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的惯性导致了国产电影的全面失败_电影市场论文

发行的惯性导致了国产电影的全面失败_电影市场论文

发行惰性导致国产影片全面败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惰性论文,影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国产新片展映20部,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优秀的国产影 片却只在电影节上昙花一现,其后便销声匿迹,鲜有机会与广大观众见面。这已成为近 些年来诸多优秀国产影片的共同命运。

虽然本届电影节只有短短4天时间,但如果这期间你抓紧时间走进电影院,并旁听了首 届中国民营影视企业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和第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奖国产新片创作座谈 会,也许就会对中国目前的电影创作、发行和大众电影消费的总体情况多一份关注与思 考。

银幕新作:只在电影节上昙花一现

电影节上,与国际影展鲜见精品和港台影展雄风不见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年的国产新 片展上展映的20部影片中的确不乏可圈可点、甚至令人叫绝的精品力作:《可可西里》 、《美丽上海》、《上学路上》、《季风中的马》、《茉莉花开》、《美人草》、《枪 手》、《冬至》、《信天游》、《电影往事》、《划痕岁月》、《疑案忠魂》……每部 影片都有令人关注的理由,每部影片都有能刻入心灵的故事:《可可西里》中真实记述 的生命探险历程中的悲壮与苍凉;《季风中的马》对草原文明随着沙化的土地而消蚀殆 尽的凄楚倾诉;《美丽上海》中的一家人在对岁月的咀嚼中撕裂又修补着亲情;《上学 路上》脚踏贫瘠土地的西部孩子用心灵的阳光播种希望,点染出人生的明快与美丽…… 多样的风格,个性化的节奏,精彩的故事,新颖的创意,丰富的内涵,这些银幕新作可 谓各展风姿,各显功力,这在近几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国产新片展上是难得的、十分可 喜的现象。在如今国产影片创作要承受方方面面的风险与压力的严峻挑战下,这些真正 热爱中国电影并为之呕心沥血,在电影创作和市场变化中坚持探索与实践、痛苦着并快 乐着的电影人,用辛勤的付出证明着他们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

格外庆幸能有缘在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看到如此题材、风格多样,令人或赏心悦目、 或震彻心扉的国产银幕新作,兴奋之余,亦由衷担心这些具有浓郁情感亲和力和心灵感 召力的新鲜精神文化果实会如同每次在电影节上脱颖而出的绝大多数国产新片的命运一 样,只在电影节上风光几日,其后便销声匿迹,市场上再难见踪影,即便在电视台的电 影频道上偶然相遇,也早已成为吊不起观众胃口的陈年旧粮。在本届电影节的国产新片 创作座谈会上,含辛茹苦的编导人员再次一脸无奈地对这种产销脱节的现象倾诉苦衷。

本届金鸡奖评选获6项提名,最终捧取了4只“金鸡”的影片《美丽上海》的编导彭小 莲女士,以自己的另一部银幕心血之作《假装没感觉》的市场亲历感叹目前国产影片发 行体系的缺憾。彭小莲说,《假装没感觉》拍完后库存一年没有发行,在以低价卖给电 影频道后,成本回收仍遥不可及,便又卖给一家音像公司出VCD,电影拷贝则更加无法 销售,编导一筹莫展。一个偶然的机会,这部影片被一个日本片商看中买去,在日本的 电影院以日均4~5场的频率连续放映了3个月。据了解,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当初在 国内也是因为无人问津,制片方如释重负地将影片以很低的价格让日本片商买去,却成 为买方名利双收的摇钱树。当然并不是每部国产影片都有中国的“丑小鸭”在国外变“ 白天鹅”的传奇经历,况且这种经历中的交易包含着对中国影片那么明显的不公平。但 事实上,影片审查合格后即成为库存品是当今许多中国导演都经历过的伤痛。导演冯小 宁摄制的影片《举起手来》,生产出来一年多了,至今未能发行得动;他的另一部影片 《嘎达梅林》虽然在海外和国内许多基层单位放映反响热烈,而在影院却票房惨淡。对 此,冯小宁一针见血地指出:“难道是影片不好看吗?我拍的电影《嘎达梅林》无论是 在农村,还是在大学生知识分子群,还是在科学家那儿,还是在部队,放映时场场暴满 。电影频道播出时,在观众收视表上,《噶达梅林》是那个时期播出节目的收视第一名 。事实证明,这样的影片最广大的观众是爱看的,并且都是自己主动买票观看的。但反 过来,我们这种惯性的国有体制的发行,却对《嘎达梅林》和《举起手来》进行了零发 行,我拍的影片《举起手来》生产出来快一年了,竟没有能发行得动。什么原因?绝不 是我们发行人员没有能耐,是因为我们目前的发行机制造成发行人员没有积极性发国产 片。究竟是我的影片拍得不好,还是我们的发行机制制约了影片走入市场?八点钟上班 、五点钟下班,靠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的那种发行与真正把影片的市场发行和自己的个 人所得、和公司的生存挂在一起的两种工作方式,必然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发行结果。 ”主创人员用心血拍出的影片,不仅入不敷出,还被阻断了与观众交流的机会,无怪越 来越多原本怀有一腔银幕抱负的优秀电影人步履沉重地迈入电视剧制作大军。

《暖春》:触动国有发行体制的惰性

是众多的国产电影观众不爱看,市场不接受吗?这个被许多发行商对国产影片发行难状 况一言以蔽之的“硬”理论实则偏颇。电影《暖春》几乎被所有的院线影院所不屑一顾 ,因为它不是一部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的所谓“商业片”,一无偶像明星、名导演的市 场号召力;二无大张旗鼓宣传炒作的实力,然而正是这部由山西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的 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却实现了巨额资金的回收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今年的华 表奖评选中,山西厂厂长李水合获优秀出品人奖;本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暖春》 又脱颖而出,荣获了由广大观众评选的故事片奖和优秀女演员奖。揭示其成功秘诀时李 水合说,就是带着拷贝下到基层一处处地放映,一处处地作宣传,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 观众看到影片。而在如今的国有电影发行领域,又有多少人能像李厂长那样视影片的市 场命运为自己的生命线、全厂职工的生命线?!《暖春》现象的确值得人们对现有的发行 体制的惰性进行深入反思。

诸多国产影片销路不畅,甚至无法进入销售、放映渠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袭原 有国有发行体制运作方式被动、懈怠的惯性,有新旧发行体制交替过渡期的杂乱无序, 也不乏发行理念的陈旧、偏激,发行方式的呆板、单一等等弊病。在诸多使发行掣肘的 因素中,彭小莲特别强调了发行理念上“先入为主”的误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指出, 如今一说到市场,就是动作片、武打片、警匪片、搞笑片,发行概念上的所谓商业片只 狭隘地定位在某几类影片上,而像家庭生活片等同样市场可以做好的影片却别无选择地 被归如艺术片类,换言之,倘若没被贴上商业片的标签,就意味着这是部票房不好、遭 市场冷遇的赔钱影片,正是在这种偏见的影响下,发行商只把眼光锁定于他们认定的商 业片上。再有,我们对国产影片发行缺乏深入实际的扎实研究和有创意的策划,往往就 是剧组的人在台上站一站就是做宣传了,距宣传做到位其实还差得非常远。

国产片市场:一道单调的风景

到各影院门口转转,进口大片、港台片几乎永远是海报和宣传的主角,尽管影院经理 们都不否认如今许多进口大片、港台片在中国市场发行时也同样业绩平平,但他们对国 产影片的期待一年只有暑期、岁末由两三个导演拍摄的两三部炒得不能再热的影片所营 造出的能称得上短暂繁荣的国产电影“市场”,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仅由数量可怜的 几部影片支撑着的国产影片市场的繁荣和全年的票房业绩,这显然是国产影片发行中十 分不正常的现象,会直接导致这个市场的风景过于单调和观众电影娱乐消费品种的单一 。况且,这样靠少数影片支撑的国产影片市场是永葆魅力,还是也会像10年前曾火爆中 国银幕的进口大片那样只是一度辉煌,这还都是未知数。张艺谋、冯小刚的片子创造出 骄人的票房奇迹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奇迹能不断地重复吗?真正的市场繁荣需要有琳琅 满目的商品,需要能满足各方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作为精神文化消费品,其市场更应该 是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要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靠“红头文件”造势做出来的“隆重推 出”只能强化观众对那种以说教为主的形式主义影片的加倍反感,显然已不适应今日中 国电影市场的脉动,而把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标注于几部影片取得的票房战绩,同样 是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总而言之,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还刚刚起步,产业化的 进程就更加任重而道远。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生产的国产影片已接近200部,实现了 影片产量的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全国的电影票房已达到9亿,到年底还会创造更好的 成绩,这的确都是在迎接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令人兴奋、鼓舞的极好消息,也是中国电影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所取得的成效。但正因为我们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兴旺发达、能 满足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的电影市场,我们才更有必要潜入市场,实地考察一下近20 0部国产影片中有究竟多少部能真正与观众相见,真正由观众感受到消费的愉悦与满足 并为此津津乐道,那样我们就会更多地从实际出发,看到差距与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陶 醉于成绩中沾沾自喜。

调查显示:想看电影的人囊中羞涩

在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举办的中国电影论坛首届民营企业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电 影家协会根据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观众构成和消费状况的两次调查问卷所撰写的市场考 察报告,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目前电影市场的实际情况。考察报告的市场数据表明,某些 看似不错的“假定”在电影消费领域是不适用的。按照一般假定,收入高,支付能力强 ,可用于文化消闲消费的支付能力就高,参与电影消费的机会就越多,而在电影观众群 落结构中正好形成一条相反的曲线。收入越低的群落,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 高;收入越高的群落,在电影观众群落结构中占有率越低。事实上,研究消费者的学者 早就注意到我国消费分层中,富裕阶层将闲暇时间用于影视消费的比重低于不富裕阶层 、贫困阶层的现实。富裕阶层更挤占闲暇时间,扩充制约时间用于学习——“继续教育 ”,或将闲暇时间用于影视消费之外的休闲,如旅行、运动、交际。真正把闲暇时间“ 投资”在娱乐、影视消费上的阶层,主要集中在不富裕或贫困阶层。结果是有支付能力 的社会阶层不愿“投资”于电影消费;而支付能力弱的社会阶层有“投资”于电影消费 的欲望,却囊中羞涩。由此即有理由认为,我国电影市场中电影票房的“贵族化”倾向 ,人为地将电影消费拖向“高消费文化”,实在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商业策略。

贵族电影是盗版光盘的温床

电影还原为大众文化消费有利于让那些因支付能力弱而被拒之影院门外的消费群落坦 然走进影院消费。倘若影院的大门不为他们打开,强烈的消费欲望将驱使他们消费盗版 光盘。孰轻孰重,对电影生产商与营销商,既是一个策略也是一个商机。时常可以在影 院里看到的有数百个座位的放映大厅中观众寥寥无几的状况,在高校却很少出现,北京 大学放映电影的大讲堂,即使在学生们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阶段,即使上映的影片不新 ,也不大有知名度,还是会有观众趋之若骛,占去大半个放映大厅的位子,像《暖春》 、《美人草》这样在社会院线影院难排档期的国产影片,在北大这样的高校,却可以受 到相当隆重的礼遇。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的原因再清楚不过,在社会影院看场电影的消 费至少要数十元,而在北大看场电影最贵不过10元,而通常是一场5元钱看两部片子, 电影票价高低成为观众是否走进影院的“魔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鼓励电影票房 “贵族化”倾向策略的失当。调查表明,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年轻却并不富有,如果正 视消费分层的实际情况,就应该把电影消费还原为大众文化消费,这样才可能解决目前 存在的支付能力与消费愿望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民营企业: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一支中坚力量

2003年,随着国家电影产业化的明确提出,民营企业正式获得在电影行业发行、制片 、影院建设与院线组建多方面的准入资格,中国民营影视企业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民营影视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 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首次将中国电影论坛的中心议题集中于对民营影 视企业的发展状况,20余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为民营影视企业的崛起和发展做了实践总 结和前瞻性的展望。

民营影视企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有两个标志,一是民营资本普遍看好影视 产业,民营企业投资影视产业渐成规模,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有资料显示,2002年民营 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3,投资电视剧创作更是占到了 资金的80%。2004年上半年生产的100余部影片,民营影视企业参与制作的也高达80%。 二是一批大型民营影视企业崭露头角,初具规模。浙江横店集团投入17亿元兴建的横店 影视拍摄基地,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有限公司成立6年 就制作了21部影片,保利华亿成立8年来生产了40部电影和近2000集电视剧,其他民营 影视企业如深圳的巨星,北京的金英马、君士传媒等,都生产了大量影视剧产品,影视 制作能力很强,业内知名度很高。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市场考察报告所调研的几十部影 片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营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并且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反响。可 见,民营影视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具有其不可取代的 特殊地位。近两年的票房业绩证明,民营影视公司对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做出了巨 大贡献,同时,民营资本的注入也拓宽了融资渠道,激活了电影市场,缓解了中国电影 “捉襟见肘”的窘状。

有代表指出,在看到民营公司进入影视产业的积极作用日渐明显的同时,也应清楚分 析民营影视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民营资本进入影视 产业的投资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二是一些民营影视企业自身准备不足,对我国影 视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市场规律了解不多,对投资风险认识不足;三是目前民营影视企 业小、散、滥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规模化、集团化制作生产能力还比较弱,能够进入海 外市场的民营企业及其影视产品更少;四是在国有影视制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中,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电影本体的魅力,电影给观众造成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电影 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担负着塑造人的心灵的责任。事实证明,一部影片真正 征服观众的往往是好的内容和题材。因而,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包括我们的影视媒体 从业人员一定要增强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电影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 质,还电影一个积极、健康的创作环境,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国产影片能够与观众见面 ,走入观众心间。

标签:;  ;  ;  ;  ;  ;  ;  

发行的惯性导致了国产电影的全面失败_电影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