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俄罗斯局势的发展趋势_时政外交论文

1995年俄罗斯局势的发展趋势_时政外交论文

1995年俄罗斯形势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形势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4年形势回顾

1994年是俄罗斯实行总统治理、调整内外政策的一年。总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主要特点如下:

(一)政局总体相对稳定,但风波不断,斗争不止。1993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为俄国内政治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法律规范,特别是赋予了叶利钦总统治国的很大权力;社会和睦条约的签署,对争抢和解旗帜、准备参加大选的各派政治力量起了约束作用;叶利钦政权调整了内外政策,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反对派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叶本人对他们表现得较能容让。主要由于这些原因,1994年特别是上半年,俄政局显得相对稳定。表现在:(1)总统、政府和议会“权力三角”基本能相容共处,没有出现对抗局面;(2)党派斗争已基本纳入法制轨道,各派政治力量经过分化组合虽发生了有利于反对派的变化,但总的均势未能打破;(3)地方分离主义由于受到中央的打击和遏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弹。但由于矛盾淤积多年,加之经济形势不见好转,政治稳定缺乏物质基础,因此1994年俄政局也不是很太平的。2月俄议会不顾叶利钦的强烈反对,决定对被控参与1991年“8·19事件”、1993年“5·1”流血冲突和10月流血事件的人实行大赦。这被认为是俄大选后政坛响起的“第一声惊雷”;8月因MMM公司股票猛跌而破产的股民迁怒于政府,要求政府辞职;10月卢布暴跌风波导致政府大规模改组;12月俄联邦中央与车臣共和国由对抗发展为武装冲突,使俄政局涌起新的波澜。

(二)经济上出现了某些积极因素,但继续衰退的总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年初以来,由于俄政府奉行”强硬”的财政政策,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由1993年底的21%下降到1994年6月份的5%,市场经济机制开始运转,第一阶段的无偿私有化计划已基本完成,全国约70%的中小企业实现了非国有化。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可程度提高,企业的竞争意识增强,部分企业私有化后经济效益确比原先有所提高。非国有化企业产品占零售商品总数的比例由1993年的72%上升到84%。但总体看来,经济政策调整的实际收效不大,未能达到年初总统国情咨文和政府计划中提出的目标。主要表现在:(1)生产下降的势头未得到遏制,幅度超过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和基本投资三项指标分别下降约17%、20%和25%(1993年是12%、16.5%和7%),粮食产量约为8400万吨(1993年为1.02亿吨),是1981年来最低的。1994年9月底工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同期减少55.4%。(2)财政状况未能改善,赤字和“三角债”有增无减。政府、企业、个人相互之间的各类三角债总额达到近百万亿卢布(1993年为11.3万亿卢布)。年中为制止生产快速下滑的势头,政府采取“适度”放宽贷款的措施,结果使预算赤字猛增。(3)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传统的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军工、能源和其它原材料开采业作为国家的支柱部门继续占去国家投资的绝大部分,对轻工、农业和技术较密集的机器制造业的投资没能增加,反而减少到了仅相当于1990年的15%。其结果是进口的轻工产品和食品充斥俄消费市场,达到批发和零售市场同类商品总量的70%。(4)卢布持续贬值,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卢布兑美元的汇率从1月份的1200:1跌至12月中旬的3368:1,10月10-11日卢布暴跌事件中还曾突破4000:1大关。8月发生的MMM公司股票事件至今尚未了结,严重影响了居民对购买各类股票和债券的信心,使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和融资能力受到了严峻挑战。此外,失业上升,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经济犯罪严重等问题也与经济危机相互伴生,互为因果,给经济形势的好转蒙上了阴影。

(三)对外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更加突出民族利益和大国地位。1993年12月议会选举和1994年1月政府改组后,俄政坛力量对比和民族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迫使俄当局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进一步调整,由亲西方外交转为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全方位外交。重新确立世界强国地位,维护俄罗斯民族利益已成为俄对外战略的主要目标。一年来,俄罗斯外交空前活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新举措,使俄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国际环境有所改善。1994年俄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1)谋求同西方享有平等的外交地位,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敢与西方抗争,坚持独立的外交立场。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是其全方位外交重点之一,俄独立后一直想进入西方俱乐部,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平等的伙伴。1994年俄罗斯对西方采取了“三大外交行动”,使其在与西方建立“平等伙伴关系”方面有了新的进展。6月22日,俄罗斯签署了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文件并与北约单独签署了”俄罗斯-北约合作议定书”。议定书承认俄的大国地位和在欧洲的影响,确定双方将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与合作。6月24日,俄罗斯与欧洲联盟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协议承认俄的“过渡经济地位”,同意俄享受最惠国待遇,支持俄加入关贸总协定,允诺1998年将与俄开始进行加入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7月10日,叶利钦总统参加了西方7国首脑会议,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参加7国首脑就政治问题进行的正式会谈。叶利钦称,这表明西方主要国家与俄进行合作已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另外,俄罗斯在波黑冲突、朝鲜核争端和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显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年终岁尾之际,俄罗斯又出人意料地采取了两项惊人之举:12月1日科济列夫外长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拒绝签署有关俄与北约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两份文件:12月2日俄常驻联合国代表拉夫罗夫在联合国安理会对制裁南斯拉夫联邦的决议方案使用了“否决权”。俄罗斯两天连说两个“不”字,体现了俄重振大国地位而采取的强硬外交方针和敢与西方抗争、争取平等外交地位的新姿态。

(2)加大东方外交力度,积极开展亚太地区首脑外交。俄罗斯十分重视加强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其主要考虑是:平衡西方,扩大影响,体现俄的欧亚大国地位;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效地加入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恢复和拓展武器销售市场,以免把传统的武器市场“让给别人”。俄与亚洲一些主要国家交往活跃:俄称1994年是“中国年”,俄中关系进入了崭新阶段。俄外长、俄总理、副总理、国家杜马主席、总参谋长等高级要员相继访华。9月江泽民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应邀首次访问俄罗斯,两国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关于中俄边界西段的协定》及一系列双边经济合作协议。俄日关系有所松动。3月份俄邀请羽田副首相兼外相访俄,会谈期间日方不再强调“政经不可分原则”,还表示继续支持俄民主改革进程和向俄提供经援。11月俄第一副总理索斯科韦茨率团访日,领土问题虽无大进展,但双方签署了有关发展经贸合作的3项备忘录,还就俄延期偿还日债务1.8亿美元交换了文件。另外,1994年内韩国总统金泳三、越南总理武文杰和印度总理拉奥先后应邀首次访俄。

(3)重视“近邻外交”,把独联体国家作为对外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俄把前苏联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和“特殊利益”所在,称对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特殊使命”。一年来,俄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逐渐加强对独联体的控制,重点做独立意识较强国家的工作,积极推动一体化进程。1994年3月独联体高级领导人会议讨论了“集体安全条约议定书”;独联体防御联盟正在积极筹建当中;10月21日独联体首脑会议决定成立第一个跨国机构“国家间经济委员会”,为实现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1995年形势展望

1995年俄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准备议会和总统大选以及再度调整经济政策,国内形势存在着多变的可能性。

(一)政治斗争有可能再度升温,但政局仍有可能避免激烈动荡。

从一方面看,俄国内公开和潜伏的矛盾有可能尖锐化。(1)政府提出的紧缩银根的预算草案估计很难被议会通过。“俄罗斯民主选择”党领导人盖达尔说,如果草案不被通过,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的可能性很大”,这样叶利钦就面临“或要新政府,或解散议会和举行新的选举“的选择。这意味着,围绕预算草案的争执,总统、政府和议会的关系有可能趋向紧张。(2)联邦中央和地方在划分权限、制定地方法规、任命行政长官、支配资源和税收留成等问题上的分歧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车臣问题的后遗症难以消除。英《独立报》评论说,出兵车臣“使整个俄罗斯的民主和稳定都成了问题”,车臣危机的任何结局,“不会给叶利钦和同他关系密切的部长们的政治生涯带来什么好处”。(3)以俄共为主的反对派正在进行征集签名运动,意欲乘当前对叶利钦政权不利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把原定于1996年的总统选举提前进行。此举势必会遭到叶的坚决抵制。(4)目前议会和总统选举已拉开帷幕,各政治派别正积蓄力量,以决雌雄。(5)社会问题严重。俄《独立报》称,“由于大规模失业和无法支付工资而引起的社会冲突数量将激增”。1994年10月27日俄独立工会在全国举行的有550万人参加的统一抗议活动,集中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生活困苦和政府政策的不满。

但另一方面,由于俄中央执行和立法两大权力机构暂时还会维持相互制约、相互妥协的局面;各派政治力量的均衡态势一时难以打破;广大人民群众厌倦政治斗争,求稳心切,不希望大乱;叶利钦尚有控制局势的能力等因素,今年俄政局还不至于出现严重动荡的局面。

(二)经济政策再度调整,“强硬”的财政政策将占上风,但全面的经济危机状态仍难以根本摆脱。

鉴于1994年“适度强硬”的财政政策在遏制生产下滑和改善财政状况方面均遭失败,一度下降的通货膨胀率在第四季度又呈反弹趋势,政府决定对经济政策再次进行调整。基本思路包括:(1)加大遏制通货膨胀的力度,争取财政状况的宏观稳定。拟把月通货膨胀率压缩到2%以下,财政赤字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8%,且全靠内外债弥补。(2)改革税收体制,增加国家收入。规定10种地方税的最高限额,增课个人超高收入所得税。(3)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鼓励私人储蓄和向私人出售国营企业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使工业生产降幅控制在一位数以内。(4)放松对进出口的国家管制,降低和取消某些进出口关税。现在议会尚未通过政府提交的凝聚其基本经济政策思想的1995年预算草案,但各方对切尔诺梅尔金总理1994年10月27日向杜马所作的有关预算的报告颇多指责,认为总理提出的调整思路和预算方案严重脱离俄经济现状和国情,因而很难实现。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政府关于“1995年是经济稳定年”的预言很可能要落空。其理由是:(1)银根抽得过紧必然不利于稳定生产。预算中的国防和农业开支分别为45万亿和17万亿卢布,虽分别比上年增长1%和33%,但仅占军方和农业部门实际要求的三分之一和一半。(2)靠内外债来弥补赤字缺乏现实可行性。政府打算将1995年总数为72万亿卢布的预算赤字全部用借债来弥补,其中60%靠发行国债,40%靠外国贷款。由于过去几年俄在发行债券和吸收国外贷款方面均不顺利,因此要完成上述筹款并非易事。况且,巨额借贷有可能给俄经济带来不堪承受的重负和灾难性后果。(3)经济环境不佳很难对个人投资产生吸引力。政府把预算投资由1993年的25.2万亿卢布减少到1995年的16万亿卢布,并主要通过降价出售国有企业来吸引本国和外国资本。但是在政策不稳、经营环境不佳、犯罪率不断上升、投资缺少保障机制的情况下,能否有众多的个人投资购买企业还是未知数。(4)强硬的经济政策必然导致严重社会后果。银根抽得过紧,必然使大多数本已被三角债压得喘不过气的企业处境更加困难。破产企业数量上升,失业人口猛增,社会保障滞后等因素有可能使社会矛盾加剧。

总的看来,俄经济改革至今仍未找到一条符合国情、能被各方所接受的道路,经济工作受政治斗争干扰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政府企图把几年来改革所积累的痛苦集中在1995年全部化解,以便为1996年摆脱萧条,1997年稳定增长做准备,可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三)总体外交政策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俄罗斯民族利益仍将是俄外交的主导方面。

(1)俄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将继续维持伙伴合作关系。这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尤其是俄罗斯需要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援助,同时也有自身的安全利益需要。俄将继续要求西方消除贸易歧视,并力争政治和经济的平等地位,挤入七国集团,成为“第八大成员国”。鉴于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要求重振大国地位的呼声日高,加之克林顿政府的对俄政策在中期选举后趋向强硬,这将促使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对应立场。从发展趋势看,俄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和对立性并存态势将使今后两国关系出现既合作又抗争的局面,而抗争面将时而更加突出。

(2)继续加强对独联体控制,恢复俄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地位”。俄将继续以军事、经济实力为后盾,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全面控制,巩固经济联盟,加快构筑防御联盟,以确立俄的真正盟主地位。

(3)加强与东欧的联系和合作,阻止其加入北约。俄认为东欧对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为此,俄将抓住东欧与西欧接轨遇到困难、急欲与俄恢复经济联系的苗头,积极推动双边政治接触和经济联系的发展,同时继续反对东欧加入北约,阻止北约东进。

(4)继续谋求在亚太地区扩大影响,积极参与亚太事务。亚太地区是俄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俄将把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并通过与亚太各国发展关系创造条件。俄视中国为其东方外交的第一重点,将与中国进一步发展建设性伙伴关系。俄与日本、韩国、印度等也将进一步密切联系和合作。俄将利用一切可能机会参加亚太地区或次地区活动,以增大发言权和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

(5)对中东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将有重点地恢复和发展正常的双边关系,以确保俄的全球利益。

标签:;  ;  ;  ;  

1995年俄罗斯局势的发展趋势_时政外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