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后的空间经济_航天论文

神六后的空间经济_航天论文

“神六”背后的航天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六论文,航天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随着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离开船舱,我国首次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随着神六飞行试验的成功,“航天经济”也冲入了人们的神经。从电视中铺天盖地的“航天专用品”字样广告以及各种形式的商业宣传,人们在庆祝国家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触碰到了“神六”背后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航天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球航天高技术产业年收入约10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年收入将超过2000亿美元。

经济学家指出,“神六”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载人航天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我国众多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但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渐进式和渗透式的带动,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会逐步显现。

企业搭乘“神六”商机

“神六飞天”的超强关注度蕴藏着无限商机,国内大企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央视直播节目间,“中国航天专用产品”某某冰箱、某某空调的广告频繁出现,而各行各业类似于“中国航天专用庆功酒某某酒”的“航天专用类”广告也在央视多个频道投放。

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时合作伙伴仅有蒙牛乳业、农夫山泉、深圳飞亚达、香港查氏纺织、中国人寿保险5家赞助商,2005年的神舟六号赞助商翻了一倍多,科龙集团、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匹克运动鞋、广东凤铝铝业、广东大印象集团、北京新时代健康集团、福建雅客、福建晋江福源食品等企业纷纷加入。

与神五相比,神六的市场开发显得更加成熟。这次中国航天事业冠名商分“合作伙伴”、“赞助商”和“特许企业”三类。其中“合作伙伴”是最高级别的冠名商,中国航天基金会一般在一个行业或领域,只授权一个冠名商。在合作伙伴中,飞亚达和农夫山泉在神五发射时就已出资1000万元成为赞助商,2005年新加入赞助计划的厂商也支付了几百万元左右的赞助费。

与此相关的是,第一批赞助企业的期限普遍较长,如从2005年开始计算年限,飞亚达和农夫山泉年限为6年,蒙牛和香港查氏纺织为4年;而新加入赞助计划的公司中匹克和大印象赞助年限为3年,而科龙、凤铝则低至一年,从年限看,其赞助费亦可观。

除了赞助费,众企业还在央视砸下了高额的广告费用。据悉,央视广告部为此次神六广告宣传提供的套播价格,分别是5秒146万元、15秒266万元和30秒532万元。

“神六”成功升空,航天产业民用化的商机也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专家认为,中国航天商机至少已有每年千亿元的规模,但商机的集中释放可能还需等待体制革新。一般而言,第一层次的商机,规模是可以确切估算的,主要包括广告、餐饮、旅游及集邮等衍生产品的机会。第二个层次,航天技术的发展将为该领域核心企业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第三个层次是航天技术转为民用所带来的增长。

1200亿的航天产业链

企业抢食神六商机只是“航天经济”很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一个庞大的航天产业链正在发力,对未来中国经济有着重大意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岩表示:“随着‘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神舟六号’飞船选择这个时机发射,必将对我国下一个五年规划,乃至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他同时指出,每年航天产业整个的投入有上百亿元,而其产值则会翻番,那么粗略地估算,从产值上还可以产生五六倍的辐射效果。也就是说,由我国的航天产业所折射出的产业链已经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现在单从数据来看,“神舟六号”数以亿计的巨额制造、发射等费用,在中国GDP中的比重并不算大。它也不会像当年北京奥运申办成功后那样,一下子就能测算出其对今后中国若干年内的GDP的拉动系数。

但韩立岩表示,“神舟六号”及航天产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综合国力,它将带动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另一方面就是对短期经济的调节,保证经济在商业周期的波动中能够平稳的增长。

航天经济争夺战如火如荼

近日,中国航天相关部门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向福建匹克集团等多家企业颁发“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荣誉称号。至此,众多企业希望“神六”飞船,在中国最神秘的航天事业中寻找、挖掘商机。

早在“神五”发射时,蒙牛等企业就相继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神舟五号”的升空提供支持。业内认为,作为军工科技前沿的“神舟五号”允许民间企业参与合作,这是破例之举。此次“神六”升空,匹克等企业又有幸成为新一轮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为中国科技的腾飞加油鼓劲,而其颇具战略眼光的选择也为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目前各商家正积极争取将其产品或科技成果等搭载“神舟”六号遨游太空。长城润滑油、凤铝、科龙被授予“中国航天专用产品”称号;“神六”航天员将佩戴飞亚达航天表飞天;在“神五”升空中尝到甜头的蒙牛也忙着筹划“神舟”六号发射前后的宣传计划;农夫山泉、大印象集团生产的乾隆御酒、云南的一家普洱茶生产企业也相继宣布与航天结缘。

正因为“神舟”在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正因为这种影响力可以转化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有专家预测,国内观看此次“神六”发射电视直播的人数将超过5亿,“眼球经济”被演绎到了极致。而焦点就意味着无限的商机,所以匹克、蒙牛等众多企业不惜在此一掷万金。

“联姻”中国航天事业是企业颇有远见的决策。中国航天事业选择合作伙伴有着严格的标准,入选的企业都是质量技术与品牌声誉俱佳。这些企业通过与有着广泛影响的航天事件合作,既抒发了爱国情感,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匹克就是成功的一例。某业内人士分析说,“企业是重要的社会成员,支持航天事业,表明了企业积极承担义务和社会责任,在扩充企业美誉的同时,企业理念的影响必将深入社会,起到引导教育社会的作用。”

“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远远超越了资金、产品支持的层面,回馈社会的还有社会责任感、民族凝聚力,这些是我们民族崛起的深层动力源泉。

航天技术民用化

有关数据显示,本世纪的前10年,预期的高额利润将吸引大批资金注入到全球空间工业,大约为6500亿到8000亿美元。到2010年,美国在空间的资产将达到5000亿到6000亿美元;到2020年,美国空间工业的产值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到15%。这给我们带来了一大挑战。

在“神舟六号”飞船的整个研发过程中,我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独立自主地完成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表示,神舟载人发射是大量的科技关键技术集成,涉及发射、火箭制造技术和回收、测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带动很多科技产业发展。

同时他还表示,涉及到神舟飞船研制的上下游企业及技术研究机构有上百个,相关的协作单位更多达几千个,载人航天科技将拉动新材料、生物品种、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对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对整个社会产生8元到14元钱的带动效益。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者樊纲说,对太空的探索和研究需要众多技术以及工业、制造业方面的支持,因此它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带动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的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航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它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在于从长远来讲,怎么使这个领域的技术更加民用化,怎么去带动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发展。前景是美好的,路刚刚开始。

“神六”一飞天,神州一片欢腾。它不仅对我国科技实力是一次大检阅,也会对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力。记得在神舟六号升空前,有经济学家就预测,此次发射成功将会引发新的“神舟经济”热。

如今,“神六”安全“回家”,神舟经济这一话题亦凸显出来。可以说,经济学家的预测虽是成功的,却有着保守成分。从某种程度上讲,神舟六号带来的不仅仅是神舟经济,而是通过航天事业,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成为“神舟经济”。

“神六”提供无限商机

模式一:品牌营销。曾在品牌营销上连获成功的国内一家乳制品企业,在神舟五号时偿到了甜头,这次再度联手神舟六号;某空调企业继续为神舟提供相关设备。利用航天搞品牌营销的,还有多家汽车公司,中国航天员中心用车来自企业的捐赠。

某润滑油公司负责人透露,该公司普通润滑油年产约百万吨,航天用油只有几十公斤,两者的投入相差不多。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有需要,另一方面航天用品的生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将大大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模式二:直接赞助。从2003年起,浙江一家企业以数千万元成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赞助商。据企业透露,在成为航天赞助商的两年内,他们的矿泉水销售表现很好的增长势头。”神六”的成功,更是对企业产生巨大的宣传效益。

竞逐“航天品牌”的广东另一家企业在“神六”飞行前后,在电视上频频投放“中国航天专用庆功酒”的广告。公司负责人说,此酒借助“神六”良机登堂亮相。

模式三:提供配套。为“神六”生产配件的浙江长兴电子厂也是大长干劲:“我们的电子技术涉及到通讯、计算机、家电、仪表仪器等领域,既然我们有能力为‘神六’提供配套产品,就更有能力打开民用市场。”

模式四:曲线搭乘。此外,广东一些企业也采取曲线方式搭乘“神六”商机。深圳一家电子公司采取另一种方式——与其结成“科技创新共建单位”的形式,向中国航天员中心捐赠了包括高清数字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在内的一批最先进的视听高科技产品。此一策划活动引起媒体关注,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不用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企业还可借“神六”的话题,展开一系列的拓展活动。

“神六”拉动百姓消费

消费品一:太空食品。“太空辣椒”、“太空西瓜”,这些搭载过“神舟”系列航天器的“太空蔬菜”、“太空水果”曾只在大型超市销售,现在一些农贸市场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了。而且这些太空食品售价通常仅比普通同类食品只高出少许。

所谓“太空蔬菜”、“太空水果”,即由搭载宇宙飞船遨游过太空的蔬菜种子培育而成的蔬菜。“太空种子”经历了失重、宇宙射线、高真空与微重力等空间环境。由这些种子培植出的蔬菜品质好、质量高。据悉,上次搭载“神五”上天的萝卜、蘑菇、水稻、西瓜、茄子,目前有些还正处于选育阶段。按照正常的程序,它们需要经过5代选育,基因才能稳定下来,从而进入大规模培育阶段。太空蔬菜,3年后有望与消费者见面。

消费品二:互联网。对于新事物嗅觉敏感的互联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场盛宴。“神六”飞行5天里,新华网、人民网的网站访问量急增。一时间,两家网站不易连线。

在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当天,国内第一大门户网站新浪的日访问量再创历史新高。新浪网宣称,截止2005年10月12日24时,其当日24小时访问量突破4.5亿页读数,刷新了此前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创造的流量记录。在之后神六漫游太空和返回的日子里,新浪对于“神六”的报道也是不遗余力,流量也一直是居高不下。

一般来说,国际上对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对整个社会产生8-14元的带动效益。目前,我国每年航天产业整体投入有上百亿元,而其产值则会翻番,粗略估算,航天产业辐射的产业链已至少达到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但是,不能说随着“神六”的飞行成功,巨大的经济效益就会立刻到来,很多还只是现在的,需要更多的开发。

航天技术商机短期难以集中爆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军转民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盛智龙表示:“我们最近几年大约有六七项技术成功转让,这个成绩不算很好。”

专家认为,由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产业链还没有理顺,航天技术本身和二次开发应用目前仍备受限制,大量拥有资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被限制在航天技术外。中国航天技术的商机短期内难以集中爆发。

“神舟”系列工程和当年中国搞“两弹一星”一样,都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在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科技体系,使中国科技领域在世界上树立起远超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声望。

现在,应加快“神舟”技术向民用领域的扩张,首要任务就应加快、加深“神舟”项目承担单位的改革,使之建立适应市场的机制。专家认为,中国在航天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变上可参照美国经验。航天部门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上,而技术使用则完全可以交给其他机构或部门去探讨和扩广。

航天技术转民用技术需要二次开发。

但是,盛智龙表示,航天技术转让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供需不匹配。具体而言就是,虽然航天企业可以提供很好的技术,但其他企业往往不需要技术而需要现成的产品。“这样的情况我们遇到好多次。”盛智龙分析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比较弱小,没有资金实力投入,另外一方面“缺乏这个意识”。

分析人士认为,希望航天技术能“随转随用”是不现实的,因为航天技术通常是为特定的航天用途开发,虽然转变为民用技术后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盈利能力,但往往需要企业自身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空间技术资助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长力。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事实证明,空间技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据统计,美国将空间技术转化为产业,已创造了2万亿美元的利润;当年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数千亿美元的市场;有专家测算,美国在载人航天上的每1美元投资都有9美元的回报。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虽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其未来的发展,无疑将使这一数字大大提升。

航天经济的价值预测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许多“搭车”企业已开始计算收益。根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至12元的回报。中国已经迈入航天大国的行列,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

航天是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业,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同时也具有高效益。航天领域目前最具有产业特征的,莫过于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

“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2005年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

中国正在加快航天的产业化进程,航天科技集团提出了两个1000亿的目标,集团公司总资产在2005年前达到1000亿元、总收入在2010年以前达到1000亿元。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许达哲说,中国共发射了数十颗气象、资源、通信、海洋卫星,载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良好开端,但目前很难准确测算出航天究竟创造了多少产值和利润,今天的百姓生活已经一刻也离不开航天科技。

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用后,衍生出的市场价值之大难以预测。航天,对其他产业的带动而产生的效益,远比其直接产生的高得多。太空育种,几乎是航天产业的众多“搭车”者最简单的一个,然而,它所产生的效益也最直观。自1987年中国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已经有近50个品系大面积种植推广。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

航天高新技术是综合集成技术,包含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材料能源、环保、仿真、计算、网络、通信、控制、导航、遥测、遥控、遥感、空气动力、真空低温、特殊密封、可靠性与安全性保障等技术,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

中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航天,当时就为中国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提供了发展良机;航天技术曾为传统石化、机电、能源、交通、纺织、医药等十多个产业,研制、生产了急需的工业工程控制系统、微机数控系统、各种机器人等仪器设备;向有关产业部门提供风洞试验、热试验、大型离心试验、大型跌落式冲击试验、震动试验等。

航天科技集团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而在生命科学等领域如果能够突破性成果,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将可能出现质的飞跃,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说。

更为重要的是,航天领域的能力和水平,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航天事业更大的辐射作用在于,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极大地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地位。

神舟六号的再次载人飞行,以及中国对于航天活动的长远规划,再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说,航天,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捆上了火箭,已经和必将继续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动力。

标签:;  ;  ;  ;  ;  ;  ;  ;  ;  ;  

神六后的空间经济_航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