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金率政策传导机制: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微观结构分析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资产负债论文,微观论文,存款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准备金率政策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功能的本质是作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金融中介,通过资产组合转换和期限转换,从个体投资者手中获得资金,再贷给需要依赖银行融资的借款人。银行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五个部分:资本金、储户存款、外部借款、资产变现、经营收益。这些资金来源中,支撑银行日常经营最为重要的是存款资金来源,因为在银行的信用放大机制下,贷款资产业务是依赖存款负债业务而持续的。一旦银行的贷款供给受到影响,则银行信贷机制将发生作用。

通过银行体系产生作用的货币传导机制是银行信贷机制,这种货币传导机制的存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货币的非中性、银行依赖的借款人的存在、中央银行能够影响贷款供给。一般在金融结构、金融中介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分析中,前两个条件的存在具有客观合理性。在金融市场存在缺陷的条件下,第三个条件也具有合理性。

假如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提高了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率,则即使在存款来源不减少的情况下,可利用的负债资金来源也将减少,除非银行可以转而寻求其他没有准备要求或受准备要求影响小的资金来源,如资产变现、外部借款、商业票据、股权等。然而,由于金融摩擦的存在,借贷市场和股权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寻求外部资金来源的行为将受到金融市场中逆向选择问题的影响,而使商业银行整体无法通过资产负债结构变动(如发行票据、减少债券持有额,或其他金融创新手段等)来抵消准备金减少对贷款供给的影响。因此,银行面临的这种融资约束,将在紧缩性货币政策情况下影响银行的贷款决策。

以下我们通过模型来分析在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金融市场中,由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选择所产生的银行信贷供给变化,从而理解这种情况下的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

二、模型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如何影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构调整,我们需要抓住银行存款转换为银行贷款供给过程中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模型进行分析。我们从局部均衡开始分析。在局部均衡中,包括两个阶段:(1)从一个简单的单期模型中,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行为结果;(2)从一个两期模型中,分析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行为结果。局部均衡是指只考虑一家银行范围内的情况,不包含其他银行的竞争对各参数的影响。

在单期模型中,当银行面对着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银行当期的资金来源影响了贷款供给,这时不存在银行利用其他资金来源缓冲资金来源减少的情况;在两期模型中,由于存在跨时资产负债管理选择,则银行可以通过变现流动性资产,来缓冲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对资金来源的影响。

(一)一个单期局部均衡模型中的银行资产负债决策

1.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一家典型的银行,在单期静态环境中,其资产负债经营具备以下所述的各种条件:

(1)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有三种资产项目:满足中央银行储备要求的准备金R;当期的新增贷款L(该参数的变化是我们要分析的选择变量,用以表示贷款供给变化);当期以前发生的老贷款K(该参数以账面值表示,本模型环境中不能调节其账面资产存量,但是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环境下,该参数可以调节账面存量。但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K值有发生坏账而减少的可能)。

(2)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有两种资金来源:储户的外部存款M,相应的存款准备金率为ψ;①不受准备金率要求的外部融资E,在发生新增贷款L时才筹集。

(3)假设K不需要任何外部融资,也不能马上变现。②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流量方面的约束条件为:L+R=M+E,从而推出:

(4)假设银行系统是信贷市场中的垄断贷款供给者③,则银行面临的贷款需求序列条件可以表示为:

其中,r为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也可以表示为贷款和证券之间的利差),b为衡量贷款需求弹性的系数,a为表示贷款初始水平的常数。

(5)假设新增贷款不考虑风险因素,简化银行贷款决策的动机分析,从而银行在资产经营中倾向于充分贷款,尽可能利用贷款投资机会最大化银行的经营利润。④此外,还假设模型中M、E等其他变量的回报率是外生决定并固定的,并且通常大于零。由此我们可以展开模型的分析。

2.模型的含义

当M超过A/2(1-ψ)时,银行有足够的存款来源去给最好的项目进行贷款,而不用求助于任何存款以外的外部融资。这时,任何类型的银行都按照这种投资行为进行贷款决策。然而,当M下降时,两类银行的行为选择就分离了:(1)坏类型的银行用尽可能筹集的其他外部负债资金来源去弥补M下降的资金运用缺口,并把贷款决策与外部资金来源决策单独地进行分隔化考虑;(2)与此相反,好类型的银行不愿意利用更多的其他外部负债资金来源,仅对M下降的资金运用缺口的一小部分进行弥补。从而当M下降时,好类型银行即使在好贷款项目情况下也将相应的削减贷款的供给。

因此,M下降对好类型银行的影响力度,在A值较大(信息不对称程度严重,也就是d[2]L/dMdA>0)时,将比对坏类型银行的影响力度要大。

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该问题的分析还可以继续深入,比如结合好、坏类型银行的比例以及货币政策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如果银行体系中相当一部分银行是坏类型的,则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的政策效应将不大明显,但从长期来看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将受到影响;反之,如果相当部分银行是好类型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M下降,将经由信贷渠道传导后,引发实体经济中的净财富效应,导致有效投资下降,从而顺利达成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

(二)两期跨时均衡模型中的银行决策

单期模型的缺点,在于没有考虑银行的现金或证券等流动性资产在银行缓解外部资金来源下降时的作用,这将使得单期模型的结论的适用性受到限制。事实上,一般来说现代银行持有相当比例的现金、证券类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可以作为缓冲资产,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使得银行M下降时,即使因为不对称信息问题不进行外部融资,也能通过资产的变现而保持其贷款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⑤

1.模型的假设

在两期模型环境中,银行同样面临信息导致的外部融资约束,但是考虑了流动性资产的缓冲效应后,银行面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反应,将是第1期的最优证券持有量、贷款规模以及外部融资数量的联合效应结果。两期模型中的基本假设如单期模型所述,此外还增加以下假设条件:

(1)模型有1、2两期;

(2)在资产方:1期的贷款为J,证券持有量为S(假设资产交易市场无摩擦运行,证券可以在2期无成本地套现);在2期,银行可以清算总量为J的1期贷款,由于信贷市场交易的摩擦运行,清算贷款是有成本的,清算成本为θJ[2];⑥

(3)在负债方,银行持续地以储户存款和普通权益的方式进行外部融资。

其中,ρ表示存款受到冲击的持续性的度量,υ表示冲击的方差;

也就是说,不管取值范围如何,货币政策冲击后,在1期和2期过程中总存在存款下降的可能(至少是存款资金来源的可运用能力下降);

(5)分别表示1期和2期的外部权益融资增加额,到2期总共有E[,1]+E[,2]的外部权益融资额。贷款需求仍由(2)式所决定,其中r指没有被清算的贷款收益率,其他贷款以及包括S在内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假设为零;

(6)最后,由于银行原先的贷款存量资产K的最后价值有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在多期环境中抓住这个特征,假设K值的变化遵循二项分布,并且银行的管理者拥有该分布的信息优势,总是比外部投资者事先知道K值的信息。以下我们展开模型的分析:

2.模型的含义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模型中隐含的第一个结论:在单期模型中,好类型银行对存款资金来源下降的反应是削减新增贷款供给L,M[,1]-L之间的相关性随不对称信息程度A值的递增也逐渐增强。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模型中隐含的第二个结论:在两期模型中,一般来说好、坏类型银行对下降的反应都会减少证券资产持有量。

第一个结论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L、A值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第二个结论需要从两方面效应去理解其中的含义:(1)2期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A值高的银行倾向于持有较多的证券缓冲资产,而不愿被迫向外部进行权益融资(因为这种情况下的融资条件不好)。这说明A值高的银行比较看重证券资产S的缓冲作用,在外部存款资金下降时不愿意轻易地减持证券数量;(2)模型中A值高的银行在1期倾向于削减贷款供给,这意味着以r表示的贷款和证券之间的利差对这类银行来说趋于上升。这种效应促使这类银行在其资产负债组合调整中,倾向于持有更多的贷款,从而减持证券资产。当b值较小时,r的变动会很大,则后一种效应占优。⑦

上述模型含义的分析指出,如果要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行为选择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检验,我们可以从衡量信息不对称程度的A值定义和度量出发,把银行进行适当分类,从而进行横截面检验。Kashyap和Stein(1994b)曾经利用美国的数据,以银行规模作为A值的度量做了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大银行一般来说在进行外部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小银行要轻,即大银行的A值小,小银行的A值大。在面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政策反应方面,与第一个结论的含义相符,小银行削减了更多的贷款供给,而较少的证据说明小银行减持更多的证券缓冲资产;此外,检验结果还与第二个结论的含义相符,许多证据都支持小银行很少利用外部的风险性债务融资,而更多地持有现金和证券等流动性资产。

三、模型结论的适用性及其他相关问题

1.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

在单期和两期模型的局部均衡中,我们分析的是一个典型的银行范围内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选择,存款来源和利率水平等变量都是外生给定的。局部均衡中没有考虑到银行之间对存款竞争的效应以及利率是如何决定的,从而在分析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政策效应方面缺乏准确解释。

银行之间的竞争隐含着这样一种可能:在同样的下降条件下,有的银行可以通过存款竞争而获得相对较多的存款,从而遭受的冲击力度比其他银行小。在竞争的方式中,利率的改变是纯经济的竞争手段。但是,在利率受到管制(利率不能浮动或者利率有上下限规定)的情况下,每个银行将受到类似的外部存款资金来源下降的影响,存款的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非经济性竞争手段。⑧银行之间存款竞争的存在,将使前述分析的情况更为复杂。比如,直觉地看,好类型银行因为不愿意筹集更多的外部融资,又不削减更多的贷款供给,而可能更加注重存款的竞争。

这种情况将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一些变化:如果中央银行收缩储备,则银行体系的实际总存款资金来源下降,使得存款的价格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债券市场的利率上升。资金来源的下降也意味着好类型银行可以筹集的资金来源较少,因此将相应的削减贷款的供给,从而贷款利率也将升高。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步来理解:(1)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重新设定实际的储备水平;(2)单个银行将相应的选择其外部融资水平,资本市场相对应地发生融资过程的自选择并形成对应的分离式均衡;(3)各个银行选择自身的存款和贷款的最优水平,市场出清利率因此确定。银行的竞争行为在信贷市场中内生地决定了利率水平,各家银行随之都接受该利率水平。在上述过程中银行的外部融资行为向外界传递了其自身类型的信号,分离式均衡因此发生。之后,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按照我们之前分析的一些过程和结论,进行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决策,由此以自身的最优行为选择来面对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影响。

上述模型,从一个典型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微观行为决策机理的分析表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确实需要通过银行体系内部的资产负债管理活动而产生作用。由于金融摩擦的作用,金融市场存在着缺陷并由此导致银行贷款和融资行为的分离式均衡而发生自选择过程,其结果使得金融市场形成一种自然的分层式运行。由此,处于金融市场不同层级的不同规模的银行机构,会对货币政策的冲击产生不同的反应,使得货币传导机制在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这个环节产生分配性效应。这个直觉推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即越是处于金融市场中低层级的银行,其在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的贷款供给可能减少越多。

2.金融创新条件下的变化

上述模型的分析,事实上是在金融摩擦条件下,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决策过程揭示货币传导信贷机制的微观结构,通过这一途径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金融创新对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以下的核心假设条件下:(1)金融市场是摩擦市场,存在逆向选择问题;(2)银行的外部资金来源受到融资约束,从而面临流动性问题;(3)存在着银行依赖的借款人。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前提条件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为理论倡导,世界金融领域进行了一场以各种金融创新为主旋律的影响深远的结构性变革。这场金融创新运动的推动力,来自于包括规避金融管制、化解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寻找范围更为广阔的金融增值空间、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等客观原因。金融创新的实质内涵是通过金融产品和交易规则创新,创造出新的金融交易市场以在更广泛的空间、时间范围内,通过风险和收益的再匹配和金融市场流动性创造,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金融创新的具体方式是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在金融业内部对经营管理机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变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融资效率,其动机是利润的最大化。由于金融创新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特征,改变了货币供求机制和金融体系格局,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以削弱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改变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金融环境,影响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

首先,金融创新减少了经济中的金融摩擦。我们在之前的分析中曾经指出,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中存在着金融摩擦,这些摩擦以资产转换和资产组合调整的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对于融资的限制等方式体现,并按照相应的利率机制和信用机制传导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创新的发展,就在于减少这些金融摩擦,创造出高效的、低成本的金融工具,改变了金融体系各个子市场的运行效率和成本,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赖以作用的条件。

其次,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市场结构性的改变,从而改变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作用环境。以信用机制为例,该机制的存在源于信贷市场的不完善,从而银行不能轻易地利用外部资金来替代货币政策导致的存款减少。然而,资产证券化可以缓解银行的融资约束问题,因为资产证券化为银行在关键时候通过出售信贷资产的方式,提供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融资方式。而且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信贷市场的结构,使信贷市场的容量增大,并使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⑨信贷市场结构的这种改变,事实上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改善的空间,这增强了银行抵御货币政策冲击并维持贷款水平的能力。因此,如果银行采用证券化的方式去缓解货币政策的冲击,那么资产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会弱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再次,金融创新的发展将通过可替代货币的金融资产总量增加,改变投资对利率的弹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弹性、银行负债结构对利差的弹性、企业融资结构对利差的弹性等货币政策传导赖以发挥作用的参数,弱化了货币传导机制的政策传递作用。除了资产证券化以外,金融创新还通过票据发行等其他金融产品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使银行有能力调整负债结构,摆脱准备金对贷款规模的约束。并且,通过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如票据发行、抵押债券、贷款证券化等,提高了企业调整融资结构的能力。从而,从多方面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

此外,上述模型所分析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传导机制,关注银行信贷供给能力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隐含着银行贷款供给能力与实际贷款供给的一致性,并假设来自于贷款需求方面的有效性。在实践当中,需要明确银行货币传导环节中的贷款供给和贷款需求之间的区别:(1)在贷款供给方面,贷款供给能力和实际贷款供给是两个相区别的变量,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中,银行既可能拥有过剩的贷款能力而不愿意进行贷款供给,也可能在贷款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扩大供给。这种差别就成为区分银行好坏的方法;(2)在贷款需求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贷款申请都是有效的贷款需求,而有效的贷款需求也并不是都会得到贷款供给;(3)在贷款供给和贷款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上,金融市场的缺陷往往使得贷款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从而导致货币信贷传导机制的传导效应降低。这些因素都构成了在实践中需要仔细把握的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方面。

总之,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需要通过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而产生政策效应。在流动性过剩的宏观格局中,中央银行连续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确实成功地紧缩了银行体系的存款类资金来源,从而从银行体系回收了预期的数千亿资金。然而,最终的流动性调控成效,还要取决于银行体系向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贷款是否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推出而减少。其中的内在机制,也是本文在上述中所聚焦的研究重点。在2006年的信贷调控中,银行普遍通过压缩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方式来缓解货币政策的紧缩压力,从而使得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更加突出。这种局面在2007年继续存在,只是程度较2006年有所缓解。因此,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仍然难以在短期内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而消除,流动性控制依然是2007年货币政策的主题。

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丰富的资产组合调整而有效化解。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而极端,反而成了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迄今为止,面对中国公众的金融资产只有两类:一为高风险的股票和房产;二为低收益的储蓄存款,中间几乎没有过渡地带。其结果必是景气高涨时资产市场泡沫迅速累积,景气下降时银行储蓄持续上升,金融市场极易大起大落。因此,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地应对流动性的过剩,也可以有效地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管理而应对流动性不足。

注释:

①在有的银行体系下(如美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银行被要求为储户外部存款进行存款保险,以防止银行破产后储户利益受损。但在中国,银行存款的安全性事实上是由政府的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这种来自于外部的制度约束条件,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

②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条件下,该假设将放松。也就是说,金融创新将对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作用于货币传导机制。

③之所以假设银行是信贷市场的垄断者,是因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各种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客观上的信息锁定效应使得银行在贷款供给方面具有某种市场势力。再者,许多国家金融制度也赋予银行在存贷款方面的许多排他性的垄断优势。关于信息锁定效应,Sharpe(1990)、Rajan(1992,1994)、Slovin和Sushka(1993)都做过专门分析。

④这一假设,在此处是合理的。然而,在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如果考虑内部委托—代理问题,加强信贷管理的外部风险约束,则充分贷款的倾向将转变为贷款不足倾向。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进行专门分析。

⑤很显然,这种流动资产变现能力,不仅取决于银行持有的资产类型,还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所以,金融创新导致的金融市场发展,从多种意义上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⑥事实上,由于金融市场存在广度和深度的限制,证券资产套现也是存在摩擦和成本的。此外,贷款清算成本的表达,参照Diamond和Dybvig(1983)模型中未到期贷款清算的概念。

⑦在后一种效应中,如果r因为利率管制而不能随市场变动,则即使贷款需求弹性b值很小,该效应的作用也将变小。

⑧非经济性存款竞争手段,如银企关系等方式就是存款竞争的一种障碍。

⑨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市场交易功能中的容量、流动性和平稳性等微观结构的功能参数,其具体概念请详见刘红忠主编:《金融市场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准备金率政策传导机制: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微观结构分析_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