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论文_金星

浅谈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论文_金星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第一中学 金星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变“师本”教育为“生本”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习成为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问题教学法就是一种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问题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其实质是在学生意识领域内部创设一个探究问题的氛围,从而以问题为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操作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以达到掌握只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高中生较之初中生,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侧重于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教学恰好就是瞄准了学生的能力而进行的,它与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是相适应的。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问题设计,怎样开展教学呢?笔者认为,问题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在高中任一阶段和任一课程中使用。下面分别以新授课和复习课各一例谈点肤浅之见。

一、在新授课中的运用

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教师可先不忙进入正题,而是设置这样一道导课题:请将1640—1840年(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清朝统治下的中国与同一时期的英国一比较。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通过比较,学生可发现两国在这一时期各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政治上,中国封建统治空前加强,应该却已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已取代了手工劳动,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文化方面,中国儒家思想仍为统治思想,并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阻碍文化事业的正常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文化却正在蓬勃发展;外交上,中国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英国则在大搞海外贸易、殖民掠夺,成为当时最大的殖民国家。

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得出认识: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两百年间,世界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西欧、北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这个时代赋予的极好机遇面前,清政府却仍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使自己是去了一次发展的大好时机,结果被甩在了时代后面,导致了近代的落后挨打。

这一问题的设置,既加强了中外历史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明白了落后挨打的道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宏观、横行的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及整个的中国近代屈辱史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复习课中的运用

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其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较难把握。如果设置一道材料式的问答题,容易解决多了。

材料1战国时,《商君书》载:“缪力本业(农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未利(经商)及怠而贫者,收为奴。”

材料2.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设问:根据材料,请指出商鞅和黄宗羲两人经济思想的不同点,并结合史实对两人思想加以评价。

结合材料,学生不难得出,商鞅的是重农抑商思想,而黄宗羲的是农工商皆本思想,就可作出评价。商鞅的思想产生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战国时期,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在当时促进了以农为为主的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和推动封建制度的确立.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商鞅的思想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商鞅把农业与工商业绝对对立,并对工商业予以压抑,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这一消极作用到封建社会后期越加严重,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生产力发展迟滞,使中国没有像西欧一样正常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黄宗羲思想产生于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明清时期,当时生产力有了显著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在此情况下,黄宗羲批判了“以工商为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通过对这一道题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才能客观、公正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无农不稳,无商不富”一句话的道理,认识到农工商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今天我党所指定的一系列经济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可以说,这一问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拉近了历史的时空距离,让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此外,在分析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纵向地、贯穿古今地认识问题,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历史专题复习的能力要求也是吻合的

可见,适时、适量和适当的问题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灵魂,迸发智慧火花,活跃和调动课堂气氛.而学生每一次审题、理解、分析、比较、作答的过程,无不是一次自我能力训练的过程,一次思维素质提高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有利于改变以往“重教轻学”的局面,打破课堂教学中的独裁、专制现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回旋的余地,变教师讲授为教学互动(师生间、生生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者的权威面目出现,而是更多地充当了学生步态的评判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现。

新课改呼唤更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任重而道远。为了新课改,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付出更多的努力。

论文作者:金星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  ;  ;  ;  ;  ;  ;  ;  

浅谈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论文_金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