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看电视剧对古代战争的表达_三国演义论文

从“三国演义”看电视剧对古代战争的表达_三国演义论文

从《三国演义》谈电视剧如何表现古代战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演义论文,古代论文,电视剧论文,战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但不无道理。因为战争描写在这部小说中不但占有十分显著的篇幅,而且在刻画人物和揭示主题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这部古代名著被搬上电视屏幕的时候,如何运用电视语言和手法表现原小说中的战争内容,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了。

可以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所遇到的如何表现古代战争的问题,早在一些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中已经提出来了,这些电视剧的编导者都以自己的理解和独特方式交出了答卷。但是,相对于《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战争规模、次数和巨大场面而言,此前我们在电视屏幕上所见到的古代战争恐怕是要逊一筹的。换句话说,电视屏幕上表现古代战争早已在电视剧中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而《三国演义》又把这一现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致于无论是对于电视观众而言,还是对于电视艺术工作者而言,都会对这种现象不约而同地发表意见或评论,因为这已成为人们审美活动中共同关心的问题。

古代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种是根据古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较有代表性是《水浒》、《杨家将》和眼下正在播出的《三国演义》。另一类是根据古代历史或传说故事而重新创作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努尔哈赤》、《淮阴候韩信》和《格萨尔王》等。应该说明的是,古代战争题材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以表现古代战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也包括古代战争在剧中占有较为重要地位的作品,当然以后者居多。

由《三国演义》的艺术实践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对于以古代战争为表现内容的电视剧说来,回避古代战争或者避开正面表现战争场面,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这是因为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战争和战斗已经成为剧中人生活的方式或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这类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原小说中大大小小的战斗、战役接连不断地发生,主人公们就生活于战争环境之中,他们正是通过战争来实现政治和经济目的并为自身创造生存环境的。面对这种情况,《三国演义》电视剧不是回避战争描写,而是采用了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其一是突出重点,也就是有选择地重点地表现一些重大的战役和重要的战斗。从重大战役的角度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在这部电视剧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确立这三大战役为表现重点,说明编导者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三大战役不仅在三国历史上极为关键,在小说原著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较之其它战役也更具有代表性。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三大战役都列入这部电视剧的表现重点,但在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突出重点的问题,因为它们在规模、气势、特点和重要性等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在小说原著中,赤壁之战的规模和气势是无与伦比的。因为正是这次战争决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所以其重要性远在另外两次战役之上。基于这些原因,赤壁之战不但成为这部电视剧倾全力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衡量这部电视剧表现古代战争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志。实事求是地说,无论从场景、画面、氛围和气魄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对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来看,电视剧中对这场战役的描写和展示都可以称得上是大手笔、大制作,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在电视屏幕上是罕见的。相对于赤壁之战而言,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在小说原著中不但在篇幅上有限,在写法上也没有赤壁之战那样精彩和有特点。产生这种情况,一主面与作者的立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三大战役各自的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为了不使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给人以相开见绌的感觉,电视剧的编导者有意地加强了对这两次战役的表现,使它们较之原小说更丰富多采,以便给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其二是着力刻画主要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表现古代战争时是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对决定战争胜负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身上。这样做虽然不排除尽量减少对战争场面进行正面描写的考虑,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决策者们所发挥的是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实际上是将这些战争打上了自己个性的烙印。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争固然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但更为关键的还是智慧的角逐,所以揭示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他们在智谋、韬略方面的思考与运筹就显得更为重要。这里可以《官渡之战》的两集戏为例,它们较充分地体现了编导者们的艺术追求。在表现官渡之战时,实际上主要是在刻画袁绍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其他人物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核心人物在运转。而在这两个人物之间所进行的与其说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不如说是智慧与意志的较量。从力量对比上看,袁绍的实力几倍于曹操。这一点对双方心理都产生很大影响。从袁绍一方看,力量的优势明显地增强了他的必胜信心,他此番征战的目的是志在必得,而他的骄傲情绪也由此滋长起来。正因为既具有必胜信心又使骄傲情绪澎涨,所以导致他从心里就不重视手下谋士和将领的意见,由最初的不信任发展到反感、厌恶甚至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程度。当然,不会用人是袁绍的一贯作风,但这种作风在官渡之战时表现得更加集中并更趋恶化。过分的自信与骄傲,也大大地影响了袁绍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经不起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逆境就导致意志的崩溃和理智的丧失,因此无法挽回败局。对于一位政治家说来,不会用人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造成袁绍这种弱点的原因,则于他的心胸和气量狭小有关。从另一角度看,不会用人也是智慧水平不高的表现。智慧不高使他无法判断谋士的为人和意见的好坏,心胸偏狭则使他不能容纳比自己高明的人和自己所不具有的智慧,这就不能不使他接二连三地犯错误:先是囚禁田丰,接着禁闭沮授,最后是赶跑了许攸,与此同时却轻信了谄媚之徒郭图。除了在对待谋臣方面的失误之外,在使用武将上也因派遣淳于琼把守乌巢而铸成大错。

正如我们在剧中所看到的,曹操的胜利是胜在意志和智慧两个方面。官渡之战首先是对曹操意志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袁绍的大军,曹操开始时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恐惧,他之敢于迎战并且能够在战争开始阶段顶住袁军的大举进攻,一方面是求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逐渐战胜内心恐惧的结果。然而在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的意志受到更加严峻的考验和煎熬,甚至一度发生动摇。在他决定撤军的关键时刻,刘晔和荀彧的信起了关键作用,使他看到转胜的契机,由此恢复了信心,获得了勇气。经过这样一番锻炼,他具备了战胜袁绍的意志和毅力。曹操的胜利当然也与他的智慧高于袁绍有关。可以说曹操是集政治家、军事家和谋士于一身的统帅人物,也可以说他具备了这三种智慧。他的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是建立在他的智慧基础之上。可以说,采纳刘晔和荀彧的正确意见是他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收容许攸并采纳他的火烧乌巢的建议,是他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接着他在向袁军的一系列进攻中再次显示了他的智慧与才能。在袁曹的较量中,许攸是至关要紧的人物,他的倒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袁曹的胜负。电视剧的编导者有意地突出了许攸的作用,围绕着袁绍、许攸和曹操的关系大作文章,深刻而充分地揭示出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这部电视剧在表现这一场重要战争时既突出了战争的特点,又在刻画人物方面发挥了优长。

其三是对原小说中表现的战争在思想认识方面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开掘,这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较为突出。在表现这一场人物众多、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的战争时,电视剧的编导者主要抓住曹操、周瑜和诸葛亮这样三个关键性人物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来展开;而在揭示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时,编导者则透过小说的层面而着重揭示了战争双方在智慧能量方面对比的变化,这种认识显然比小说作者要深刻得多。我们从电视剧中可以感受到,曹操的失败固然与他的愚蠢和骄傲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败在了他的真正对手的手中,因为此番他的对手显然要比他更高明。就周瑜和诸葛亮而言,他们的智慧显然不在曹操之下,而当这两个杰出人物的智慧和谋略相得益彰时,就更是曹操所无法企及的;更何况这时又有才智出群的庞统出来加入孙刘联盟,这种最高智慧集合体所产生的能量就势必造成对曹操的一种压力,而此时曹操的两位重要谋士郭嘉和荀彧恰恰又不在他的身边。应该说,电视剧在刻画赤壁之战中的曹操形象时,既揭示了志满意得给曹操带来的一系列失误,更注意揭示了他与周瑜和诸葛亮在心理和智慧两个方面的较量,从而使观众捕捉到了曹操大败的主要症结之所在。这种写法既深化了曹操的形象,又突出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形象,也使这场大战更耐人琢磨和品味。

此前我们见到的一些以古代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很少能象《三国演义》这样给表现战争以足够的篇幅,至于说通过战争的描写而刻画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它们一般是尽量回避正面表现战争,在无法回避正面表现战争的场面时,则往往采用拍摄几个较大的战争场面来代替对整个战争的描写。这种情况如《淮阴侯韩信》中的“背水之战”和《杨家将》中“两狼山金沙滩之战”等。处理之匆忙和勉强,给人以不得已为之之感。这种情况的出现,估计并非编导者之初衷。这之中既有经费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操作上的问题。但除此而外也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有些编导者还缺乏这样一种认识,即从战争的角度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谓必要性,是由形象自身特点决定的,对于一些戎马一生并指挥过一些重大战争或战役的历史人物说来,战争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极为辉煌的一页,所以一旦想要塑造这一人物的完整形象,就必须将他一生中这最辉煌的业绩真实地再现到屏幕上来;所谓重要性,是说战争有时成为刻画这类人物性格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战争、特别是那种决定他的整个事业成败的战争,最能集中地体现人物的智慧、意志、毅力和其他性格特征,这其间他们的内心活动往往是最为复杂最为敏感的,其思维也是最活跃最闪光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即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何尝不希望从战争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主人公形象的审美价值?因为这种艺术效果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又是很难得到的一种心理满足。然而,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屏幕上的古代战争不但在规模上显得勿忙和跼促,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也远远不能到位,所以古代战争在电视屏幕上远远没有成为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从发展的角度看,在屏幕上反映古代战争应该成为一门专门的艺术,这种艺术应该有自己特殊的表现方法和规律,因此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里,不仅还有许多古代名著将要陆续搬上屏幕,其中战争是它们的一个重要表现内容;而且在新编的古代题材电视剧中,一定会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所以在屏幕上表现古代战争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观众在这方面的审美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艺术家深入到这一相对陌生的领域里,摸索它的规律,掌握其特有的表现方法。

从《三国演义》和其它一些具有古代战争内容的电视剧所提供的经验来看,在对古代战争和战斗场面进行正面表现时,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其一是要营造好战争或战斗的环境与气氛,在此基础上表现出足够的气势。特别是对于大的战斗场面的描写,尤其要注意宏观的表现。古代战争以人的格斗为主,这种冷兵器的格斗常常是以成千上万人的集体方式进行,战斗双方都需要巨大声势鼓舞自己和威慑对方。毫无疑问这种战斗是极其残酷的,同时也是十分壮观和声势浩大的,这就要求在拍摄的规模上给以保证并创造出足够的声势,否则就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而使人感到如同儿戏。《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火烧战船”一场戏,在这方面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里面无论是水战、火攻,还是曹军的败逃与孙刘将士的追击,在场面和声势两个方面都真实地表现出这场大战应有的规模和气魄。

其二是要使屏幕上的古代战争和战斗具有真实感。这种真实感的产生,除了以规模和气氛作为前提之外,十分关键的是要让战斗的参加者表现出生死搏斗的意识和情绪,同时要赋予其真实的战斗方式。如果说规模和气势是对古代战争的一种宏观把握的话,那么实施战斗者的战斗方式和神态情绪则是一种微观把握,这种微观把握必须强调细节真实,不容许出现微小的失真。观众一旦在屏幕上看出假来,便会立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破坏他所追求的艺术幻觉。对于影视艺术说来,它们优于其它艺术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是能够将最真实的映象提供给观众,当然这种所谓的真实映象也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制造出来的,或者说是艺术的而非自然的;但是,不管原型的本来面貌如何,它一旦在屏幕上出现,就要求必须产生真实的效果。在制造幻觉与相信幻觉这种关系上,观众已经同艺术家达成默契。然而我们一些反映古代战争的电视剧却常常忽略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宏观上的失真与微观上的失真往往交替出现,弄得观众啼笑皆非,艺术真实感荡然无存。这种现象就是在《三国演义》这样的电视剧中也有出现。其中较大的失真如《许昌围猎》,画面上的围猎方式是先将野兽围起来,然后放出来供打猎者射杀。这种处理方式说明导演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凭藉自己的想象去设计,结果是不伦不类。小的失真之处是较为多见的,尤其是在兵器的使用上,观众从画面上分明看出表演者手持的是木制长矛和大刀,然而碰撞时却发出金属的声音。这种“穿帮”现象虽然很细小,但在破坏欣赏情绪方面却发挥很大作用。如果说电视剧在反映古代战争时难以再现当时的规模与气势,这有可能是因为受经费条件的制约,因而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微观方面的失真就无法原谅了,这只能说是导演的不用心和不认真,缺乏精益求精的严肃态度,当然这也同一些演员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有关。

在电视屏幕上再现古代战争时,还应该注意一些被《三国演义》等作品已经验证了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方法和电视语汇。比如在表现一场战役或一场战斗时,一定要有章法和层次,镜头的运用要准确而明快,这样才能使观众看清楚交战双方的战斗部署的要点和运作方式,以及实施的环节与步骤。特别是当战争进行之中时,必须设法让观众看清楚交战双方的标志和战斗胜负之间转折的关键所在。然而实际的情况远不是如此,在很多电视剧中,观众看不明白交战双方的战略与战术,也分不清交战双方人马的标志,眼前是一片混战,谁胜谁负也无从得知。再有就是节奏问题,掌握不好节奏的疾徐长短是当前电视剧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表现古代战争的电视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目前我们尚未找到一条既符合观众心理节奏又符合电视剧规律的节拍,常常是由导演根据自己的感觉随心所欲地处理这一问题。此外如战争与战斗中冷场与热场的调配、色彩的变化与反差、生的欢乐与死的悲哀的对比和映衬、引而不发与一泻千里等艺术原则,在表现古代战争、战斗时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使这些艺术原则和手法得到充分与合理的运用,才会使战争的场面更丰富多采和富于真实感,观众也才可能从中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标签:;  ;  ;  ;  ;  ;  

从“三国演义”看电视剧对古代战争的表达_三国演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