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论文_郭亚苹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论文_郭亚苹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要:纵观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一个高度认同、短期低迷、当代强势回归的螺旋式发展进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建设事业一路高歌猛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走向国际化视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强有力提升,溯其根源,这是得益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稳健,为其在风雨之中屹立不倒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思想基础:文化自觉为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

对于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文明古国和世界大国来说,文化的自信不可能依靠“他觉”而只能依靠“自觉”来实现。是否拥有长期理性的文化自觉积累,是文化自信真正实现的重要思想前提。没有文化自觉的自信容易导致盲目的自信,而没有文化自觉思想理论的自信很可能会有失偏颇。在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可谓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历代的文化论争,都包含一定程度的文化自觉元素。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在文化热潮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互动中,文化自觉再度成为重要而突出的文化进步的内在要求,国内的各种言说与海外的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大批文化人参与其中,文化自觉的气势蔚为壮观。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世纪之交明确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使文化自觉由宽泛的思想形态上升到较为系统的理论形态。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开始要知道我们各民族的文化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其意义在于使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有“自知之明”。现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自觉,20世纪前半叶一直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展开。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以各种方式呈现于世的有关中西文化的诸多论争,归根结底就是在西方的强力冲荡和冲击之下,现代中国人是继续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选择向西方文化认同。费孝通先生还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主张,强调指出21世纪人类的重大任务就是进行跨民族的文化交流,而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是人类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让人类学会对话和交流,学会理解和宽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思想得到学术思想界的广泛响应,许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到文化自觉的实践中去。这种思想力量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相联系,与党中央不断强调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运动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要求相呼应,促使中国人民在新的世纪和新的思想理论高度上形成文化自觉新的能力和水准,为中华文化的自信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条件。只有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互推动中,才能为文化自信不断地注入力量。

二、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且品类多样、品质优良。以百家争鸣为特征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文化传统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中蕴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形成各言其理、自由论辩的胸襟,产生顺变守道、矢志弘毅的追求。中华文明重大突破时期诞生的元典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自秦汉以后,子学时代开始转向经学时代,中华文化开始出现一系列新变化。儒家以其仁者爱人、中庸中正的价值诉求而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崇,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不断结合,尤其是借助于科举制度,儒家文化不断被制度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与此同时,地位有所弱化的其余诸家思想学说也并没有真正被禁绝,而是以“在野”的方式,“淡定”地在自己的空间里从事着自己的文化活动。这就在维持社会有序的同时保持了文化的活力。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层历史依据。在中华文化演进的历程中,有两个特点一直或强或弱地存在着:一是中华文化始终以放眼天下的大文化观,保持着与其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从借助边境贸易和信使往来与周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到通过“丝绸之路”与遥远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不畏艰辛、“西天取经”的志趣。二是中华文化长久保持了自身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和习惯。在一定意义上说,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都可谓是中华文化反思、批判和创新的成果。尽管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纯粹单一的,中华文化在博大中也有“驳杂”,但从主流和本质上看,中华文化是奋发有为、追求进步并不断发展的,传统文化的缺欠不能构成对我们文化自信的制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丰厚土壤。

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深奥的理论体系,也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沉寂反而变得愈加光彩夺目,散发着真理的光辉。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前进的旗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化及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人为的选择而是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的选择。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充斥着各种思想思潮,而这些都在中国成为了历史,只有马克思主义扎根下来并引领者中国走向了成功,开辟了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组织在不断地革命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我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进行了化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也以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面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同时也为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功的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事实都证明了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始终如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坚定党和国家的理论来源和思想立场,中国的文化自信才不会偏离应该的轨道。

四、现实基础: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排名世界第七,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形成并渐渐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在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逐年增多,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现象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今天走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乡村,我们不难看到,中国人正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视野、积极的心态、丰富的文化追求,文明自信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郭亚苹(1992年—),女,山东济宁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作者:郭亚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4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  ;  ;  ;  ;  ;  ;  ;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论文_郭亚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