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经济运行效益与质量分析及国际比较_宝钢论文

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经济运行效益与质量分析及国际比较_宝钢论文

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经济运行的效益和质量分析以及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钢论文,鞍钢论文,宝钢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运行的效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避免过于宽泛的议论,常常用统一标准化的财务语言和财务指标来描述和研究效益问题,属财务分析范畴。将企业经济运行的效益界定为“资产运营的盈利效果”,与之对应的概念则是“盈利的代价”,即所谓“成本”。换言之,财务范畴内,“成本”与“效益”是一对完全负相关的概念。而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财务角度上讲,它所对应的概念是“资产流动性”“负债比率”等,从更为普遍的系统论的角度讲,它应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协调性”等重要方面。要深入分析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重要子系统的冶金经济的运行规律,无疑也需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阐述。与此同时,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在经济运行监控过程中需同时兼顾。

四大钢(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经济运行的效益与质量对全国冶金工业的重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从各自产量上讲,还是从各自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发展思路上讲,深入分析四大钢并与国际上相关钢厂进行对比研究,对企业加强各自经营管理,对强化冶金行业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1994年四大钢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

四大钢中,宝钢、鞍钢、武钢三家均已实行新税制,且于1993年实行了新的会计制度,除首钢外均完成固定资产重估增值工作,重估升值率鞍钢为58%、宝钢为73%、武钢为51%。因此鞍钢、武钢、宝钢的财务数据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和规范性。首钢则尚未完成固定资产重估增值工作,财务也尚未按新会计制度操作,尤其关于利润的核算与其他大钢有明显出入,因而利润中尚含有补偿不足的成本。在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按照规范化的口径予以调整。固定资产的升值率,根据其生产规格、产品结构和装备水平,并参照行业的平均升值率,定为60%,综合折旧率参考目前同行业的实际水平可以由目前的4.62%提高到9%。四大钢的财务数据均为1994年财务决算报告为依据。文中各项数据均用百分比率来说明。

四大钢1994年的盈利能力用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权益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等三个指标描述,分别反映三个方面的情况:(1)销售收入净利润情况(事实上又能反映销售收入中总成本费用的情况);(2)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情况(因为四大钢均为国有,实际上反映国有资产增值的情况);(3)总资产(包括负债)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运用总资产(不只是投资人投资)的获利能力。

表一

 销售收入净利润率 权益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

鞍钢

  7.4%

11.5%3.8%

宝钢

 22.3%8.5%6.6%

武钢

 10.6%

11.6%4.5%

首钢

  3.3%4.4%2.0%

平均

 10.9%9.0%4.2%

从表一可看出:(1)销售收入净利润率以宝钢为最突出,高达22.3%,武钢超过10%,实属难能可贵,鞍钢为7.4%,有一定水份,与首钢3.3%同属一个档次;(2)从权益收益(国有股收益)角度讲,武钢、鞍钢均超过10%,宝钢为8.5%,首钢仅为4.4%,说明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在实现国有股股权增殖方面成绩都比较明显,比较而言首钢稍差;(3)从整个企业资产经营效益来看,宝钢为最高,达6.6%,鞍钢、武钢均为4%左右,首钢仅为2.0%,这个指标能较好反映企业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

四大钢对比的结论是明显的,但对大钢经济效益的整体判断尚需一可靠参照物。这里选择六家国际上有一定代表性的大钢铁企业作为分析对象,参考最近的财务数据,进行国际比较。

表二

  销售收入净利润率 权益收益率 资产收益率

美国纽柯 4.8%

10.1%5.3%

日本钢管-0.2%

-0.9%

-0.1%

新日本制铁

2.4%7.2%1.7%

台湾中钢14.4%7.9%5.0%

美国伯利恒

4.9%

-5.3%

-3.9%

韩国浦项 4.3%5.8%2.5%

平均

5.0%4.1%1.8%

显然,从效益角度讲,我国四大钢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权益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均大大超过世界六家大钢铁企业,三项指标平均值大约为对方的两倍,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1)世界各国钢铁业虽面临同一国际市场。但并不是处在钢铁工业相同或相近的发展阶段,各国钢铁业在同一时期盈利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国钢铁工业处在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盈利水平一般会比处于发育成型阶段的其他国家钢铁工业要高。(2)企业所面临环境的市场化程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市场愈是发达,愈是规范,盈利水平愈是同行业特征相关。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钢铁行业的特征是投资大回收期长,在完全市场化情况下,盈利水平是很难提高或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3)我国钢铁企业在实行新会计制度后,虽然同样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但是由于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企业之间大量拖欠,相应地盈利中存在一些水份。

从表二中可以发现,世界六家钢铁企业中的台湾中钢、美国纽柯和韩国浦项公司的效益情况,特别是权益收益率和资产盈利率,大致与我国四大钢水平相当,但因其没有水份,实际上的效益状况比我四大钢的平均水平要高。结合它们面临的市场环境考虑,中钢、纽柯、浦项这三家能取得这样好的效益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二)

分析我国四大钢铁企业的成本构成,也应采用还原之后的要素成本,旨在同国际上有代表性钢铁公司进行必要的对比。然而,我国企业的成本构成,特别是人力成本与西方国家企业差异较大,有必要进行调整。人力成本应该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保险、住房补贴等;原材料费用包括原料、辅料、动力以及已进入成本的税收;利息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利息之和;折旧不仅包括机器设备折旧,同时包括列入管理费用中的折旧。以上各项成本数据均与销售产品匹配,是完全意义上的成本费用。在此也用百分比表示。

表三

 劳动力成本 原材料动力

利息

折旧

总计

鞍钢

13.8% 68.8%

5.5%11.8%100%

宝钢

3.6% 67.2%

1.8%27.3%100%

武钢

18.5% 64.6%

5.2%11.6%100%

首钢

11.0% 74.3%

4.2%10.4%100%

平均

11.7% 68.7%

4.2%15.3%100%

从全部成本费用的构成中不难发现以下四点:(1)人力成本宝钢有明显优势,仅占成本费用的3.6%,其他三家均在10~20%中间。(2)原材料动力费用中,武钢、宝钢均较低,它所占比重反映产品不同的加工深度,一定程度还能反映企业对原材料动力的利用效率。(3)利息支出宝钢也是最低,仅为1.8%,其他三家大抵相当,在5%左右波动。(4)折旧的情况差异非常明显,宝钢折旧水平最高,武钢、鞍钢大致相当,调整后首钢的折旧所占比例在四大钢中仍然是偏低的。折旧水平高低既反映企业成本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营业收益,同时又能反映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技术更新改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成本能允许,折旧提得愈多对企业发展愈有利。在技术更新加快的今天,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四大钢的成本构成差异较大,但从整体上讲与国际上同行业比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表四

  劳动力成本 原材料动力

利息

折旧

总计

美国纽柯

37.6% 54.7%

1.3%6.2%100%

日本钢管

17.4% 74.3%

0.4%5.5%100%

新日本制铁 16.3% 72.4%

3.4%7.9%100%

台湾中钢

17.9% 61.8%

6.9%

13.3%100%

美国伯利恒 21.9% 53.4%

4.2%

20.3%100%

韩国浦项7.3% 65.4%

5.8%

21.5%100%

平均 19.7% 63.7%

3.7%

12.5%100%

不难看出,我国四大钢与世界六家钢铁企业在成本上的主要差异表现为;(1)劳动力成本在总费用成本中所占比重,我国四大钢比世界六大钢要少10个百分点,具有较明显优势,尤其是宝钢优势最明显,人力成本仅占3.6%,比世界各大钢,差不多是数量级的差别,比劳动力成本比重最低的浦项(7.3%)还要低很多,说明宝钢劳动生产率与世界接轨后,低工资优势发挥明显。但四大钢中其他三家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优势并不明显,这说明在不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利用现有劳动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前提下,盲目提高工资或变相提高工资,将会使劳动力所占比重接近或超过其他国家的人力成本,加速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2)国内四大钢原材料动力成本所占比重比国际六家钢铁企业的原材料动力成本所占比重平均要高5个百分点,说明四大钢铁产品在加工深度上不及六家世界钢铁企业。(3)利息支出所占比重,四大钢比世界六家钢铁企业要略高,说明企业产品成本中,资金成本所占比重略大,但大致相当,差异不明显。(4)四大钢折旧所占比重与六家世界钢铁企业平均的折旧水平不相上下,在所有十家钢铁企业中,韩国浦项每吨交货钢折旧高达88美元,占总成本费用中的比重高达21.5%,是加速折旧的典范。国内只有宝钢可以与之媲美,象首钢用目前很低的折旧水平来进行固定资产补偿,在国际钢铁业中也是绝无仅有的。(5)我国钢铁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成本。我国钢铁企业应该象宝钢一样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象宝钢一样在总成本允许的前提下,提足折旧,顺利实现固定资产的补偿,切忌片面追求所谓利润,而少提折旧,使更新改造难以为继。事实上,少提折旧不是成本优势;不断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增加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可减少原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首钢是十大钢铁企业中产品加工深度最浅的。

(三)

从资产循环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与物流(钢铁)相对应的资金的投入产出,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分析方法,它是将物流完全货币化的成本分析。

1994年,我国四大钢每生产1吨钢需要总资产平均为5637元(鞍钢4686元/吨,宝钢8130元/吨,武钢6088元/吨,首钢3643元/吨),比世界六大钢铁每产1吨钢需总资产平均6330元,要低12.3%(伯利恒354.2美元/吨,新日铁950.6美元/吨,日本钢管1588.6美元/吨,台湾中钢902.4美元/吨,浦项752.6美元/吨),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国钢铁企业投资的确比较省;第二,即使在1994年市场不十分畅销的情况下,企业产能利用仍然较充分,这说明我国钢铁企业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顾及市场片面追求产量的倾向;第三,四大钢中首钢资产未重估增殖,如果重估增殖后每吨钢材所需总资产达4325元/吨的水平,则四大钢平均5807元/吨,与国外六大钢水平相近,仅低9%;第四,我国产出的钢材没有其他国家产出的钢材值钱,我国四大钢钢材平均售价仅为30008元/吨,世界六家钢铁企业平均522美元/吨,按1∶8.4汇率计算,则超过4300元/吨。从这个角度讲,四大钢是花5807元资产实现3000元左右的销售,投入产出比为50%左右,而国外六大钢是花6330元资产实现4000多元销售的,投入产出比为63%,我国四大钢资的资金投入产出效率比国外六大钢平均水平要低。

从以上成本—效益的分析可知,我国四大钢在成本效益方面高于世界各国钢铁公司(尤以宝钢最突出),但从资金的循环角度来分析资金投入产出,发现我国四大钢平均效益比世界六家钢铁企业要低。

二、四大钢经济运行的质量研究

我国四大钢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各自庞大的物理结构和巨大的资产结构上的,是一种物流和对应的资金流的复合。四大钢作为相对完整的经济子系统既与整个国民经济大系统相关,同时又按各自的规律运行。以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四大钢经济运行的质量进行研究。

在钢材市场虽有变化但仍然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资产运营显得低效,突出表现在营业周期普遍偏长。

营业周期是指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收回现金的整个时间,从应收帐款变现能力和存货变现能力指标中可以计算出大约的营业周期。在比较同一企业不同会计年度以及同类企业时,营业周期指标是很有用处的,它是指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期末存货全部变成现金。

营业周期=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售销收入)×365+(库存平均余额÷销售收入)×365

表五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库存周转天数  营业周

 (天)  (天)

 (天)

鞍钢

 145.5 + 150.3 =295.8

宝钢

  89.1 + 136.4 =225.3

武钢

 171.9 + 193.0 =364.9

首钢

  70.4 + 116.8 =187.2

平均

 119.2 + 149.1 =268.3

表六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库存周转天数  营业周

(天) (天)

  (天)

美国伯利恒

37.2 + 85.8 =123.0

美国纽柯 27.2 + 50.5 = 77.7

新日本制铁

66.9 + 116.1 =183.0

日本钢管 90.5 + 117.7 =208.2

台湾中钢 4.9 + 136.8 =141.7

韩国浦项 43.2 + 51.0 = 94.2

 平均

43.3 + 93.0 =136.3

从表五、表六中很容易看出,我国四大钢的营业周期太长,资金在企业要经过268天才能循环一次,一年只能循环1.36次;而世界六大钢平均只需136.3天,一年可循环2.68次。从资金循环角度讲,我国四大钢资金循环速度只及世界六大钢的一半。显然,企业盈利是靠资金链一次一次的形成和解脱积累而成的,在每次循环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当然希望循环越快越好。但是事实上,两者是有矛盾的,为了追求每次循环的盈利水平必然影响资金的循环速度,必然要延长营业周期。那么企业应追求的是资金循环每次的效益和资金循环的速度之乘积最大,以保证利润最大化。

从以上数据中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分析:

(1)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与产品销售价格和企业销售机制对市场的灵敏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资本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越规范,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会大大缩短。应收帐款周转天数既反映企业对外销售环节的问题,同时又反映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四大钢应收帐款天数平均为119.2天,比世界六大钢平均43.3天要长近2倍,不能不说明销售环节和宏观环境方面的一些问题。

(2)库存越小,周转越快,库存中产成品库存的高低也与销售环节有关系。如果产成品库存较高,某种程度反映销售不畅,或者价格太高,或者产品不适应市场。在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企业应按合同组织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应立即交货,产成品库存应接近为零。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实践告诉我们:提前完成生产也是一种浪费。四大钢库存周转天数是149.1天,而世界六大钢平均为93天,要高56天。这种差距是很大的。在国外,钢厂绝不会库存上百万吨的钢材,哪怕是几万吨的钢材库存也是不可思议的。

(3)四大钢营业周期太长,无疑反映了企业在处理产品盈利与加速资金周转、缩短营业周期关系方面尚不是完全高效的,常常顾此失彼;同时反映我国钢铁系统对计划经济的依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销售作风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

(4)在冶金部提出钢铁企业今年缩短应收款周转天数目标时,也应联系我国宏观经济条件的实际,参考世界钢铁企业的平均水平,在加速应收帐款周转方面,企业可控的程度较之缩短库存周转天数方面要小很多,因此企业的眼睛重点应该向内,减少库存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钢铁企业的库存通常占流动资产的60%以上。减少库存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以按订单(合同)组织生产、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消耗、合理布局、均衡生产为前提,以计算机管理为手段。

大部分企业从整体上看缺乏柔性,自适应能力差,运行欠平稳。

作为钢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近几年一直处在大的变革之中,整个经济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化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按市场规律运作,而我国的钢铁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形成了一套自身运作特色。由于自身固有的巨大惯性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转轨时期很难实施有效变革。在资产运营方面,既缺乏整个资产运营合理的物理构架,同时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营机制,企业在市场发生大的变化时缺乏自适应的动力机制,同时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驾御大钢铁企业驶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准备和人才储备。这些原因使我国不少大钢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能适应环境,大企业的表现甚至比一些中小型原本无依无靠但按市场规范运作的企业还略逊一筹。整个经济运行相当脆弱。

(1)营运资本变化逐渐降低,使短期偿债能力逐步下降。四家大企业中有两家营运资本为负数,其中一家营运资本为-50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64,而正常值应在1~2之间,企业正常运行仅仅依靠对外负债和对外欠债。四家企业中有两家是人欠小于欠人,靠自身的流动资产是远远不够维持自身生产经营的。整个系统运行风险很大。部分企业最怕外部硬约束,水、电、税等时常困扰企业,企业财务疲于奔命。

(2)四大钢均有扩大生产的明确目标和巨大动力,而建设所需的资金来源依靠对外举债和货款回笼。事实上,企业货款回笼情况时好时坏,好时货币回笼率高达90%,坏时仅为20~30%;而向外举债的难度日益增加,融资成本较高,通常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盘子内的贷款常常到期末方能到位。两项因素共同作用,使企业基本建设资金不仅紧张,而且在时间上不平衡,动辄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调查发现,有的企业在资金紧张时,甚至发生“天天发工资”(筹一点发一点)的现象。作为现代化的大企业,这种不平稳的经济运行与企业拥有巨大的资产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形成强烈反差。

(3)对市场响应能力差,还表现在某些大钢铁企业不能及时转变观念,改变经营作风和经营策略,产成品积压严重,影响资产流动;同时企业缺乏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开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能力,暴露的问题是产品结构缺乏弹性,缺乏必要现代化生产的组织手段,这种局面与我国现代化大企业的地位很不适应。

多种经营尚未形成气候,投资收益偏低,使经济运行整体协调性不强。

根据四大公司的设想,四大钢的管理目标都是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构架的集团化管理,实现多种经营。但是到目前为止,四大钢的多种经营均未形成相应的规模和效益;四大钢的人欠货款中,集团内部拖欠占了相当部分,有的高达20%;投资无效益的项目也不少,大部分投资效益低于钢铁业投资收益。在多种经营方面,首钢虽已形成八大门类行业构架,是四大钢中比较好的,但也未形成相应规模与效益。总之,各家企业经济增长点尚显单一,钢铁业利润占90%在上,多种经营一是比重太小,二是收益太低,无法实现分散市场风险的目的。在1994年钢铁欣市场不畅的环境下,四大钢均未表现出相应的整体协调性,与国家的宏观要求和企业自己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挖掘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钢铁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盈利质量不高,个别企业无法坚持稳健原则,靠天吃饭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尚未正视国有大企业良好商誉等无形资产损失的现实,既未按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或递延方式来补偿无形资产,又未把企业形象设计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实际上,作为国家投资为主体形成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国家在进行有形资产投资的同时也为企业树立良好信誉等付出了代价,无形资产补偿不完全或者根本不把无形资产纳入资产范畴,实际上就是没有坚持稳健原则。第二,个别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或者为了保持成本的竞争能力,折旧提取很少,企业无法实现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自我更新改造能力缺乏。企业实际的效益增长大大小于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国有股权益的实际增长无法与所谓“利润”增长同步,企业缺乏必要的发展能力。第三,少数企业在资金安排上无法坚持稳健原则,在钢材旺销行情飞涨时铺设大摊子,一旦市场变化,则可能由于没有资金后援而变得无法收拾,固定资产清理损失也很严重。

少数企业物流信息与资金流信息脱节,使以财务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成为开环,容易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失控。

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反映企业基础管理放松乃至削弱,管理方法和手段跟不上要求,反映目前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与以财务管理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这种机制上的失调,容易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使建立在现行财务信息上的企业决策失去价值,决策造成的损失很大。

三、结束语

考察我国四大钢的经济效益,并同国际上六家主要钢铁企业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大型钢铁企业1994年的效益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宝钢,效益是十家钢铁企业中最好的,它将现代大企业的质量和效率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劳动力成本优势特别明显。相比较而言,我国其他三家虽然同样拥有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但并不明显,而且近年来人力成本越来越受人才市场价格的影响,有不断上涨的趋势。部分企业折旧提取不足,发展后劲缺乏,这与现代化大企业的地位不相称。没有资金的支持,特大型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效益都发挥不出来。

纵观我国四大钢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系统运行稳定性、协调性、可控性等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但从整体上讲,我国钢铁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与国际钢铁同行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在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关系方面,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近两年的实践深刻表明:不是有产量就有效益,不是有效益就有质量。象宝钢这样既能有高经济效益,同时又能保证经济运行质量的钢铁企业,是正确处理了效益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钢铁工业作为一种基础行业,如何正确认识其经济运行的规律,如何能保证和兼顾经济运行效益与质量的关系,需要一种客观的尺度和有效的指导原则,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实践证明,钢铁企业要很好运行,最终实现自身的运行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我们要像对待产品质量一样对待经济运行的质量,有质量的效益才是真正有益的效益。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虚假的效益和任何以损害经济科学运行为前提的“效益”。经济运行高质量是原则,效益可以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调整。经济运行的实践也表明: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如成熟期)要保证效益不断增加或持续增长是困难的,某种程度上讲,甚至是不可能的。

我国钢铁工业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有其必然性;同时,我国钢铁业经济增长的代价也是很明显的。高效益和低效率并存的现象很普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化程度高,社会资源配置合理,钢铁业发育成熟后,“投资大、周期长、效益偏低”的特征必将显露出来。眼睛向内,不断提高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才是钢铁企业经济运行的目标,也是钢铁企业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是企业大量减少库存、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和资产运营效益的强有力手段。象国外比较成熟的JIT、MRP生产方式的引入应提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来。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原则,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CIMS的建立与完善,是企业重视市场、按订单组织生产、提高对市场响应能力的保证,是企业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外部环境日益规范化的大前提下,眼睛向内,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特别加速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是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历史使命。作为钢铁行业中的代表,鞍、首、宝、武四大钢,在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方面,有着很好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积极力量。

标签:;  ;  ;  ;  ;  ;  ;  ;  ;  ;  ;  

鞍钢、首钢、宝钢、武钢经济运行效益与质量分析及国际比较_宝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