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职责和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性学习论文,职责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是在新旧课程体系变革中,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人的发展需求的目标定位和极其广博的学习内容,不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挑战,而且对广大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教育者的职责和任务赋予了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的内涵。
一、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全面履行教师职责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内容综合、形式开放、注重实践、探究和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有着显著的区别。教师要在深入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学习方法与途径,从而正确认识和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1.承担研究性学习“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全员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综合与广博,学习领域的变化与宽泛,决定了要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完整过程,必须由众多专业不同、特长各异的教育者来共同辅助,不可能像传统学科教学那样,由一位教师全部完成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从狭义观点看,学校的所有教师、干部甚至员工,都有承担研究性学习所赋予的指导者的任务,都应当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不同内容、不同环节上为地们提供作为“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从广义观点看,社会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士,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师资来源。
2.课程开发过校中“教师”工作的创造性。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要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开发者和研究者。”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种类型。不像传统学科课程那样以教材为知识载体,把学科的学习内容包揽其中而成为现成的教学工具,而是体现在学习活动与课程体系建立的交互推进上,注重在一个个“学习课题”或“问题”的统领下去构建课程体系。因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相当广泛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开发者、研究者的任务。一是要从本学科入手,着眼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研究因素,拓宽知识的应用空间,进行科学基础上的大胆质疑与创新,在学生的知识最近发展区域提出问题。二是从高中生的兴趣着眼,注意研究当代高中生的时代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抱负和志向,在他们兴致浓厚的领域内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三是从社会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如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反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背景,或提出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的建议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国家《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作用作了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已经十分清楚地界定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为组织者,教师要站在课程实施者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必修课”意识,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新知、解决问题的欲望,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同时,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实践能力,实施合理分组,注意层次性。要正确运用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激励功能,细心观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每一个环节中的“闪光点”,通过组织鉴定、交流和评价,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次劳动中,都有成功的愉悦和继续探索的信心。要改变对教学进度的传统控制办法,在保持宏观调控的同时,把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交给学生。作为参与者,要求教师放下师长的架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自身实践需要和帮助学生处理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出发,身体力行,与学生打成一片,去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指导者,要求教师要始终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原则,把自己的一切教育行为定位于支持、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的最终自我解决上。在学生可能遇到或出现问题之前,进行前瞻性预测,做好先期的调控,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学生感到困惑或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摆脱困惑,作出选择,切忌包办代替。
二、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新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陆续在全国推行。教师要很好地履行它所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必须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1.教师观念的更新。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要求。教师作为国家教育意志的最具体的体现者,首先要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统一到国家对教育的总体目标要求上来,以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过去那种狭隘、短视的教育观念,着眼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观念,认真地学习国家的教育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自觉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学实践。
其次,是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教学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偏重知识传承的范围之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而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发现过程,只注重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上,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任务,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点,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关注学科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注意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和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时序上,已很难产生像传统教学内容那样的先后差别。所以教师还要树立现代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以往单一的“线性”教学观,树立定位于空间的“立体”教学观,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树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主体学习观”。
第三,是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单方面学科知识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居于评判者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功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强调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科能力的考察,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功能所注重的不再仅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结论的掌握,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研究的过程和体验。相应的考查评价重点也应当定位于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探索性学习的兴趣,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和评价。因而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树立主体观念和全面、发展的观点。
2.教师知识的更新。现在的教师尽管在他们的中学时代接受的是全科教育,进入大学以后,虽然学习专业单一,但也接受许多相关知识。但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们注重了所从事教学专业的修习,而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其他知识。久而久之,本学科知识日渐丰富,跨学科知识或其他知识日渐贫乏。就研究性学习而言,它所涉及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是相当开放和广泛的,因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空间也应当是极其丰富和宽泛的。
要在对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承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因素。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往往依纲据本,注重本学科知识和技能在《大纲》水平上的“拿来”和“给予”,很少有超越《大纲》和教材的质疑或挖掘。学科教学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普通性渠道,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传承任务,把握好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要有挖掘和延伸意识,把蕴含在教材内,学生感兴趣并在社会生活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因素挖掘出来,延伸开去,为学生确立贴近学科知识的研究课题创设环境。
要在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空间。教师在研究学科教材体系的同时,还要更为广泛和更有深度地学习教材体系之外的知识。要注意了解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与本学科之间的联系点、耦合点;要广泛涉猎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关注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要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具有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用于教学的能力。
要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对学生是陌生的,一般的中学教师也并不熟悉。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从确立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到成果的处理等研究步骤,教师首先应当对于各个步骤的操作要领和工作规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掌握。要通过学习科学实验和统计学、信息学等方面的专著,丰富自身的科学研究理论知识;要通过走访科研专家,提高自身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标签:研究性学习论文;