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金融形势及其对金融的影响_货币供应量论文

当前金融形势及其对金融的影响_货币供应量论文

当前金融形势及其对财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其对论文,形势论文,财政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4年金融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1994年货币供应增长很快,但尚未影响市场稳定。

1994年经济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是物价上涨幅度过大,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全国平均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21.7%和24.1%,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反映在金融运行上的突出问题是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年末,狭义货币(M1)的余额为20556.6亿元,增长26.8%。广义货币(M2)的余额为46933.3亿元,增长34.4%,这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均超过了正常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8%),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

199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过快的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1994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600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8%。尽管增幅有所回落,但这是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与经济发展相比仍显得过高。过快的投资增长,使金融机构增加货币投放,扩大了货币供给。二是消费基金增长过快。据国家银行统计,1994年工资性现金支出增长40.5%,比1993年高出约10个百分点,大大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三是外汇占款增加较多。1994年中央银行用于外汇储备的人民币占款比上一年多增加2843.3亿元。四是银行没有及时收回的贷款较多。1994年企业存款增加较多,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银行没有及时收回的贷款。其原因一方面是银行不愿意收贷。专业银行企业化后,对效益好的企业往往不愿意主动收贷。另一方面,是企业拖欠贷款。企业多头开户,使银行对企业贷款失去监督,不能及时收贷。

虽然1994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很快,但并未造成城乡居民大量挤兑储蓄存款和银行存款滑坡现象,相反,国家银行存款却大幅度增长,增幅为37.1%,其中,企业存款增加2733.3亿元,增长23.8%;城乡居民储蓄增加6315.3亿元,余额已达21518.8亿元,增长41.5%。货币的大量回笼,缓解了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压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在内都比较稳定。商品市场上并未出现抢购商品现象;金融市场秩序良好,乱拆借、乱集资、乱提利率等现象得到抑制;外汇市场基本稳定,人民币略有升值。

(二)1994年银行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是下降的,促进货币供给迅速增长的新因素是外汇占款的迅猛上升。

1994年国家银行贷款一直是按贷款计划进行投放的,贷款增长额占货币供应量增长额的比重与1993年相比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而外汇占款增加额占货币供应量增加额的比重却大幅度上升,并且1993年全年,外汇占款是下降的,在货币供应增加额中外汇资产直接创造的因素是负的。这就是说,银行贷款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贡献是下降的,促进货币供给增长的新因素是外汇占款的迅猛增长。

造成货币供应量增长额中国家银行贷款与外汇占款的贡献一降一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进一步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在信贷资金管理方面,人民银行总行集中了信贷和货币总量的调控权,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调控措施:(1)集中信贷规模的调控权,收回了人民银行省分行原有的信贷规模调控权。(2)中央银行的再贷款直接由人民银行总行贷给各家专业银行总行,由专业银行总行负责内部资金调剂,人民银行分行只负责短期的资金头寸调剂。(3)人民银行不再直接对工商企业发放政策性贷款,将原有的专项贷款划给政策性银行。(4)加强了金融监管。对越权审批的金融机构和违规设立的金融机构进行了清理,并制定了新的金融机构监管条例,依法实施金融监管,严格禁止乱拆借、乱提利率等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5)改革和完善了货币政策体系,重视采取间接调控手段,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贷款限额、公开市场业务、外汇操作等多种手段组合来对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进行调节和控制。二是改革和完善了外汇外贸管理体制。首先,改变了我国外汇储备机制,不再依赖严格的外汇管制来保证国家的外汇储备,而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吞吐行为来调节国家的外汇储备。其次,改变了汇率形成机制。外汇市场供求成为决定汇率的主要依据,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再次,公开市场业务的正式起步。这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它为中央银行通过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形成货币政策与外汇政策有效结合、协同动作的调控机制。国家外贸外汇体制的改革和新的结售汇制度的实施对外贸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扭转了近两年我国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迅猛的局面,形成了国家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大幅度上升。

(三)外汇占款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经常项目顺差较大。

1994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已达51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04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总的说来是外贸外汇体制改革促成的,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汇体制改革后,从外汇留成制改为结售汇制,部分企业结汇后,用汇时并不向银行购汇,而是使用原有额度或原有外汇存款,也有一些单位把过去留存的外汇卖给银行,从而增加了外汇储备。二是外贸外汇体制改革,改善了贸易条件,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使经常项目出现大量顺差。据估计,经常项目顺差约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80%以上。经常项目顺差在外汇储备增加额中的比重上升,说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也说明我国的外汇储备是稳定的,不是泡沫状的。

虽然1994年引进外资的规模大、速度快,但对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却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一是利用的外资当中有相当数量是直接的设备性投资,这部分投资对外汇收支不会发生大的影响;二是我国的海外投资增长速度很快,从而使资本项目顺差增长较慢。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金融实力的具体表现,对于调节国际收支、维持货币汇率和稳定币值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作为国家对外负债和还本付息能力的保证,反映了一国的清偿能力。但是外汇储备过多,一方面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外汇储备不用于生产或投资,而被长期闲置,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增大汇率风险。如何使外汇储备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是一国宏观调控的重要问题。一般认为,合理的外汇储备约相当于三个月的进口。而1994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516.2亿美元,约相当于我国五个多月的进口(1994年我国进口总额为1157亿美元,平均每月进口不到100亿美元)。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目前外汇储备过多的现象,并及早采取措施使之保持适度规模。

二、1995年金融形势预测

总的说来,1994年的金融运行状况是好的,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目标发展。目前来看,1995年的金融改革不会有大的动作,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继续从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出发,全面贯彻执行1994年的金融工作方针,继续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又要努力促使1994年物价涨幅的平稳回落,总的基调是继续巩固和发展1994年金融发展的好势头,进一步完善金融运行机制,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若维持目前的宏观调控力度,预计1995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平稳回落,GDP增长率约为9%左右,经济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进一步控制;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会继续稳步增长;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及其国内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以及我国国内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我国1995年的商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提供了可能,预计1995年的出口形势仍然看好,增幅不减,国际收支状况将进一步改善;1994年国家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正式开展,为1995年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提供了保证,预计199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会稳定在8.4∶1的价位上下。

根据1994年的金融形势以及1995年经济运行趋势分析,1995年的货币供应扩张压力仍然相当大,通货膨胀势头仍很强劲。一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引起的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给货币发行造成的压力增大;二是出口退税增加对货币供应量造成的压力也比较大。因为出口退税实际上是一种松的财政政策,它最终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大;三是作为1995年经济改革重头戏的企业改革将对货币供应有着更强烈的扩张要求;四是由于1994年货币发行过多,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M2的过快增长表明通货膨胀压力积累过快。所以,1995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抑制通货膨胀的任务仍很艰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1995年中央银行将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大力调整贷款结构,紧缩银根的力度不会比1994年小。

三、1995年的金融形势对财政的影响

(一)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1994年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的状况,估计在1995年仍会持续。外汇占款的增长一方面表明创汇企业的资金供应增加,从而使这部分能够创汇的企业有能力扩大生产,有利于企业所得税增长;另一方面表明国内贷款增长速度应相对下降。因为外汇占款的增长会相应扩大基础货币的供应量,而基础货币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外汇占款与国内信贷两部分。因此,在既要鼓励出口创汇,又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下,只有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国内贷款才能稳定货币供应量。这样,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会变得更加紧张。而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80%以上,商业企业流动资金的90%以上都是由银行供应的。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将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和造成拖欠税款的增加。1994年全国拖欠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累计高达353亿元,中央企业欠缴各税增幅达143.1%,欠缴率平均为19.21%。如果不采取严格的税收征管措施,1995年企业拖欠税款的情况可能会甚于1994年。

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1995年财政增支的压力很大。根据实际情况,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上涨的关系大约9-12个月的滞后影响。因此1994年超量发行的货币到1995年下半年将要释放出来。这样,1995年的物价上涨势头仍然很强劲。物价上涨,会直接牵动财政支出的增长。

(二)对国债的影响。

这里主要分析1995年金融形势对发行内债的影响。

就单位购买国债来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债的购买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商业银行)。由于我国专业银行正在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资产结构中证券资产所占比重过低,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商业银行中证券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因此,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证券资产所占比重只能逐步进行,1995年也只能适当提高商业银行的证券资产所占比重,而且购买国债的机构投资者大多数将是非银行性的机构投资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机构投资者购买国债的数量占其上一年存款余额的比重自1987年以来一直不超过2.5%,自1991年以来一直不超过2.0%。因此,尽管1994年经济形势很好,单位存款余额上升幅度很大,但在1995年发行的国债总规模中,机构投资者购买的国债占其存款余额的比例最多也只能提高到2.5%的水平上。据此计算,如果1995年国债发行规模为1520亿元的话,那么,单位要购买380亿元,这样1995年单位要购买的国债数额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从其占1994年单位存款余额的相对比重来看,都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1995年单位完成国债购买任务相当艰巨。

就个人购买国债来看,根据同上口径计算,1995年个人将要购买的国债数额为1140亿元,占1994年存款余额的比重为5.3%,比1994年6.48%的水平低1.18个百分点。但是1994年的国债发行情况有些特殊。一是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落实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使乱拆借、乱提利率、乱集资等现象得到禁止,金融秩序的整顿为1994年的国债发行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1994年国债发行过程中,个人购买的国债有一部分采取了“以旧换新”的措施。居民通过“以旧换新”形式购买国债并不需要增加资金投入,也就是说,这种形式与城乡居民上一年度的储蓄存款余额的多少无关。1994年通过“以旧换新”形式购买的国债略低于城乡居民购买国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如果剔除这一部分,则城乡居民购买的国债占其储蓄存款余额的比重略高于4.32%,比1995年的水平约低1个百分点。这就是说,1995年城乡居民购买国债数额无论是从其绝对数还是从其占1994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的相对比重来看,也是自1986年以来最高的。因此,1995年要完成居民个人购买国债任务也相当艰巨。

四、几点建议

1.协调财政金融政策,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通货膨胀从表面上看是一个货币供应问题,但实际上是各种经济问题的综合反映。过去,要抑制通货膨胀,只要银行压缩国内信贷就立马见效;但在新形势下,这种方法已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1995年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应主要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坚决防止欠税现象的蔓延,力求使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二是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管,严格控制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管好预算外资金的使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压力。三是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尽力调整支出结构。

2.搞好国债发行,确保国债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总结1994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推进国债发行方式的改革。要完善国债发行一级自营商制度,规范承购包销发行方式,建立分层次的市场组织结构和分销网络,促进国债发行的市场化。要进一步开发新的交易工具,增强国债的流动性和融资功能。

3.严格控制信贷总量,优化贷款结构;严格结算纪律,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要坚决管住,确保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实行贷款与工程进度和各地确定的重点项目自筹资金到位挂钩;对流动资金贷款要区别对待,支持有效益的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发放要与企业的产品销售和贷款回收挂钩;对国家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要充分保证,实行贷款与粮棉油等储备、库存、调销情况挂钩;对外贸企业贷款要与企业出口收汇挂钩。

4.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部门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瓶颈”,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利用外资是一个重要途径。但在新形势下利用外资的方式要作相应调整,即要从举借外债转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在利用日元投资方面。日元升值不利于我国举借日元债务来搞建设,但会促使日本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目前,我国已逐步成为外国投资者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重心,如能抓住这个机遇,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吸引大量日元直接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5.保持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可考虑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加快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技术改造;进口一些国内紧缺物资,缓解供需矛盾;统筹安排偿还一部分外债;对外借款要严格控制,实行全口径计划管理,1995年原则上不借国际商业贷款;利用外资要纳入国家计划,要把产业政策和国内配套资金能力结合起来考虑。

标签:;  ;  ;  ;  ;  ;  ;  ;  ;  ;  ;  ;  ;  ;  

当前金融形势及其对金融的影响_货币供应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