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论文_彭丽君

彭丽君

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 226200

【摘 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又选幽门螺杆菌阳性组患者根据幽门螺杆菌根治成功与否分为幽门螺杆菌根治成功组及幽门螺杆菌根治失败组,进行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及泼尼松升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高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后,Hp根治成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Hp根治失败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Hp根治成功组患者使用泼尼松治疗的总有效率为著高于Hp根治失败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数量恢复。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血小板较少;相关性

血小板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以及血栓形成等生理及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正常成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血小板减少症是因为血小板数目减少而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以及出血,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在胃黏组织中,螺旋形、微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幽门螺杆菌能够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1]。近年来研究显示,Hp感染可导致消化、血液、心血管、神经及免疫等系统功能紊乱,导致相关疾病[2]。本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及根除Hp感染对血小板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63例,分为四组,在治疗前均接受14C-呼气试验,A组68例患者,均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阴性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中位年龄42岁;B组63例患者,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未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其中男33例,女30例,中位年龄46岁;C组67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接受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且根治成功患者,其中男34例,女33例,中位年龄41岁;D组65例,均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接受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但根治失败患者,其中男35例,女30例,中位年龄47岁。两组患者年龄均≥18岁,均明确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无严重的心、脑、肾疾病,无肝功能障碍,无泼尼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用药禁忌,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组患者接受14C-呼气试验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后,检测血小板数量。B组患者接受14C-呼气试验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后,在进行任何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检测血小板数量。C组和D组患者接受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然后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并随访5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联合治疗,给予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奥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连用7天。

1.4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泼尼松0.5-2mg/(kg?d),待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

1.5 疗效评价

显效: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接近正常或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有效:出血症状有所缓解,血小板计数有所上升,维持两周以上;无效:出血症状及血小板计数无改善或病情恶化。

1.6 统计分析

本研究中所获得的全部相关数据,均采用 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及阴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

如表1所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及阴性组血小板计数比较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45.36±19.52)×109/L,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6.67±20.12)×109/L,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高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血小板通过释放血管收缩物质,维护血管壁完整性,促进凝血物质的释放,释放纤溶因子等机制参与凝血过程。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典型的症状为出血,例如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道、阴道出血及手术后大出血等出血症状,也出现全身皮肤紫癜、月经过多等症状。幽门螺杆菌是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的一种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高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进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后,Hp根治成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Hp根治失败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Hp根治成功组患者使用泼尼松治疗的总有效率为著高于Hp根治失败组,结果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利于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数量恢复。

综上所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有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利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桑威,闫冬梅,何徐彭,等.幽门螺杆菌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4,34(12):880-883.

[2]Provan D,Stasi R,Newland AC,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

port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J].Blood,2010,115(2):168-186.

[3]吴良华,李慧,万纯黔,等.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CagA蛋白的临床性研究[J].实 用 医 院 临 床杂志,2013,10(3):56-61.

论文作者:彭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5

标签:;  ;  ;  ;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论文_彭丽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