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实施路径研究论文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实施路径研究论文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实施路径研究

孙媛媛,郭双双

(咸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旅游的良好基础,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论文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村寨为例,对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度解析,在此基础上了引入全域旅游概念,对傣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最终提出族村寨发展全域旅游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 全域旅游;民族村寨旅游;傣族村寨;发展对策

傣族村寨作为傣族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和传统建筑的载体,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神秘独特的民族文化、精巧的建筑艺术等特有的旅游资源,展示着傣族人民发展、变迁的历史。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具有傣族浓厚文化气息的傣族村寨农家乐体验活动使傣族村寨旅游成为了西双版纳的热门旅游项目之一。2016年前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国家旅游要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观点得到全国很多地方支持和响应,各地政府都开始在“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下打破了当地景区景点传统模式的局限和限制,做出了相应具体的旅游规划。2016年2月前国家旅游局又公布了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在全社会掀起了全域旅游的热潮[1]。这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规范傣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引导傣族村寨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契机。

1 全域旅游与民族村寨旅游

1.1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全域旅游的核心是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其发展理念坚持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社会、全游客等角度来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其核心理念体现在“四新”,即新的资源观、新的产品观、新的产业观和新的市场观[3]。其基本特征有:全域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机整合、“旅游+”功能不断深化、全员形象营销、全民共同参与、社会共建共享[4]

1.2 民族村寨旅游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许多专家学者也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罗永常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它属民俗旅游范畴,又具有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特征民族村寨旅游的基本特征”[5]。该概念被国内学者广泛接受。国外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表现为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两个方面,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问题[6]和乡村旅游中的居民态度和居民感知问题等方面[7]

2 傣族村寨旅游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南端,属于我国的边境地带,与老挝和缅甸接壤,与泰国和越南相邻,西双版纳世代居住着傣、汉、哈尼族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文化悠久,傣族人民生活的傣族村寨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被保护的非常好。西双版纳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誉为“中国最具民族风情旅游胜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的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以“保护与发展不可分离”的开发理念,对少数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村落景观等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发展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西双版纳特色民族村寨旅游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景洪市为例,截至2017年2月,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经营328户,旅游从业人员达1800多人,完成乡村旅游接待27.51万人次,同比增长5.52%,旅游营业收入1147.2万元,同比增长5.5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作为西双版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双版纳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存在问题

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盈利点少。目前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大多数产品还停留在参加寨子祝酒欢迎仪式、参观傣家竹楼建筑和欣赏民族歌舞表演、体验农家乐这样低层次的初级旅游产品上,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重视力度不够,大多数游客的需求和消费得不到满足,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过少。

2016年全国游客选择自助游已超过93%,自助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方式已成为了一种旅游趋势。随着我国交通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便利的交通使得西双版纳旅游得以快速发展,而傣族村寨旅游作为西双版纳特色旅游项目之一,也逐渐得到发展。傣族村寨旅游产品也在逐渐变得多样化,从最初的“傣家农家乐”体验开始,到现在的歌舞秀表演、傣家客栈、寺庙观光体验活动和体验傣家农作活动等,傣族村寨旅游体系也愈来愈成熟。“旅游+”理念为当地旅游产品的完善和扩展提供更多的契机和可能。

科学规划与规范管理缺位。目前,大多数傣族村寨的经营方式都是家庭经营,经营模式规模较小,且傣族寨里的居民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旅游管理培训,管理者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都比较浅薄。

以台湾苗栗县的卓也小屋为例,这里是台湾十大最美民宿之一。民宿老板的专业是设计,为了实现自己的山居梦,他在这里建造了以谷仓为建筑蓝本的创意民宿。从设计、规划到内部场景布置,所有的元素独具匠心,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学融入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艺术感和美感。餐桌、餐布、菜的原料、味型、摆盘设计都是艺术品,有的游客从台北、台中等地专程开车来到这里,只为享受这美学和食物的盛宴。

既能为旅游的人提供全面到位的旅游服务,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这是发展全域旅游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可以按照“主客共享”的理念,加强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畅通市域主要景区道路的连接,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利用科技信息的手段,为居民和旅游者打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公共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相匹配,促进食、住、行、购、娱六要素全面协调,延伸产业链[10]。对此,在傣族村寨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做好村寨景区内的旅游公共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村寨内部及周边的交通条件;加快景区内的通讯网络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旅游公共厕所、景区内的指示牌、路标指派牌、游客中心站和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只有完善了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傣族村寨旅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非网民规模为5.88亿,其中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2%。媒体评论称,这则报告是个提示,网络生态不等同于社会全貌,中国依然有大量人群逸出于网络话语之外,他们也需要被关注。

在国家层面上,国家大力支持旅游精准扶贫,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农村发展问题,鼓励将旅游业与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建设“美丽乡村”,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来为其提供政策支持[9],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傣族村寨可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其次,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势头迅猛,许多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旅游投资的行列中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旅游发展应该遵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由政府掌控全局,企业积极参与,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旅游地区生态环境,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人才队伍,加强对景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

3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可行性分析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带来全域景区化发展的潜力

合约规划的余量反映项目的目标成本松紧程度,余量越多,目标成本的实现难度相对越容易,但是要合理适度地使用合约规划的余量,保证目标成本能在功能、安全、美观及适用等均满足的前提下,尽量节省余量,保证项目利润最大化,因为建设工程项目正如前文所述,是以利润为导向的。

3.2 政府和企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力支持

旅游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西双版纳,大多数傣族村寨都位于山区或者乡下,离市区较偏远,可达性极差,尽管许多傣族旅游村寨的交通条件近些年已经得到了改善,但仍有一些保存较好的村寨依然交通闭塞。另外,由于生活习惯及日常管理等原因,有些傣族旅游村寨卫生状况得不到改善,景区内公共厕所脏、停车位数量少等问题依然存在。不健全的旅游基础公共基础设施不仅会破坏傣族村寨的环境,而且会影响到傣族村寨旅游的形象,同样也会制约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3.3 村寨居民对发展旅游态度积极

西双版纳傣族园是西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区之一。区域内大部分寨子居民都认为“旅游发展为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发展旅游解决当地居民就业问题”,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交通也变得便利了”,而且通过旅游也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傣族的文化,因此许多村民都表示非常乐意参与到傣族村寨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中。这也说明随着傣族村寨旅游的不断发展,许多村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参与意识也得到了提高。村寨居民有了强烈的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了丰富多彩的傣族传统文化。

全域旅游的建设应囊括其景区本身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休闲价值等,傣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拥有良好的建设全域旅游的基础。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数量众多,是我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州内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傣族村寨,且大多数傣族聚居村寨至今被保存得非常完整。傣家传统的竹楼和傣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充分展示了出傣族村寨独特的民俗风情。傣族村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了发展和实现全域景区化“全域无景区化模式”的各个要素,为其发展全域旅游奠定了基础。

3.4 傣族村寨旅游顺应了当今旅游的发展趋势

旅游形象宣传不到位。西双版纳傣族旅游村寨数量虽然多,但是村寨构造和旅游项目和产品都大同小异,旅游形象不鲜明、定位不准确、主题不突出,核心产品和精品景点缺少,极大地限制了其旅游竞争力的提升。

4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发展的策略

4.1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人才匮乏。许多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地区人才严重匮乏,经营者、管理者普遍学历低、文化低、素质低,出现了“人力多,人才少”的现象[8],多数自主经营管理的傣族村民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旅游人才匮乏情况继续恶化将会严重制约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更多的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虽处境困厄却坚守节操的主题。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这样陈说《离骚》的创作背景:“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矣。”虽“怨生”,但仍可见屈原对高尚品格的追求不懈。

4.2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人才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资源[11]。旅游人才匮乏是目前傣族村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此傣族村寨发展旅游最关键的就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对此,地方政府应创新旅游人才培养方式,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战略,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表演者和传统工艺师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补贴,鼓励他们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同时还应该设立相关的旅游教育学院,为傣族地区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充分提高傣族村寨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傣族村寨旅游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有利于促进傣族村寨旅游的有序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傣族村寨的新农村建设。

4.3 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和创新

全域旅游要求傣族村寨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首先应做到丰富旅游景区内容,以此吸引游客,多推出既能展示傣族文化又能使游客亲自参与到其中的娱乐体验活动。傣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在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开发后,都可以成为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传统傣家竹楼、贝叶经文化、森林资源等。其次,要充分利用全域旅游中的“旅游+”模式,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对其进行创新,让旅游产品的层次变得更加丰富[12]。因此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要在全域范围内展开,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傣族村寨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如依托当地傣族农业种植、热带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水果采摘;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吸引企业到傣族村寨地区投资和建设与旅游相关产品的企业和工厂,如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等;通过“旅游+信息化”,将全域旅游概念贯彻到每一个相关旅游产业中,促进傣族村寨旅游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如加快培育户外探险运动、养生度假等相关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傣族村寨旅游能够协调发展。

4.4 建立旅游营销制度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的建设需要加大傣族村寨的旅游宣传力度,应根据“寨区即景区、景区即寨区”的全域旅游理念,树立傣族村寨全域旅游整体形象,同时将傣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与其它旅游资源整合进行全媒体营销,能够很好地增强傣族村寨旅游营销内容的厚度,提升傣族村寨旅游的内涵。傣族村寨在发展旅游时应利用好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确立好旅游形象,将傣族村寨旅游产品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推广,进行全媒体营销,加强傣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在完善新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对傣族村寨旅游市场进行全覆盖营销。制作和设计出能满足不同旅游市场需求的宣传资料和旅游项目,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进行营销宣传。傣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地利用各类传播工具,开展全媒体营销,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助力傣族地区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当下,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层次还停留在大众消费或者普及性消费层次上,也就是消费水平还停留在生存基本需要的文化消费上,这距离发展文化消费还相隔较远的距离。

【参考文献】

[1] 于洁,胡静,宋雷,等.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旅游研究,2016(06):86-91.

[2] 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N] .人民日报,2016-03-04.

[3] 阿尔达克,李晓东.全域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建设[J] .旅游管理研究,2016(10):52-55.

[4] 任芮瑶.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蒲城县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现代国企研究,2016(08):170-172.

[5] 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59-62.

[6] Rosa Maria Yague Perales. Rural tourism in Spain [J] .Annals of Tourismof Research,2002(04):1101-1110.

[7] Michael D. Smith, Richard S. Krannich. Tourism dependence and resident attitude [J] .Annals of Tourism of Research,1998(04):783-802.

[8] 余欢.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贵定县音寨为个案[J] .贵州民族研究,2009(01):141-146.

[9] 祝爱民,宋冠杰,郑群明.“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策略——以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为例[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1):25-28.

[10] 丁美琴.全域旅游视角下的句容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 .江苏科技信息,2016(08):10-11.

[11] 屠玉帅.美丽中国视域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以贵阳市石板镇镇山村布依寨为例[D] .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2-0001-03

基金项目: 咸阳发展研究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2018XFY010);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内容(17JK0819)。

作者简介: 孙媛媛(1981-),女,博士,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与旅游信息化;郭双双,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标签:;  ;  ;  ;  ;  

傣族村寨全域旅游实施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