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胡洪祥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 建湖 22473l)

【摘要】 目的:分析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观察组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取动力加压钢板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骨折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四肢创伤骨折;骨不连;带锁髓内钉;动力加压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124-02

肢创伤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类型之一,大多经治疗会逐渐愈合,但部分会发生骨不连,其是上肢最常见的并发症,易造成残废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会增加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刺激。目前,动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是治疗该病的常用固定方式,为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笔者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8例进行分析,现将所得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来院治疗的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78例,均经临床CT或MRI检查确诊。骨不连类型:无菌性8例,肥大型24例,萎缩性16例,营养不良型17例,膜性假关节13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18~75岁,平均(36.4±2.4)岁;病程4~18个月,平均(10.2±1.5)个月。病程男24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37.6±2.5)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1.6±1.6)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动力加压钢板治疗,患者常规麻醉后,取仰卧位,于患侧作12~15cm切口,逐层剥离阔筋膜和股外侧肌等组织,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剥离骨不连骨膜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长度的加压钢板及皮质骨螺钉,行常规加压螺旋和植骨。

观察组:患者常规麻醉后,取仰卧位,于患侧作12~15cm切口,逐层剥离阔筋膜和股外侧肌等组织,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剥离骨不连骨膜后,修复骨不连端为横断面和梯形截面。使用骨刀凿除硬化骨质,并进行扩髓处理。于大转子顶点进针,将髂骨块置入骨不连端。复位后,使用髓内钉固定,并逐层缝合切口[1]。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等。

1.4统计学处理 收集本组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如组间手术及术后情况的比较配以t检验,单位以均值±标准差(x-±s)表达,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四肢创伤骨折是临床常见骨科类型,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由于手术操作、复位不当及过度牵引等问题,术后易出现骨不连的情况,其是创伤骨折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其中,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是临床的常用方法,通过加压作用于骨折端,可促进骨折愈合,且操作简单、方便,但手术创伤较大,会对骨折血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会出现骨折延迟愈合的情况[2]。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弹性固定,具有一定的生理应力作用,可促进骨痂形成,且承受弯曲应力低。通过远近端加压作用后,可有效防止骨移位和旋转的发生。有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采取带锁髓内钉联合自体植骨,可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端端的稳定性好[3]。

在本研究中,结果发现,观察组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可见,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符合生物学力学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海东,明文义,赵进征等.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7):13-21.

[2]左瑞吉.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中应用不同植入物内固定的效果[J].中外医疗,2015,17(13):82-83.

[3]薛汉中,孙亮,李忠等.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8):671-675.

[4]李涧,徐又佳,董启榕等.四肢非感染性管状骨术后骨不连的再次手术治疗体会[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6):543-545.

论文作者:胡洪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  ;  ;  ;  ;  ;  ;  ;  

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胡洪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