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对青少年赛车现象的干预_青少年教育论文

论社会工作对青少年赛车现象的干预_青少年教育论文

刍议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社会工作论文,青少年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 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12(2008)05-0020-04

一、青少年飙车的特征分析

所谓“飙车”就是指占用快车道、超速行驶、拔除消音器行驶等行为。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40年的美国,当时被称为“飞车”,1947年在美国加里弗尼亚州因为发生数以千计的飞车集团“地狱天使”(hell's angel)群聚闹事、损毁财物而被当时社会大众所注意。日本也在二次大战后出现类似状况,到了1980年达到高潮。台湾地区的青少年飙车问题更为严重,而且陆续发生青少年飙车族持凶器伤害无辜路人事件,引起社会大众强烈不安与不满[1]。

青少年飙车能够体验到巅峰刺激的感觉,但同时代价也是巨大的,仅2006年10月份,在重庆市某大学城的几条主干道上,就发生了2起高速飙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死亡1人,重伤3人。归纳起来,青少年飙车行为的危害有以下几方面:1、影响行车秩序,妨害交通安全。飙车活动吸引群众围观,使得交通秩序大为紊乱,其在高速蛇行或逆行的情况下,往往使得道路行车陷于瘫痪,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2、制造噪音与污染环境。青少年飙车的引擎发动、刹车所发出的噪音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同时由于聚会所丢弃的垃圾也污染了环境;3、打架群殴,杀人暴力事件层出不穷。青少年在飙车过程中极易形成竞争关系和其他偶发事故,进而形成群体互殴、械斗等暴力事件;4、助长赌博歪风,形成不良风气。飙车的现场往往会有赌徒借机赌博,一决输赢,因此飙车活动无形中助长了赌博歪风及社会不良风气;5、衍生犯罪案件。从目前国内其他地方由于青少年飙车所引发的暴力事件看,群体性的青少年飙车行为容易衍生成为其他暴力和犯罪行为,并有洗劫加油站、杀人、公然挑衅交警、砸毁路边停车或警车等行为;6、引发警民对立,增加社会成本。为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的管理,交警往往会加强交通监管和打击力度,由此会引发飙车青少年的不满,甚至公然向交警挑战,还可能引发交通堵塞和警民冲突,会进一步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7、增加警察人力及勤务负荷,造成警力不足。为维持交通顺畅,防止飙车族滋事生非,警察必须增加人力及勤务负荷,使得原本警力不足的现象,更加雪上加霜,直接、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维护工作的执行;8、造成车祸与死伤,增加社会负担及家庭的悲剧。青少年竞速飙车,无异于与死神拔河,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并且许多青少年不仅没有驾驶培训经验,甚至在缺乏安全设备的情况下就超速超载,往往引发交通事故,导致许多伤亡事件发生,增加了社会负担,造成个人遗憾终生,增加家庭悲剧;9、引起民众恐慌,造成社会不安。飙车活动所造成的交通问题、攻击、暴力行为、抢劫、杀人及公然向警察挑战等问题,会造成民众的恐慌心理,形成社会不安现象。

二、青少年飙车现象的透视

当前青少年飙车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需要加以防治。事实上,飙车最早只是一群爱玩机动车的年轻人为了追求冒险刺激及炫耀而产生的一种娱乐活动。由于社会管理的滞后、成人赌博之风的盛行和特殊暴力团伙的介入,而使得问题越来越复杂和棘手。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飙车问题正反映了当前社会制度的诸多不完善。

(一)社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从飙车所引发的暴力事件、违反交通规则甚至攻击殴打交警事件看来,交警所代表的“公权力”正在受到不断的挑战,其导火线看似是交通问题,其实蕴涵着青少年对当前社会管理的不满和对于社会资源的需求,其中包括提供青少年飙车所需要的场地,提供青少年娱乐所需要的场地和设施,提供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交通管理,呼吁更公正的社会管理模式等[2]。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完善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飙车的青少年大部分为体力劳动的工人、失业以及无业者。从对他们的访谈结果来看,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是对于体力劳动工人而言,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之余,他们并没有可以选择的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和娱乐设施,导致在工余时间无所事事,无处可去。特别是当他们遇到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困惑的时候,并不能得到适当的关怀或辅导,最能发泄情绪、引人注目的飙车自然成为首选活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失业以及无业的青少年而言,社会能够提供给他们的有效的劳动技能培训机会非常缺乏,就算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也不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就业机会和相应的劳动报酬。

(三)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飙车问题仅仅是青少年问题的一个表征,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我国对于青少年教育和福利问题的忽视,也显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功能缺失。特别是学校教育受制于分数主义和升学主义,使得学生无暇培养正当的休闲娱乐,以致踏入社会只能盲从,失去自我。还有就是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并不能有效地辅导那些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

(四)家庭制度的弱化,集中体现在家庭越来越难以承担青少年教育的功能

由于工业社会生活繁忙,使得亲子关系日渐冷淡,两代间无法有效地沟通,进而家庭对于遏止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力量大为削弱。甚至有母亲在知道孩子要飙车的消息后,向儿子下跪要求其改变心意,而儿子置之不理的情况发生。飙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家庭功能的重视,以及父母所应扮演的养育角色的反思。

三、青少年飙车防治的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的使命就是去提高个人及其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互动。因此,从青少年与他们所生活的主要环境之间的交互性来考察青少年飙车现象,既可以使实务工作者远离过失,远离仅仅处理个人的或环境的单方面问题,更可以从系统性思维去思考解决之道。这种交互性的框架主要包括青少年个体、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全体成员等[3]。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的完善,并坚决取缔和治理飙车行为

首先,交警部门应持续加强取缔,肯定并配合公安部门的取缔行动。除了严厉处分以遏止飙车风气外,更要对飙车青少年作追踪辅导,以有效消除非法飙车,但执法时宜讲究疏导及其他取缔技巧,以减少负面效应,使社会成本降至最低。日本于1980年“暴走族”横行,在警方强力执法下,“暴走”活动逐渐消弥。在1995年6月间的台湾地区,台中市警方强力取缔飙车活动也能够有效压制青少年飙车活动气焰。

其次,要坚决取缔并驱散围观民众,降低青少年飙车的兴趣与声势。青少年飙车活动声势的助长大多来自于围观的群众,在人多、掌声多的地方更容易制造飙车气焰,使活动趋向高潮,故对于好奇围观民众应予取缔、疏导,以降低青少年飙车的兴趣与声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增设正当的休闲娱乐场所,让青少年有发泄精力的适当管道和空间。如设置安全的赛车场,让喜欢飙车的青少年有一处安全的场地,享受追风的乐趣[4]。

再次,政府需要妥善设计、规划、管理道路,减少青少年飙车的机会。由于飙车青少年经常选择适合的道路狂飙,因此需要对飙车族常出没的道路应予以妥善规划、设计,必要时,增设路突或分隔不同种类车辆行驶的安全岛,以减少青少年狂飙机会,降低飙车兴趣。另外,政府可以考虑制定法令以严格禁止汽车修理厂变更汽车原有规格的规定,切断青少年的车辆来源。

最后,政府可以适当公布飙车青少年父母的姓名并处以适当罚款。如此,可以达到增强飙车青少年父母管教的责任,加强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成长的关心,促进亲子关系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

(二)学校要加强教育的引导和渗透作用,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休闲教育与辅导

首先,学校需要了解、引导并积极利用青少年学生的亚文化,使其趋向正常发展。对于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青少年亚文化要素,如反知识、反校规、反道德伦理规范等,可利用学生竞争,适当与巧妙的施予压力或认同的方法予以改变,使每位学生在良好的学生榜样的影响下,避免偏差行为的发生。

其次,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体系,强化青少年人际处理能力、维系良好人际关系。飙车青少年的人格特质较趋于冲动、偏激、焦虑,部分且具有错误不合乎逻辑的人生价值,人际处理缺乏成熟,人际关系不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可以成立三至五人的辅导工作小组,如此一来,当个人面临辅导的困难时,小组之间的成员互相协助,比较容易达到辅导学生的效果,还可以建立计算机网络辅导系统,使辅导教师透过计算机,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增加辅导谘商的渠道。

再次,学校要加强教育的多元化,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参与飙车的青少年都是一些失学或未升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方面没有成就感,觉得前途无望,因此只好另外寻找刺激。教育当局应破除传统僵化的升学方法,营造出更多的弹性空间,内容上也能满足这些不受社会、父母和师长关注的群体,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开辟出人生的一条光明大道,燃起他们生命的火花。另外,学校在教学与辅导上,应该加强学生对法律常识的认知,清楚详细的告知学生,那些行为是触犯法律的,会造成怎样的制裁,让学生有所警惕,不敢以身试法,杜绝学生违法的机会[5]。

最后,学校要积极拓展与家庭沟通的桥梁。青少年偏差与犯罪行为大多源于家庭,并显现于求学阶段,然而父母与教师却经常互踢皮球,推卸责任。因此,强化拓展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交换意见,凝聚共识,应该成为重要的努力方向。

(三)全社会要重视青少年家庭环境的优化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并加强社会宣传的积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更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力量与场所。一方面,要促进父母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与变化,父母与青少年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良好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力。为人父母者除了应该为子女准备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外,更要多加关怀、留意其生活举止,经常与子女沟通,尊重子女并倾听子女的心声,深入了解青少年的行为倾向与成长中产生的变化,如青春期渴望独立、自我表现、喜好刺激等特性。即使父母离异,也不能以无辜的子女当作争取利益的筹码,必须抛弃彼此的私见,更加的关怀子女,让子女仍然可以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要特别重视亲子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家庭的功能和谐。父母应随时自我教育,符合时代的需求,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以培育子女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同时应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密集宣传亲子教育,举办大规模的亲子教育活动,建立协助家庭辅导体系,强化家庭功能[6]。

青少年飙车行为发展迄今已不单是青少年同辈单纯的竞速、赌博现象,更涉及复杂的交通安全与社会安宁秩序问题,因此需要社会大众的集体合作。一方面要开展社会教育,端正社会风气,重整社会秩序,提供青少年良好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要致力于净化大众媒体传播内容,落实分级制度,积极审核传播媒体的内容,避免过度渲染、报导飙车或其他暴力行为。同时要加强对于飙车的法律责任与伤害的深度报道,以发挥社会教育及犯罪预防的功能。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支持体系,促进青少年个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防止青少年飙车行为有必要从多重角度出发,尤其要兼顾治标与治本两个向度,将青少年自身纳入社会教育与辅导的主体,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在优势,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目标。

首先,要引导青少年提升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要树立正确的物欲观念。一方面对处于多变社会中的青少年,要有一套正确的价值指引,对个人的行为产生道德约束力,树立正面积极的信念,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安排适当的活动,协助青少年培养正当的兴趣与休闲,以避免接触飙车的危险行为,尤其要避免青少年以追求物欲的享受为唯一的目标,真正重视内在心灵的充实。

其次,要增强青少年社会认知能力,培育成熟的道德认知。社会工作者要以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利用“社会互动”的历程,透过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取替”或“社会观点取替”的能力,使他们认清自己与别人所全神贯注的对象及所关心的事物之间的区别;能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将它整合到自己的感受中,使青少年在系统学习上,了解自我中心主义对人际关系所可能造成的伤害,进而避免非理性的行为,以消除飙车歪风[7]。

再次,要协助青少年正确面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引导青少年进行良性的同辈互动。不管是家长、教师或是其他相关人士,尤其是社会工作者,应该随时注意青少年所参与的同辈群体,帮助青少年了解并辨识他们所处群体的亚文化特征,适时地加以引导,以防止加入飙车团体。

最后,实现青少年身心平衡发展是解决青少年参与飙车的根本之道。可以透过传统礼俗教育的方式,在形式及实质认知上,协助青少年平衡身心发展。例如“成年礼”的仪式可以善加运用,配合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质,注重体能的考验与社会角色知识的传递,重新发展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仪式活动,使青少年透过仪式活动,真正体会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养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判断能力,真正掌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达到健康和谐的成长。

收稿日期:2008-04-05

标签:;  ;  

论社会工作对青少年赛车现象的干预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