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谈政治学_政治论文

从根本上谈政治学_政治论文

论从根本上讲政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从根本上论文,讲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求党的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定要讲政治。这是江泽民同志近年来针对干部队伍的状况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正在进行的“三讲”教育的核心。什么是讲政治?怎样讲政治?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但归根到底是讲为人民谋利益。因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注: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22日)我们说讲政治要讲根本,或者说要从根本上讲政治,就是要处理好对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一、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讲政治的根本问题

什么是政治?从本质上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441页)它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体实现或维护其根本利益、整体(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每一个政党的建立,总是把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作为其首要的、根本的问题,把“为谁服务”的问题作为立党之根本。

纵观中外政党,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无一不是一定阶级利益的政治代表。近代产生的各种资产阶级政党,不论其口号多么漂亮,纲领多么好听,它们都是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而且由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和广大劳动阶级的利益相对立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成为全体人民意志、愿望和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正因为如此,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以前的“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262页)

与其它一切政党不同,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一个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最高利益和最高理想,是消灭一切私有制,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建立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进程既是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过程,也是其他一切劳动者阶级解放的过程,是全人类解放的过程。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必然是全人类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民的公利。由此决定了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无产阶级最忠实的政治代表——无产阶级政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客观必然性。也正因为如此,决定了“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2页)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全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负责的一致性”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592页)

中国共产党78年的光辉历程表明,党为人民群众的最大最根本的利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尽管党在执政后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坚决地纠正了失误。与此同时,党也在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得到发展、壮大、成熟。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我们党自七大以来所走过的道路时曾经指出:我们党在解放战争中,在土地革命和肃清反革命的斗争中,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斗争中,在发展工业、农业和其他经济文化事业的斗争中,我们党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哪一项都是执行群众路线的结果。我们在大规模的消灭鸦片烟毒的运动中的胜利,在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的胜利,以及在生产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中的胜利,哪一件都是因为这个运动或者这件工作本身,确实反映了广大群众的要求,并且变成了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的结果。(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9—221页)这充分说明, 我们党是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检验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优劣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 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 页)党同人民群众能不能保持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党一旦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以及党领导下的政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才成了我们党最大、最根本的政治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才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其中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时刻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并指出:“这在我们党执政、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注: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把“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保持清正廉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为本次教育活动要达到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这正是讲政治要讲根本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从根本上讲政治的必然要求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我们党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一再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同时还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全党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求越是困难越要关心群众,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一再重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全党思考问题、进行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充分证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战胜敌人,克服困难,取得事业成功的法宝。正如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所指出:“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到挫折。”江泽民同志着眼于新的历史条件,在从讲政治的高度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时深刻指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注: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3月6日)

为什么群众路线对于我们党如此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党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首先,从党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来说: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有一个强大的敌人作为我们的对立面,脱离群众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会被敌人消灭,每个干部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革命战争的环境净化了人们的心灵。而在和平建设时期,阶级矛盾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和平环境容易使一部分党员、干部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滋长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很容易被国内外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打中,脱离群众,蜕化变质。从国际环境来说,当前国际上各种政治势力与我们的较量时明时暗,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处于攻坚阶段。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

其次,从党所处的地位来说:我们党已是执政党,其执政的地位既为我们更好地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创造了条件,但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干部都是职业革命家,但是,党执政以后,我们有的人便骄傲起来,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起“老爷”来了。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调查研究,不体察民情,专横跋扈,强迫命令,滋长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有的大搞特殊化,与民争利;有的利用职权,损公肥私,奢侈浪费,挥霍人民血汗;有的甚至违法乱纪,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党的干群关系,败坏了党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

江泽民同志1998年5月14日在党中央、 国务院召开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讲政治,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是不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是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取利益。这深刻地提示了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内涵,道出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我们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客观地要求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务必把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切实为群众谋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党群、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树立起来了,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政权就能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我们的事业就会永远兴旺发达。

三、对党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是从根本上讲政治的核心问题

对党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讲是由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致性所决定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群众之外,党再无特殊的利益。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

首先,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以往的一切社会革命,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告终。无产阶级革命则同过去的一切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无产阶级是和一切剥削阶级相对立的阶级,它把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作为自己解放的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恩格斯指出:“这一阶级斗争和过去一切阶级斗争不同的一点是,现代被压迫阶级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从而摆脱阶级斗争,就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3页)正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同社会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完全一致。在我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即是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其次,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9页)能否自觉地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区分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识别和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和作用,归根到底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为什么人服务。中国共产党只有当它站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上,不只是站在本阶级当前部分的利益上,去组织和团结整个民族和人民,它才能胜利。党在为工人阶级奋斗的时候,它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服务,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事业,为了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最美满幸福的共产主义。因此,坚持对党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性,这是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基点。当然,这就客观地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一切向人民负责。怎样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一切向人民负责呢?

一是要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政策是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我们的政策能否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的政策,可以把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如果政策出了偏差,必然脱离群众,破坏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指出:“我们党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是要把向群众负责与向领导负责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克服只向领导者个人负责的现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切为了群众,必须认真加以贯彻执行。但是,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各级干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地实际,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可是,有些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不是依据下面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只着眼于领导者个人,执行领导者的指示;不是结合中央总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区本单位部门的实际,而是机械地、不走样地“执行”、“落实”;不是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而是以领导者个人的意见作为判断是非、区别正误的标准;更有甚者,对领导者个人一味奉迎,择其好而投之,以其爱而为之,置群众利益于脑后,唯求取得领导的赏识和满意。这种现象,是对党和人民极不负责的。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纠正。

三是要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把部分群众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与全体群众整体的长远的利益统一起来,切实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是通过一定的具体工作岗位直接或间接地去为群众服务。一个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政治上强不强,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全局观念强不强。江泽民同志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一定要时刻想着全国各族人民,处处顾大局,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大局。”(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否则,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站在部分群众的局部的暂时的利益上,而在全体群众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上脱离群众,其结果还是没有对党和群众都尽到责任。

四、致力于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从根本上讲政治的最终归宿

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把关心群众的生活,致力于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因为“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江泽民同志指出:“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受到人民群众拥护、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注:《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版,1194页)作为党的总书记,他带头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心系困难企业职工和农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在这条路线指引下,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1996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7倍,年增长6.2%,199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元。1997年, 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达2090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4.8倍,年增长9.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城镇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68%,比1980年下降8.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为56.3%,比1978年降低1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 平方米增加到8.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城镇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我国人民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居民进入小康”。(注:曾培炎《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党建研究》,1998年第12期)1998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超过9 平方米,提前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00万。(注:参见曾培炎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关于 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1999年3月19日)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使得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安定,在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充分说明,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一根本的政治问题,只有把讲政治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讲政治才会有实际的内容,实际的效果。

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离开了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个主要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就是不讲政治。

总而言之,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既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也是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从根本上讲政治必须牢牢把握住的根本原则。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这些话,都是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的。江泽民同志也曾多次加以引用和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到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把握了讲政治的根本,也才是真正的从根本上讲政治。

标签:;  ;  ;  ;  ;  ;  

从根本上谈政治学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