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模型视角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_心理学论文

问题解决模型视角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_心理学论文

解题主义模式视域中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心理学论文,主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 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9)04-0099-06

1 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解决问题功能

近20年来,国际心理学界逐渐改变了“长达半个世纪”排斥理论研究的习惯性做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重新受到了重视,理论心理学复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然而心理学理论研究并没有取得新的突破,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更多地体现在口号上,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理论研究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有功能。在规范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理论物理学和理论化学在学科研究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所不能解决的许多微观世界的问题,为物理学研究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假设前提。虽然相对论本身也是非确证性的,但其所发挥的解决学科发展壁垒的作用使它被物理学家广为接受。由此反思,心理学理论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问题。

其实,心理学从创立至今,从来不乏各种各样解释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理论,甚至对同一心理现象,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都建立了截然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比如对于偷窃行为,行为主义学派会从条件反射、行为习得的角度来解释,精神分析学派会从早期的心理阴影、潜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本主义学派会从需要层次理论等角度来解释。每个学派的理论都解释了这个现象,但又都未完全解释这个现象。因此心理学从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一个统一的理论,一个学科共同体都能接受的理论。不同学派的理论是以不同的哲学为基础,服务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因此它们是破裂的。理论的破裂严重阻碍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心理学急需一个统一的理论服务于整个心理学学科体系,也就是库恩所谓的统一“范式”。然而,至今心理学研究仍停留在分崩离析的状态。因此仅靠心理学自身的力量可能很难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1]。因此,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整合与发展需要从心理学的上层指导——哲学思想的改变来寻求出路,而解题主义恰恰就是这其中的一条。

当代美国科学哲学家劳丹(Larry Laudan)1977年在其著作《进步及其问题》中提出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科学进步模式[2],并与库恩的“范式”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模式一样,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式[3]。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就对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批判,认为科学知识并非始于经验,而是始于问题;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并指导经验观察,因为科学观察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我们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一切观察与实验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进行的,观察与实验也只有在一定的理论关系中才有实际的意义[4]。劳丹继承并发展了波普的观点,把科学看作一种解决问题、定向问题的活动,而科学进步的单元则是已经解决的问题[5]。他进一步提出,最好将科学理解为由精神和自然之间的辩证交换而引起的解题活动[6]。解题主义的科学进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科学的基本目的在于解决问题。”问题可以分为“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两大类。第二,劳丹以“研究传统”代替库恩的“范式”概念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概念。“研究传统”由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组成。第三,解决的问题(经验问题或概念问题)是评价科学进步的基本单位,看一个理论或研究传统是否进步,主要看该理论或研究传统是否最大限度地扩大已解决问题的范围,最低限度地缩小反常问题和概念问题。其中最后一条是解题主义科学进步模式的核心假设。

劳丹认为[7],科学的本质是一种解题活动,科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问题,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在此之前,科学更多地被看作是一个追求真理、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问题在于真理是什么并不确定,科学的步伐离真理有多远也不确定,科学进步的衡量标准也就无法确定。劳丹强调:追求科学理论是真的或可能为真的目标是乌托邦,我们不可能知道科学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而解决问题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已知的理论是否解决了某个特定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确定我们的理论现在是否比几十年前或一个世纪前解决了更重要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断定目前科学理论是合理的[6]。劳丹通过对“问题”和“理论”关系的讨论来探讨科学的进步问题。“问题解决”是他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但劳丹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仅是一种解题活动,而是希望通过问题解决的探讨来更好地揭示科学的本质。劳丹的解题主义避开了科学上的真假问题,更关注科学进步。这种新思想冲击了当代的科学哲学,为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人们理解科学尤其是理解科学进步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科学进步提供了新的衡量标准。塞尔认为理论研究必须“以概念分析为首要步骤、以框架问题为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8]。所以,解题主义的科学进步模式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带来的积极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2 解题主义模式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

解题主义的提出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复兴提供了新的依据,提升了理论研究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也为理论研究的繁荣提供了新的途径。

2.1 问题与理论关系的重新阐释:理论的功能在于解决问题

如果把解决问题看作是科学的进步,或进一步讲,将理论对问题的解决看作是理论的进步,那么首先要阐明这几个问题:问题是什么?理论是什么?问题和理论的关系是什么?劳丹将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两类:自然界的经验问题和理论中的概念问题。比如人为什么会抑郁是经验问题,“自我”是什么则是概念问题。劳丹认为,“如果说,经验问题是有关某一领域的实体的第一级问题,那么概念问题就是有关概念结构(例如:理论)的基础是否牢靠的更高一级的问题,因为概念结构是人们构造出来用以回答第一级问题的。”[6]目前,占主流地位的实证心理学解决的主要是经验问题,而解决概念问题的理论研究被排挤到了边缘地带。然而,概念问题的解决比经验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就得益于认识到并消除了理论在概念上的模糊性。劳丹认为“大多数概念问题比大多数经验反常更重要”,因为“通常解释一个反常的实验结果比立即放弃一个概念问题更容易些。”[6]劳丹曾提出:任何关于科学性质的理论,如果没有认识到概念问题的作用,它就不配表明科学实际上是如何发展的[6]。劳丹对概念问题的重视为提升理论研究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理论,通常称作“假说”、“公理”或“原理”,指能用来作出具体实验预测和对自然现象给出详尽说明的一组非常具体且相互关联的学说[6]。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有时理论也用来指称更一般、更不易检验的一组原则或假设。这时,理论所指的不是单个的具体理论,而是由单个理论组成的一整套理论。能否成为科学需要解决的经验问题,与问题的真伪无关,而与当时的理论水平有很大关系。

劳丹认为,理论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理论对问题的解答具有近似性、相对性、非永久性。“如果说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那么理论便是科学思维的最终结果。理论在认识上的重要性在于并仅仅在于它们为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答。如果疑难构成了科学问题,那么理论即是对疑难的解答。理论的功能是消除含混性、化无规律为有规律以及表明事物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测的;我把理论看作问题的解答,指的正是理论的这种复合功能。”[6]因此,理论的功能就在于其对问题的解决,心理学理论也不例外。如果把问题看作科学的起点,那么理论就是终点。理论的建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理论解决的往往只是现有问题,而科学研究的问题是不断更新的,新的实践或实验会产生新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又引发出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会超出原有理论的解释范围,就需要修改、完善旧的理论或建立新的理论。因此,理论对问题的解决是近似而非精确的,相对而非绝对,暂时而非永久的。对于心理学问题,理论预言与实验结果常常并不完全一致,而是重新产生一些原有理论也无法解释的新问题。理论总是部分地被确证,又部分地被突破。因此心理学理论对问题的解答只要求近似的一致,对于相同的问题,许多心理学理论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相对而言,一个理论的解答比另一个理论的解答更好,所以理论对问题的解答具有相对性。而且,一个心理学理论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是最好的,但问题解答的标准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许多理论问题也只有暂时的解答。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提高心理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苛求心理学理论永久性地解决所有的心理学问题。

2.2 理论的比较和评价:在比较的基础上评价理论

库恩在范式论中提出范式之间不可比较、不可通约,具有相对性。对此,劳丹持相反意见,他认为即使不同理论不可通约,也可以在理论间进行有效比较。劳丹提出,对一个理论解决经验问题或概念问题的能力进行绝对的度量是毫无意义的;要紧的是将一个理论与其已知的竞争理论去比高下,决胜负,然后作出判决[3]。因此,科学理论的评价必须在比较中进行。一个理论是否具有高度的解决问题的效力或高度进步,只有在相互竞争的理论比较中才能得到判定,而我们是否有合理的理由接受或追求某个理论就取决于这种判定。马雷认为劳丹的科学进步的解题模式的一个基本要点是:竞争理论的共存是规则而不是例外,所以理论评估是理论的比较评价[9]。而比较和评价的基础就是理论的解题效力[10]。

对于理论的评价,劳丹提出了两个命题:“命题一:对任何理论所作的首要而严格的检验,应视其能否为重要问题提供可以接受的解答,换言之,视其能否为重要问题提供满意的解答。命题二:在评价理论的优劣时,我们应该问:它们是否为重大问题提供了合适的解答?而不是问:它们是否‘为真’?是否得到‘确认’或得到‘很强的确证’?或者,是否可在当代认识论的框架内予以辩护?”[6]劳丹认为,只要理论对一个问题作出了近似的陈述,就认为这个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这与理论本身的真假无关。他根据经验问题在理论评价中的作用将其分为三类:(1)未解决问题——任何理论都未能予以充分解决的经验问题;(2)已解决问题——由一个理论所充分解决的经验问题;(3)反常问题——某一理论虽然未能解决,但却已为此理论的一个或多个相竞争理论解决的经验问题[6]。已解决问题有利于一个理论地位的确定,反常问题为反对一个理论提供了证据,未解决问题为理论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劳丹认为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将反常问题和未解决问题转变为已解决问题。对于理论评价而言,重要的是看它解决了多少问题,遇到了多少反常问题。理论的优劣与其未解决问题无关。一个理论如果不能解决某些未解决问题,并不会对该理论造成太大的伤害。心理学中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心理学理论的建立只需要得到正面的确证即可,即使它面临着许多未解决问题,也不能否决甚至推翻这个理论。一个心理学理论往往只适用于某个心理学问题或某些心理学问题。因为心理现象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由此时此地、此人此景得到的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彼时彼地、彼人彼景,所以很难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心理学理论。

劳丹提出,任何理论,只要其结论在关于某个经验问题的陈述的推理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就可以被看作是解决了这个经验问题[6]。对于一个理论的评价以其解题有效性为依据。一个理论的总解题有效性可由对该理论所解决的经验问题的数目和重要性及由此理论生成的反常问题和概念问题的数目和重要性的估算来确定[6]。也就是说,一个理论的解题有效性取决于它的已解决问题和未解决问题之间的差额。这一观点为评价理论提供了一个可量化的标准。如果将心理学理论置于这样一个评价体系下,就可以在忽略理论的不同哲学来源的基础上,为不同学派的理论找到一个共同评价标准。这种宽容的评价态度有利于心理学理论的繁荣和发展。

2.3 对不成熟理论持开放态度:接受、拒斥、追求与不追求

按照解题主义的观点,接受或反驳一个心理学理论的理由基本上是建立在通过解决问题而进步的观念上。劳丹认为:“如果一个理论比它的竞争对手解决了更重要的问题,那么接受这个理论是合理的。”[11]劳丹对“不成熟”科学持保护和接受的态度。他认为,由于受时代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暂时不被人们看好或接受的理论也可能是真正有前途的理论,所以不要过早地抹杀那些“不成熟”理论或研究传统。这也是劳丹思想前瞻性的重要表现。心理学中就存在很多不成熟理论。范兆兰[12]等提出,加斯里的“邻近学习理论”,由于比较简单,起初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模型的兴起,该理论重新得到了关注和重视。不成熟理论往往是一个学科进步的契机。劳丹认为,有时科学家探索和追求与真竞争理论相比可接受性更低,更不值得信任的理论或研究传统。很多新的理论和研究传统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因为追求较之竞争对手有更高进步率的研究传统的做法总是合理的[6]。因此,心理学追求那些不够成熟的心理学理论对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具有前沿性的开拓意义。

对于理论的态度不只是二择一的接受或拒斥,还有追求和不追求。心理学家经常在一组竞争理论和研究传统中挑选出一个理论并加以接受,即把这个理论和研究传统看成是正确的。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理论并加以接受则取决于心理学家自己的理论指导观。行为主义者会选择确证性的理论,实用主义者会选择实用性最强的理论,解题主义者则会选择解题效力最高的理论。劳丹指出,每一个全新的研究传统的出现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中,这就是说,科学家在一个研究传统与其竞争对手相比还没有资格被接受之前,就开始追求和探究这种传统了[8]。劳丹认为,“如果我们坚持认为接受的态度穷尽了科学的合理性,就不能解释科学家对相互矛盾的理论的研究,也不能解释科学家对不太成功的理论的研究,而这种现象都得到过充分的历史证明”[8]。早期,伽利略研究传统在解决很多重要的经验问题上明显不如亚里士多德研究传统,但它成功地解决了亚里士多德研究传统不能解释的一些著名现象,如月球表面的不规则性等,这表明伽利略研究传统更有前途,值得进一步发展和追求。劳丹以此说明,追求的态度为一个研究传统赢得尊重的作用很大[8]。因此,我们要接受解题效力较高的心理学理论,但一个目前看似尚不成熟,不能解决很多问题的心理学理论是可追求的。

另外,理论的成熟与不成熟是相对的。目前不成熟的理论不代表永远是不成熟的。同样,现在成熟的理论可能会需要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进一步讲,一个不成熟理论比一个成熟理论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一个新颖的、突破原有框架的理论往往是不成熟的,但正是这些不成熟理论的成熟过程,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解题主义对不成熟理论的宽容态度对于促进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4 理论整合的新途径:多元理论的统一

几十年来,心理学只专注于实证分析却忽略理论建设的直接结果就是研究的琐碎和分裂。表面繁荣的心理学研究背后是一个统一理论的匮乏:每个实验者割取完整心理现象的一个小块,其研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沟通,得到的是许多分裂的理论。著名心理学家吉尔根认为:“对于像心理学这样一个从概念上破碎的领域来说,更多的信息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更多的信息只有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13]心理学缺乏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理论,而是一个可以整合各个理论的“大理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14]。一个具体的理论只能反映问题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更关键的问题是,根据一个心理现象所得到的心理学理论相互间不是融合的,有时毫不相关,有时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破裂的理论在解决心理学问题时自然显得力不从心。Spence认为“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15]。如果将心理学理论都置于解题主义模式下进行研究,那么它们就分享了解题效力这一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为心理学多元理论的整合提供了基础。

在库恩的范式论中,心理学尚处于前科学阶段,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成熟的研究模式。因此,心理学各学派间总是处于对峙状态,相互竞争。由于各种范式之间不充分,不完善的交流,心理学内部就很难得到统一。劳丹不同意库恩的观点,他认为多个范式并存是客观事实。不管是科学活动还是心理学研究,多个竞争范式有利于心理学的繁荣。他还强调只要理论的解题效力很高就是进步的。心理学各流派的理论之所以难以整合,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所遵循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是不同的。解题主义模式对理论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从解题效力出发,不同学派的理论或研究传统就是可以融合的,不管其本体论、方法论如何。因此以解题效力来实现理论的整合是一条可行之道。心理学应建立统一的“元”理论统合下的多元具体理论共存发展的理论体系。

2.5 理论心理学功能的重新定位:解题效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理论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基础,理论心理学则是一门研究心理学理论的分支学科。叶浩生认为,理论心理学是从非经验的角度,以理论思维的方法对心理学基本问题进行探索的一门科学,它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像理论物理学、理论化学在物理学和化学中一样,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6]。理论心理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推理等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心理学的元理论(meta—theory)和实体理论(substantive theory)。元理论主要包括:(1)心理学的学科问题,(2)方法论,(3)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元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理论,是学科体系建构的指导原则,也是理论心理学的思想核心。心理学元理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试图寻求一套对心理学知识普遍有效的“最终判定方式”,重新整合自身并形成统一的理论[17]。实体理论的内容包括一般理论和具体理论。实体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学派和理论体系。理论心理学是二者的有机结合。目前实体理论的混乱和分类,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元理论的指导,因此常常相互矛盾,难以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叶浩生将理论心理学的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理论心理学具有提出假设和作出预测,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研究课题的功能。第二,理论心理学所采用的逻辑分析方法具有判断和鉴别概念、命题、理论真伪的功能。第三,理论心理学具有抽象和综合功能[16]。其中第三个是理论心理学最薄弱的地方。目前心理学仍处于分裂和破碎状态,主要是缺乏理论心理学的抽象和综合功能,没有把具体的经验发现和研究结论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高度,形成一个心理学的元理论。虽然元理论一直是理论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现有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并不足以建立一个经得起逻辑与历史考验、足以支撑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统一理论。霍涌泉等提出,新世纪的理论心理学需要转向对具体的、实际的和可能的问题的研究,而真正心理科学理论的建立,应该寄希望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实体理论的重大突破[17]。心理学元理论的建立是理论心理学的终极目标,目前的研究重点应是对破裂的实体理论的整合和统一,而解题主义的引入则可以大大加快这种整合。

任何学科的理论研究都具有形而上学性和空洞性等特点,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心理学在支撑心理学学科研究发展时显得尤为力不从心,很多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前提或理论指导。尽管目前心理学受到了各种新思潮的冲击,理论研究复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理论研究缓慢、停顿的局面并未得到显著改善。因此,理论心理学应寻求解题效力更高的心理学理论,将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的解决以理论连接起来,大力提高理论心理学解决心理学学科发展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变这种局面。理论心理学没有必要与实证心理学一比高下,而是要进一步整合心理学的实体理论,真正指导其研究。多元实体理论的整合,既可以提高理论的解题效力,又可以促进元理论的建立。理论解题效力的提高也可以消除对心理学理论研究和理论心理学的误解。

劳丹的解题主义以其独特的问题解决视角为心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心理学理论研究要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必须提高解决学科发展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心理学家将解题主义模式进一步融入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理论研究当中。

标签:;  ;  ;  ;  

问题解决模型视角下的心理学理论研究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