洛夫的主要活动。答案依次为:1.①西周:燕;②战国:蓟;③秦:渔阳;④隋:涿郡;⑤唐:范阳;⑥五代:幽州;⑦北宋:幽州、南京;⑧南宋:燕京、中都。2.①原始社会后期,舜任用禹治理黄河;②西汉:汉武帝调集几十万民工治理黄河;③唐朝,在黄河流域开凿灌溉渠、修筑堤堰、疏通旧河渠;④元朝:元世祖征调人力物力修治黄河。3.①战国时,秦国水工郑国领导人民在咸阳附近开凿了沟通泾水和北洛水的郑国渠;②汉武帝时,在郑国渠南面和上游南岸开凿了白渠和六辅渠;③1942年,王震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将南泥湾开垦、建设成了“陕北的江南”。4.①1876年,日本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打开了朝鲜的门户;②1895年,镇压甲午农民战争后,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③1905年,利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和美国的支持把朝鲜变为保护国;④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5.①1933年,在莱北锡法庭上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制造“国会纵火案”的真相;②1935年,代表共产国际在“七大”上作《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报告;③1946年,当选为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

上述例题,其旨显然不在于押宝猜题,而在于使学生储存较多的知识量,遵循答题要领和规范,保证答题时效,在与其他题型的共通、从属和转换等关系上进退自如,增减有章;此外,还重在内容、技能和难度诸方面的“举一反三”,以致相辅相成。

标签:;  ;  

列举问题:名利与死亡的存在--论高考复习中列举问题的可操作性_高考答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