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

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

张玲[1]2008年在《产ESBLs腹泻病原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德国发现第一例产ESBLs(Extend-Spectrumβ-Lactamases,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克雷伯菌以来,在全球各地不断有ESBLs报道。革兰阴性杆菌是导致感染的最重要病原菌,过去的叁十年由于大量使用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药物选择性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革兰阴性杆菌产生ESBLs。ESBLs是微生物对头孢类抗生素形成耐药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介导对其他抗生素耐药,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广谱TEM-1、2和SHV-1衍生而来,可以水解氧亚氨基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CTX-M型逐渐成为主要流行亚型。产ESBLs菌株既可以发生垂直传播,也可以通过质粒或转座子等进行产酶基因的水平传播,可以在细菌种内和种间进行传播扩散,导致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目前对于腹泻病原菌产ESBLs尚缺乏系统研究。为了了解北京地区腹泻致病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情况、各基因型的分布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我们收集了2006年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兴社区、307医院、总政门诊部的腹泻标本,进行了产ESBLs菌株的检测、基因分型和流行机制的研究。1.为了了解腹泻病原菌中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和流行性,我们对收集的腹泻标本进行分离鉴定,采用了CLSI的双纸片法进行了产ESBLs菌株的检测,使用K-B法测定了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407株阴性杆菌中检出ESBLs阳性菌株37株,总的检出率是9.09%,产ESBLs菌株在分离的腹泻病原菌中以大肠杆菌为主,共24株,占64%。产ESBLs菌株对于大多数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氯霉素等)耐药性均很高,为多重耐药菌株,尤其是对哌拉西啉、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匹罗、奈啶酸的耐药率达到了90%左右。这些菌株对于复合抗生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性也呈现上升趋势,分别达到了70.27%和51.35%,而对于美洛培南高度敏感,达到了100%。阳性菌主要分离自<7岁和>45岁免疫力较低人群中。本研究认为ESBLs是继喹诺酮耐药机制后成为腹泻病原菌的一个重要的耐药机制。2.腹泻病原菌中产ESBLs菌株的亚型的检测和基因型分析。为了了解分离的ESBLs菌株的基因流行情况,我们采用了TEM型、SHV型和CTX-M型ESBLs编码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产ESBLs菌株进行扩增,并采用PFGE技术对分离的产ESBLs腹泻病原菌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离的产ESBLs的腹泻病原菌中,CTX-M型是最为常见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型别, TEM型次之,SHV型最少,CTX-M亚型中CTX-M-15最多,部分产ESBLs泻病原菌同时产生一种以上的β内酰胺酶,少数菌株的ESBLs基因型不属于上述叁种基因型。分离的24株产ESBLs的大肠杆菌有7种基因型,最多见的一种谱型有8株细菌;5株产ESBLs的宋内菌有两种基因型,变形杆菌和克雷伯菌只有一种基因型。ESBLs不仅可以存在于不同种的细菌中,也可以存在同一种细菌的不同基因型中,推测可能是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不同基因型中平行转移的结果。3.产ESBLs菌株接合子的ESBLs表型鉴定、质粒分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型别的测定为了了解产ESBLs腹泻病原菌中编码ESBLs的基因位于染色体或是质粒、其传播及扩散特征,我们对分离的37株产ESBLs的腹泻病原菌进行接合试验,受体菌为E.coli.J53 FOXRLAC-;采用采用了CLSI的双纸片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产ESBLs菌株的检测,使用K-B法测定了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TEM型、SHV型和CTX-M型ESBLs编码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产ESBLs菌株进行扩增。结果显示,产ESBLs腹泻病原菌转移发生率为56.76%,转移频率为2.5×10-5~5×10-4,所有的转移接合子的CISL表型确证试验检测均为ESBLs阳性。转移接合子对头孢类抗生素明显耐药,耐药水平与供体菌相近,克拉维酸可以明显降低接合子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同时与供体菌相比,接合子对头孢他啶、安曲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的耐药性明显降低。琼脂糖电泳显示接合子从供体菌获得了一个>23.1Kb的质粒,受体菌E.coliJ53 FOXRLAC-未见上述现象。转移接合子中仍然是以CTX-M型为主,TEM次之,SHV编码基因未能发生转移。本部分的研究表明,产ESBLs腹泻病原菌株能以较高频率通过接合转移方式水平传播ESBLs编码基因,受体菌获得了产酶基因而出现ESBLs的表型;这些编码基因由大的质粒携带,这些质粒往往同时携带其他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使得转移接合子表现多重耐药性。转移过程中可出现基因分离现象,CTX-M型仍是最常见型。根据以上叁个部分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产ESBLs菌株在腹泻病原菌中的检出率较高,主要在老人和小孩多见,在医院和社区存在传播和流行,ESBLs已经成为了腹泻病原菌的一个重要的耐药机制。2. ESBLs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大多数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显着耐药。3. ESBLs基因型以CTX-M(CTX-M-15)最常见,还有CTX-M-3、TEM-1较为普遍,部分腹泻病原菌产一种以上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4.产ESBLs菌株可以通过垂直方式传播,也可以通过转移接合方式发生产酶基因的水平传播。编码ESBLs质粒同时携带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导致多重耐药,这些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可以与ESBLs表型发生共转移。5. ESBLs可以存在于不同种细菌,也可以存在于同种细菌的不同基因型,因此,我们在腹泻高发期应该需要加强产ESBLs菌株的检测及其感染的防治。

吴秋飞[2]2017年在《微生物检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微生物检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分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收集我院1年期间的360例肺炎患者,然后收集患者痰液中的250株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属菌,然后通过表型确诊进行实验,分析微生物检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50株细菌中,有155株可疑产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占62.00%,其中包含105株大肠埃希菌,35株克雷伯菌属和15株变形杆菌属。在155株可疑产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中,我们经过确认其中有70株阳性菌株,总阳性率为45.16%,其中大肠埃希菌的阳性率为57.14%,克雷伯菌属的的阳性率为17.14%,变形杆菌属的的阳性率为26.67%。结论: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属菌是含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常见菌株,其他类型的比如阴沟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

韩冰[3]2018年在《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与4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之间的相关性,并以大肠埃希菌为例探究其产生耐药的相关临床及用药因素,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1、抗菌药物使用量与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以回顾性分析方法,采集医院检验信息系统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每季度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4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头孢菌素(二、叁代)、碳氢霉烯类、喹诺酮类、头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以上药物的使用频度(DDDs)。临床细菌标本采集培养符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仪器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TEK2-compact60,试剂采用血琼脂平板、M-H平板、抗菌药敏纸片。抗菌药物使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换算为DDDs表示。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每季度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根据r值确定其相关程度强弱。2、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收集上述3年间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病例共6702份,按照《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纳入成人院内感染且培养前用药的病例396份,根据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将产ESBLs设为观察组(194例),不产ESBLs设为对照组(202例),提取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住院天数、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粒细胞缺乏、服用免疫抑制剂、入住重症监护室、侵袭性操作、肌酐清除率、感染前抗菌药物合理性、感染前抗菌药物总用药频度、感染前抗菌药物的疗程、感染前用抗菌药物的单日用药频度、细菌对感染前药物是否敏感共16项指标,对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分析其耐药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抗菌药物DDDs与细菌耐药率关系。总体上细菌耐药率平稳或呈下降趋势,但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部分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抗菌药物的总DDDs呈上升趋势。将每季度抗菌药物DDDs与细菌耐药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按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值从大到小排序为:大肠埃希菌ESBLs产率与头孢菌素DDDs(二、叁代)(P=0.001,r=0.812),大肠埃希菌ESBLs产率与哌拉西林舒巴坦(P=0.002,r=0.805),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比阿培南DDDs(P=0.002,r=0.793),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亚胺培南DDDs(P=0.003,r=0.782),大肠埃希菌ESBLs产率与头孢呋辛DDDs(P=0.003,r=0.78),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DDDs(P=0.003,r=0.77),肺炎克雷伯菌ESBLs产率与哌拉西林舒巴坦DDDs(P=0.012,r=0.693),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头孢菌素DDDs(二、叁代)(P=0.016,r=0.675),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对头孢呋辛DDDs(P=0.025,r=0.64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莫西沙星DDDs(P=0.033,r=0.615),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美罗培南DDDs(P=0.042,r=0.594)。其他药物用量与细菌耐药率之间相关性呈负相关或没有统计学意义。2、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对产ESBLs观察组与不产ESBLs对照组的16项指标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并根据OR值确定其影响因素从大到小的指标为:感染前用抗菌药物的单日DDDs(P=0.030,OR=2.297)、细菌对前期药物是否敏感(P=0.037,OR=0.609)、住院天数(P=0.029,OR=1.015),他们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长期服用激素、粒细胞缺乏、服用免疫抑制剂、入住重症监护室、侵袭性操作、肌酐清除率、前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前期抗菌药物总使用频度、前期抗菌药物的疗程的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抗菌药物DDDs总体上升但细菌耐药率总体下降,临床用药趋于合理,但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部分耐药率上升,尤其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DDDs具有较多较强相关性。2、临床上影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前期使用抗菌药物单日DDDs、细菌对前期药物是否敏感、住院天数。在临床感染的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保证适当的单日剂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有效的降低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院内感染的风险。

李晓峰[4]2016年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药敏结果并检测相关抗生素耐药基因,了解本地区PDAP致病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根据相关统计结果了解二者相关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材料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腹透感染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腹透液标本,由安医大一附院检验科进行传统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将样本分为革兰阳性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两组,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品中相关耐药基因,针对革兰阳性球菌检测万古霉素耐药基因van A/van B/van C及一代头孢耐药基因mec A,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分别检测1.碳青霉烯耐药基因KPC/IMP/VIM/GIM/SIM/OXA,2.氨基糖苷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ad/aac(6')-Ⅰb/aac(3)-Ⅰ/a nt(3’’)-Ⅰ及16Sr-RNA甲基化基因arm A/rmt B/rmt C,3.叁代头孢耐药基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SHV/TEM/CTX-M/OXA)。将扩增结果与Genbank中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明确基因型。将相关样本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对应药敏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了解二者相关性。结果1.纳入样本共54份,培养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的有44份(占81.48%),主要为阳性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10份(占18.52%)主要为大肠杆菌;2.44份革兰阳性球菌样本中4份携带van A基因,37份携带van C基因,未检出van B基因,12份携带mec A基因,携带mec A基因的样本耐药率高于未携带基因的样本,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份革兰阴性杆菌样本中,碳青霉烯类及阿米卡星类耐药基因均未检出,ESBLs基因中,8份携带SHV基因,两份携带TEM基因,CTX-M及OXA基因未检出,携带相关基因样本的耐药率与未携带基因样本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革兰阳性球菌样本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达63.63%,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样本对碳青霉烯类及氨基糖苷抗生素均敏感,3例出现呈现对叁代头孢类抗生素广泛耐药。结论1.本地区PDAP患者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携带相关耐药基因的样本表现出多重耐药,应加强对细菌耐药的检测;2.相关耐药基因在多种耐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检测样本是否携带相关耐药基因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闫丽娜[5]2014年在《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及在呼吸病房使用合理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分析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测定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包括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检出β-内酰胺酶及不同表型与细菌耐药的关系,结合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此类抗菌药物治疗呼吸病房感染病例的用药合理性评价,提出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建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推动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方法:1.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扩散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西丁叁维试验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增效试验确定金属酶(MBL)产酶情况,以确定菌株的产酶表型。2.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厂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efoperazone/sulbactam,CPZ/SBT,2:1),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cefoperazone/tazobactam,CPZ/TAZ,4: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piperacillinl/sulbactam,PIP/SBT,2: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piperacillinl/tazobactam,PIP/TAZ,8:1),对临床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平皿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3.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评价临床主要应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CPZ//TAZ、CPZ/SBT、PIP/TAZ、PIP/SBT的临床应用合理性。结果:1.共收集到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5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03株(39.92%),大肠埃希菌60株(23.26%),肺炎克雷伯菌49株(18.99%),铜绿假单胞菌46株(17.83%)。25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β-内酰胺酶202株,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78.29%,ESBLs和AmpC的检出率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分别为14.73%(38/258)、22.48%(58/258),MBL检出率3.49%(9/258),同时检出ESBLs和AmpC10株(3.88%),同时检出ESBLs和MBL与同时检出AmpC和MBL各1株(0.33%),同时检出ESBLs、AmpC和MBL2株(0.66%)。检出ESBLs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总检出率分别为41.67%(25/60)和28.57%(14/49),AmpC检出率最高的是鲍曼不动杆菌,为38.83%。2. CPZ/SBT(2:1)、PIP/SBT (2:1)、CPZ/TAZ (4:1)、PIP/TAZ (8:1)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和MBC90值是CPZ、PIP单方制剂1/4~1/2。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CPZ/SBT(2:1)、PIP/SBT(2:1) MIC90和MBC90值是CPZ/TAZ (4:1)、PIP/TAZ (8:1)的1/2。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MIC90和MBC90基本相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较高,其中单方制剂的耐药率接近100%。对复方制剂的耐药性也多在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左右。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各菌株的耐药率大于敏感率,对复方制剂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下,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各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在30%以上。但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左右。检出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27.66%,CPZ/TAZ34.04%,PIP/SBT10.64%,PIP/TAZ38.30%。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73.33%,CPZ/TAZ76.67%,PIP/SBT46.67%,PIP/TAZ76.67%。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44.44%,CPZ/TAZ70.37%,PIP/SBT29.63%,PIP/TAZ62.96%。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94.85%,CPZ/TAZ100.00%,PIP/SBT50.52%,PIP/TAZ97.94%。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CPZ/SBT的耐药率低于CPZ/TAZ,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各菌株对PIP/SBT耐药率低于PIP/TAZ,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革兰阴性杆菌对四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非产酶菌株低于产酶菌株。大肠埃希菌非产酶菌株对含他唑巴坦复方制剂的耐药率比产酶菌株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非产酶菌株比产酶株菌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耐药率,非产酶菌株比产酶株菌低,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3.2012年医院呼吸病房使用全部抗菌药物共计47种。主要应用的四种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DDDs值在47种抗菌药物中排列在前18位。总共查阅医院2012年呼吸病房出院病例420份,纳入病例345份。男女比例:1.92:1。用药合理的286例,占82.90%,用药不合理的有59例,占17.10%,分别是使用抗菌药物疗程不合理32例,用药剂量不合理16例,联合用药不合理16例,药物选择不合理3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12例,发生率为3.47%。结论:1.目前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已在较高水平,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从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的β-内酰胺酶,以ESBLs和AmpC表型为主,检出ESBLs最常见的菌种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AmpC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最高。说明目前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ESBLs和AmpC的分离率已处于一定的水平,可能是导致此类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进一步进行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及表型的检出情况应引起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重视,需加强对呼吸和重症护(ICU)等病房的管理,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2.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能有效提高对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含舒巴坦的复方制剂比含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抗菌活性更优。随着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和大量应用,革兰阴性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提高,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哌酮与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耐药率超过40%,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除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为50.5%外,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耐药率均在90%以上,应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药。目前医院革兰阴性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趋于严重,尤其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医院应重视对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此类抗菌药物。非产酶株的耐药性低于产酶株的耐药性。3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目前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主要药物,用药频率高。多数病例能参照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等选择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禁忌等比较合理。部分病例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恰当、用药疗程不足、对特殊人群用药剂量未能做到个体化、更换药物太频繁等不合理现象。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此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时通报医院细菌耐药情况,临床医生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应参照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患者体征、临床症状、个体差异等,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按照疗程规范用药,以保证治疗效果;联合用药和更换药物应有指征,并在病历中记录,避免无指征联用和换药,加重细菌耐药程度,降低治疗感染效果。临床药师应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技术支持。

袁斌[6]2011年在《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四川东北部地区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耐药情况,筛选分离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研究其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uper-spectrumβ-lactamase, SSBLs)特性,分析其ESBLs与AmpC酶的基因型。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从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37株,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14种抗生素的MIC值。从中筛选出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改良叁维试验与质粒结合实验筛选产SSBLs菌株,通过药敏试验鉴定其耐药表型,运用PCR扩增技术检测SSBLs中ESBLs基因型与AmpC基因型。结果1收集的237株本院从临床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较高的耐药率。2对头孢西丁(FOX)与头孢他啶(CAZ)同时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共105株,通过改良叁维试验与质粒结合实验,筛选出产SSBLs菌株共2株,包括1株大肠埃希菌与1株阴沟肠杆菌。3筛选出的产SSBLs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敏感。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ESBLs基因型为TEM、CTX-M,AmpC酶基因型为ACT。结论1头孢西丁与头孢他啶可用于临床分离菌株产SSBLs初筛。2改良叁维试验可以快速确证产SSBLs菌株。3川东北地区质粒介导SSBLs基因型为ACT型AmpC酶与TEM型和CTX型ESBLs,存在着发生SSBLs菌株的局部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亓春花[7]2009年在《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因素,医院环境的生物污染可以引起一系列传染病的爆发流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过去对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培养皿的自然沉降法检测细菌浓度的变化以及细菌耐药性及某些致病菌含量等方面来确认的。然而,未能证明医院病房环境、门诊房间内外环境分离的微生物气溶胶的起源及其同源性,未能用国际上通用的ANDERSEN-6采样器等来测定气溶胶微生物的含量等。因此,本课题测量了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空气环境(5个医院的ICU病房环境及楼道、门诊注射室3个房间及走廊和大厅)的气载需氧菌的含量,在此基础上,(1)统计ICU病房环境、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2)对从ICU病房环境分离的87株气载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ESBLs耐药基因的进行了检测;(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ERIC-PCR)对ICU病房和门诊注射室空气环境中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共131株大肠杆菌(其中病房87株、门诊44株)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图的比较;(4)采用血清学分型方法,进一步对从门诊注射室环境、ICU病房环境及周围空气环境中分离的131株大肠杆菌同时进行了4组致病性因子的鉴定;(5)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er, FCM )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异质性进行了检测。通过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和PI(propidium iodide)的双染色,做了细菌凋亡(apoptosis)的研究探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评估了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性及其向环境中的传播。1 ICU病房、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需氧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本试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离心式采样器在5个医院的ICU病房环境及距病房环境5m、10m的走廊和大厅,一个医院门诊注射室环境的3个房间及其公共走廊和大厅的不同距离收集气溶胶微生物,一方面,通过对医院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含量、气载大肠杆菌含量、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的检测,以及它们在ANDERSEN六级采样器上的分布规律来推断其对病人及医务工作人员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使人们对医院空气环境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健康威胁的高度重视。研究结果表明,5个病房环境内总的需氧菌含量和可吸入的需氧菌含量平均分别为126.8和70.38 CFU/m3空气。可吸入的需氧菌与需氧菌总的含量之比在47.9~70.2%之间,并且在5个病房环境内所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很大差异(p>0.05)。5个ICU病房环境内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63和96 CFU/m3空气;可吸入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分别为43和81 CFU/m3。而且,每一个ICU病房环境内气载大肠杆菌和气载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在5个病房环境内可吸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占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的比例在59.8~79.2%之间,而且它们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p>0.05)。门诊注射室环境气载需氧菌和大肠杆菌在五个采样点(Room A、B、C、Corridor、Hall)的浓度分别是211和18 CFU/m3;206和18 CFU/m3;304和13 CFU/m3;567和22 CFU/m3;651和18 CFU/m3。走廊和大厅中需氧菌和可吸入的需氧菌浓度明显高于房间内的(p<0.05)。气载需氧菌中主要以葡萄球菌属和埃希氏菌属为主,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需氧菌总数40.08%~46.98%。2 ERIC-PCR对医院空气环境中气载大肠杆菌向室外环境传播的鉴定本课题测定了5个ICU病房和1个注射室及其公共走廊和大厅不同距离的空气环境中大肠杆菌含量,在细菌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鉴定其同源性,获得大肠杆菌ERIC片段指纹图谱,通过该片段在细菌基因组内的数量和分布之间的关系,比较其遗传相似性,确定医院环境内微生物气溶胶向环境中的传播。ERIC-PCR结果表明,从ICU病房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距病房环境不同距离楼道内(5m和10m)分离到的40株大肠杆菌相似性可达100%,22株大肠杆菌的相似性在90%以上;从注射室环境叁个房间、公共走廊和大厅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10株相似性可达100%,18株大肠杆菌相似性在90%以上。由此,可得出结论,ICU病房环境内和楼道内的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极有可能来源于病房环境内的同一菌株,注射室环境内,公共走廊和大厅内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也可能来源于同株大肠杆菌。说明源于医院环境内微生物气溶胶能够通过气体交换和人员的流动向周围环境传播,通过气象条件和人员流动传播到不同的距离,造成周围环境的空气污染,引起医院环境的获得性交叉感染。3医院空气环境中大肠杆菌的血清学分型采用血清学分型的方法进一步对从门诊注射室和ICU病房及周围空气环境中分离的共131株大肠杆菌同时进行了4组致病性因子的血清学鉴定,一方面,可以验证各种引起婴幼儿腹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否通过医院环境中空气的传播,造成医院环境交叉感染;另一方面,为研究分离的131株大肠杆菌是否存在O111、O55、O26、O119、O127、O157:H7和O128等血清群已被确认为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婴儿腹泻爆发的致病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血清学凝集试验, EPEC阳性的有27株,共有7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O142:K86(B) 12株、3株O26:60(B6)、3株O127a:K63(B8)、3株O44:K74(L)、3株O114:K90(B)、2株O125:K70(B15)、1株O111:K58(B4); ETEC阳性有10株,有3种血清型,其中6株O25:K19(L)、2株O8:K40(A)K47、2株O78:K80; EIEC凝集的有9株,共有2种血清型,其中O112ac:K66有5株、4株O124:K72;未检到O157:H7。4医院ICU病房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检测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鉴定通过对医院ICU病房环境及楼道空气中分离的87株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医院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室内外气体的交换而相互传播,可能对周围环境及其周边病人、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同时还对87株医源性大肠杆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yumβ-Lactamase,ESBLs)耐药基因(TEM、SHV、CTX-M)做了筛查。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和碳青烯酶类抗生素、对第一、二、叁、四代头孢类抗生素、单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喹诺酮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最高,对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和碳青烯酶类抗生素的敏感率最高。通过与ERIC-PCR的同源性比较,其同源性在100%的菌株其耐药菌谱也相同,进一步证明了医院环境中的气载大肠杆菌可通过空气传播,造成医源性的交叉感染。87株大肠杆菌的ESBLs耐药基因谱以TEM基因为主。药敏试验结果还显示,大肠杆菌耐药率高,多重耐药菌株多,耐药菌谱宽,且与我们在取样时了解到的医院环境的日常药物使用情况相吻合,说明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用药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而且用药不合理,以及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有关。5流式细胞仪检测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细菌的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分离的E.coli和25922标准菌株进行了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药物敏感试验;还通过PI(propidium iodide)和AnnexinⅤ双荧光染色技术,对E.coli的细菌凋亡进行了试验分析;另外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low cytometer, FCM )对E.coli进行了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与抗生素共孵育后,PI染色E.coli的DNA,可以很准确的计算出其MIC值,从而可确认E.coli的药物敏感结果;与抗生素共孵育后可以在DNA直方图上正常二倍体细胞的G0/G1峰前出现一个亚二倍体峰(sub-G1峰,即AP峰,Apoptotic peak),峰的面积代表凋亡细胞中的DNA含量。根据此亚二倍体峰面积,可以计算出凋亡细胞在总细胞数中的所占的百分比。利用PI和AnnexinⅤ的双染色,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能够可以区分正常细胞、早期凋亡细胞、晚期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结合RFLP、PFGE、流式细胞仪技术(FCM )不仅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耐药异质性进行了快速、高灵敏的检测,还可以建立E.coli的指纹图谱、发现新菌株新亚型,这将对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技术平台。

熊自忠[8]2003年在《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文中指出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第叁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最常见机制,ESBLs尤其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由广谱酶TEM-1、2和SHV-1衍生而来,可以水解氧亚氨基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近年来,CTX-M型和OXA型ESBLs等非TEM型非SHV型ESBLs不断增多。产ESBLs菌株主要引起医院感染,已呈世界流行,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产ESBLs菌株可以发生垂直传播(克隆传播),也可以通过质粒或转座子进行产酶基因水平传播。各地ESBLs的流行情况差异很大,各个国家和地区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亦明显不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较少,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了解华山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流行情况、耐药性以及酶的型别、产ESBLs菌株感染的临床特征,我们进行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测和基因型分析为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流行性以及可能的酶基因型别,我们采用NCCLS表型确证试验对华山医院1999年临床分离的427株大肠埃希菌和55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进行了产ESBLs菌株的检测、使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了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TEM型、SHV型β-内酰胺酶、CTX-M-1group、TOHO-1groupESBLs编码基因的通用引物对产ESBLs菌株进行扩增、并且运用PFGE技术对分离自ICU病房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427株大肠埃希菌和55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 23.6%和51%,产ESBLs菌株主要分离自ICU和神经外科病房。产ESBLs菌株对于大多数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氯霉素等)明显耐药,对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头孢美唑、利福平较敏感,对于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半数以上的产ESBLs菌株对头孢吡肟呈现敏感;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较大差异,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上述叁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5.8%、48.5%、86.1%,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79.6%、87.7%、45.6%。TEM型酶最为常见,SHV、CTX-M-1group次之,未发现TOHO-1group;<WP=5>部分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多数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同时产生一种以上的β-内酰胺酶,少数产ESBLs菌株的ESBLs基因型不属于上述的四种基因型。分离自ICU病房的23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10种PFGE谱型,最多见的一种谱型有5株细菌;73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有16种谱型,多数的菌株属于Kpn-A (22株)、 Kpn-B (14株)、 Kpn-C (12株)叁种谱型。本部分研究表明,产ESBLs菌株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较为普遍、且为多重耐药菌株;TEM型是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型别,CTX-M型ESBLs亦较为普遍。在医院ICU病房中存在着同一菌株的克隆传播流行,尤以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为着;临床上需要加强检测和防治。第二部分 产ESBLs菌株接合子的ESBLs表型鉴定、质粒分析、β-内酰胺酶型别和等电点测定为了了解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编码ESBLs的基因位于染色体或质粒、其传播及扩散特征以及为ESBLs的全编码基因的PCR扩增、克隆、表达及序列分析的研究提供基础,我们对临床分离的39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67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接合试验,受体菌为E.coli K121037RIFRLac-;采用NCCLS表型确证试验对转移接合子进行了ESBLs的表型鉴定,琼脂稀释法测定转移接合子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TEM型、SHV型β-内酰胺酶、CTX-M-1group、TOHO-1groupESBLs编码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转移接合子进行PCR扩增,超声粉碎法提酶、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等电点,碱裂解法提取供体菌和转移接合子中的质粒、进行电泳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接合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82.1%(32/39)和95.5%(64/67),转移频率多为10-4。所有转移接合子的NCCLS表型确证试验检测均为ESBLs阳性。转移接合子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泊肟、头孢噻肟的耐药水平与供体菌相近,克拉维酸可以明显降低转移接合子对氨苄西林、头孢泊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接合子对头孢美唑和亚胺培南极其敏感;与供体菌相比,接合子对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氨曲南、头孢吡肟的耐药水平明显降低。接合子对利福平的耐药水平以及乳糖发酵情况(Lac-)与受体菌相同。除萘啶酸和左氧氟沙星以外,细菌对其它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可以和ESBLs耐药性发生共转移;其中以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共转移发生率最高。琼脂糖电泳显示接合子从供体菌得到了一个>23.1 Kb的质粒,受体菌Eco1037RIFRLac-未见上述现象。转移接合子中,仍然以TEM型β-内酰胺酶最为常见,CTX-M-1group型ESBLs次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转移接合子中的SHV型β-内酰胺酶明显减少,第一部分中检测的大多<WP=6>数SHV编码基因未能发生转移;部分细菌的TEM型编码基因和少数菌株的CTX-M-1

李锐, 龚莉琼[9]2012年在《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产AmpC酶和超声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进行研究,并分析其耐药性。方法抽取580株革兰阴性杆菌,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对超声广谱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采用叁维试验法对AmpC酶进行检测。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超声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最高的菌种为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检出率最高的菌种为阴沟肠杆菌。产超声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头孢唑啉、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具有比较强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具有比较强的敏感性;产AmpC酶的菌株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均具有比较强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具有比较强的敏感性。结论革兰阴性杆菌的产AmpC酶和超声广谱β-内酰胺酶现象在临床上已经十分常见,且该类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耐药性已经逐渐增强,对该类上述两种酶的发展情况和耐药性均进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冰[10]2011年在《2009-2010年某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状况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早在1928年,青霉素被英国医学家弗莱明所发现,从此结束了感染性疾病无抗菌药物治疗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抗菌药物快速开发并广泛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这类疾病,延长了患者的寿命,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又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难题。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控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蔓延,目前全球都在进行各种规模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如美国建立国家级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NIS)、世界30多个国家参与的SENTRY抗菌药物监测项目、欧洲建立了欧洲细菌耐药监测系统(EARSS)等。而我国也正在进行各种规模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如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全国细菌分离物耐药性Etest和琼脂稀释法监测(SEANIR)、中国CHINET细菌耐药监测等。由于不同地区应用抗菌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习惯,所以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也各有不同。有资料显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的细菌耐药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了解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监测结果对临床医生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有效地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非常重要。为了解我院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了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从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1171株(剔除同一病人相同部位分离的重复菌株),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的API鉴定系统和Vitek-compact鉴定系统进行菌种的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根据CLSI M100规定的标准判读结果。用WHONET5.3软件及SPSS13.0软件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1171株,其中2009年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689株,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克雷伯菌属、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2010年分离出革兰阴性杆菌482株,位居前五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克雷伯菌属、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病原菌的主要科室来源为呼吸内科、ICU,病原菌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标本。除了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部分抗菌药物2009年与2010年的耐药率有差异(P<0.05)外,其它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2009年与2010年的耐药率没有有明显差异(P>0.05)。对肠杆菌科细菌来讲,只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保持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率在0.0%-17.0%之间,对其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存在很高的耐药率,这可能与产生碳氢霉烯酶、Ampc金属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有关。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大于73.6%,而其它肠杆菌科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多数在15.0%-23.0%之间。对肠杆菌科细菌来讲,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这可能与阿米卡星临床应用很少且它有很强的耐酶性有关。对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来讲,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状况严重,鲍曼不动杆菌除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009年与2010年的耐药率有差异(P<0.05)外,对其他抗菌药物没有明显差异。并且只有头孢哌酮/舒巴坦有好的抗菌活性。在2009年检出17株泛耐药菌株,在2010年检出24株泛耐药菌株。产生耐药现象严重的原因可能与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碳氢霉烯酶等各种β-内酰胺酶,产生氨基糖苷钝化酶、gyrAparC基因的突变等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部分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院医生用药起点低或者医生采用轮换用药策略运用得好或者是多来源于定植菌等的原因。对于ICU与非ICU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来讲,只有阴沟肠杆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有差异(P<0.05)。除了对阴沟肠杆菌以外,对其它肠杆菌科细菌抗菌活性最强的是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其次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差的是氨苄西林。对于ICU与非ICU分离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来讲,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它们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鲍曼不动杆菌来讲,只有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抗菌活性最好,其余大部分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都处于高耐药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入住ICU的患者有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呼吸机的使用等侵入性操作机率高,再加上住院时间久,基础疾病严重,长期应用大量的广谱抗菌药物等共性。本研究表明,我院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状况非常严重,仅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少数几种抗菌药物存在好的抗菌活性。来源于ICU与非ICU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差异(P<0.05),保持较高的耐药水平。所以加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对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有效控制医院内感染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产ESBLs腹泻病原菌的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张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2]. 微生物检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分析[J]. 吴秋飞. 健康之路. 2017

[3]. β-内酰胺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量与4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研究[D]. 韩冰. 青岛大学. 2018

[4].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D]. 李晓峰. 安徽医科大学. 2016

[5]. 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及在呼吸病房使用合理性研究[D]. 闫丽娜. 暨南大学. 2014

[6]. 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特性研究[D]. 袁斌. 重庆医科大学. 2011

[7]. 医院环境微生物气溶胶含量与传播及其指示菌耐药性的分子鉴定[D]. 亓春花. 山东农业大学. 2009

[8]. 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D]. 熊自忠. 复旦大学. 2003

[9].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李锐, 龚莉琼.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009-2010年某医院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状况监测分析[D]. 张冰.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