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集约化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中国现代集约化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之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约论文,中国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中国是一个占世界总人口22%的农业大国,农产品供给的保障必须立足本国。在人均农业自然资源占有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将日益紧张,21世纪的中国农业发展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成为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然目标。

到1995年2月15日,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2亿人。目前我国食物结构正处在迅速改进的时期,加之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纺织业等非农业正在迅速发展,这一切使得本已沉重的农业压力更加沉重。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到2000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达到如下水平:农业总产值(以1990年价计算)应达到11807亿元,粮食产量达到52116万吨,畜牧业肉类达到4591万吨,渔业产量达到2140万吨。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目标值之间的差额为: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4019亿元,粮食7116万吨,肉类1091万吨,水产品540万吨。按现在的发展趋势预测,到下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总数将停在16亿左右不再增长。从现在起,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满足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接纳16亿人口的食物需求:在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到不足1亩地(0.067公顷)的情况下(全世界人均0.25公顷!),粮食产量要增长50%才能保证目前年人均400公斤的相当节俭的供应水平;猪、牛、羊肉从现在的年产3100万吨增长1倍以上,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奶牛业应大幅度提高产量,达到人均享有奶制品30-50公斤(现在荷兰人均奶制品720公斤,美国260公斤,印度70公斤,中国才4.2公斤!);现在年人均水产品供应量为15公斤,需要提高3倍;此外,大豆、糖、油料都必须能够增长1倍以上。

单就农产品需求目标和发展趋势而言,任何国家都无力满足中国农产品大比例的短缺和总量供给要求。为适应上述农产品发展需求,中国农业不仅要增加大量外源物质投入以继续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要消除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加重的潜在威胁,这是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农业环境资源的原生形态是形成农业持续发展格局的重要基因,一个协调平衡、合理、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资源和环境发展目标可概述如下:严格限制占用耕地,进入21世纪使耕地占用与开垦补充基本达到平衡;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5-16%(2010年达到18%),使1/3的超载过牧草原基本得到扭转;到2000年基本建立起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争取在本世纪末基本控制住水土流失面积不再扩大,进入21世纪的前20年争取每年平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33万公顷以上;到21世纪初期,使农业自然灾害增长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从总体上看,经过10-30年的努力,在初步控制对农业资源环境破坏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扩大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化中走向综合化,以建立起可持续的资源环境再循环系统,为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全面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外廷开发与内涵挖潜并举

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增加复种,这是节时、节地、节能的增产途径。今后耕地面积减少仍然不可避免,为保持现有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数,中国仍可在一定范围内创造各种条件利用间作、套种,推广地膜覆盖等多熟制,力争使复种指数在2000年提到160%左右,这相当于增加约500万公顷耕地,对弥补耕地的减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还应充分利用我国多样化的自然环境,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充分发挥气候生产潜力。据测算,除西北灌溉区外,全国平均亩产比气候生产潜力低500-1000公斤,其中华南低1000公斤以上,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低500-1000公斤,东北、华北北部低500公斤以下。因此,分析形成农业生态系统实际生产能力与农业气候资源理论生产潜力差距的原因,科学增加投入以获得高产出,是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前提。

从耕地的潜力来看,改造中低产田是将来中国新增粮棉油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有中低产田总面积约为874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1.26%,如能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上将中低产田全部初步改造一遍,一年即可多获得500亿公斤粮食;如果改造2000万公顷中低产田,则可增加100-150亿公斤粮食。

(二)外源物质投入不可或缺

据分析,到本世纪末要实现5.0-5.3亿吨粮食的总产量和各种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的既定发展目标,需要投入1.5亿吨化肥(有效成分近3000万吨),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亿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亿马力,农药使用量达到25万吨,农用薄膜达到123万吨。到2000年我国农用化肥的投入平均每年至少需增加3.8%,农业排灌和耕作机械每年需增加4.2%,农膜要增加5%,配混合饲料需增加5.5%。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即通过科技进步和现代管理科学地投入较多的物质能量,以现代物质生产要素代替传统要素,迅速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可以说,没有大量的外源物质投入,就不会有农业的重大突破。因此,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资源和能源的密集化。鉴于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匮乏,对农业进行较多外源物质投入以实现高产出目标,关键在于以资源定位、技术导向合理地增加对农业系统的投入,改善投入品种、减少环境污染、提高投入效益。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高水平的物质投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高投入是适度的高投入,投入水平应以生态系统的投入容纳力为依据。高投入的“适度”,即适应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对投入的容纳力。(2)变动投入特别是肥料施用须以固定投入及其相关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基础条件如水利设施条件为依据,即所谓肥水土三者配合。(3)增加投入的幅度因投入类型而异,根据每种投入的边际生产力确定增加投入的幅度。

(三)化肥在外源物质投入中居首要地位

在现代农业增长中,化肥投入的贡献是要素投入中占第一位的。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出发,依据现代生产要素代替传统生产要素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持续性原理,增加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条件之一。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来自化肥的氮素已占到全部氮素投入的50%,到2000年这一比例将要上升到56%;这是有机肥源所无力取代的。实践表明,生物供氮和有机氮供给的增加是极其缓慢的,而且相应所需劳动投入较多,为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化肥氮素仍然是提高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和产出水平的主要来源,这就是我国农业(特别是种值业和农区畜牧业)必须增加化肥等外源物质投入的资源背景。

据FAO计算,世界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为104公斤,中国为246公斤,从表面看中国化肥施用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但有几点需要注意:(1)中国耕地实际数字要大于统计数字30%;(2)中国耕地复种指数达156%,而世界和美国每年有15%和25%的耕地休闲;(3)中国化肥施用的30%为果园、茶园、菜园等非大田作物占去。考虑到以上三个方面,中国每公顷耕地实际施用化肥水平为99公斤,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再与人均耕地面积同样不足2市亩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每公顷化肥投入量还少150-390公斤,每公顷谷物单产还低1600-2700公斤。虽然在我国局部地区或地块,有的化肥投入量接近或达到饱和程度,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化肥投入量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量,我国的化肥投入还有潜力。

中国农业增加化肥投入、科学合理施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继续增加氮肥生产的同时,应重点增加磷、钾和复合肥的比重,还要提高高浓度化肥如尿素、复合肥、液态肥等的比重。(2)当前尤其应加强轮作施肥技术、化肥深施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以不同土壤性质与肥力为依据的合理施肥。(3)注重化肥与有机肥的结合,这对改良土壤性状、减轻环境污染、缓和化肥紧张都起重要作用。

(四)以技术进步为基础

为了使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系统得以建立、维系和演进,中国须重点研究、推广和采有合理施肥、节约水源、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农业科学技术:

1.优化配方施肥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效益。目前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如果通过配方施肥和合理施肥技术一般可以提高肥效10%,即相当于每年多投入2000多万吨化肥;按目前化肥肥效每公斤增加10公斤粮食计算,每增加一吨级养分的化肥投入,就相当于扩大1.33-2.67公顷耕地。提高化肥利用率是多项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推广优化配方施肥必须调整化肥结构,同时配合深施化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等科学施肥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施肥效益,使化肥利用率由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40%左右。

2.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年受旱灾面积达2666万公顷左右,占播种面积的18%,然而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35%-40%,浪费很大。据预测,到2000年和2020年,中国农田灌溉面积将先后达到5333万公顷和6000万公顷,灌溉需水量4800亿立米和5400亿立方米,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推广适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可使灌溉水利用率由35%-40%先后提高到45%和50%以上,即相当于增加1000亿立方米和2000亿立方米的灌溉水,或相当于增加1000万公顷和2000万公顷灌溉面积。目前中国每年灌溉用水量4500亿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水能提高粮食产量0.1公斤,则每年可增产粮食450亿公斤。

3.若干重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到2000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可能增加到4.0亿千瓦。这就要求将农业机械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提高供油供电能力,降低单位农机动力耗油耗电量。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必须认真推广效益高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例如,到2000年可推广精量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666万公顷,可节约种子4亿公斤;此外还有水稻机械育种技术、麦稻收获机械化技术、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以及农户笼养鸡机械化和鱼虾养殖机械化技术,与此同时,要发展化肥深施机械化技术、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玉米秸秆青贮机械化技术等。中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且具有持续性能的技术体系,还包括建立和完善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采用高产、优质、高效农牧渔综合增产技术,推广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上述领域的农业科技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仅在30-40%之间,如能有效地克服技术开发和推广的种种障碍,使这一比例高达50-60%以上,那将对我国农业持续增长带来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三、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和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政策

由于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提高,需要增加大量外源投入物质,并要提高投入物质的效益,因而投入政策的重点是优先支持主要的物质投入,尤其是系统内无力自我增生的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和必需的微量元素、水分以及必要的能源的投入:一是要增加化肥生产基本建设投资,化肥等农用工业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恢复到4%。在国内再建设10套大化肥厂,使国内化肥生产能力维持在化肥总投入量的75-80%的水平上。二是应重点支持流域间调水,特别是南水北调,以尽快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同时要加快解决一部分牧区人畜严重缺水的问题。为了提高水的利用效益,要制订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政策,同时要把农业用和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分别进行水资源核算以改善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为了尽快改善一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在投入政策上要向一批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作用的重点生态工程倾斜:一是江河流域上游、沙漠边缘和水土流失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应当重点建设长江和珠江“两江”上游防护林体系,这些重大工程要实行全流域共同治理的办法,全流域受益、全流域集资,并在信贷利率上给予优惠甚至减免政策。二是有严重障碍因素的土地改良工程建设。南方红黄壤地区和北方干旱地区、低洼涝和盐碱化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生态障碍因素,而区域治理和改造都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因此国家和地方要联合支持,在资金、信贷和引进外资上要给予优先的政策,在综合开发上要给予优惠的政策,以尽快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制定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政策

政府应该优先支持并重点发展一些持续农业科技领域,特别是以下两大领域:一是化肥、农药、农膜新品种、新剂型及其高效利用的技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带来的污染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加以减轻或消除,重要的在于选用无污染或污染少的新品种,国家要支持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引进国外新品种和自己创新相结合,组织攻关、尽快突破。二是推广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旱地农业和各种类型的多层综合利用资源的成套技术体系。三是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对于中国传统农业创造的各种类型的间、套、复种耕作制度和多熟制种植制度、能量多层次利用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也应当有重点地给予总结提高,加快示范和推广。

(三)制定和完善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

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主要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政策。在目前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必须完善政策与法律上的规定,加强经济制裁的力度,并具有相应配套的严格执行政策法规的手段。二是防治工业和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政策。政策的制订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小区,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对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更多地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对于乡镇企业发展从支持和约束两个方面给予调控和干预。

标签:;  ;  ;  ;  ;  ;  ;  

中国现代集约化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展望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