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具有全球意义的选择--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转折点与农业结构调整_农业论文

战略调整:具有全球意义的选择--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转折点与农业结构调整_农业论文

战略大调整: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抉择——我国粮食供求形势转折和农业结构调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全局论文,粮食论文,大调整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实行了正确的农村政策,加上不断对农业增加投入和推进农业的技术进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当前的粮食供求状况,作出了“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判断。1995年以来,粮食连续5年获得好收成,年年都有节余。5年下来,国家粮食部门的库存达到了2750亿公斤,农民的存粮在1998年达人均662公斤,扣除自给性生产、生活所需后,人均余粮约在250公斤左右,据此推测,农民余粮的总量当在2250亿公斤以上。 这样, 不计1999年秋粮,目前全社会的粮食节余量就在5000亿公斤上下,相当于一年的总产量。对当前粮食的供求形势,以及下一步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调整部署,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生产能力确实上了一个新台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93年中央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来,粮食生产确实得到了加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1995年以来,粮食连续5年获得好收成。 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1.中央采取了正确的农业政策。主要是延长土地承包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1994、1996年连续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总的提价幅度达到102%;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 这些政策都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的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几年,良种统一供给、地膜覆盖、间作套种,以及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农田机械作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使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提高。1998年,谷物的亩产达到330公斤,比1992年的289.5公斤提高了40多公斤,提高14%。1998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92年增加了15.7%,可以说主要靠的是单产的提高。

3.应当实事求是地说,这几年没有发生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全面的、特大的自然灾害。1998年虽然发生了长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但对我国农业生产威胁大的主要还是旱灾。而比较幸运的是近几年我国恰好处于丰水期,因此虽然使江河防洪遭受了较大的压力,但对粮食生产来说却是相对有利的。从这5年的情况来看, 粮食的生产能力可以说接近了5000亿公斤(1995—1998这4年为4944亿公斤), 但这个生产能力还没有经受过严重的、全面的、连续的自然灾害的考验,因此还不能说已经是相当稳定的生产能力。

二、粮食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在粮食供给明显增加的同时,粮食的需求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状况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由此也引起了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经济高速增长。1996—1998年 GDP的年均增长率除为8.72%,而1999年则降低为7.1%。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当然也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必然会降低。这在居民的食品消费方面的反映特别明显。

第二,城镇居民的生活从总体上进入小康,对食品的需求从追求数量增长为主转向追求品质的提高为主。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8年已降为44.48%,比1990年的54.2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口粮1998年为86.72公斤,比1990年的130.72公斤减少了33.7%, 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1998年为19.22公斤,其中猪肉15.88 公斤, 分别比1990年减少了11.6%和14%。但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对家禽、鲜蛋和水产品的需求量还在继续增长。这表明,城镇居民今后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长,将更多地转向饲料转化率更高的家禽、鲜蛋和水产品,这意味着城镇居民对粮食间接消费量(主要是饲料粮)的增长速度也将趋缓。

这两个情况说明,目前粮食消费量增长的缓慢,既有它的特殊性,也有它的阶段性。由于粮食消费的增长低于供给增长,因此才出现了较大的粮食节余。

三、当前的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剩,也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

所谓阶段性的过剩,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指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变化阶段。当前城镇居民为今后的长期消费,如购买住房、汽车,以及子女教育和自己的养老保险等的储蓄明显增加,因此食品消费的增长正处于一个低迷期。二是农民的食品消费增长还没有进入高峰期。目前农民人均猪牛羊肉的消费量还只有13.2公斤,只相当于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高峰期的60%;家禽的人均消费量只及目前城镇居民的50%,鲜蛋和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都不足目前城镇居民的40%。这就不难看出,如果农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到城镇居民目前的水平,我国饲料粮的需求大约还将增加60%。这还没有加上新增人口的消费。因此目前的粮食过剩,只是当前这个特殊阶段的特殊情况。

所谓结构性过剩,主要是指粮食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在品种质量上的不适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在生产上还在继续提供大量市场不适销的粮食品种,年产量合计在1000亿公斤左右,约占我国粮食年产量的20%上下。目前库存积压多的主要也是品质低的粮食。

所谓地区性的过剩,指的是粮食过剩主要发生在八九个生产省区,其中又主要是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和南方早籼稻的生产省区。如果到粮食销区作些调查,那就不难发现,那里的用粮单位,象粮食加工厂和饲料厂,也包括城镇居民在内,他们的存粮实际上都是低于正常年景的水平的。由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多,用粮单位就少存甚至不存粮,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主产区的粮食过剩。同时,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也不能忽视,年年都有部分地区是因灾而缺粮的,况且全国目前还有4000多万贫困地区的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所谓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主要是指我国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和消费水平还不高,所消费的食品大都是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因而制约着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加工、转化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而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都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4倍。所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的需求必然还会大大增加。此外,还有某些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也造成我国居民对某些农产品的消费量偏低。如牛奶,1999年我国的总产量才662万吨, 只及酒类产量的1/4。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象牛奶,其消费量是必然会大大增加的。

因此,既要看到当前确实出现了粮食过剩的局面,又必须看到这种过剩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和目前低消费水平的制约性。可以说,在我国的人地比例关系下,出现粮食的过剩局面,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特殊的情况,而不可能是一种常态。

四、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刚刚闭幕的200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是当前和整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因此粮食生产的调整,也必须与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所谓战略性的调整,一是不能仅仅在多种或少种些什么上做文章,而要着眼于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来考虑调整问题;二是要把握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机遇,做几件过去想做但没有条件做的大事,使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进入一个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新阶段。当前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

(一)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农产品供求中的数量矛盾缓解,品种、质量的矛盾开始突出。当前的粮食状况就是明显的例子。现实的出路,就在于通过优化品种来提高低品质的粮食的质量。当前粮食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为着力抓好粮食优化品种和提高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个阶段,农产品的生产,从总体上看,应当是宁可少些,也要好些。种植业的产品是如此,养殖业的产品也是如此。在新品种的培养和种养技术成熟之后,农产品的总体产量就还会继续增长。

(二)下大力促进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受农产品消费收入弹性低规律的影响,在人们的温饱需求基本满足后,初级农产品进一步扩大直接消费的市场就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必须着力于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加工。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指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畜产品的消费量,是国民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我国1998年的畜牧业生产总值,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28.6%,加上渔业也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8.4%。应该说转化的水平还相当低。但过去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不足,养殖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很大制约。现在粮食的供求关系宽松了,大力发展养殖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机会和条件成熟了。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更多的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规律,也是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客观要求。从表面上看,目前我国畜产品的市场似乎也处于饱和状态,但仔细分析,可以说潜力还很大。一是优质畜产品,如三元杂交的瘦肉型猪、地养的土种鸡等还都是供不应求。因此,畜牧业也有一种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才能扩大市场的问题。二是奶类,目前的生产和消费量都很低。而奶类是最符合人类营养和健康要求的动物性食品之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保健意识的提高,奶类必将是居民食品消费中的一个的热点。三是农村居民总体上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动物性食品的消费市场。四是我国的养殖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度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下,各地追求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实属无奈。但在当前农产品供求关系比较宽松的条件下,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力的区域布局来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就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优化农业的生产力区域布局,要着重解决好四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只要有条件发展经济价值高的其他作物,就不必追求粮食的自给率。只要注意保持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就可以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一旦市场供求发生变化,根据需要再行调整就是了。二是对过去迫于生存压力,毁林、毁草开荒和盲目围湖造田的地方,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使不适合耕作的劣等土地逐步退出农业生产,既促使农产品在总量上尽快恢复供求平衡,又着眼于长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三是粮食主产区要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需要。同时,也要逐步改变主要只提供初级产品的局面,通过发展粮食的转化和加工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四是各地都要发挥自身在区位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产品,并要努力将特色农产品发展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稳定和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这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就可以促进我国各地的农业逐步形成互补互利的格局。

(四)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里,从根本上讲,要富裕农民,就必须逐步减少农民。发展乡镇企业,是改革以来党领导下农民群众创造的一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成功途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转移了数以亿计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而且也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一大支柱,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乡镇企业的兴衰,对农业、农村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乡镇企业正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都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乡镇企业继续健康发展。我国农村数量巨大的富裕劳动力,仅靠乡镇企业这一条途径来转移是不够的,况且乡镇企业那种高度分散的企业布局也不利于其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可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布局,可以使更多的居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在当前,发展小城镇也是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将搞好小城镇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一大内容切实抓好。

当前粮食的阶段性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控制近期粮食生产的总量是必要的。要把解决粮食阶段性过剩的近期要求,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这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战略性的发展目标。

五、从长期看,必须高度重视保持和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

今后的二三十年中,我国有几个大的趋势不可能转变。一是总人口还要继续增加,虽然增加的速度会逐步降低,但人口的基数越来越大,每年增加的绝对量还会是相当大。二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尤其是数量巨大的农民的生活在进入下世纪后会有一个质的变化。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会加快,因此总体上耕地仍然有逐步减少的趋势。“人增、地减、消费水平提高”,这三大趋势交织在一起,就会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形成两对增和减的关系。一个是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再一个是人均消费食品的数量可能减少,但质量却要大大提高,实际上是需要有更多的粮食来转化和加工。因此,尽管当前存在粮食过剩的问题,但从中长期看,还是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而粮食生产能力是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耕地来作保障的。

从中长期看,说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过剩,说耕地太多了,是不合实际的。只要基本耕地的数量保住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我们就始终把握着结构调整的主动权。粮食多了,可以调种别的作物;市场变化了,一旦有需求,调过来再种粮食就是了。因此,保护耕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两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定要促使国民经济始终有必要的增长速度。这就决定,尽管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避免通货紧缩,但从中长期看,避免通货膨胀仍将是更为经常性的任务。从前几次出现通货膨胀的教训来看,农业无论如何不能发生大的波折。这就需要始终保持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根据供求状况,年度之间的产量可以由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手段来调节,但总的生产能力必须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题图照片:本文作者陈锡文同志近照)

标签:;  ;  ;  ;  ;  ;  ;  

战略调整:具有全球意义的选择--我国粮食供求形势的转折点与农业结构调整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