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发展-“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发展-“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发展
——“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6月14日,“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协办,信息工程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诸多专家和学者近300人参会,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趋势、课堂教学变革下教师的角色功能、教育技术等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会议共分为四个部分,来自中国、德国、芬兰、西班牙和美国等5个国家的学者呈现了12场主题报告。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个隐私驱动的细粒度的访问控制机制。首先,根据不同类型信息的粒度与访问该信息的用户的类型(陌生人、朋友、家人)对用户的隐私需求进行定义。当用户在社交应用上发布消息以后,社交应用自动的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可能泄露用户隐私的敏感词进行标注。然后根据访问该内容的用户的类型对可能泄露用户隐私的敏感词进行不同程度的模糊化,最终不同类型的用户看到的是跟原来用户发布的内容语义一致的不同消息。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人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徒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汗国,直至1771年渥巴锡率部重返故土。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所建立的土尔扈特汗国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第一部分由《现代教育技术》编辑部宋述强副主编主持,德国洪堡大学Pinkwart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Niemi教授先后以“教师要了解、利用但不依赖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视角下的教师教育”、“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人工智能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新工具”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会上,Pinkwart列举了国际教育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教师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正视人工智能的使用边界;余胜泉提出了未来人工智能教师的12种角色,认为未来将是人工智能与人类教师协作的时代;Niemi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了学习、工作的进程,未来将是人类与机器共同学习的时代。

第二部分由《中国教育报》信息化主编黄蔚主持,美国田纳西大学戚海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副教授和施智平教授分别以“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人工智能”、“AI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会上,戚海蓉梳理了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图像分析和机器视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孙众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云桥学院,提出了师范生与在职教师协同发展的“互联网+新同学”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施智平以大量课堂教学实录为数据源,开发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S-T课堂行为分析系统——爱课系统。

第三部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赵兴龙副研究员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智副研究员、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大学Kloos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刘均教授先后以“教育中的情感分析与计算”、“AI时代下的教育变革:教什么和如何教”、“知识森林:聚合碎片化知识的教育知识图谱”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会上,刘智关注教育中的情感计算并进行了系列研究,认为智能技术能使教师回归教育服务的本质;Kloos关注不同教育时代下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师角色的变革,总结了教育的四大要素,提出了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刘均教授介绍了组织知识碎片的知识森林模型,该模型通过主题的物化事实树和主题之间的学习依赖关系构建,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迷航问题。

第四部分由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副教授主持,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郭国栋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谢魁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宋巍副教授先后以“基于视觉分析的人工智能”、“教师专业发展在技术方面的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作文评估和提升中的应用”作了主题报告。会上,郭国栋介绍了视觉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谢魁就教师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而宋巍分享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中文作文评估中的应用。

此次会议聚焦于“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与趋势,在搭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交流平台、借鉴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发展经验、推动教育变革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都师范大学吕恺悦、施智平、孙众 供稿)

标签:;  ;  ;  ;  ;  ;  ;  ;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师教育发展-“2019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