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探讨论文_王亘昱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探讨论文_王亘昱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3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在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4.24%),P值小于0.05;且观察组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53-02

在临床研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手术治疗属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常见的治疗方式,该病主要发作于患有心瓣膜病、心血管畸形以及进行过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是较为常见的难治范围心脏疾病[1]。施行外科手术治疗该病是较为有效的方式,且给予患者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临床护理路径主要以患者为中心[2]。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部分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使用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显著。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6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3例。

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9、14例;年龄在5岁~57岁之内,平均年龄为(29.26±11.45)岁;病种分布:二尖瓣病变4例,肺动脉瓣病变3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主动脉根部脓肿4例,主动脉窦瘤5例,先心病合并心内膜表面炎性病变者12例。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各占18、15例;年龄在6岁~58岁之内,平均年龄为(29.91±12.73)岁;病种分布:二尖瓣病变3例,肺动脉瓣病变4例,主动脉瓣病变4例,主动脉根部脓肿6例,主动脉窦瘤7例,先心病合并心内膜表面炎性病变者9例。

两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的基线资料当中的性别对比、年龄对比、病程对比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使用常规心脏开胸围术期护理方案,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检查,护理人员依照医生的安排制定护理方案,嘱咐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保持病房环境卫生整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其中护理内容包括术前护理(动态观察患者病情、饮食指导)、术后护理(规范操作、感染管理、用药指导、营养支持护理)等方面的护理路径。

1.3观察指标、焦虑和抑郁程度评分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护理后,记录分析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住院时间,并且密切观察和分析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分情况。

1.3.2焦虑和抑郁程度评分判定标准

总分为100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护理后的数据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用“%”表示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数据,并用卡方值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分以及住院时间数据,并用t值检验。若两组患者的各指标数据存在差异,则用P<0.05表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发生的概率为6.06%(1例低热、1例药物变态反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概率为24.24%(3例低热、2例药物变态反应、3例细菌耐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如表1所示: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抑郁程度评分以及住院时间

组别 例数焦虑程度(分)抑郁程度(分)住院时间(d)

观察组33 25.23±3.78 26.56±3.18 13.26±2.03

对照组33 46.26±4.33 47.31±2.28 21.64±1.26

3讨论

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中,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且易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3]。因此需要进行外科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感染性心内膜炎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中的护理,常规护理是常用的护理方式。但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护理方式较为古板、保守,护理人员仅遵循医生的指导,忽略了对患者的关注,患者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对手术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4]。因此,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护理效果良好。

术前护理:①动态观察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血管保护,减少穿刺次数,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损害患者血管[5]。对于心功能衰弱或损害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动态变化,方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控制患者的体温,避免出现低热等现象。②饮食指导,手术之前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糖及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尽量保持维生素B、C、K的摄入。

(2)术后护理:主要包括规范操作、感染管理、用药指导、营养支持护理。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免疫力较弱,因此应严格加强各项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所有输液接头均进行消毒,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完好,可有效降低在静脉给药过程中造成的意外感染率,减少患者受到入侵性感染的威胁。在指导患者用药方面,术后使用抗生素应按照半衰期给药,严格掌握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手术之后体内的营养物质和能力消耗较多,应及时给予营养支持。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根据病情好转情况,可给予鸡蛋羹、鸡肉、鱼肉以及瘦猪肉等高蛋白食物。提醒患者少食多餐,可适当运动。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24.24%),P值小于0.05;且其焦虑和抑郁程度的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13.26±2.03)明显较对照组(21.64±1.26)更短,P值小于0.05。由此结果可见,观察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式护理效果更佳。

总而言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焦虑和抑郁状况发生较少,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于爱国,刘杰,朱京娜等.感染性心内膜炎41例外科治疗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3):740-741.

[2]刘春燕,邵琳,吴桂琴.1例重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内外科联合救治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5):477-478.

[3]蒋晓玲.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4):193-193.

[4]刘发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228-229.

[5]靳凤,马富艳.浅谈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一般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4):371-371.

作者简介:王亘昱(1986.10-),女,汉族,湖南人,大学本科,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王亘昱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8

标签:;  ;  ;  ;  ;  ;  ;  ;  

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患者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探讨论文_王亘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