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的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靖春梅

痰饮的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靖春梅

靖春梅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卫生院 1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痰饮的中医治疗。方法 对30例痰饮的中医治疗方法分析的。结果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积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痰饮的治疗应以温化为原则。健脾、温肾为治本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为治标之法,只可权宜用之,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壮水饮生成之源。

【关键词】痰饮 辩证分析 辩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7-0258-01

痰饮是指以体内水液停积于某些部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有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之分;狭义的痰饮是诸饮的一个类型,专指水邪停积于脾胃、肠间的病证。本节讨论范围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现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痰饮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痰饮症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

2 辩证分析

2.1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失司,复加饮食不当,或湿邪所伤,而致脾阳虚衰,饮留胃肠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1脾阳虚弱 胃中停饮,支撑胸胁,故胸胁胀满,胃中有振水音;寒饮内聚,阳气不能外达,则见脘冷、背寒;水饮上逆,故泛吐痰涎,饮入易吐;水停中焦,津不上承,则渴不欲饮;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饮凌心肺,故见心悸、气短;脾运不健,故食少便溏;脾虚,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充养形体,故见形体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滑,均系阳虚饮停之征[2]。

2.1.2饮留胃肠 水饮留胃,则心下坚满或痛;水饮下行,故利后反快;饮去难尽,新饮复聚,故虽利心下仍坚满;饮邪从胃下流到肠,则肠间沥沥有声;饮停于中,而致腹胀、便秘;饮郁化热,故口干舌燥,苔黄;脉沉弦或伏,舌苔白腻为水饮壅盛,阳气被遏之象。

2.2悬饮

多因素体亏虚,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外邪入侵,肺失宣降,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日久可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可见如下各证。

2.2.1邪犯胸肺 时邪来袭,热郁胸肺,少阳枢机不和,则见寒热往来起伏;肺热内蕴,肺气失宣,则身热有汗,不恶寒,咳而气急少痰;热郁少阳,则心下痞满,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乃属肺卫受感,邪在上焦之候。

2.2.2饮停胸胁 肺气郁滞,气不布津,停而为饮,饮停气滞,脉络受阻,故咳唾引痛;因水饮已成,气机升降闭阻,反见痛轻而喘息加重;饮邪上迫肺气,则咳逆不能平卧;饮在胸胁,故肋间胀满隆起;舌苔白,脉沉弦,为水结于里之候。

2.2.3络气不和 饮邪久郁之后,气机不利,络脉闭阻,故胸胁疼痛,闷塞不舒;气郁化火则灼痛;气滞血瘀则刺痛经久不愈;脉弦,苔薄、质黯,属气滞络痹之候[3]。

3 治疗

3.1痰饮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同时还当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阳虚气微者温阳治本;在表者温散发汗,在里者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当攻;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寒热相杂者,又当温凉并用。

3.1.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处方: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合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若水饮内阻,清气不升而见眩晕、小便不利者,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升清;脘部冷痛,口吐涎沫,可酌配干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等温中和胃;若心下胀满加枳实以开痞。

3.1.2饮留胃肠 治法:攻下逐饮。处方:甘遂半夏汤(《金匮要略》)或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中甘遂、半夏降逆逐饮;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遂与甘草相反相激,祛逐饮邪;大黄、葶苈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已、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饮邪上逆,肠胁满闷者加枳实、厚朴以泄满,但不能图一时之快,攻逐太过,损伤正气。

3.2悬饮

3.2.1邪犯胸肺 治法:和解宣利。处方:柴枳半夏汤(《医学入门》)。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瓜萎、半夏宽胸化痰散结;枳壳、青皮、赤芍理气和络止痛;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若咳逆气急,胁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满,口苦,干呕,加黄连,与半夏、瓜萎合伍以苦辛开痞散结;热盛汗出,咳嗽气粗,去柴胡,加麻黄、杏仁、石膏以清热宣肺化痰。

3.2.2饮停胸胁 治法:攻逐水饮。处方:十枣汤(《伤寒论》)或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减。前方力峻,用于形体壮实,积饮量多者,取甘遂、大戟、芫花研末,大枣煎汤,空腹顿服。后方药力较缓,系十枣汤去芫花加白芥子为丸,擅祛皮里膜外之痰水,有宣肺理气之功。服用此二方,剂量均宜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3~5日,必要时停二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若服药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剧烈,应减量或停服。另可同时服用椒目瓜蒌汤(《医学腊义》)以泻肺祛饮,降气化痰。方用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陈皮、半夏降气化痰;椒目、茯苓、生姜皮利水导饮。痰浊偏盛,胸胁满闷,舌苔浊腻者,加薤白、杏仁;如水饮久停不去,胸胁支满,体弱,纳少者,加桂枝、自术、甘草等通阳健脾化饮,不宜再予峻攻;若见络气不和之候,可配合理气和络之剂,以冀气行水化。

3.2.3络气不和 治法:理气和络。处方: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方中旋覆花、苏子、半夏、苡仁、茯苓降气化痰;香附、陈皮疏肝理气解郁。若痰气郁结,胸闷苔腻,加瓜蒌、枳壳豁痰开痹;久痛人络,刺痛难当,加当归须、赤芍、红花、桃仁、乳香、没药活血化瘀,行气和络;饮留不净者,胁痛迁延,经久不已,可加通草、路路通、冬瓜皮等以通络止痛。

参考文献

[1] 宾叙周;痰和二陈汤[J];广西医学;1978年02期.

[2] 史仲书;痰饮的辨证施治[J];辽宁中医杂志;1973年03期.

[3] 杨树德;治痰饮十二法[J];四川中医;1991年02期.

论文作者:靖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  ;  ;  ;  ;  ;  ;  ;  

痰饮的辩证治疗体会论文_靖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